為何實戰中很少見到反坦克步槍?

罕默德


反坦克步槍在實戰中其實並不少見,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其實是因為到了後來出現了更好的東西將其取代。

當一頭頭鋼鐵怪獸出現在索姆河的戰場上時,幾乎所有的敵人都被驚呆了。雖然這種鋼鐵怪獸行動又笨,速度又慢,但無論是鐵絲網還是塹壕溝都無法將其逼停。只有拼上自己的性命才能將其摧毀,再加上是頭一次出現在戰場上,那種對於死亡的壓迫感可是不言而喻的。

一戰期間的戰爭模式基本上屬於靜態戰,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士兵挖戰壕,然後排成步兵線,在長長的戰壕上分佈重機槍和步槍兵,再加上後方的炮兵支援,陣地前方在佈置上鐵絲網。這樣的戰場就造成了易守難攻的情形,在進攻方衝鋒時由於前期的炮火準備,地面被炸的又鬆軟又坑窪,明明是衝鋒但速度卻和慢跑差不多,再加上雙方陣地的距離都是一公里左右,往往進攻方都會付出相當慘重的代價,再加上後方火炮支援的不給力,大多數時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雖然進攻方往往會折戟,但頂住衝鋒的防守方在準備反衝鋒的時候,也討不到什麼便宜,到了戰爭後期大家不約而同的就開始用上毒氣戰了。由於毒氣是依靠空氣傳播的,所以根本就不會受戰場地形的影響。到了二戰的時候為何在歐洲戰場上見不到毒氣了?除了反人道之外,二戰的機動化載具已經能夠彌補地形的阻礙,所以就不需要那種不靠譜的氣體了。

說回到反坦克步槍,由於坦克的突然出現,躲藏在戰壕內的步兵們突然發現,自己手中並沒有多少能夠摧毀這種鐵怪物的武器,所以只好把手榴彈綁成捆,利用集束手榴彈的大威力將其炸燬。

雖然用集束手榴彈能把坦克給炸燬,但那必須是在非常近的距離才可以,可如果坦克已經行進到如此近的距離時,這就證明陣地快要守不住了,所以除了這類用手投擲的爆炸物之外,士兵們急需一種遠距離能夠擊穿坦克的單兵武器。可由於那個時候坦克的裝甲還不是很厚,所以能夠想到的自然就是士兵步槍的放大版,這樣一來反坦克步槍就應運而生了。

在戰線上佈置一些反坦克步兵,而這些士兵手中的反坦克步槍,可以攻擊300米以外的裝甲目標,在坦克出現的初期,反坦克步槍可以說是摧毀裝甲目標的中堅力量。由於反坦克步槍的出現本身就是為了應對坦克,所以它的輝煌期基本上是從一戰末期到二戰中期,但到了1941年之後情況就發生了嚴重的轉變。

由於虎式坦克的出現,讓其它參戰國明白了坦克重裝甲的必要性,隨後其它參戰國也開始投入自己的重甲坦克。坦克的裝甲從幾釐米逐漸漲到了十幾釐米、幾十釐米、上百釐米等。可是這樣一來發射大口徑步槍彈的反坦克步槍便沒有了用武之地,因為到了1941年之後,反坦克步槍已經在無法擊穿那些現役坦克,再加上隨之應運而生的大當量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步槍被徹底打入了冷宮。

一款武器的隕落向來都不是因為它本身不夠好,而是因為有了更好的東西將其取代。


九品侍衛


這個問題需要明確一下,如果放到反坦克步槍正流行的二戰,在實戰中反坦克步槍還是很常見 的,因為紀錄片裡很少特意介紹這種武器,所以你感覺少。但是如果你認為現在很少見到反坦克步槍,那麼,往下看。

因為反坦克步槍已經離開現在的戰場了,這種步槍一戰的時候開始出現,二戰的時候到達巔峰,戰後就開始退役了。這是一款單兵反坦克武器,很適合一線步兵班近距離碰到裝甲車輛的時候進行殺傷,聽到適用範圍就知道它為什麼退役了,因為火箭筒的地位更高了,相比起來,現在的火箭筒又輕便破壞力又大,不僅可以破甲還能當火炮用炸燬目標。

反坦克步槍的口徑一般在12.7毫米到20毫米之間,能在兩三百米的距離打穿十幾毫米二十來毫米的裝甲,具體能打穿多少還是要看口徑,如果對抗幾噸十幾噸的小坦克和一些輕型裝甲車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因此反坦克步槍必須有選擇性地攻擊,第一對方的裝甲車輛得足夠單薄,第二就是你能接近對方到很近的距離。否則一些三七炮、五七炮甚至七六炮都打不穿的打坦克,你要是上去用反坦克步槍打一下無異於送死。

二戰結束後沒幾年的五十年代,出現了主戰坦克這一概念,坦克建造起步就是幾十噸,而且裝甲樣式很多,主動裝甲、複合裝甲,一個四五十噸的坦克的防護力可能二戰時一些六七十噸的坦克都比不了。而且無論是觀測能力、火力、機動性都有很大的提高,試想一下,一個士兵拿著反坦克步槍接近一輛主戰坦克的可能性是多大 接近以後讓它報廢的可能性又是多大?萬一有了這種機會,為什麼不用火箭筒,所以反坦克步槍在現在的作戰條件下沒什麼市場。

雖然現在有些裝甲車依舊很薄,像美國黑鷹墜落時的悍馬裝甲車,很多地方的裝甲都不到一釐米,但是沒有必要為了某一型或者幾型武器單獨生產一個型號的武器,要是真遇到那麼脆的裝甲車輛用步槍和機槍打一輪不就報廢了嗎?


戰車飛魚


你得看年代啊,二戰初期是反坦克步槍最流行的時候。

就這麼想,反坦克步槍作為一種單兵持有的動能穿甲武器,他的穿透力直接來自於彈丸出膛後所攜有的動能,但單兵不是鋼鐵俠不是。人不能承受太大的後坐力,也拎不動更重的武器。因此,反坦克步槍到了40mm均值裝甲穿深也差不多頂天了。

這個穿透對於二戰早期坦克(普遍10-30mm裝甲)確實夠用了,但蘇德戰爭之後,坦克的等效裝甲動不動都是60mm以上,正面完全打不穿。側面的話也得找好角度,尤其是反坦克步槍發射的彈丸因為質量輕,很容易在傾角射入時跳彈。

再加上二戰中錐形裝藥的破甲彈逐漸成熟流行,這種不需要靠彈丸動能的破甲武器沒啥後坐力,重量也輕,更適合步兵攜帶。而且穿甲深度和殺傷後效比反坦克步槍還優秀的多,所以反坦克步槍至少在“反坦克”的任務上逐漸淘汰,但到現在依舊活在反器材的領域。


瘋狗的輕武


反坦克步槍最初出現在一戰中,對付早期坦克相對有效,早期坦克裝甲薄弱,大多不到10毫米厚,質量也一般,大多為普通鋼板,這個時候的反坦克步槍,依靠較高的初速和更堅硬的彈頭,通常為鎢合金彈頭,足夠應對。

不過,到了二戰初期,口徑大多在20毫米以下的反坦克步槍,迅速落伍,不要說反坦克步槍,一些早期的輕型反坦克炮,諸如德軍的37毫米反坦克炮,面對那些中型坦克也顯得威力不足,之所以沒有在戰爭初期淘汰,很大程度上是德軍在戰爭初期推進太過於順利,戰爭的勝利掩蓋了戰鬥中發現的若干問題。

二戰中,蘇聯紅軍使用了最多的反坦克步槍,蘇德戰爭初期,德軍裝甲部隊還不像後來那麼強,主力是四號坦克,其他的二號、三號坦克,還有繳獲的捷克38T等,裝甲薄弱,二戰初期德軍裝甲部隊的輝煌勝利,更多的還是依靠戰術而非裝備,蘇軍裝備的大量反坦克步槍,對付這些裝甲薄弱的輕型坦克還好,但到了德軍虎豹上戰場的時候,基本就無效了。

除了對付坦克,反坦克步槍主用於攻擊對方的裝甲車和汽車等,有的還被用來防空(屬於有什麼用什麼的典型例子),攻擊敵方碉堡射孔等,戰爭中,反坦克步槍就被迅速取代,反坦克火箭筒、無坐力炮和其後出現的反坦克導彈,效能更搞。戰後,蘇聯裝備的反坦克步槍除了軍援外,大部分都被回爐,不過也有少量再利用,諸如用於商業捕鯨,改裝後用來射擊鯨魚的頭部,效率很高,戰後蘇聯的大規模商業捕鯨,儘管蘇聯對鯨油的需求很少,主要是為了用捕鯨量來彰顯制度優越性,對鯨魚數量減少和瀕危,負有很大責任。


深遠防務觀察


一戰坦克的出現成為了步兵的夢魔,因為當時步兵所裝備一般輕武器對於坦克毫無傷害,所以為應付這一危機,反坦克步槍發明了出來。


反坦克步槍,是用於射擊裝甲目標的專門槍械。舊稱戰防槍。用於單兵反坦克,打擊300米以內的坦克和裝甲目標,也可以當成狙擊槍打擊1000米以內的建築目標或火力點。反坦克步槍的外形類似於步槍,射擊模式為單發,口徑在12.7~20毫米,總之多為大口徑居多。反坦克步槍多發射高初速彈心穿甲彈以及穿甲燃燒彈,全槍長1200毫米~2000毫米,槍重10~60千克,彈頭初速在800~1200米/秒,穿甲深度35毫米以內。

二戰時最著名的反坦克步槍當屬蘇聯的PTRS和PTRD,面對裝甲薄弱的裝甲車時,這兩把槍威脅十足,足以將其擊穿;當面對裝甲較薄的輕型坦克時,也尚能應付,但一遇到中型和中型坦克就幾無對策,這時的打擊目標也變成了履帶、觀察窗、坦克炮和油箱等薄弱目標。

(PTRD-41反坦克步槍
)二戰以後反坦克步槍便在戰場上消失了。其實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坦克步槍的穿透力便越來越跟不上越來越厚的坦克裝甲,對德國來的虎式,虎王坦克更是力不從心。
(圖為正在檢閱的虎王坦克)而到了戰爭後,隨著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導彈,武裝直升機的出現,更是把反坦克步槍的最後一點容身之處也逼沒了。時至今日,反坦克步槍已被戰爭的發展所淘汰,但仍可以從另一種武器身上看到反坦克步槍的影子——“反器材狙擊槍”


令樸勒


這個想法過於簡單了,反坦克步槍早已退役了。自然在近年看不到了,但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的許多國家是個列裝這款反坦克弄器,只是後來不能適應戰爭環境的變化,被新的反坦克武器代替了。

那個時期正是坦克技術快速進步的時期,早期的坦克技術都不行,但是後來裝甲越來越厚,反坦克步槍的威力不足問題顯現出來了,更大的原因還是新一代反坦克武器的誕生,直接從技術上淘汰掉了反坦克上槍。

當時許多國家還是把反坦克步槍的列裝,但是在二戰後期時,主要任務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反坦克為主,變成了一種輔助性的東西,主要任務是對付火力點,工事等。

反坦克武器技術在隨著技術的提升不斷花樣翻新,反坦克步槍被淘汰屬於正常的變化。


麥田軍事觀察


以前是叫反坦克槍,難道現在改了個名字就認不出來了嗎?最早的反坦克槍是德國一戰時期毛瑟公司根據毛瑟98式步槍整體放大製成的M-1918型13.2毫米口徑的反坦克步槍,而一戰之後大部分國對反坦克步槍這這玩意並不是很感興趣,不過也有不少國家整出反坦克步槍,其中以蘇聯為典型代表,整出並大量裝備了PTRD和PDRS這兩款14.5毫米口徑的反坦克步槍,這也是俄羅斯電影中出鏡率最高的武器,和瑞典也搞出過20毫米半自動的反坦克步槍,不過按口徑來算20毫米已經屬於炮了。



而在二戰中這些反坦克步槍對付裝甲目標的能力比較有限,因為二戰時期的大部分坦克的裝甲都已經比較厚,20毫米口徑以下的武器基本上是打不穿了,特別是在裝甲對抗比較激烈的歐洲戰場上,不過對駕駛艙的窗口和履帶還是有一定的威脅,但是幾率比較小。而作為動能穿甲彈,蘇聯使用的子彈是14.5×114毫米的子彈,用射手的肩膀抵消後坐力,再加上1227毫米的槍管加速,子彈的初速高達1012m/s,能在500米的距離上穿透25毫米的垂直鋼板,而且在實戰中發現這種槍在100米以內對專家目標的穿透性也更好。




而現在各種反坦克導彈或單兵火箭筒的出現早就替代了單兵反坦克步槍,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一類武器退出了歷史舞臺,這類大口徑單兵步槍現在叫做反器材狙擊步槍或者叫大口徑狙擊槍,目前用的比較多的子彈口徑是12.7毫米,對於一些輕型裝甲車輛、躲在在建築之後的敵人都具有毀滅性的殺傷,甚至對低空的直升機目標都存在著很大的威脅。這一類武器當中,可能人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巴雷特,這款在CF當中被稱為“大炮”的玩意,一槍秒掉一個人。而現在俄羅斯也依然有14.5毫米的KSVK反器材步槍,而奧地利甚至有15.2毫米的斯太爾IWS-2000步槍。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反坦克步槍的歷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坦克出現不

久後開始,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跨越27個年頭,歷經了發展、頂峰以及衰落的過程。

反坦克步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閃爍出耀眼的光芒。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隨著西線戰事愈演愈烈,交戰雙方都難以突破對方以機槍為主要武器的綿亙陣地,於是居心叵測的德軍開始在戰場上使用毒氣。為了對付德軍的毒氣,1916年 9月英法聯軍在索姆河發動了攻勢,在索姆河戰役中,9月15日這天英國軍隊第一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為了保密,稱其為“tank”(箱、罐之意,“坦克”即音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次有坦克參戰的戰鬥打響了,龐大的鋼鐵怪物怒吼著向敵人衝去,碾平了掩體,軋毀了機槍陣地,使德軍損失慘重。英國坦克的參戰,迫使德國陸軍急於尋找一種武器來對付這個鋼鐵怪物,這種武器要求:質量不能太重,要輕到一個人可以攜帶,威力要大,能足以破壞車輛,最好能像野戰炮一樣,直接瞄準射擊就可以摧毀坦克。但是直到1918年這種武器才露面,它就是德國毛瑟兵工廠研製的T–格韋爾毛瑟13mm M1918反坦克步槍,而此時一戰已經臨近尾聲。毛瑟13mm M1918反坦克步槍是毛瑟兵工廠研製出的第一支單兵對付坦克的步槍,也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支反坦克步槍。它是老式毛瑟步槍的放大型,即放大了的旋轉後拉槍機式毛瑟步槍,在笨重的槍托下加裝了一個小握把,槍管有所加長,一個輕型兩腳架支撐著槍身。該槍全長1680mm,空槍質量17.69kg,槍管長983mm,4條右旋膛線,手工單發裝填,發射13×92mm SR槍彈,該彈採用被甲穿甲鋼心彈頭,全彈長133mm,彈頭質量62.53g,半突緣式彈殼,彈頭初速達到914m/s,穿甲性能為25mm/200m/90º,即200m處,射彈軸線垂直靶板平面,可擊穿25mm厚的均質鋼靶板。

那時的穿甲步槍彈如著名的英國0.303in槍彈、美國0.30–06斯普林菲爾德槍彈、德國7.92mm毛瑟槍彈等,其槍口動能均在3000~4000J之間,可擊穿4~6mm厚鋼板,這樣的威力對當時的坦克構不成什麼影響,因為此時坦克的裝甲厚度在5~12mm。毛瑟13mm M1918反坦克步槍使用的13×92mm SR槍彈,槍口動能達到26000J以上,威力相當於普通步槍彈的6~8倍。在當時對付坦克的武器中,除了火炮外,只有像M1918反坦克步槍那樣的長槍管武器,使用高射速、大威力的槍彈,才能對坦克構成嚴重的威脅。


Angel戲中人


威力小,機動性弱,戰場生存率低


小易666


以前的坦克沒現在結實,所以用反坦步就可以解決,現在的坦克發展升級明顯不是反坦步能解決的了,所以現在大部分裝備的都是反坦克導彈或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