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方孝孺是唯一被滅十族的人,方孝孺被殺是對還是錯,該殺嗎?

生先I驢


方孝孺被朱棣誅滅十族的故事,在我們國家流傳很廣。但是流傳很廣的事情,不一定就是事實。就像老賊潘仁美被說大書的罵了幾百年,也改變不了潘美並非奸臣的事實一樣。

鐵錘文史先說自己的觀點:方孝孺的確死於朱棣之手,但是誅滅十族,則是後人演繹。方孝孺選擇一死,不僅僅是殉君,更是殉道。

下面鐵錘文史從方孝孺的聲望、方孝孺之死、滅十族之說從何而起和方孝孺為何而死這四個角度,來完整闡述自己的看法。

第一部分,方孝孺的聲望。

方孝孺,字希直,號正學先生,浙江寧海人。方孝孺算是書香門第,長大之後師從一代大儒宋濂。宋濂是朱元璋當年最器重的文人之一,我們的中學語文課本里面,選了一篇他的《東陽馬生序》,相比大家都很熟悉。宋濂對方孝孺這個弟子讚不絕口,直接把他比喻成為鳥中的鳳凰,在《送方生還寧海並序》這篇文章裡面,宋濂對方孝孺的誇獎簡直到了外人看不下去的地步,說實話,鐵錘文史也是第一次見到有人,這麼誇自己的學生的。我截取中間一段,大家自己感受一下宋濂大師對弟子方孝孺愛不釋手的風采。

生精敏絕倫,每粗發其端,即能逆推而底於極,本末兼舉,細大弗遺。見於論著,文義森蔚,千變萬態,不主故常,而辭意濯然常新。細佔其進修之功,日有異而月不同,僅越四春秋而已英發光著如斯,使後四春秋,則其所至又不知為何如。以近代言之,歐陽少師、蘇長公輩姑置未論,自餘諸子與之角逐於文藝之場,不識孰為後而孰為先也。予今為此說,人必疑予之過情,後二十餘年,當信其為知言,而稱許生者非過也。

你看這個方孝孺,讀書聰明,文章也寫的好。宋濂說自己四年沒見面,方孝孺在學問上就有了巨大的進步,如果再過四年,真不知道這個學生會厲害到什麼程度!歐陽修、蘇東坡那樣的水平咱們不敢和他們比,其他那些讀書人如果跟方孝孺比一比,那簡直就是沒得比了。老宋還說了,我今天說這樣的話,有人肯定認為我老宋是在說大話,可是二十年後你們再來看方孝孺,就會知道我老宋沒有言過其實。

在一向崇尚內斂的古代文人士大夫裡面,像這樣可勁兒的誇自己學生的,宋濂算是獨一份兒了。

那麼,是宋濂過於寵溺這個愛徒了嗎?可能還真不是,因為隨著歲月的增長,方孝孺的文名的確是名滿天下。後來有人稱讚他是“程朱復出”,甚至“當時文章第一人”。

既然是當世文章第一人,皇帝怎麼可能不知道他呢?

於是在方孝孺25歲的時候,朱元璋親自詔見方孝孺,看見方孝孺的氣度風采之後,朱元璋回頭對他的皇孫,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說:

此莊士,當老其才輔汝。

就是說,這是一個莊重可用之才,我要讓他再歷練的成熟一點,將來輔助你的事業。

於是,儘管方孝孺深受朱元璋賞識,可是居然就被閒置了整整十年!這十年方孝孺的道德文章自然還是與日俱增。又過了十年,35歲的方孝孺再一次被朱元璋詔見。儘管這個時候的方孝孺早已經是名滿天下,朱元璋還是不予重用,給了一個漢中府學教授的閒職。兩年之後,蜀王朱椿把方孝孺請到家中,當世子的老師。

你說大家都說方孝孺好,為什麼朱元璋就是不重用他呢?

鐵錘文史分析,這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原因。

朱元璋走的是殺人如麻的霸道,方孝孺是一代大儒,走的治國路線肯定是聖人王道。

大家尿不到一壺裡面去,這臺戲,沒有辦法唱。

可是你要說朱元璋認為方孝孺無能,那也是大錯特錯了。

因為朱元璋臨死之前,特地留下託孤遺詔:

遺令先召孝孺。

所以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繼位之後發出的第二道詔書,就是馬上讓方孝孺進京。

你說,朱元璋為什麼臨死之前留下旨意,要讓孫子當皇帝之後重用方孝孺呢?

跟前面說的其實是一個道理,朱元璋自己走的是殺人如麻的霸道,把明朝開國重臣武將已經收拾的一乾二淨,國內外姓再也沒有什麼人可以威脅老朱家的江山了,這個時候,自然只需要一個守成之君,就可以千秋萬代當皇帝啦。

最適合輔佐守成之君的,不就是像方孝孺這樣的儒家大師嗎。

方孝孺進京之後,先是九品芝麻官,翰林侍講,第二年,升到五品,侍講學士。開始參與皇帝的日常政務,據說建文帝非常倚重方先生,朝廷各種政策都要諮詢方孝孺。

看起來,宋濂老師的預測即將成為現實,得意門生方孝孺的好日子來了!

第二部分,方孝孺之死

朱元璋的如意算盤打得滴水不漏,可是千算萬算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燕王朱棣這麼狠。異姓權臣被朱元璋團滅,可是自家兒子卻開始同室操戈,唐朝的悲劇,再一次在明朝上演。

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建文帝據說是燒死在皇宮之內,也有傳說逃亡海外,鄭和七下西洋,傳聞動機之一就是永樂皇帝讓他一路散發尋人啟事,想找到這個神秘消失的侄子。

朱棣坐在了龍椅之上,需要一個人為他撰寫詔書,普天之下,沒有誰比方孝孺在知識分子中間更有影響力;可是普天之下,恐怕也沒有一個人,像方孝孺這樣的硬氣。方孝孺作為建文帝的遺臣殉難。清朝人修的《明史》,大致就是如此記載。但是這不是關於方孝孺之死最早的記載,最早記載是《奉天靖難記》,這本書是永樂初年的時候出版,主要是提篡位的朱棣說好話的,所以在這本書裡面,方孝孺被醜化的不成樣子。

上嘆日:“小子無知 ,乃至此乎?”時有執方孝孺來獻。 上指煙焰處謂方孝孺曰 :為也 ! 放(疑為 ‘汝’字誤筆)死有餘 辜 !”方孝孺稽首祈哀乞憐。 遂命收之...戮於市

在這本書裡面,方孝孺是被抓獲的,看見燕王朱棣,方孝孺還搖尾乞憐,隨後被朱棣給宰了。

你覺得方孝孺會是這樣的人嗎?

到了成化年間李賢撰寫《天順日錄》時 ,對方孝孺殉難事蹟的記載開始詳細起來 。 文廟過江之日,初即位 ,欲詔示天下,問姚廣孝舉代草者,曰:“必須方孝孺。”召之數次,不來 。 以勢逼之 ,不得已,孝孺持斬衰而行見 。 文廟即命草詔 ,乃舉聲大哭 曰:“將何為辭?”敕左右禁其哭 ,授以筆 ,即投之地,曰 :“有死而已,詔 不可草 。”文廟大怒 ,以凌遲之刑刑之 ,遂夷其族 。

在這段記載裡面,出現了朱棣和方孝孺的對話,也提到了方孝孺滿門抄斬的夷族之禍。

這算是比較可信的方孝孺之死的記載。


第三部分:滅十族之說從何而起

那麼方孝孺被朱棣滅了十族的傳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根據目前的考證,最早說出滅十族故事的,是祝允明。也就是和唐伯虎並列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老師!

祝枝山寫了一部書叫做《野記》,又叫《枝山野記》,一看名字是不是就很野?裡面記載:

文皇既即位 ,問廣孝誰可草詔 。 廣孝以方對 ,遂召之 。 數往返 ,方竟不行 ,乃 強持之入 ,方被斬衰行哭 。 既至 ,令視草 ,大號詈 ,不從 。 強 搦管 ,擲去 ,語益厲 ,曰:“不過夷我九族耳 !”上怒曰:“吾夷爾十族 !”左右問何一族 ,上 日:“朋友亦族 也。”於是盡其九族之命 ,而大搜天下為方友者殺之。

你看,這個故事,就和今天大家經常看到的版本差不多了。朱棣坐天下,讓方孝孺寫詔書,方孝孺不理不睬,被掐著脖子帶到朱棣面前。方孝孺脖子一梗:大不了滅我九族!朱棣脖子一梗:老子滅你十族!連你的朋友都滅掉!

團滅!

可是,江南才子祝枝山,為什麼要編寫這個團滅的故事呢?那得從《野記》這部書說起,《野記》這本書,是以勸懲為目的的雜說筆記。除了方孝孺滅十族的故事,還記載了關於方孝孺的另外一個故事。

方孝孺的父親準備給家裡先祖遷移祖墳,頭一天晚上夢見一位老人求情,希望遷墳的日子寬限幾天,好讓他們家族有時間搬遷。第二天遷墳的時候,方孝孺父親在祖墳裡發現一窩蛇,身為儒生的方父認為夢中所見都是怪力亂神,一把火燒光了蛇窩。當晚老人夢中再現,怒斥方孝孺父親出手狠辣,不留活口,表示自己一定要報仇雪恨。

後來方孝孺出生,聰明絕頂,最奇怪的一點,方孝孺的舌頭是分叉的,就像蛇的舌頭一樣。最後惹出這一出滿門抄斬,一家不留活口的大禍。

人們認為這是因果循環之報應。

知道了吧,祝枝山的《野記》,是這種風格的文章,為了宣揚這些思想而創作,在歷史事實上面並不講究,當不得真滴。

但是以前在蘇州婁門內有蛇王廟,每年四月十二日為蛇王生日,香火旺盛,據說蛇王就是方孝孺。“殿上供方夫婦金身,高三尺許,作明代裝,皆朝服。”(郭則沄《洞靈小志》卷三)由此可見,傳說之間也有關聯性,身為蘇州人的祝枝山,可能會受到這些民間傳說的影響,這是題外話,姑且不談。

第四部分 方孝孺為何而死

那麼從方孝孺的立場來說,他慷慨赴死,難道真的就是為了報效建文帝知遇之恩嗎?

沒有那麼簡單。

鐵錘文史認為,方孝孺赴死,不僅僅是殉君,更是殉道。他是為了心中的儒家之道而死。

前面說過的,方孝孺名滿天下,被稱為道德文章第一人,被稱為是和顏回孟子朱熹這樣的聖人並駕齊驅的人物。

這樣的人物,必定是一個理性主義者。

方孝孺的理想是什麼呢?說出來大家不要笑:

每興傷今崇古之思 , 積之既多, 發為言語。 道政 事 , 必曰伊 尹周 公 ; 論道德 , 必曰孔盂顏閔。 寢而思者 , 此 數君子也 ; 坐而誦者 , 此數君子。 用心一入乎此 ,猶恐流於過高 , 如古狂人 , 而不適於用 。 是以深自制抑 ,若中無絲毫學者。

方孝孺,是一個以恢復孔孟之道為己任的讀書人,是一個把自己比作伊尹和周公的讀書人。

方孝孺還是天下讀書人的士林領袖,身負眾望。

只有具備這樣宏大志向的人,才會慷慨赴死,不懼刀鋒。那些醜化方孝孺搖尾乞憐的人實在是可憐之極。那些認為方孝孺是一個迂腐愚忠的人,也沒有真正理解這個讀書人的內心世界。

如果說真的有人“從道不從君”的話,方孝孺就是這樣的人。

總結一下:方孝孺被滅十族,出自民間野史,沒有確實證據。方孝孺之死,是從道不從君的偉大殉道,是凸顯知識分子不畏權貴高貴氣節的個案,值得被歷史銘記。


鐵錘文史


靖難之初,當朱棣發兵南下時,他的第一高參姚廣孝提出了一個請求:“

如果奪取了建文帝的天下,一定不要殺方教孺,否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三年後,方孝孺面對坐在皇帝寶座上的朱棣,誓死不肯為朱棣寫詔書,最終被殺,連累十族八百七十三人一起被誅。

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他的死是“古今成仁之禍烈,未如此也”。


(方孝孺)

在死亡面前,方孝孺沒有退縮,他的家人也表現了相當大的英勇氣概。

他的弟弟方孝友臨刑時口占一絕,其中有兩句是“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他的兩個女兒被追捕時,不屈投河而死。

方孝孺,字希直,明初浙江寧海人,著名學者,被譽為“天下讀書種子”。

他出生在一箇中級官僚家庭,父親方克勤是儒學大家,也是著名的忠臣。

方孝孺 早年拜在名士宋濂門下,刻苦讀書,宋濂對他寄以厚望,稱方孝孺是“孤鳳”。

洪武九年,在明初三大案的“空印案”中,剛上任沒幾天的方克勤被朱元璋冤殺,五年後宋濂又因胡惟庸案的牽連而死。

方孝孺對政治充滿了失望,回鄉隱居,朱元璋兩次徵召不至。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強召方孝孺出仕。


(誅十族)

朱元璋對方孝孺的才學十分敬佩,將他視為自己死後留給孫子朱允炆的政治遺產,是建文帝興旺大明的倚仗。而建文帝在朱元璋死後十分信任方孝孺,將他當作政治上的第一顧問,不論大小事情,全都要向方孝孺請教。

朱棣起兵奪取了天下之後,為了取得天下人心,他迫切需要以方孝孺為代表的舊朝重臣的合作,利用方孝孺重臣和大儒的雙重身份,顯示自己當皇帝在法理上和道義上的正統性。

但是在方孝孺眼中,朱棣就是一個篡位的奸賊,自己不可能與之合作。

朱棣在勸降方孝孺時以周公自居,用“周公輔成王”的典故來為自己辯護,但被方孝孺駁得體無完膚。

朱檔惱羞成怒,以誅九族來威脅方孝儒,方孝儒以一句“便十族奈何”頂了回去。

殘忍的朱棣果然將方孝孺的九族加上門生一起列為“十族”,當著方孝孺的面殺了八百多人。


方孝孺最後寫下“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的絕命詩,慷慨就義。

方孝孺該不該殺?這一點我們從後世的評價中可以很清楚的得到答案。

方孝孺一生以聖賢自任。他“持守之嚴,剛大之氣,為有明之學祖”。

他代表的是明初的那一股高潔的儒家之氣。 可是當方孝孺死後,他身上的這種正氣,慢慢的在讀書人中消失了。

他死後,朱棣對他不斷醜化,禁止讀方孝孺的著作,將方孝孺打扮成一個禍國的奸臣,都是他和齊泰等人誤國,才使建文帝成為昏君,他朱棣這才無奈之下行周公之舉。

而世人見取義成仁帶來的是十族被滅的慘狀,讀書人的生命價值取向漸漸被扭曲了。

從方孝孺死後,“成仁取義之訓,為世大禁”。讀書人放棄了理想,屈服於恐怖的政治勢力。


其實一開始,朱棣恨的人不包括方孝孺,他恨的是齊泰、黃子澄這兩個力主削藩的建文大臣。

朱棣不過是想利用方孝孺為自己篡位尋找一個遮羞布。如果方孝孺合作,不但不會死,反而高官厚祿就在不遠處向他招手。

可是方孝孺選擇了反抗,他不肯背叛自己的內心,從這一點上來說,他是偉大的,是不該死的。

方孝孺死後,雖然朱棣嚴禁人民讀方孝孺的著作,但仍有很多讀書人偷偷的保存了方孝孺的作品。

朱棣一死,為方孝孺平反的聲音便此起彼伏,幾乎貫穿了明朝中前期整個歷史時期。

這說明在天下人心中,方孝孺是無罪的,是冤死的,朱棣殺方孝孺,是不得人心的。

方孝孺是當時士林領袖,又是朱元璋親選的託孤大臣,正在方孝孺用他的學識,推行他的理想的時候,朱棣打破了方孝孺的理想。

在一個品德高尚的士林領袖和一個篡位的奸臣之間,矛盾是根本不可能調和的。

明代大儒劉宗周說過,方孝孺“非孔孟不師,非伊周不任”,他的死,是儒家傳統中忠君順道精神的最好體現。

相比之下,揮舞屠刀的朱棣的形象是那麼渺小,那麼低賤。 所以,方孝孺之死,“世人多惜之矣”!

參考資料:《明史》、黃宗羲《明儒學案》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方孝孺被誅十族純粹是後世文人杜撰出來的,方孝孺無論放在哪個朝代,都是要被殺的。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下了南京城,殺了一大批建文帝時期的臣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朱元璋留給建文帝的三個肱骨輔佐之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朱棣連一半的侍郎都殺,更何況這三個呢。

至於方孝孺的死有各種說法,這就很有意思了,仔細查找這些方孝孺之死的出處,我們就能很清楚這些說法的用意。

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方孝孺被捉後,朱棣要求他起草登基詔書,方孝孺不但不從,反而蔑視朱棣,朱棣大怒,要誅其九族,方孝孺懟了回去:“誅我十族又如何!”,朱棣一怒之下就誅了方孝孺的十族。

第一種說法源於明朝嘉靖年間的一本小說,上面不但記錄了朱棣與方孝孺的詳細對話,而且連方孝孺的哪十族都有詳細的記錄,這基本是不靠譜的。首先時間來看,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大赦建文罪臣,唯獨沒有提及方孝孺,更沒有說到方孝孺十族被誅的事情,這就很清楚了,被誅十族就是個沒根據的說法。

後世文人為彰顯明朝士子文人的風骨刻意美化方孝孺,歷朝歷代都有,明朝更甚。

第二種說法來源於《明史》,同樣是說朱棣要求方孝孺起草登基詔書,方孝孺拒絕,遭到了朱棣的殺害。

這種說法還具有可信度,至少刪除十族被誅的情節。《明史》是清朝官方編撰,清朝官方歷來對明朝的很多史實都進行了篡改,這是公認的事實,如果方孝孺被誅十族確有其事,清朝史官那還不大書特書,以達到抹黑明朝皇帝的目的。

連清朝官方都沒有采取“被誅十族”的說法,說明這種說法就純粹是民間野史,傳聞雜說。

第三種說法出自《明太宗實錄》,朱棣對建文帝的三個輔佐大臣,絲毫沒有客氣,直接下令處死。殺方孝孺的原因也沒有那麼多說法,罪其三人慫恿、挑唆建文帝肆意妄為,不但沒有對建文帝起到輔佐的作用,反而擾亂朝綱。

這種說法前部分是真實的,朱棣毫不客氣殺了三個建文帝的肱骨大臣,後半部份就是明朝史官為朱棣臉上貼金了,竊國大盜總是要粉飾齷蹉的行徑。

這個說法應該是相當的靠譜,《明太宗實錄》是記錄皇帝的實時記錄,在時間上幾乎是當天發生當天記錄,其次作為皇宮內的史官記錄皇帝的日常行為,必須保持其真實性,所以,方孝孺的被殺的真相基本就是如此。

那麼,方孝孺該不該殺呢?該殺,無論是建文帝還是朱棣都會殺了他。

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三人對建文帝只有忠心,其他都是一無是處,特別是對建文朝的削藩策略起了極壞的作用,建文帝被顛覆,他們三人要負主要責任。作為肱骨之臣,沒有認清朝廷局勢和藩王的反彈,一意孤行,執意快速削藩,逼反了朱棣,只此一點,就該殺。

朱棣為什麼一定要殺方孝孺呢,就是因為姚廣孝評價他的那句話: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方孝孺在讀書人心裡是一座豐碑,在士子、文人心裡地位很高,如果他不能被朱棣所用,那麼他帶來的負面影響將非常的大,文人士族在民間影響和對朝政的影響都是無形的。朱棣殺方孝孺既是對天下文人一種震懾,也是向天下人展示自己強硬的決心。

方孝孺只是一個卓有成就的讀書人,他根本不具備一個政治家的能力,他的死既是讀書人的悲劇,更是一種必然。


沉墨I方之城


探討歷史,我將用最精煉語言回答這個問題

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方孝孺必殺無疑,但是株連九族不管從人道還是影響來說都是不正確的。那麼為何說殺方孝孺是正確的的呢?

第一,方孝孺雖有大才,但不可用

方孝孺品學兼備,不管是在為官還是做學問都乃人中龍鳳,奉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講究的是忠君愛國,除了仁還有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下犯上乃大逆不道,這就造就了方孝孺的愚忠。以及對朱棣篡位的憎恨,與不屑。朱棣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方孝孺雖有才,但忠君而非忠國,度量不及魏徵。魏徵忠國忠民。

第二,建文帝在位期間,凡事請教方孝孺。臣子過分干預朝政這是明朝宗室所不能容忍。

眾所周知,明朝專制,皇權加強,國家大事皆乃皇帝做主,建文帝優柔寡斷,凡是請教聽從方孝孺,方孝孺過度干預國事,此乃大忌。

第三,朱棣起兵,多次求和,方孝孺堅決主戰。

方孝孺在朱棣起兵階段積極輔佐建文帝,而且拒絕朱棣的求和請求,並離間朱棣兩兒子爭奪世子之位。

第四,方孝孺於朝廷影響較大,如果不殺,恐生變亂。

畢竟朝廷之上還有有支持方孝孺的勢力,方孝孺如果不殺,恐其聯合,號召天下儒士反抗朱棣。

以上所述說明方孝孺是必殺無疑,但是株連十族確實會給明成祖朱棣留下千古罵名,有點得不償失。


老劉品讀歷史


方孝孺就是愚忠害死了他,以他這樣的性格,在哪個朝代都難逃一死,為了他所謂的名節,他自己死了,還要拉上873條人墊背,可悲啊。


方孝孺是浙江寧海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在宋濂的門生中,很多的知名文人都不如他,方孝孺常以宣明仁義治天下之道,達到時世太平為己任,在25歲的時候就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

朱元璋曾對太子朱標說“方孝孺是一個品行端正的人才,你應該一直用他到老。”
朱元璋雖然非常看重方孝孺,但又暫時不能用他,此時大明才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只有等到國家非常穩定的時候才能施以仁政,那時才可以重用方孝孺。
朱允炆即位後,徵召方孝孺到翰林院侍講,第二年又提升他為翰林學士,國家的一些主要事務,朱允炆都要向他詢問,因此方孝孺是建文帝最親近的一個大臣,可以說建文帝是他的知遇之君,所以,方孝孺對朱允炆是忠心不二的。
在歷史上很多的忠臣,他們的下場都是很慘的,尤其方孝孺是其中最慘的一個,相傳他被滅了十族。

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後要當皇帝,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但方孝孺堅決不寫,朱棣說“難道不怕我滅你九族嗎?”
方孝孺說“你即便誅我十族又如何?”
朱棣一氣之下就說“那我就成全你吧”,所以,朱棣就誅了他十族。其實,朱棣應該沒有滅掉方孝孺的十族,這裡有滿清汙衊朱棣的成分,在方孝孺被殺600年之際,方孝孺的後人曾募款修繕方孝孺墓,可見,滅十族的說法不可靠。

朱棣登基的第八天,在南京的聚寶門,也就是現在的中華門外,當著方孝孺的面,將他的家人一個一個的進行誅殺,每殺一個還問方孝孺後不後悔,後悔還來得及,但方孝孺不但不後悔,還不斷的謾罵朱棣,就因為方孝孺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卻因他而死了873條人命。
其實,朱棣在攻克南京之前,他有一個黑衣宰相姚廣孝,曾一再叮囑朱棣,奪取政權後千萬不要殺了方孝孺,如若殺了方孝孺,那麼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當時朱棣也答應姚廣孝不殺方孝孺,但方孝孺把這個名節看得太重了,不寫詔書就不寫吧,他偏偏寫了四個字“燕賊篡位”,他這樣的捨身取義就是愚忠,所以也因為這四個字,白白的丟了873條人命。

就算為了自己的名節而死,也不能不顧這873條人命啊,最後方孝孺自己也被朱棣割下舌頭,一刀一刀剮死在聚寶門外。
其實何必呢,這都是朱家人自己的事,誰當皇帝只有他能有所作為,造福人民,他就是個好皇帝,方孝孺作為外臣, 他就是陷得太深,800多條人命都沒換回所謂忠臣的一句後悔,這真驗證了朱棣的殘暴和方孝孺的愚鈍啊。








遺產君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來了解一下方孝孺被滅十族這個事件的前後經過。 方孝孺是明初著名的儒學大家,明朝第二個黃帝建文帝的老師,在建文帝登基之後,把他當做作為自己治理江山總參謀。也正是在他的力建之下,建文帝下令削藩。然後,理論上的政治大家在軍事上並沒有幫助到建文帝,當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方孝孺也成為了階下囚。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明成祖出於惜才想要勸降方孝孺,然而卻遭嚴詞拒絕,並手書 “燕賊篡位”徹底激怒朱棣,朱棣以滅九族相威脅,方孝孺卻回之,滅我十族又何妨!於是方孝孺成為了歷史上唯一一個滅十族故事的主人公。


首先,方孝孺被殺十族,就事論事肯定是不對的,既違揹人倫常情,在當時造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又不符合當時的社會形勢。

當時雖然朱棣在和朱允炆的爭奪皇位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是在人心民心上卻絲毫佔不到優勢,這時候對於朱棣來說,當務之急便是安撫天下臣民之心。

回顧建文帝時期,自登基以後一改朱元璋時期的苛政暴政,始以仁政治國,這時候,大批的學士文人開始被重用,建文帝在天下讀書人的心中地位很高。其中,方孝孺就是最好的代表。他既是建文帝的授業老師,又是明初文學大家宋濂的得意門生,在明初文人學士心中的地位很高,當戰爭失敗,方孝孺淪為階下囚,幾乎所有人都在看這位新皇帝是怎麼樣對待這位前朝元勳的。如若方孝孺都能被朱棣勸降成功併為新皇帝效力,那麼他們就不用在乎面子,心存擔憂了。

然而誰也沒想到,這位新皇帝像極了他的父親朱元璋。一言不合,哪怕你是儒學大家,哪怕你威望甚高,一樣照殺不誤。這一殺,也堵死了全天下讀書人進仕的路。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明成祖一朝文人學士入仕的人非常之少,之後,而也可能當時的統治者朱棣也發現了這一問題,於是提出編撰《永樂大典》來籠絡天下讀書人為國效力,這也算是朱棣因此事而做的改變吧。

歷史上,包括民間對於方孝孺一事都是持肯定讚揚的態度,他的高風亮節,誓死不向權貴低頭的錚錚傲骨值得我們後來人學習。


小宋拾趣


相傳,方孝孺家被殺十族計874人

靖難勝利,朱棣登基在望,於是派人請方孝孺上殿起草登基詔書,那時候方孝孺代表天下讀書人,如果方孝孺能起草詔書,那天下讀書人也就歸了心

不過方孝孺死腦筋,無論誰去勸說,他都不肯起草那份詔書,而且還會痛罵。後來朱棣親自勸說加威脅:你不寫,誅你九族。方孝孺蔑視朱棣一眼,寫下四個大字:燕王篡位!並且說到,你就是誅我十族我也就這四個字

朱棣是什麼人?那是開東廠的大角。看著方孝孺油鹽不進,也火了,派人抓了方孝孺十族873人押進刑場,在方孝孺面前一字排開,用意很明顯:你不寫,那就殺!看著全族老幼跪在身邊,方孝孺仍然無動於衷。那沒啥好說的了,斬吧!

監斬官每殺一個,就問方孝孺一句,是否回心轉意?當最後一個殺絕,方孝孺仍然無動於衷,最後監斬官一聲令下,方孝孺慘遭腰斬!被腰斬的方孝孺一時半會也斷不了氣,便用手肘拄著身子,在地面上連寫十二個“篡”……

其實,這個事情由清初學者谷應泰所撰《明史紀事本末》一書記載,真實性到底如何,我們雖無從分辨,不過按照史料記載,方孝孺自己家確實死絕了,但被砍頭的只有方孝孺一人,家中妻兒是自盡,方孝孺一案波及的所謂十族,大部分屬於流放,到朱棣兒子朱高熾登基後,這部分人後人也都被被赦免……

別說誅十族了,就是方孝孺兄弟那一房也僅殺了家主,兒子也沒殺,壓根就沒有誅十族這回事!

至於方孝孺被殺是對是錯,這個沒有必要問,那時候大勢在朱棣,不聽皇命,必然必殺,皇權即真理。如果問方孝孺是否後悔牽連十族遭誅,這個方孝孺也做不了主,因為他沒幹過這事啊。事情具體得問《明史紀事本末》作者谷應泰,都是他編的,自然得問他……

在谷心中,方孝孺是不後悔的,谷應泰塑造方孝孺這事,不過是表達自身觀點:涉及道統之爭,滅十足又何妨?


靈石蘊珠寶


說起方孝孺,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國史上第一個被誅十族的人,但其實呢,方孝孺所謂的被誅十族,不過是民間野史記載而已。

事實上,關於方孝孺之死,一直以來都有這樣三種說法:

第一種:按照明王朝的官方史書《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抓住方孝儒後,方孝儒向朱棣叩頭祈哀。但朱棣認為他與黃、齊是慫恿建文帝肆意胡為的罪魁,所以還是把他同齊泰、黃子澄一塊殺了。(“執奸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至闕下。上數其罪,鹹伏辜遂戮於市。”)

第二種:按照後來滿清修定的史書《明史》記載,說是明成祖叫方孝儒起草及位詔書。方孝儒大罵成祖並拒絕起草詔書。於是明成祖殺害了他。(“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



除了這兩種官方說法,民間還有一種說法,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那種說法,它是出自明朝嘉靖年間一個叫做黃佐的大文人所寫的一本雜文小說,叫做《革除遺事》。

按照這本書中的記載,說是明成祖要方孝儒起草繼位詔書,方孝儒不肯起草,明成祖就以誅他九族恐嚇威脅他。方孝儒卻說,你就是誅我十族又能怎樣?於是明成祖遂誅了他十族。

對於以上這三種說法,雖然第三種說法最為流行,但從可信度來說,第一種說法和第二種說法顯然要遠遠高於第三種說法。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不說官方的權威性,就按照正常人的情理和邏輯來推斷,第三種說法也是非常不可信的。

首先,朱棣繼位的詔書是件何等神聖和意義重大的事情,他卻以誅九族來威脅方孝儒寫,就算最後方孝孺屈服,那這樣的繼位詔書又有什麼意義呢?反而會讓自己成為後世人的笑柄。

因為,朱棣這樣做,不就相當於告訴天下,人們對他當皇帝根本就不服,只是迫於他的淫威才敢怒不敢言。換句話說,方孝儒根本不想為他起草繼位詔書,只是害怕被誅九族才不得已寫!

這樣一來,朱棣的這個繼位詔書,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麼? 事實上,朱棣想讓人給他起草繼位詔書,從哪裡找不到一個人,非得用這種手段逼方孝儒寫?這不是讓自己難堪麼?我想朱棣再弱智,也不會弱智到這個地步吧!



其次,按照野史的說法,在明成祖攻打南京之前,姚廣孝曾勸他不要殺方孝孺,否則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會滅絕。

但其實,以姚廣孝這種雄才大略之人,真會把方孝儒當成非常了不起的讀書人嗎?這可靠性實在太低。

因為,方孝儒輔佐建文帝期間,既沒有獻出什麼讓人佩服的奇謀妙策,也沒有做出什麼力挽狂瀾的政治革新,更沒有推舉除什麼傑出的人才,反而建文帝重用他,一年之內帝國內部大亂,四年之後帝國都城被敵人攻破。這期間,他也沒做過什麼有意義的、積極的事情。

更何況,即便是單論文學上的成就,方孝孺也沒有留下任何讓大家膜拜的文學作品;同時,說起明朝最厲害的文學家們,方孝儒那是連前二十名都擠不進去。這樣的一個人,真會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真會因為他的死,天下讀書人就絕種?明顯是不可能。



更重要的,都說方孝孺被誅十族,也就是除了他的親人,還包括他的門生也被殺,但問題是,方孝孺被殺後,恰恰就是他的得意門生廖鏞替他收屍,並將他掩埋在聚寶門外的山上。另外方孝孺被殺後,他的堂弟方孝復、侄子方琬也一直都活得好好的。從這層意義上說,這個誅十族明顯就不成立。

事實上,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說法之所以大行其道,不過某些御用文人們為神話皇權而已。

因為,方孝儒的故事告訴人們,人們應該永遠忠於皇帝。為此就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要毫不猶豫;甚至而言就是捨棄全家、全族人的生命,也應該坦然自若、沒有半分遲疑!

在這種背景下,方孝儒自然就逐漸被神話,被樹立成為皇權時代的忠臣典範!否則,如果沒有方孝孺被誅十族這個故事,那朱棣一殺到南京城,天下都傳檄而定,文武百官都跪地迎接,甚至就是建文帝最信任的大臣,也沒有任何表示,那皇權所需要的忠君思想,又體現在何處?

最後,對於方孝孺這個人,如果客觀評價,朱棣殺他一點都不過分。因為,建文帝信任他,讓他負責治理國家,結果僅僅四年時間,就弄得建文帝國破家亡,多少人因這場戰亂而死亡,方孝孺作為罪魁禍首之一,不該殺麼?


我是趙帥鍋


朱棣原本沒想殺方孝孺,是想爭取為自己所用,但最終因方孝孺不肯臣服,最終不得以而殺之。

方孝孺是明初大孺,天下文人士子的代表,其影響力非同小可。朱棣從自己的侄子手裡奪得皇帝寶座,不管他的找什麼樣的理由和藉口,在儒家倫理中,其政權的合法性都先天不足,這一點朱棣心裡非常清楚。所以朱棣千方百計要爭取方孝孺,爭取方孝孺就是爭取天下人心,就是要為其執政合法性站臺。

方孝孺雖是一介儒生,但骨頭極硬,絲毫不給朱棣面子,多次在朝堂之上大罵朱棣,弄的朱棣下不來臺。這樣的人,爭取過來為自己所用,就是正面力量;反之,如果不能為自己所用,其破壞力也極其強大。當時擺在方孝孺面前的其實只有兩條路,要麼為朱棣所用,要麼為建文帝殯葬。方孝孺一代大儒,而“忠”“孝”為儒家思想核心,所以他寧死也要捍衛儒家尊嚴,他坦然選擇了死。

但方孝儒被誅殺十族,實為人倫和歷史之慘案。對於朱棣來說,這是他殘忍、暴虐性格的一次證明,是讓歷史和後人所詬病之處。對於方孝孺來說,為了個人氣節,致千萬人無辜受害,也有其不可取之處。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現實,評論其對錯,那就要看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之上,站在什麼樣的角度看問題,不能拋開當時的歷史形勢和政治需要而簡單下結論。但明朝從建國開始,在朱元璋時代,專制之趨勢已經顯露,到了朱棣時代因其合法性先天不足,殺方孝孺確有禁天下悠悠之口的目的。進一步禁錮思想和言論,明朝的專制已經不可逆轉,中國的歷史也從此進入了專制和獨裁和黑暗時代,直到清朝滅亡,歷經了數百年。


和諧湘聲


誅九族已經是古代最高最嚴重的型罰,包括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但是方孝儒卻是歷史上第一個被誅了十族的,那多出來的一族便是他的門生和朋友。

這事情哪裡有該不該之說,這要看以什麼立場又以什麼規則去界定。

如果按照廣大儒生奉行和推崇的規則來說,當然是不該,別說誅十族了,殺他本人都不該。儒生提倡的尊天子,尊皇權,講究長幼之序,只有按祖宗之法正統得到皇位的皇帝才值得尊重,朱棣在他們儒生眼裡那是判賊,為了所謂的正義,死又何妨?古代文人都是把氣節放在第一位的,為了心中的推崇的理念,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比如屈原也是這樣的,為了氣節,自己的命,家人的命甚至全族的命都可以舍。這在他們看來是英雄行為,也是儒家思想的人最崇拜的人。

但是站在帝王立場上去看,又是合情合理的。哪一個皇帝不是憑本事爭皇位,爭到皇位那麼皇帝就代表王法,既然換皇帝了,那麼就改朝換代規則由新皇帝來決定了,今天你方孝儒背逆旨反抗皇帝的統治,又是廣大儒生的代表,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如果不懲治,那其它人就會有樣學樣,必須殺雞儆猴

一定程度上方孝儒被被誅十族也是有點自找的成份,朱棣問他:“你這麼對我,不怕被誅九族嗎?”方孝儒義正詞言的說,“就算誅我十族又怎麼樣?” 於是,朱棣真的誅了他十族,可憐他的門生和朋友,無端因為他任性的一句話都被拉下了水。

我覺得方孝儒的行為並不值得提倡,更不該為了個人氣節將全族甚至門生朋友生命置於不顧,這種愚忠不值得提倡,命沒有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另外,據《野記》記載:相傳方孝儒的父親曾經在自己祖墳之內燒死數千條蛇,晚上有蛇託夢給方父說必當殺方家全族報仇雪恨,後來方孝儒果然被誅了十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