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製造業不把產能搬遷到中部省份,而放任越南製造業崛起呢?

竹筍念熊貓


越南工資低呀,看看國內中小型企業老闆咬咬牙硬頂,工人動不動告老闆,最後不用工人了,只有回家種田了


用戶815456787348


我就是小工廠老闆,給你們說實際情況吧。

十年前珠三角人工便宜,都去珠三角,然後內地,然後更廉價的勞動力 監獄勞教系統,這幾年新疆,雲南瑞麗用緬甸人,然後小縣城,一個企業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工資低的地方能不能把產品做好? 一個月拿你500塊,你能指望他幹什麼活?

為什麼沒去越南,1 沒實力 出國找死。2 越南慢慢的不會比國內便宜多少,小企業沒必要折騰。


願賭服輸0


上海製造業不在市區,在嘉定,松江,奉賢。上海有中國最大的化工園區,最大的鋼鐵廠,最大的汽車城,最大的造船中心,最大的電站製造基地。南沿杭州灣,北沿長江工廠密佈。上海的企業家不像北方,熱衷於去論壇,上電視。從而使人感覺上海沒有大企業。

中國內地和越南相比人員工資相差不大,中國還要偏高10%以上。 最大的區別還是在於3個方面: 1、越南海岸線長,貨物海運成本更低。 2、中國就算出口全退稅,還有企業所得稅、投資所得稅、社保費等佔到企業利潤40%左右,比越南高。 3、美國等國打擊中國,從中國出口比從越南出口多出10%到25%不等的關稅。 所以中國,尤其是廣東中低端制業近10年會受到越南巨大沖出,尤其是出口貿易部分。

在我看來中部完全可以接收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以湖南婁底市為列,假如在姜底建立一個像深圳一樣的特區,首先要讓它有個內港口,這個港口有專門隔離的鐵路直達沿海的一個地方這樣運輸成本下來了,而且這種方式可以到每個省串連起來,深圳市的高房價不可取,這點必須監管,禁止土地投機倒把,禁止土地價格上漲,各種稅費減免十五年,讓經濟建康持續發展,老百姓富了,國家就強大了,當然政府應該以身做則,大力宣揚公理正義,讓社會更健康。

許多筒單的問題一到經濟學家那裡就複雜了。許多經過攻關可以解決的問題變成無解了。許多關係到國家戰略安全性的問題變成兒戲了。重慶為什麼能很好地承接筆記本電腦生產?許多似乎不可能脫貧的地區為什麼可以脫貧?關鍵在於決心,關鍵在於紮紮實實的工作。中國是一個大國,是發展差異性很大的大國。梯度轉移製造業不但極為重要而且完全有可能。前些年,某些經濟學家鼓吹的"國際分工論"等書齋理論覆蓋一切,有意無意削弱了製造業在國內梯度轉移力度。

"新型製造業″"彎道超車″等時毛理論也在中西部一些好高鶩遠領導中流行。這些都影響了中國製造業的合理轉移。80%的企業是中低端的,企業中80%的產品是低利的。但這二個80%十分重要,輕易放棄,就等於放棄了大量客戶和大片市場。越南等國現在之所以能挖我們牆腳,就是以前這些理論和實踐的結果。許多國家和企業都在這方面有教訓的。再說一遍,中國是大國,是差異性很大的大國。既要有全產業鏈,還要有高中低產品全覆蓋的企業群。中國敢於迎戰貿易戰的底氣就在這裡。美國之所以回不到過去,癥結也在這裡。

東南沿海城市的優勢是什麼?靠海邊,貨物可以發往世界各地。這就是企業搬到越南也不到中西部的根源。。一個企業,成本有很多種,原料,市場,稅金,人力,土地,交通甚至政府等等,西部或許人力土地價格低了,能抵消交通運輸和市場產生的成本嗎?老闆是逐利的,會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這個就是市場經濟。。

轉移到西部的企業只是小部分,而且轉移到大城市,看看深圳東莞搬走了多少企業,那是以十萬計呀,當然也有些去了湖南江西等內地省份,但有一大部分流到國外,它帶走的不僅僅是就業崗位,還有大量稅收,地方的財政影響巨大,如果沒有了收入,又何來發展?中國不能再給東南亞國家搞基礎建設了,這是培養對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未來中國的人力成本會呈快速上升的勢頭,給企業造成很重的負擔,但完善的就業保障和用工關係,是任何一個規範化社會必須承受之重。有關注中央政策的網友,一定也注意到了中國首次放閘,將國有企業資產1500億劃轉到社保基金統籌,未來企業的稅負會更高,但各種以前不透明的支出會減少。

現在看來越南的發展比原來的估計要好,如果他們跟我們友好還沒有多大問題,但現實是處處與我們作對,所以為了防止越南日後坐大,大力扶持非洲的低段產業發展,從而減緩或抵消他們的出口優勢,是我們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你光看到經濟因素沒看到政治因素,中國崛起了美國一定會打壓,對產自中國的產品無論是不是跨國企業都要收高關稅,就是讓中國失去價格優勢進而喪失跟傳統經濟強國競爭的機會。說白了就是老大拉著老三老四打老二。最主要還是得看轉移的是啥,轉移的全是服裝鞋帽要不就是代工行業,全是來料加工沒啥科技含量,最主要的還都是重度依賴出口的行業,不管四小龍還是四小虎都是沿海地區,就這點中國西部就比不了,中國將來是世界最大的內需市場,西部的行業還是應該重點聚焦高科技或是面向內需市場的行業。

現在是有不少廠往中部小縣城轉移了,就拿我們那來說,要人工有人工,而且工資比沿海低,要土地有土地,土地都是低價,縣城建了工業園,前段時間回家買門窗,裡面逛了逛,那叫一個熱火朝天啊,生產的東西直接廠裡面賣光了,果斷下了訂單,都是先付款60%,即使這樣訂單下了大半年了,打電話過去催,人家就是說沒辦法,訂單太多了生產不過來,還沒排到我們,見他們廠房也不小,放沿海也絕對排不上小廠,所以說老闆還是有眼光的。

隨著人工智能,雲平臺大數據,五G技術的普及,中國機器人工業正在快速發展,工業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也許很快我們就將徹底突破勞動力的束縛,以大量重複的簡單勞動作為基礎的產業可能成為歷史。歷史不會再把這個同樣的發展機會留給印度和東南亞地區。我們很幸運,抓住了歷史機遇的尾巴,而這個機遇並不是像擊鼓傳花那樣永遠從先發地區傳給後發地區。


歷史深度揭秘


放心越南製造業崛起不了。這些廠幹不下去所以要遷走,並不是只由於中國人工上漲過快,重要的是美國抵制中國嚴重,只要是原產地是中國的就受限,越南的就不限。雖然越南人工資比中國人可能還要低一點,但成本一點都不比中國低,因為越南人口少,受教育程度低,根本不可能提供那麼多能幹活的工人,大批文盲是幹不了的,少數能幹好的要求工資也並不比中國人低說不定更高。他們廠遷到越南只是為了對應美國的制裁,中國早好多年都已經把廠子建到墨西哥了,墨西哥工人工資比中國人高多了,還招不夠人,還要從中國去人幹,生產成本比國內高多了,但國內生產的出口美國受限,墨西哥產的不受限。中國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再增加產能了,生產的越多被制裁的越嚴重,不如就都遷到國外算了。這些工廠建在中國給中賺的汙染太多了。中國需要的是減少產能,減少出口,讓越南工廠多點吧,別留他們,沒好處的。


海中巖haha


看起來,近些年從中國外遷到越南的的製造業還真不少

2018,三星、奧林巴斯關閉各自的深圳工廠,遷往越南。微軟將諾基亞北京工廠遷往了河內;英特爾更是在西貢高科技園區豪擲10億美元,計劃將其全球80%的芯片產能投放於此。

越南製造業這兩年也確實突飛猛進,成績巨大:

耐克的服裝和鞋子,50%製造來自越南工廠,28%來自中國,阿迪、優衣庫等其他服裝巨頭,來自越南工廠的產品比例也原來越多,都在2010年前後超越中國工廠。

同時,越南還是三星最大的組裝工廠所在地,2015年,越南三星創造了320億美元的出口額。2017年,越南手機出口額高達451億美元,相比中國的1200億美元,已達到我們的37.5%。


但中國為什麼不出手製止呢?

首先,這些外遷到越南的製造業,以服裝製造和手機組裝為主,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嚴苛控制成本,其中工資支出是大頭,而現在中國人員工資全線飆升(沒辦法,全國生活成本在提升,不提高工資,勞工無法生存),導致中國的生態已經不太適應這些低成本、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

可能你會說,遷到中西部就好,但是你不要忘記,東部打工者大部分都是中西部流入的,他們也是為了追求更美好生活的目,而來到東部的。根本不可能因為可以回老家工作,而降低自己的生活標準,由儉入奢易 ,由奢入儉難。

其次,這些外遷的製造業,以歐美跨國企業為主,他們像候鳥一樣,哪裡人便宜,就往哪裡飛,他們不是中國企業,想去哪國投資,中國無權干涉。

第三,這也是歐美扶持越南,打壓中國的一種經濟戰略。

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勢崛起,高科技和中高端製造也在衝擊制高點,與歐美企業競爭,為了遏制中國,扶持與中國有敵意國家的經濟,可以讓中國疲於與周邊國家爭鬥,減輕對歐美的壓力。

事實上,歐美或者說美國,打一拉一,是他們的傳統套路。

1950年代,為了在遠東抵禦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集團,大力扶持日本,借二戰後美國生產過剩的契機,將大量產業轉移和代工廠轉移至日本,創造了1960-1980年代的大和經濟奇蹟。

1980年代,為了對付日漸強大,敢對自己說不的日本,又扶持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去制衡霓虹國,分享了半導體、汽車製造等高端技術於韓國、臺灣,又創造了1980年代的漢江奇蹟。


而今天,為了制衡中國,又刻意扶持越南和印度,只是具備13億市場和完整工業體系的中國,遠非蘇聯、日本這種偏科嚴重的國家可比,

且美國自己都空心化嚴重,高附加值的製造業都已經給了日韓臺新,能夠再分給越南的果子很有限;且,越南是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和美國嚴重對立,美國的幫扶不可能不有所保留,也不可能真心,對此越南也心知肚明,不過是攜美國以脅中國,搞平衡戰略。

所以,越南製造沒有能力,也沒有意志對中國製造挑戰,且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中高端製造和科技,也是我們經濟進化的方向,不掙一些勞動密集型的辛苦錢也罷。


第十經濟觀察室


你提的這個問題是15年前的一個熱點問題。當時,中國經濟界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宏大命題,在中國沿海面臨產業升級的時刻,能否在中國的東中西部地區實現產業的梯次轉移?

大家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這70多年,東亞地區是世界上唯一實現全面崛起的地區(歐美以前就發達)。產業是從美國到日本,再到亞洲四小龍,再到中國。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在2000年以後,出現了煤電油運的全面緊張。大約在2008年以後,沿海地區開始出現民工荒,也帶來了勞動用工價格的持續增長。此外,隨著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生產安全制度,環境保護制度的全面建立,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各種成本也都不斷上漲。

所以在這個時期,就有經濟學家提出,由於中國的國家體量特別龐大,這一次產業轉移可不可以突破以往的模式?不是在國家之間轉移,而是在中國發展程度不同的省區之間轉移。這思路的潛臺詞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中國西部地區還很貧窮,有不少低端勞動力,中國能不能實現一個國家之內的高端,中端,低端產業的通吃?

這個命題,當時我曾經研究過很長時間。無論是贊同者還是反對者,都有很多論據支持。我當時最終沒有得出結論,一些專家的結論性意見也沒有能夠說服我,我覺得還是讓實踐來解答這個問題。畢竟人類有史以來,這種情況沒有在一個國家內部出現過。

東部地區,因生產成本上漲而無以為繼的企業,進行產業轉移時,面臨著是到中國西南或者西北地區去,還是到越南等東南亞地區去?很多企業為此進行了不同的嘗試。中西部地區有很多地方政府,在為此而努力。地方官員不像研究者一樣,他們更傾向於馬上採取行動。比如重慶,至少他們在將筆記本電腦生產線從廣東引入西部方面,做的還是比較成功的。

大約在2015年以後,在中國發展實踐和大量企業投資實踐的基礎上,我認為,我們已經能夠就此問題做出結論了。答案就是,雖然個別地區、個別產業、個別企業、個別產品成功轉移到了西部,然而整體而言,像原來有人設想的那樣,以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方式將東部的低端產業整體(或者大部分)向西部轉移,這個思路是走不通的。這是不可能的。

一句話,實踐當中,此路不通。

原因也不展開長篇羅嗦了。如果用最簡單的話說明原因,那就是,貴州(以貴州為例,四川雲南甘肅青海也行)根本不能同越南畫等號。一個發展層次較高國家中的落後地區,一個發展層次較低的國家,即使兩者的人均GDP或者產業發展層面差不多,但兩者仍然完全沒有可比性!前者由於處在一個發展層次較高的國家當中,仍然會在社會整體環境中表現出發展層次較高的特徵。

產業的梯次轉移,是需要整體環境的差異性,由此帶來生產成本上穩定的差異性,成為產業轉移的動力。四川、甘肅、貴州不是越南,他們和廣東上海一樣是中國的一部分。雖然在土地價格上、水電價格有一定差距,但是在勞動力價格、勞動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環境保護政策、財政金融政策,幾乎沒有質的差別。這幾年,西部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中心城市正在迅速向東部看齊。再加上西部深處內陸,交通運輸方面成本增加,直接抵消了土地電價等方面的成本降低,很多企業遷到內陸,並不能本質上降低成本。

國家和西部地區政府想了很多辦法。比如一帶一路開通的歐洲專列,就是將西部的產品通過鐵路直接運往歐洲,來抵消西部內陸輾轉海運的運輸成本。通過這些舉措,一些特定的企業和產品成功在西部落戶。但是,在國內實現產業梯度轉移的整體設想,必須承認已經落空了。

這是莫大的好事。我們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無論是從法律上、政策上、還是人心上,都不可能允許國家內部存在巨大差異,以至於這個差異足以維繫兩個不同發展階段的產業體系共存。也許像印度這種地區差異巨大的聯邦國家可以,在中國這不可能,也不值得嚮往。

那麼我們所有低端的產業就一定要轉到越南甚至印度去嗎?也不是。當前條件下,隨著人工智能、雲平臺大數據、五G技術的普及,中國機器人工業正在快速發展,工業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對勞動力形成了有效替代。也許很快,我們就將徹底突破勞動力因素束縛,以大量簡單勞動作為基礎的產業可能成為歷史,被資金密集型的人工智能流水線取代。如果這樣,中國就真正實現了產業轉移的截胡,歷史不會再把同樣的發展機會留給印度和東南亞地區了。我們很幸運,抓住了歷史機遇的尾巴,而這個機遇並不是像擊鼓傳花那樣永遠從先發地區傳給後發地區。這種模式的句號也許就在這幾年了。讓我們翹首以待吧!

增加一段:

此文發出以後,有幾百條回覆。恕不一一答覆。至於大家最為關心的越南前景問題,我認為不必過慮。越南面積人口規模,其發展的上限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日本。當然,日本也是100多年風雨才走到今天,很多條件和機遇不可複製,我是說最理想的狀態,實際上難達到。退一萬步,就算越南達到日本狀態,會對中國構成多大威脅?日本目前對中國是很難構成實質威脅的。如果不是美國駐軍和控制,日本可能已經和中國達成自貿協定,開始經濟融合了。所以,即使越南開了掛也不足為懼。

對越南前景的判斷,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越南很像中國,從人口文化上,區位上,傳統上,政治結構上,主體民族比例上,都類似中國。因此,越南是具有工業化條件的。

第二,越南發展速度有可能快於中國當年。因為越南整個國家就是一條海岸線,沒有像中國那樣的深遠內陸,如果政策對頭,不在南海挑事,人均GDP增長速度會快於中國當年。

第三,越南將比中國更快進入瓶頸風險期。大海不漲不枯,而小河易漲易落。越南沒有經濟腹地,沒有廣東那樣源源不斷的內陸勞動力供給,所以越南目前最大優勢的勞動力價格,會很快提高,勞動力價格過快提升,留給產業轉型升級的時間就不夠,再加上沒有工業產業鏈基礎,沒有培育新型產業的國內市場,產業升級的難度高於中國。一句話,就是越南的產業升級相比於中國,準備時間少、時間窗口短、技術支撐弱、國內市場小,總之,難度要大的多。如果不能像新加坡韓國臺灣那樣選擇一兩個重點產業取得突破就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拉美化。

第四,越南存在巨大政治風險社會風險。中國走到今天,是憑著巨大政治優勢扛住了無數風險才走過來的。越南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積累的社會領域風險勢必爆發,再加上美西方的干預,將越南作為遏制中國的棋子,很多時候其命運並不掌握在自己手裡。越南國內同樣存在公知精英帶路黨,存在地區差異和南北矛盾,存在巨大貧富差距,面臨著環境汙染等社會問題,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被動。再加上越南和中國存在南海島礁爭端,是侵佔南海島礁最多的國家,雖然中國儘量避免南海生亂,但不排除越南在西方挑唆下主動送人頭,為中國重返世界中心祭旗。


萬里蜀江客


把企業搬到西北,西南等人工工資低的地方,以不少經驗來看,需要做到兩點。第一,想辦法降低房價,地價。第二,西部地區政府應放開政策,不搞套路,讓企業輕鬆上路,只要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

但是這兩條,基本上都是西部政府無法做到的,因為降房價,地價,就是動了他的財路,他們都指望著靠這些發工資,福利。

另外一點, 要想讓放開政策,不搞套路,一切讓企業輕鬆上路,這也基本不可能。例如,交通方面,在工業發達的地區,麵包車拉貨,全順車拉貨,相對比較寬鬆;而不發達地區,麵包車拉貨,全順車拉貨,被交警查扣開罰單,大家的看法此處省約98個字。。。。。。就企業來看,人口密集型企業,服裝,鞋廠等,周邊都有很多小加工點為他服務的 ,這是一個能拉低價格,降低工廠風險的生態。而西部政府只希望正規大廠過去,這些小,亂,髒,差的小加工點是不受待見的。體現不出政績,對相關部門也無油水,因為他們基本都是訂單不穩定,以家庭2個人為止,無證無照的。拿義烏小商品市場來看,市場店面的多數是商家,不是廠家,而支撐這些商家的,就是背後的小加工點,他們多數無證無照。如果要西部政府讓他們回去自由發揮,政府是不會同意的。


真實哥realbrother


搬到中部省份有什麼用,以前廠雖然在深圳東莞,但是打工仔大部分都是河南湖南湖北四川的,不都是中部省份的?因為國內勞動力價格上漲,外企承擔不了,所以搬到了越南。把廠搬去中部省份,還要重新建廠,工人還是那些工人,工資也不會低很多,而且中部省份的領導比深圳東莞官僚主義,綜合成本只升不降,所以搬去越南是最明智的選擇。


一顆忙碌的釘子


辦企業不是想當然的事。比如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總共有四個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深圳是對接香港的,珠海對接澳門,這兩個是對應地區的窗口。還有兩個是對接華人華僑的:汕頭與與廈門,因為這兩個地區的華人華僑最多。另外,廈門特區還含有對接臺灣地區的意義。但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幾十年裡,只有深圳才發展成一流的大城市。由此我們可以總結一下,經濟發展,是有其本身的特定因素起重要作用,而不是主觀意願能改變的。發展經濟的要素,一是要交通方便,二是要有相應的人,三是要有有與之相適應的基礎設施與行業配套,四是要有市場。深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其實就是香港的延伸,深圳依靠了香港發展強大之後才進一步發展的。其他經濟特區沒有深圳這先天的條件,所以無法有現在深圳的成就。

由此分忻中國內地的條件與越南的條件就會知道,為什麼很多人到越南到越南投資而不到中國內地投資了

總結一下,投資的基本目的是盈利,只有符合盈利的條件才會投資,投資不是發福利,但投資會帶動投資目的地經濟發展。


cnc雕刻手機logo張生


問題不一定準確,還是有一部分製造業轉移到了內地,特別是成都和鄭州周邊。我12月初去了一趟安徽安慶,看到很多人原來在東莞服裝廠打工,現在拿一些訂單回安徽農村做。但是中美貿易戰以後,這些小作坊大部分都停產了。

有些工廠早有考慮,可能搬到東南亞和非洲了,北京藍色港灣看到zara母公司的一個品牌,非洲生產拿到中國來賣。

製造業主要的投入有人力、資本、技術和設備等,這些要素的成本和流動決定著工廠的命運。中國東部沿海和內陸腹地是同一個市場,要素會快速流動,在不同地區之間行程均衡,最主要的推動力量就是套利,比如東部沿海人力成本抬升,很快會傳遞到內陸,但是它缺不會傳遞給越南或者非洲。我們看到的製造成本,是全面上升,不是某一要素的上升。這時候,整體產業鏈都會慢慢往出去轉移。

另外就是交通的問題,很多製造業產品的運輸,還是大量靠海運,所以工廠通常會部署在交通基礎設施相對健全的沿海地區或者國家,或者交通沿線附近。這也解釋了為何會往東南亞和非洲轉移,而不是轉移到中國內陸或者中亞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