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由天氣決定勝負的戰爭有哪些?

梁辛


在解放戰爭中,國軍的戰鬥力實在是不敢恭維。尤其是“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作風。導致國軍只要被圍,基本上就落入坐等被消滅的境地。然而,也有命大的,靠著惡劣天氣,頂住瞭解放軍的進攻。南麻戰役中的胡璉,就是其中一位。

胡璉是黃埔四期畢業生,蔣介石手下著名將領,陸軍一級上將。他與胡宗南並稱"二胡"。胡璉號稱"金門王",胡宗南號稱"西北王"。在蔣軍中流傳一句話:“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胡璉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也確實不俗。

毛主席在前線部隊的一封親筆函中這麼評價胡璉:"十八軍胡璉,狡如狐,勇如虎。宜趨避之,保存實力,待機取勝。"

胡璉還和張靈甫是黃埔同學,在孟良崮戰役後,胡璉也是很受打擊。他也被解放軍的戰力震撼到了。不過,胡璉不是張靈甫。他沒有張靈甫的"驕",對解放軍不會犯輕敵冒進的錯誤。

孟良崮戰役後,蔣介石對山東局勢依然很樂觀,繼續向東推進。而我解放軍向兗州、徐州方向進軍,調敵向西,製造戰機。果然,蔣介石留下四個整編師固守魯中,調主力7個師夾擊解放軍5個縱隊。

留下來的四個師分佈:胡璉的整11師駐南麻,黃百韜的整25師在東里店,王凌雲的整9師在沂水,黃國樑的整64師在東里店以西的大張莊等地。

此時,在魯中地區活躍的陳毅、粟裕嗅到了戰機。陳粟二人手下有4個縱隊:二、六、七、九縱隊(及特種兵縱隊一部)。無論攻擊魯中的那個師,都是佔優勢的。於是,陳粟二人就用第二、第六、第九縱隊(在特縱一部的炮火的掩護下),對胡璉在南麻整編第十一師進行包圍。

說來也巧,開戰第一天,就開始下大雨,到南麻戰鬥結束都沒停。這可苦了解放軍,解放軍攻堅的“重火力”炸藥包都淋溼了。爆破人員冒著敵人炮火,好不容易衝到爆炸位置,但炸藥包有十分之九都“失靈了”。而解放軍大炮又因為道路泥濘,運不上來。於是,只能用士兵硬啃。傷亡非常大。

在看胡璉這邊,這個老狐狸到南麻以後就沒歇著。據說,他在南麻地區修了2000餘個碉堡。。。不愧是“土木系”的。(土木系,指的是十八軍和十一軍)而粟裕得到的情報是,胡璉並沒有完成碉堡群的修建。這就產生了“輕敵冒進”的錯誤。

最終,在這場持續了3晝夜的戰鬥中,解放軍傷亡兩萬餘人,國軍傷亡9000餘人(胡璉自己傷亡四千多人)。

胡璉的整編十一師,不僅頂住瞭解放軍的進攻。還以傷亡四千多人的代價,給解放軍造成了一萬一千餘人的傷亡。

這場戰鬥,胡璉真是“得天助了”。

此次戰鬥,也是解放軍名將粟裕少有的敗仗之一。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粟裕率華東野戰軍在 南麻出師不利,接著又在臨朐與敵人展開激戰,但卻因為天氣的陰晴變化導致戰役再次受挫,最終只好無功而去。

在孟良崮殲滅改敵整編74師後,華東野戰軍士氣高漲,從上到下,不免出現了輕敵的情緒,對戰爭態勢有時候也表現的過於樂觀。

根據高層指示,華東野戰軍兵分三路,各自為戰。陳毅、粟裕帶著4個縱隊尋找戰機,但在南麻與胡璉的第11師的對決中受挫,為避免被敵人包圍,撤往渤海解放區。



三天後,華野對處在咽喉要道的必經之路臨朐城準備發起攻。粟裕根據情報得知,敵李彌的整編第8師剛剛遠道而來,進駐城內,於是決定趁其立足未穩,速戰速決拿下臨朐。

剛打完南麻的華野已經很是疲憊,部隊傷亡也尚未得到補充,而且因暴雨連綿,王必成縱隊還沒有到達進攻位置。但粟裕已來不及調整,當即下令發起攻擊。

此時的臨朐城外,因暴雨連降是一片汪洋,水深過膝,給攻城部隊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經過激烈的戰鬥,華野艱難的掃除了外圍陣地。防守的敵長官逃回城內,被李彌槍斃。



臨朐城牆堅固,城外地勢開闊,易守難攻,攻城部隊在炮火的掩護下,付出了很大代價後才靠近城牆實施爆破,但炸藥包因雨天受潮失效,經多次更換後終於把城牆炸出一個突破口。

但我軍在衝進去7個連之後,敵軍又拼命的把口子封死,在強大的火力壓制下,我後續部隊又被擋在城外,而突進去的7個連將士,在敵人的圍攻下全部傷亡。

連綿的大雨給我軍造成了極大的障礙,戰場上泥濘不堪,有的地方行動十分困難,嚴重的消耗了攻城的時間。

經過5天的艱苦戰鬥,敵人被壓縮到城內的狹小地區,已瀕臨把彈盡糧絕,雖然仍負隅頑抗,但已成苟延殘喘之勢。

我軍經過連日苦戰後,也已筋疲力盡。華東野戰軍分兵後,粟裕的兵力也是捉襟見肘,手中已經沒有預備隊投入,否則一鼓作氣很可能就將敵人殲滅。

但天公似乎站在了敵人的一邊,攻城時的大雨連綿給我軍造成極大的困擾。但就在戰鬥即將結束之時,卻雨過天晴,萬里無雲,可這樣一來敵空軍的支援優勢立即顯現出來。

敵機空中對我軍的打擊壓制和對殘敵精準的空投彈藥物資,使戰局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已近絕望的敵軍受到援助後士氣大振,與攻城部隊又形成了對峙。

而此時敵人的援軍也利用我阻援部隊間隙較大的漏洞,突破阻援防線疾馳而來,攻城戰鬥若再拖下去,我軍有可能陷入敵人的重圍。

粟裕考慮再三,決定放棄臨朐,被迫改變撤退線路,向膠東半島轉移。

臨朐之戰,天公不作美,不論是雨天還是晴天,都嚴重製約著我軍的戰鬥進程,最終改變了戰局走向,使攻城無果而終,這也是粟裕在軍事生涯中遭到的為數不多的失利。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天氣一直是影響戰爭的重要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有很多因為天氣而改變勝負的戰爭。在我國三國時期,曹魏的大將曹真為了反擊諸葛亮北伐,帶領大軍從子午谷進軍,想要一勞永逸的滅亡蜀漢。諸葛亮在漢中部署了重兵,準備迎接曹魏的大舉進攻。然而在曹真的主力部隊進入子午谷後,子午谷中連續下了數日大雨,大雨沖毀了道路,曹真走了一個月都沒有走出子午谷,只能從被迫撤軍離開。

歷史上曹真曾經數次擊敗蜀漢的進攻,假如曹真的軍隊平安到達漢中,那麼蜀漢很可能會提前滅亡。在太平天國起義時期,翼王石達開帶領大軍從廣西出發,想要趁夜跨過大渡河奪取四川。然而在石達開的部隊到達大渡河附近的時候,大渡河附近突然下起大雨,大渡河的水位暴漲,無法乘船渡河。石達開的部隊進退兩難,遭到了清軍的包圍,最終石達開為了保全部屬向清軍投降,隨即遭到了清軍的殺害。

石達開在太平天國裡面的地位非常高,深受百姓們的愛戴,如果他能夠成功到達四川,那麼太平天國運動的結局可能會有所改變。在國外戰爭史上,也有一些因為天氣變化,而影響到戰爭結局的戰爭。在拿破崙稱霸歐洲之後,沙俄帝國還非常的強大,為了徹底解決沙俄的威脅,拿破崙帶領了57萬大軍遠征俄國。

在戰爭的初期,拿破崙大軍輕易地擊敗了沙俄的守軍,佔領了沙俄的首都莫斯科。然而沙皇採用了堅壁清野的戰術,讓法國軍隊無法得到足夠的給養。在俄羅斯進入冬季之後,天氣變得異常的寒冷,法國軍隊又沒有足夠的過冬衣服,很多法軍將士都被活活凍死。當拿破崙帶領軍隊退出俄國的時候,法國軍隊只剩下不到3萬人。因為遠征俄國的失敗,拿破崙的勢力大大削弱,最終被反法同盟趕下了臺。


軍武小咖


看到這個問題,國民黨精銳部隊整編26師師長馬勵武不禁仰天長嘆,“嶧縣突圍那天為何天公不作美?新年剛過兩天的魯南怎麼會下起了罕見的雨雪交加,以致於校長引以為傲的國軍精華第一快速縱隊於暴雪泥潭之中毫無作為,反而成為了一種累贅,老天為何如此對我?”

整編26師的前身是微操大師於長城抗戰間組建的第26軍,在抗戰期間曾參與了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桂柳會戰、湘西會戰等大中型戰役,是一支久經沙場的部隊。微操大師在向解放區大舉進攻前整編為整編26師下轄三個旅,將之視為珍寶併為該師配屬了剛組建的機械化混成部隊第一快速縱隊,全副美式裝備素有國軍精華之稱,師長正是黃埔一期的馬勵武,曾擔任過校長的小跟班。

常言道“欲讓其滅亡先讓其瘋狂”。為了完成校長蘇北戡匪計劃,執掌精銳部隊的馬勵武自然不敢怠慢,親自率領整編26師兩個旅及第一快速縱隊在山東魯南地區一路長驅直入,完全不把裝備落後而且完全沒反裝甲武器的我野戰軍放在眼裡,不出一日第一快速縱隊就佔領了棗莊,這就是國軍所鼓吹的“魯南大捷”,馬勵武也因此得到了蔣介石的嘉獎並將師部移駐至了嶧縣,而嶧縣也成為了整編26師及第一快速縱隊的葬身之地。

正當馬勵武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沒過多久後噩耗便傳來了,整編26師下轄的第41旅配屬給胡璉宿新兵團參與宿北戰役時,在沭陽跟隨狂妄自大的整編69師師長戴之奇一起覆沒了,致使蔣介石精心打造的蘇北包圍圈露出了一個缺口。然而亡羊補牢為時不晚,馬勵武奉徐州綏署主任薛嶽之命補了缺,按蔣介石的命令齊心協力一鼓作氣直搗我解放區首府臨沂。自信心爆表的馬勵武並沒有吸取戴之奇的教訓,脫離了整編51師和整編33軍兩大雜牌軍的掩護以第一快速縱隊充當開路先鋒擅自突出冒進。

當時的粟裕和陳毅認為必須破一路強敵才能扭轉魯南被動的局面,因此曾把位於陳師庵的張靈甫整編74師作為了殲滅對象,但遲遲捕捉不到戰機,而急於立功的馬勵武則自己跳了出來,再加上微操大師奇葩的混編組隊方式,雜牌軍捨身相救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因此,粟裕和陳毅決定放棄圍殲張靈甫計劃,集中兵力對靠近臨沂方向的馬勵武下手。

馬勵武由嶧縣以東向臨沂推進時,曾從空軍偵查情報得知粟陳兩大野戰軍正在調兵,特別是在白天發現了粟裕華中野戰軍部越過了隴海路向魯南開進,自感位置已經突出的馬勵武立即向總指揮薛嶽請求縮回嶧縣,但被否決了。馬勵武只好按兵不動就地修建防禦工事,構建了以第一快速縱隊裝甲部隊為核心的防禦體系,坐等粟裕主動來進攻妄想著來個中心開花。

但馬勵武盼星星盼月亮就是盼不到粟裕來攻,剛好正值元旦之際,閒來無事的馬勵武索性扔下部隊回嶧縣城內過新年去了,連續high了兩天後才發現出大事了,圍剿整編26師及第一快速縱隊的戰役打響了。群龍無首、猝不及防的精銳部隊被打得找不著北,被阻隔在嶧縣城內的馬勵武急如熱鍋上的螞蟻,不到一天的時間整編26師已經被粟裕給包了餃子,團滅只是個時間問題了。而最令馬勵武心疼的是師部和第一快速縱隊也被單獨分割了出來,如果國軍精華沒了將無法向蔣介石交代。

因此,在援軍無望下的馬勵武立即執行戰前預定的撤退方案,卡車和吉普車等運輸工具在快速縱隊之鋼鐵洪流戰車營的左右掩護下,向嶧縣方向突圍。但是,此時天空不作美,進入寒冬的魯南大地上突然先下起了瓢潑大雨爾後逐漸演變成漫天雨雪,號稱國軍精銳的快速縱隊在一灘爛泥裡再也“飛”不起來,反而成為了累贅。猶如蝸牛爬行的第一快速縱隊和整編26師殘部都擠在了往嶧縣突圍的道路上,在絕望之際只好全部繳械投降,師長馬勵武在隨後嶧縣破城後被俘。

魯南圍殲馬勵武整編26師及號稱國軍精華的第一快速縱隊之戰役,連續的雨雪天氣確實幫了華中和山東兩大野戰軍的大忙,要不這支“國軍精華”部隊早就跑了不少,而正是有了第一快速縱隊的裝備和技術人員,我軍才成立了首支機械化部隊,即華野特種兵縱隊,在日後的作戰當中大放異彩。


賽門之略



在淮海戰役期間,面對國民黨優勢兵力,解放軍還能連連取勝,除了得益於統帥的決策和將士用命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天氣原因。以至於被俘後的國軍總是不服氣的說:要不是這鬼天氣幫了你們的忙,還不知道鹿死誰手呢?


的確,在淮海戰役的三個階段,都有天氣因素在裡面起關鍵作用,所以才更有把握贏得了這場人民戰爭。



一、一場大霧助攻圍殲黃百韜兵團。


在圍殲黃百韜兵團時,由於黃百韜在碾莊藉助有利地形構築了立體防禦工事,使得小小的碾莊被黃百韜打造成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的堅固堡壘。經過幾天猛烈攻擊,黃百韜的防線雖然不斷被壓縮,但解放軍的傷亡很大。


1948年11月19日,經過一夜激戰,解放軍將攻勢又向前推進了兩道水壕,離黃百韜的總部又近了一步。黃百韜的部隊夜戰不行,想第二天天亮後再反擊奪回失去的陣地。誰曾想,到了第二天,碾莊附近天降大霧,伸手不見五指,十步之內不見人影。


面對如此極端天氣,黃百韜精心佈置的機槍陣地失去了目標,更不能互相協同作戰,使得解放軍在大霧的掩護下發起了衝鋒,喊殺聲一片,就是看不到人影,當看到人影時,大刀已經砍過來了。


頑固不化的黃百韜及其部隊就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戰鬥,黃百韜也兵敗身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霧,估計戰鬥會相當慘烈,黃百韜也會頑抗到底,到時候解放軍勢必還要增加不必要的傷亡。



二、天降大雨,黃維救人不成,倒把自己搭進去。


淮海戰役打得難分難解,蔣介石通過和白崇禧吵架將黃維兵團要到手,急令黃維星夜兼程馳援淮海戰場。黃維兵團是清一色的美式機械化部隊,戰鬥力強不說,行軍速度也很快。這樣一支生力軍如果投入到淮海戰場,勢必對解放軍造成難以估計的重創。


可是自黃維兵團東進開始,就遇到了連綿不絕的大雨,而且走的路線,是當年蔣介石在抗戰期間花園口決堤後形成的黃泛區,道路泥濘不堪,使得這支機械化部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加上沿途游擊隊的襲擾和破壞,部隊每天的行進速度只有幾公里。


經過半個月的行軍,直到11月23日才到達南坪集澮河一線,而望眼欲穿的黃百韜兵團已經在前一天全軍覆沒,黃維又陷入瞭解放軍的陷阱。原先是來救人的,誰曾想反把自己搭進去了。黃維兵團的覆滅,作為指揮官的黃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這個大雨也起到了關鍵性的因素。



三、天降大雪,成了瓦解杜聿明集團的利器


淮海戰役的第三階段,就是圍殲三十萬杜聿明集團。可三十萬大軍雖然被包圍在縱橫不過十多公里的陳官莊附近,但是想消滅乾淨還是很費勁,於是解放軍就把這幾十萬人包圍起來逐步蠶食。杜聿明沒算到會走到這一步,所以帶的乾糧早就吃光了,於是只能依賴空軍空投物資度日子。


1948年12月19日這天,忽然毫無預兆的下起了大雪,使得杜聿明想突圍的計劃破產,空投又遇到障礙,只能縮小空投範圍,彈盡糧絕的杜聿明大軍軍心動搖,每天都有人開小差跑到解放軍那邊去,有時候一天就有幾千人投降。


就在大雪紛飛中,兩軍持續對峙,但國軍的士氣早就降到了冰點,而杜聿明還在設法想保全這三十萬大軍。他計劃等雪小一點後,在施行多邊突圍,這樣起碼還能保住一點實力。巧合的是,杜聿明決定在1949年1月6日實施突圍,而解放軍則決定在同一天施行總攻。


結局並不意外,早就失去戰鬥力的國軍在解放軍“繳槍不殺”的口號下集體繳械,口裡顫抖的說要吃飯。解決三十萬大軍,只用了96個小時,不可謂不快。而這場大雪也讓淮海戰役勝利收官,解放軍取得了淮海戰役三個階段的總勝利,殲敵超過55萬,從根本上動搖了蔣介石的統治基礎。



不得不說,天氣的因素在戰爭中可以起到很大作用,這一點就連幾千年前的孟子都知道,他不是得出過“天時地利人和”是贏得戰爭的三要素嗎?


對此,你覺得天氣對於戰爭來說重用嗎?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大家好,很高興為您回答!

《孫子兵法》曰:“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天,指的是晝夜晴晦、寒冷酷熱、四時節候的變化。天氣因素往往對戰爭的勝負發揮著重要作用。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幾場天氣決定勝負的重要戰爭。

一、拿破崙兵敗鐵滑盧。在滑鐵盧會戰的前一天,拿破崙指揮的軍隊追擊英軍,就在兩軍相接時,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頃刻間,道路被沖毀,田野一片泥濘,法國騎兵不得不停止追擊,這場大雨使狼狽逃竄的威靈頓大隊人馬絕處逢生。次日早晨,徹夜未停的大雨仍然妨礙著法軍按時投入進攻,善於運用機動戰術的拿破崙也無法在這樣的天氣下發揮炮兵和騎兵的機動作用。大雨傾盆,道路泥濘,錯失戰機!

二、昆陽之戰 。史書記載“屋瓦皆飛,雨下如注,虎豹皆股戰,(王莽)士卒赴水溺死者以萬數” 。大風大雨 王莽的虎豹大軍覆滅。


三、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為了爭奪海上霸權,西班牙和英國於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激烈壯觀的大海戰。在“無敵艦隊”起航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風暴的襲擊,許多船隻被毀壞,淡水從倉促製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爛變質,水手們疲憊不堪,大多數步兵也因為暈船而失去戰鬥力。“無敵艦隊”還沒有與英國交戰先折兵,戰鬥力大大受到削弱。西班牙皇帝嚎啕大哭:“我是讓他同英軍作戰,不是和驚濤駭浪搏鬥”。經此一戰,西班牙交出了“海上霸主”的交椅。


四、颱風戰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莫斯科保衛戰。1941年,莫斯科提前進入了嚴寒的冬季。嚴寒天氣的作用是連鎖性的,德國人既缺乏抗寒的冬裝,又缺乏發動機的冷卻水防凍劑,德國的裝甲部隊同時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缺乏適應力,缺乏用於拖拉輪式車輛的車鉤和鏈條。槍炮上面的光學儀器結霜了而不能使用,坦克發動前要預熱,結冰的燃油和過於粘稠而缺乏的潤滑油也使得德軍作戰格外艱難。而蘇聯方面,則有充足的準備,武器裝備也都採取了防凍措施。惡劣的天氣延緩了德軍的進攻,最終蘇聯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開始進入戰略反攻。


五、諾曼底登陸。當時德軍西線司令隆美爾對部下說:“天氣惡劣,可以考慮休整一下”。 德軍放鬆戒備,甚至連一些理性的巡邏都取消了。盟軍藉助有利天氣發動突襲,一舉成功!



六、忽必烈徵日本。元朝皇帝忽必烈與屬國高麗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攻打日本而引發的戰爭,兩都因遇到了颱風而失敗!日本認為是神仙相助,這就是日本神風的由來!


歷史那些破事兒


華野軍史上,多次能夠利用天氣實現軍事上的勝利,這大概是天助我軍的最好詮釋了。

華野的前身是新四軍,新四軍第一師在粟裕大將的帶領下,打出了車橋戰役等經典戰役。在車橋戰役中,天氣因素起到了鼓舞士氣,困擾日寇的神助攻作用。

車橋戰役中,我軍圍點打援,車橋鎮的日本守軍被捆在一個小地堡中,僅有20人還在負隅頑抗。為了拯救車橋鎮,旁邊淮安 、泗 陽 、漣 水 等 地 日 軍 第 6 5 師 團 第72旅團的60大隊,先後在淮安集結 ,由山澤大佐統 率,分批馳援車橋。被新四軍官兵阻擊在外圍不得動彈。就在這時,車橋附近居然起了風沙,怪風席捲著黃沙向日軍撲面而來,十分詭異。新四軍官兵乘機發動反衝鋒,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日軍統帥山澤大佐精神錯亂中身負重傷被俘虜。當戰鬥結束是,山澤已經死了。

一陣怪風,搞死了日軍山澤大佐,這是新四軍抗日戰爭中擊斃的日軍最高將領。

抗日戰爭結束,新四軍番號依然保留了一年半。1946年6月,國民黨對新四軍進行全面進攻,新四軍下轄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兩部,分別由粟裕和陳毅帶領。粟裕在安徽和江蘇進行作戰,雖然取得了蘇中七戰七捷的勝利,最終還是丟失了兩淮地區的老根據地,北上與山東野戰軍會和。粟裕和陳毅的匯合,形成了真正的華野,那時候,已經是1947年2月了。

一般而言,魯南地區冬季少雨少雪,適合機械化作戰。可是這一年的冬天,一場暴雨卻成了國民黨機械化部隊的噩夢。

1947年元旦當天,我軍偵察到敵整編26師師長馬勵武不在軍中,一個人過新年去了。於是1月2日,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配合下向敵人發起突襲。第一時間,在馬家莊的整編第26師師部大部被殲滅,敵人群龍無首亂作一團。緊接著,太子堂的第44旅,卞莊的第169旅大部也悉數被殲滅。26師餘部和第一快速縱隊利用坦克機械化裝備突圍,正好天降雨雪,道路泥濘不堪。我軍以步兵向敵人坦克部隊發起英勇阻擊側擊,最終敵人的坦克汽車都被趕進蘭陵以北的糖稀湖(亦稱漏汁湖、漏澤胡、漏卮湖)低窪淤泥地帶,大部被俘虜。

魯南戰役後,陳毅元帥詩興大發,寫下了《魯南大捷》“快速縱隊起如飛,印緬桂來自鼓吹。魯南泥濘行不得,坦克變成廢鐵堆,快速縱隊今以矣,二十六師汝何為,徐州薛嶽掩面哭,南京蔣賊應淚垂。”

魯南戰役,我軍一次殲敵5.3萬人,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軍繳獲了坦克24輛、各種火炮200餘門、汽車474輛。以這些繳獲為基礎,華野成立之初就建立了自己的特種兵縱隊。華野的特種兵縱隊雖然人數只有數千人,但他以坦克和炮兵為主,為華野步兵提供大量的火力支援,讓粟裕大將最引以為傲的“炮群戰術”得以充分發揮。

魯南戰役殲滅的26師並不是華野最窮兇極惡的敵人,在此之前,華野多次試圖圍殲國軍頭號主力部隊整編74師,但都未能實現。當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統一指揮權,並且建立特種兵縱隊後,圍殲74師時機終於成熟了。

張靈甫這個人剛愎自用,人緣又差,大概屬於關羽和張飛的混合體。張靈甫有關羽的臭脾氣,卻沒有關羽的本事,反而總是學張飛猛打猛衝。當張靈甫上了被圍困在孟良崮時,一下子就因為“地利”因素落了下風。

孟良崮上石頭多水少,張靈甫的機械化部隊無法展開陣地,也無法快速突圍,只能就地等死。更為致命的是,華野部隊最先給他切斷水源,別說74師官兵的飲水了,就連馬克沁機槍的水箱都燒乾了。

可以想象,在孟良崮上如果有一條河,就能阻擊更多解放軍,黃百韜等人可能就衝進來了。可是,圍攻孟良崮三天時間期間,一滴雨都沒有下。

如果下雨,對解放軍的傷害是致命的。華野使用的“重武器”,主要是炸藥包,最害怕下雨潮溼,一旦潮溼就會失效,無法激發。跟嚴重的是,華野向孟良崮仰攻,一旦有水,山坡上可能更加光滑,傷亡會更大。最重要的是,如果有一場雨,74師的馬克沁機槍就不再是廢鐵,會收割更多解放軍性命。

當解放軍押送著74軍被俘虜的官兵離開時,孟良崮上忽然下起了大暴雨。74軍的俘虜們很不服氣地說“天要亡我,非戰之罪啊!”

後來的淮海戰役中,華野圍困陳官莊的杜聿明30萬大軍,寒冷和暴雪讓杜聿明軍隊失去了鬥志失去了戰鬥力。天氣再次上演了神助攻。

國軍不服氣,認為解放軍是靠天氣獲勝的,是僥倖。他們不懂的是,解放軍的天,其實就是解放區的老百姓啊!

自古天心即是民心,古今皆然,概莫能外!


歷史知事


淮海戰役中,天氣因素幫助瞭解放軍。

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是圍殲黃伯韜的第七兵團,華野將第七兵團包圍在了碾莊。黃伯韜的部隊利用碾莊的地形和原有的工事固守待援。華野經過幾日的戰鬥,將包圍圈層層縮小。11月19日,華野對黃伯韜兵團發動了總攻。由於構築多層的火力網,給解放軍帶來了較大的傷亡,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


解放軍擅長的是近戰和夜戰,黃伯韜認為天亮好解放軍不會發動進攻。結果天公不作美,第二天碾莊地區突然天降大霧,幾米之外什麼都看不清。解放軍憑藉這場大霧對黃伯韜兵團再次發動了攻擊,而黃伯韜部隊的火力在濃霧中根本不能發揮有效的射擊,解放軍得以各個擊破國民黨軍的工事。

正當黃伯韜被華野包圍的時候,蔣介石急調黃維的第12兵團馳援徐州。黃維的第12兵團全部是美式裝備的機械化部隊,只需要幾天時間就可以趕到徐州。然而,黃維兵團在東進的路途中遇上了天降大雨。由於大雨連日不斷,導致道路泥濘,根本不利於機械化部隊的開進,每天只能前進幾公里。黃維兵團直到23日才到達南坪集澮河一線。而黃伯韜兵團在22日就已經被解放軍殲滅了。



1948年12月4日,徐州“剿總”的部隊約30萬人被解放軍包圍在陳官莊地區。其中杜聿明部離開徐州時只帶了幾天的乾糧,就連彈藥也靠空投補給。12月19日,突然下起了大雪。國民黨軍原定突圍,卻因這場大學而被迫停止。被圍困的國民黨士兵飢寒交迫,紛紛向解放軍投降。

淮海戰役中的大霧、大雨和大雪遲滯了國民黨軍的軍事行動,間接地幫助了靠兩條腿走路的解放軍。事後,一些國民黨高級將領和普通士兵每每回憶到淮海戰役時便說:“天要滅蔣,這是天意使然”。


歷史軍魂


陸軍元帥隆美爾在如今的自媒體上,有個綽號叫做“隆不在”,源自於在諾曼底登陸最關鍵的“D日”時間點上,這位集團軍群總司令卻不在指揮崗位上,也間接影響了戰役進程。而隆美爾之所以敢放心離開法國前線回國為妻子慶生,主要就是因為對天氣情況的判斷失誤。



英吉利海峽雖然並不寬闊,但氣候和潮汐都不太利於大規模登陸作戰,盟軍還必須選擇有月光的夜晚、潮水不高不低的時間段來發起攻擊。沒有月光,則空降部隊突擊困難,月光太亮,登陸艦隊又容易暴露;海水高潮時,水下障礙會破壞艦船,海水低潮時,搶灘部隊的下船點距離海岸又太遠,過早暴露於德軍火力之下,所有兩棲登陸作戰的技術含量非常之高。

尤其是不能有太大的風浪和太厚的雲層,否則盟軍的艦船和飛機的出動都變得困難,艾森豪威爾對此解釋的很清楚:“我們的行動只有在取得空中優勢的情況下才能成功”。根據這樣的適宜氣候原則,整個1944年6月份符合條件的只有兩組日期,即6月5日到7日和6月17日到20日,最終盟軍選擇的是前一組的5日,因為越拖下去,聚集在英國南部待命的幾百萬軍隊越麻煩。



然而在6月2日的盟軍總部氣象分析會上,氣象主管斯塔克上校卻帶來一個悲催的消息:在西北方向的冰島上空有一個“討厭”的低氣壓,如果這個低氣壓南下的話,將在兩至三天後到達英吉利海峽上空,屆時必將陰雲密佈和狂風大作。從艾森豪威爾以下,全體盟軍高級將領都非常沮喪,深知登陸時間必須推遲。

1944年6月4日上午,艾森豪威爾再次詢問斯塔克上校關於天氣的情況,後者嚴肅地回答低氣壓確實已經南下:“天氣不怎麼樣,雲低、風大、浪高,空中支援有困難,海軍炮火也將失效,這對登陸是極其危險的”!艾森豪威爾只好命令已經登船的部隊推遲出發,整個盟軍高層也是一片唉聲嘆氣。



第二天凌晨4點,在海峽對岸德軍的“B集團軍群”司令部裡,隆美爾已經起床,並且看到了當天的軍情報告,這份報告指出,由於天氣惡劣 ,盟軍不會在近期發動進攻。與此同時,德國西線海軍總司令克拉克上將也彙報說,由於天氣太壞,瑟堡等港口的海軍巡邏艦船甚至不能出航,以此反推盟軍方面,他認定“目前不會馬上有大規模登陸”。

而德國空軍也上報了同樣的消息:由於天氣惡劣,空軍無法出動飛機對英國南部各港口進行偵察,根據天氣判斷從現在開始兩週內不會有大規模行動。也就是說,德國陸海空三軍情報部門都認為,6月5日以後的一段時期將不適合發動兩棲登陸,於是隆美爾大為放心,於凌晨5點驅車駛向自己的家鄉,同行的居然還有司令部作戰處長坦貝爾霍夫上校,這廝是例行休假。



就在隆美爾起床的凌晨4點鐘,斯塔克上校渾身滴著雨水衝進了艾森豪威爾的辦公室,一字一句地報告說:“暴風雨天氣很快就會過去,明天一早天氣會放晴,但只會持續大約36個小時,再以後就難說了”!艾森豪威爾大喜,立即通知所有高級將領開會。然而遺憾的是,德軍氣象部門卻未能監測到6月5日——6日這一期間,會有短暫的天氣好轉。

所以此時在法國西北部的海岸線上,“大西洋壁壘”裡的所有德軍戒備都比較鬆懈,不僅隆美爾不在自己的司令部裡,各級軍長師長也大部外出,造成的惡果是次日凌晨當發現盟軍登陸時,很多軍事主官不在崗位,甚至包括諾曼底地區最重要的第21裝甲師師長在內。因此在戰役打響後,許多德軍部隊無法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應,總司令隆美爾以下的指揮官,都被天氣預報給坑殺了。



艾森豪威爾當然也很糾結,因為只有一天半的天氣晴好時間,僅能保障首批部隊成功登陸,而沒有時間讓後續部隊連貫地順利上岸,這必然使第一波搶灘美英部隊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風險還是蠻大的,但是繼續延期後果更為嚴重。他照例徵求了一遍在座所有高級將領的意見,基本都主張不再推遲,但是最後的決心仍然得由他這個“歐洲盟軍最高統帥”來下,因為決定著百萬人的生死和整個二戰的進程。

艾森豪威爾思考良久,終於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用右手握拳擊向左掌心:“OK,讓我們動手吧”,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就這樣開始了!


度度狼gg


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之所以迅速破產,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蘇聯惡劣的天氣。

01

希特勒的野心

當德意志的鐵蹄已經踏平西歐時,希特勒的野心顯然已經不滿於已有的“成就”。於是,他的鷹爪又伸向了東歐。

他迫不及待地推出自己的“巴巴羅薩”計劃,即閃電戰擊敗蘇聯,奪取莫斯科。



但是,這項“宏偉”的計劃,在蘇聯軍民的頑強抵抗,以及一個“神將”——蘇聯版寒冬的助攻下,半年內就破產。

02

“溫柔”的夏季和秋季

自1941年6月22日凌晨對蘇戰爭打響起,德軍就已摧枯拉朽之勢橫掃蘇聯。

短短一個多月,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就已推進到距莫斯科402km處。不過,德軍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天氣。

烏克蘭連綿不斷的暴雨,給德軍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泥濘的道路造成步兵緩慢,裝甲師更不用說,坦克似乎都成了累贅。

而且,德軍從一開始就飽嘗了蘇聯沙土地的厲害,揚起的灰塵令許多發動機都出現了故障。許多坦克都沒有裝灰塵過濾器,塵沙往往“靈活”地鑽進發動機,造成坦克報廢。






入秋以來,蘇聯又下起了暴雨,混著塵土迅速成了泥漿。車輛本就受損嚴重,再加上惡劣天氣引起的發動機故障,以及功率過載等問題,德軍的推進步伐“緩之又緩”。

希特勒的“閃電戰”,似乎變成了一場“馬拉松”。

03

進軍莫斯科?

儘管蘇聯的夏天以及秋天已經足夠糟糕,德軍還是“馬不停蹄”地趕到了莫斯科附近。

甚至,德軍的坦克已經開到了距離克里姆林宮160多千米處。



不過,這一次,天氣再次幫了蘇聯人的大忙。10月6日,蘇聯的第一場雪就已經降臨。

接著,德國人的路上又飄起了大雨,所有的道路都是泥濘不堪。德國人想要在這個時候發動機動戰以迅速進攻莫斯科,似乎不大可能。

而且,因為惡劣的天氣,德軍的補給無法及時供應。

04

“寒冬將軍”大顯神威

蘇聯人顯然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於是,斯大林急忙從中國東北召回15個師回來保衛莫斯科。



在莫斯科西北,蘇聯部署了長達20km的縱深部隊,蘇軍第16軍正嚴陣以待。

而此時,即使德軍被惡劣的天氣困擾,他們還是在11月15日同時在南北方向發動了進攻。不過,此時的德軍可能還沒意識到,死亡正離他們越來越近。

12月1日,氣溫已經跌破零下35攝氏度。德軍的過冬裝備不多,因為按照計劃,他們此時已經佔領了莫斯科,正在城市裡取暖呢。



希特勒並沒有意識到,莫斯科之戰會衍變成一場冬季戰爭。

12月初,德國第6裝甲師已經開到了距離莫斯科城僅9英里處。不過,莫斯科就在眼前,可德軍卻停止了進攻,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的武器裝備都“報廢”了。防凍液結在了大炮上,機槍上結了冰,士兵凍得手都沒有知覺,更別說瞄準目標了。甚至,有的人眼睛都睜不開!



05

12月初,德軍已經幾乎停止了進攻。

擺在他們眼前的是,凍結的機械裝備,報廢的機槍,以及一個又一個凍死的士兵。




德軍沒有蘇聯那麼多厚實的保暖衣服,只有一身秋裝,很多人都只能蓋著破舊的被毯勉強過活。德軍即使有德國平民募捐的冬衣,也因供不應求,而不得不拿床單禦寒。



惡劣的天氣導致供給不足,而一旦供給不足,德軍就只能忍凍捱餓。



為了取暖,德軍瘋狂地襲擊村莊,搶奪村民的衣物。

而此時,“手無寸鐵”的德軍一旦遇上游擊隊,就會損失慘重。

總而言之,惡劣的天氣令德軍在東線戰場上舉步維艱

我是小豪說歷史,歡迎點贊,歡迎關注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