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同時代的奧斯曼土耳其和滿清來一場戰爭,誰的贏面大一些?

閃擊伯爵2


在19世紀的亞洲大陸,有兩個國家的遭遇極為相似,他們分別位居亞洲東西兩端,都曾有過輝煌燦爛的歷史,但是,這兩個個曾經強橫一時的政權卻都開始沒落,同時遭遇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和瓜分。而且,就連他們的外號都十分相似,一個被稱為東亞病夫,一個被稱為西亞病夫,這兩個國家就是奧斯曼帝國和大清帝國。

兩個大帝國的遭遇是如此相同,因此,它們總是被史學界的人士拿出來相提並論。甚至還有人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如果讓同時代的奧斯曼土耳其和滿清來一場戰爭,究竟誰的贏面更大一些?

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

想要打贏一場戰爭的勝利,是多個方面的因素所決定的。首先就是綜合國力的比較,奧斯曼帝國疆域最遼闊時約有450萬平方公里,其人口大約只有2000多萬;然而,大清帝國的疆土面積卻超過了1100多萬平方公里,總人口數有4億。單從這兩點而言,滿清王朝的綜合實力要比奧斯曼帝國強大。

不過,奧斯曼帝國確實也有一個優勢,那就是財政收入。雖然奧斯曼帝國的人口僅有大清總人口數的1/20,但是,奧斯曼帝國的財政收入卻能夠穩定地保持在大清中央財政收入的1/3,甚至1/2的水平,由此可見,奧斯曼帝國的經濟實力確實可以與清王朝一較高下。

清朝疆域

其次,再來比較兩個國家對於地區的掌控力。奧斯曼帝國在鼎盛時期,其領土橫跨亞歐非三大洲,但是這個帝國的崛起,完全是源於不斷的戰爭擴張,正是由於整個國家疆土橫跨範圍過大,所以在帝國雛形形成初期,就已經存在眾多不穩定因素。尤其民族、宗教因素,更是一直困擾著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戰爭圖

在奧斯曼帝國末期,許多地方已經處於半獨、立獨立狀態,真正掌控在這個帝國手中的實際區域並不多。在這一點上,清王朝對於地方的掌控力,要遠勝於奧斯曼帝國。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自統一天下以來中國人對於家國天下的概念認識明確,凡是入主中原的王朝都被奉為正統王朝,縱然清王朝軍事實力不行,清朝對地方的掌控還是頗為牢固,大部分地方政權依然聽取清廷的指揮。從這個層面而言,一旦打起仗來,似乎還是清王朝的勝算較大。

甲午戰爭

最後,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那就是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實力,確實要遠勝於清王朝。畢竟奧斯曼帝國能夠憑著一己之力,攻佔亞非歐大陸各個部分,橫掃英法俄等國,讓歐洲聽聞奧斯曼土耳其這個名字就瑟瑟發抖,甚至在衰敗之際都能夠與沙俄打出旗鼓相當的戰績。

從鼎盛時期到衰弱時期,奧斯曼帝國贏多勝少的戰績,彰顯了它雄厚的軍事實力。而且更重要的是,由於長期與西方國家處於戰爭狀態,奧斯曼帝國的武器裝備尤其是火槍火炮的裝備,遠比清朝軍隊時間更早,先進程度也更高。

再看看清王朝,基本上就是被西方列強打壓得動彈不得,甚至正面交戰的勇氣都沒有。如果奧斯曼土耳其與大清正面交手,僅憑自己的實力1對1的單挑,想必清王朝贏的勝算並不大。


鳶飛九天2018


如果你指的是1900年左右的奧斯曼與滿清,那麼我可以告訴你,奧斯曼政府的改革遠比大清來得有誠意。

(需要指出的是,奧斯曼一開始就是個使用火器的帝國,這是他們轟擊拜占庭帝都的超級大炮)

早在鴉片戰爭之前,奧斯曼帝國的第一輪洋務運動已經開始,大抵與嘉慶皇帝同一時期的塞利姆三世,已經嘗試沿用歐洲路線將軍事現代化( 大清類似的運動一直要到60年後),改革重點是:仿效歐洲軍制,組建新軍;改組 海軍,擴建船廠;開辦新式陸軍學校和海軍學校;設立12人的諮議會,處理重大政務;向西方國家派駐常任使節等。

和大清類似的是,奧斯曼帝國也有勢力強大的保守派。而且保守派甚至控制了所謂的土耳其新軍,最終發動叛變,將塞利姆三世殺害——由此可見,大清國的保守派只是當面罵罵背後使絆而已,他們是多麼斯文。

當然殺害素丹的罪行是多麼嚴重,所以新素丹馬哈茂德二世一上臺,便對土耳其新軍進行殘酷屠殺,壓制了叛變。甚至將數萬新軍的屍首,以及他們的軍事訓練設施,以一把火燒了3天3夜,腥臭數千裡外!

隨後,新素丹便建立了號稱“穆罕默德常勝軍”的歐式新軍。接著,提倡世俗教育,創辦土耳其文報 紙,開設軍校。在行政方面,仿照歐洲政治制度設立外交部、內務部等機構,建立郵政制度,實行人口普查和土地測量,整頓稅制。

而這場改革,發生在19世紀20年代,此時的大清國,道光時代剛剛拉開序幕。這一時期,如果奧斯曼的歐式新軍與大清國的八旗來一場PK,我認為大清會輸。

但問題是奧斯曼的敵人並不是大清,而是俄國。應該說,改革比大清早許多年的奧斯曼,他應對的挑戰也更為嚴重。沙俄的步步緊逼,以及內部的叛亂,譬如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都令土耳其連連戰敗。直到19世紀50年代,奧斯曼才在聯合英法對付俄國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初嘗勝績。

此後,奧斯曼推動第二波改革,包括建立現代化軍隊、改革銀行系統,以現代工廠取代同業公會。甚至在1856年,奧斯曼帝國的法令,已經保證所有帝國的公民,不論種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到1876年,更實施“一次立憲”,為國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概念。

而這些動作,其實都是大清國在1900年之後做的。

在奧斯曼這邊,平等與立憲根本就無法遏制各地的獨立。1829年,希臘首先獲得獨立。1875年,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宣佈脫離帝國獨立。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省份也基本盡失,阿爾及利亞,於1830年被法國佔領;突尼斯,於1881年被法國佔領;利比亞,於1912年被意大利佔領。事實上,奧斯曼已經陷入困境,之所以沒有亡國,僅僅是因為奧地利與俄羅斯的侵略,被英國和德國所遏制。

如果奧斯曼的地理位置往東移,在與洋務運動初見端倪的大清國較量的話,我覺得奧斯曼人已經只能打個平手了。

此後,到了20世紀初,奧斯曼人渴望恢復榮光的希望,便完全寄託在了德國人身上。在他們看來,如果德國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們就有指望恢復在東地中海的強勢。所以,他們加入了德國為首的同盟國一方。

而在東方,此時的大清國,已經因為遲鈍的改革而不復存在了。後繼者中華民國,選擇了協約國作為參加對象,正是這一抉擇,徹底宣告了在這場較力中,土敗華勝。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豬曉俠


滿清和奧斯曼土耳其沒有真正交鋒,我們不妨拿俄國跟兩者作比較,因為二者都和俄國交戰過。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控制黑海的兩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區域———高加索和巴爾幹地區———進行過長期對抗和競賽。第一次俄土戰爭

為取得黑海的出海口,彼得大帝親政後發動了對土耳其帝國的遠征,在土耳其帝國與克里木汗國的拼死抵抗下,彼得大帝的遠征徒勞無功。

第二次俄土戰爭

公元1696年,在吸取第一次遠征的教訓後,彼得大帝發起對奧斯曼帝國的第二次遠征。本次戰爭,俄國奪取了亞速要塞及附近地區,為向黑海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三次俄土戰爭

公元1711年,彼得一世率兵親征土耳其,卻陷入土耳其和克里木汗國軍隊的重圍,最終戰爭以俄國放棄亞速要塞而告終。

第四次俄土戰爭

公元1735年,俄國大破土耳其帝國,迅速攻佔亞速要塞,但是,在瑞典的威脅下,俄國被迫放棄擴大戰果。 第五次俄土戰爭

公元1768年10月6日,土耳其帝國主動對俄國宣戰,此時俄國在女皇葉卡捷琳娜統治下國力強盛。俄國名將魯緬採夫和蘇沃洛夫大破土軍,控制了克里木汗國,奪取了刻赤海峽附近地區。

第六次俄土戰爭

公元1787年,土耳其帝國再度對俄國宣戰,依然是俄軍所向披靡。俄國正式吞併克里木汗國,俄國國界向土耳其一方大大推進。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土耳其多次被俄國戰敗,並且都是輕取。

康熙時期,清朝強盛時期的尼布楚之戰兩次痛擊俄軍。

後期基本沒有跟俄國發生戰爭,只要俄國施壓就要割地賠款。

所以我們可以總結如下:

兩國的強盛期是滿清厲害。

兩個衰弱期則是奧斯曼土耳其厲害,畢竟人家多次主動宣戰,而滿清則被嚇破膽




遨遊史海


清朝中前期沒有參照物,不好比較,但如果是十九世紀中晚期,結果很明顯——近代化程度更高的奧斯曼軍遠強於同時期的清軍。

至於理由,很簡單,橫向對比雙方對外戰爭取得的戰果就可以了。

晚清對外戰績,可謂是慘不忍睹。不說擊斃高級將領,就連殺敵數也不多,如第一次鴉片戰爭,僅打死英軍69人,打傷454人。中法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斃敵人數稍微多點,但也都只有2500人左右。

晚清清軍斃敵數最大的一場對外戰爭是中日甲午戰爭,打死打傷日軍約一萬人。



清軍的戰鬥力,基本就是這麼個情況。

相比於清軍,奧斯曼軍在對付西方列強軍隊時的表現,那可要好多了。

如第十次俄土戰爭,俄國總共動員了48個步兵師,3000門炮,72萬人參戰,並且還有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國助戰。

奧斯曼軍經過軍事改革後,全軍共40.6萬人,858門炮,其中只有28萬人在歐洲。

這麼大的兵力差距,奧斯曼軍硬是打死打傷了五萬多俄軍,這一戰就比清軍所有對外戰爭斃傷數字的總和還要多。


在這次大戰中,普列文戰役是奧斯曼軍的高光時刻。當時奧斯曼帝國元帥奧斯曼·努裡帕夏率五萬奧斯曼軍死守普列文要塞,對抗20萬以上俄國、羅馬尼亞聯軍五個月。此時的俄國是剛剛軍事改革的,擁有更先進的裝備和充分的訓練。然而第一次俄軍8萬人進攻,直接就死傷了1萬5千人(奧斯曼軍傷亡大概約4千人)。後來俄軍聯合羅馬尼亞軍,又湊了10萬人圍攻約三個月,才最終攻克了普列文要塞。(俄軍總傷亡約四萬)

如果對比奧斯曼軍在對抗俄軍,以及清軍後來對抗日軍時的表現,不難發現當時的奧斯曼軍已經是半近代軍隊了,而清軍一直到1905年編練新軍之前,都還是封建軍隊。

半近代化軍隊和封建軍隊PK,自然是前者完爆後者了。



值得一提的是,奧斯曼軍在對付英軍時,表現也不差。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斯曼軍在庫特拉馬拉戰役中以一萬人對打英軍一萬人,幾乎將英軍全殲,並生擒英軍師長(英軍主要由印度兵組成)。

兩次加沙戰役,奧斯曼軍以不到四萬人抵擋英軍十二萬人進攻,最終奧斯曼軍僅損失了兩千人、而英軍損失了六千人。

加里波利之戰,協約國方面先後動員了50萬士兵,62艘戰艦,以及大量輔助船隻,遠渡重洋來到土耳其海峽,試圖攻佔奧斯曼首都君士坦丁堡。但鏖戰數月,損失慘重,最終也沒能拿下君士坦丁堡。


奧斯曼軍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能與當時最強的國家可以打成這種水平,已經很強了。比大清一觸即潰的陸軍,明顯強多了。若是同等數量的協約國軍攻北京,當時的北洋軍肯定也是頂不住的。

奧斯曼的海軍情況不太瞭解。大清海軍的近代化時間比奧斯曼略晚,早在1876年,奧斯曼就組建了擁有22艘裝甲艦、82艘非裝甲艦,763門艦炮,官兵1.5萬人的龐大艦隊。



清朝的北洋水師一直到十幾年後才成軍,才有這種規模。


Mer86



這個同時代是哪一個時代?

奧斯曼土耳其能不能打贏大清,我們從一個看似不相關的事件就可以看出端倪。

這個事件就是清雍正朝時對蒙古準噶爾部發動的和通泊之戰,此戰清軍慘敗,主力八旗兵幾乎全軍覆滅,號稱北京八旗家家哀慟辦喪事。



細究此戰失利的原因,主要還是準噶爾蒙古軍隊裝備了從中亞穆斯林那裡買過來的奧斯曼帝國的重型火繩槍,而且其冷兵器也是從奧斯曼帝國傳過來的冶鐵技術,鎧甲也是奧斯曼帝國式的連環鎖子甲。

僅僅是通過中亞穆斯林傳過來的一些零星技術和裝備,就把戰力尚未衰退的清雍正時期的精銳八旗軍打的慘敗,可見當時的清朝軍隊冷熱兵器技術已經嚴重落後於奧斯曼土耳其軍隊。


雖然後來乾隆打敗了準噶爾,但是那是清軍在仿製準噶爾火器技術、以泱泱大國的資源和力量來與一個部落武裝進行綜合角力的結果,並不能說明清軍的戰鬥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乾隆之後,清朝已經開始全面沒落,但是還是海禁森嚴,技術止步不前。到了嘉慶後期,小小一支數千人的英國軍隊就將二十多萬清軍像趕鴨子一樣追的到處跑。而那個時候的奧斯曼帝國在與沙俄帝國的較量中漸落下風,但是其裝備並不落後,領先清朝還是太多。


無論軍事規模還是裝備水平,總比英國那兩千人強大太多吧。所以,由此看來,倘若在雍正、乾隆時期,奧斯曼帝國與還算國力強大的清朝對壘,清朝必然要吃大虧。所幸當時清朝國力還在,雍正、乾隆也還不算是庸君,知恥而後勇,痛改積弊,瞭解世界,樹立危機意識,長期與奧斯曼帝國周旋,最終還是清朝贏面大。

但是如果是嘉慶後期,奧斯曼帝國與清朝交手,恐怕清朝就難以匹敵了。雖然有人會說奧斯曼帝國打不贏沙俄,戰力也不行。要知道,自康熙以後,清朝就能夠打敗沙俄了?


清朝運氣很好,那就是沙俄當時的注意力都是奧斯曼帝國,想要成為拜占庭雙頭鷹的繼承人。所以全部的力氣都使到奧斯曼帝國身上了,沒有時間到東邊來探一探這個東方鄰居的實力。否則,恐怕清朝的龍興之地得早一個世紀被沙俄帝國染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