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韓信聽從蒯徹計謀,以他的軍事才能和蒯徹的謀劃,能統一天下嗎?

沒有龍貓的貓公車


統一天下是不可能的,不過短時間內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可以的,時間一長,還是要被劉邦統一天下的。

蒯徹也叫蒯通,是一名謀士,他最早出名是因為替陳勝部將武臣,憑一張嘴說降趙地三十餘座城池而名震天下,後來蒯徹成為韓信的謀士,當酈食其憑一張嘴說服齊國時,韓信在蒯徹的勸說,發兵攻打齊國,導致酈食其被齊王烹殺,而韓信則順勢拿下齊地。



韓信拿下齊地後,天下的形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當時的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在滎陽對峙,雙方已經精疲力盡,無力再戰,彭越在梁地,英布在淮地,處於相對獨立的態度,這個時候韓信的地位變得空前重要起來。

韓信這個人身上有著濃濃的戰國遺風,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出將入相、封候拜王,在接連拿下代、魏、趙、燕、齊時,韓信自覺功勞甚高,因此向劉邦上書,要求請封自已為代理齊王。



韓信主動要封的行為激怒了劉邦,劉邦在張良、陳平兩人的提醒下,不動聲色,直接封了韓信齊王,把代理二字給去掉了,韓信在得到劉邦的封賞後很高興。

這個時候,項羽由於龍且的戰死,韓信佔領了齊地,使西楚國的都城彭城直接處於韓信的威脅之下,如果韓信忠於劉邦,那麼接下來,自已就會被劉邦、韓信戰略包圍起來,項羽出於對形勢的擔憂,於是派出說客武涉到韓信去遊說。



武涉見到韓信,就開始遊說韓信,武涉的意思就是希望韓信保持中立,不要幫助劉邦,武涉對韓信說:現在楚漢之爭,您(韓信)現在起決定作用,您(韓信)幫助楚則楚勝,您(韓信)幫助漢則漢勝,項王如果滅亡 ,那麼接下來,漢王劉邦就要對付您(韓信),不如保持中立,三分天下。

可是韓信拒絕了武涉的建議,理由非常明顯,韓信說道:我之前侍奉項王,官職不過是個郎中,職務不過是個執戟衛士,我說的話沒有人聽,我提出的計謀沒有人採用,所以才離開楚而投靠漢,現在漢王授予我上將軍印信,讓我率領數萬兵眾,脫衣給我穿,分食物給我吃,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我,我韓信絕不會背叛漢王的。



從韓信的拒絕對話中可以看出,韓信是個知恩圖報的人,韓信對待劉邦是:君以國士待,我必國士報之,他對劉邦是忠心的,所要的不過就是裂土封王,並不想背叛劉邦,而蒯徹就是在這個時候、這個背景介入勸說韓信的。

蒯徹是個謀士,他對韓信當前的局勢看得很清楚,他和武涉一樣認為韓信如果繼續忠心劉邦是沒有好下場的,於是蒯徹就開始勸韓信,所說的話與武涉大致相同,而且蒯徹還說了,韓信的功勞太大,大到無法讓君主安心的地步,如果現在不反,將來一定會被清算的。



可是蒯徹無論怎麼說,韓信就是不聽,怎麼說也不會背叛劉邦,那麼如果韓信聽從了蒯徹的建議,歷史將會如何發展呢?

如果韓信聽從蒯徹的建議,不幫助劉邦而保持中立的話,就會引起一個連鎖反應,可能彭越、英布等人也不會依附於劉邦,更多也會在一邊看熱鬧,這樣天下就形成了三個大的軍事集團:劉邦的關中集團,項羽的西楚集團,韓信的齊國集團,還有幾個小集團:彭越的梁地集團、英布的淮地集團、燕王臧荼、趙王張耳、衡山王吳芮、韓王信等。



如果是這樣,劉邦暫時將無法擊敗項羽,繼續與項羽在前線對峙,而且由於韓信的背叛導致彭越和英布也不來幫忙,所以劉邦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想方設法聯合彭越和英布,以大肆封賞拉攏的手段,當然會受到項羽和韓信的干擾,不過以劉邦的本事,招降英布、張耳、吳芮、韓王信等應該不是大問題,英布和吳芮離劉邦的地盤太近,無法對抗劉邦,應該會依附,而彭越、臧荼可能保持中立。

其實韓信雖然自立,但是韓信的勢力也是不穩定的,韓信手下的將領很大一部分都是劉邦的親信,包括韓信在北方戰場所有後勤供應都是劉邦供應的,如果韓信自立,就得先解決這些問題,韓信暫時只有一個齊地,糧食供應應該能夠滿足,但是手下的將領,如果不願意服從韓信的,就得全部除去,這樣就削弱韓信的實力。



當時劉邦佔據了整個關中及巴蜀之地,外加洛陽到滎陽一帶,外加聯合英布、張耳、吳芮、韓王信等諸侯,應該算是天下勢力最強大的諸侯,在對抗韓信與項羽的過程中,實力最強。

韓信和項羽的強項都在軍事上,劉邦的強項在政治上,所有軍事都是政治的延續,玩軍事的永遠鬥不過玩政治的,再加上劉邦實力強,地盤最大,又是最善於用人,韓信就算自立,也沒有與項羽聯合起來共同對會劉邦的可能,因為項羽與韓信絕無聯合的基礎。即使三分天下,也是各顧各自立,這對實力最強的劉邦來說是好事。



劉邦只要想辦法搞定項羽身邊的謀士范增和韓信身邊的謀士蒯徹兩人,項羽與韓信就會不戰自破,劉邦又有張良、陳平等頂級謀士,不管採用什麼計謀,離間計也行,借刀殺人之計也罷,只能設法讓范增和蒯徹離開,劉邦就能穩勝,照樣統一天下。

所以個人覺得:如果韓信聽從蒯徹的建議,不出兵幫忙劉邦,而選擇自立的話,天下將會短暫三分,然後再次統一,當然是劉邦統一天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韓信若聽從蒯徹計謀,以他的軍事才能與蒯徹的謀劃能否一統天下呢?

我們先來看下當時楚漢的情況,楚漢兩軍在滎陽,廣武,成皋附近相持不下,因長期作戰,雙方士兵早已疲憊不堪,士氣低落,毫無作戰之心,此時只需雙方那一邊能否得到補給供應或一支生力軍,那將得於扭轉乾坤,取得勝利。

再看韓信當時的情況,韓信當時已經平定齊地,封齊王;齊國乃富饒之地,糧草供給充足;手下之兵又經過戰爭洗禮,士兵素質得以大幅度提升,兵精糧足,已今非昔比。

反觀項羽的這邊,龍且與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彭越又在後方騷擾,斷其糧道;前有劉邦後有彭越,處境堪憂。

那麼韓信會否攻擊劉邦呢?答案:當然不會。心存道義的韓信若無劉邦的賞識,安有今日齊王職位。若反劉邦,必然使天下人爭議。

所以蒯徹向韓信提議,既不幫劉邦也不助項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以齊國之力迫降燕趙二國,再兵襲劉、項二人後方空虛地帶,佔領他們的地盤,制止楚漢之爭;再割取大國的疆土,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諸侯。以恩威並施成為天下霸主。

此消彼長,劉、項二人也不會眼看著韓信壯大,必然會聯合節制韓信,況且當時還有彭越、英布等諸侯勢力,所以韓信若聽從蒯徹的計謀,也只能成為一時之霸主,不可能成為天下之主。


槍挑花面


如果韓信聽說他手下謀士蒯通的計謀,韓信也沒辦法一統天下,最多是和劉邦、項羽三足鼎立的局面。

我們來看看蒯通給他提的是什麼建議:脫離劉邦,鼎足天下。其說辭:一是楚漢相拒三年,誰也無力取勝,韓信的兵力就成了決定性因素。二是人生多欲,人心難測,不能信任劉邦。再以原來刎頸之交的張耳、陳餘後成為死敵舉例說明。三是“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以勾踐、文種、范蠡為例加以說明。

蒯徹的長篇大論,觀點明確,理論聯繫實際,邏輯性強,舉的例子恰當。韓信是聰明人,絕不會聽不明白。

但韓信只客氣地說:“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也就是容我再考慮一下。

韓信想了幾天,還是沒有表態。蒯徹再次來到韓信跟前,講了第四點:時機難得,稍縱即逝,智者當有決斷,猶豫是有害的。韓信最後拒絕了蒯徹的勸說,感念劉邦對自己的好,決定留在劉邦手下。

天下謀士,均以輔佐主子建立一番事業,來成就自己的夢想。蒯徹也不例外。

韓信一直惦記著劉邦對自己的知遇之恩,無心反漢。縱然蒯徹說得有理有據,頭頭是道,也無法驚醒夢中人。懂得審時度勢的蒯徹當然知道,自己勸說無果之後,意味著什麼。為了保命,他只好裝瘋賣傻,一走了之,消失在人海。

謀士蒯通和武將李左車的離開,是韓信的一大損失。他沒有聽蒯通的計謀,失去了為自己爭取獨立的可能。也為後來劉邦奪他兵權,把他由齊王降為淮陰侯,最後被呂后所殺提供了機會。

如若韓信聽了蒯通的計謀,起兵造反,勢必引起諸侯們的反對,到時劉邦聯合諸侯國一起圍剿韓信。

再說韓信的手下兵將大部分是劉邦的老部下,包括後來的丞相曹參當時也在韓信那兒。這不知是不是劉邦有意安插到韓信那兒的眼睛。

因此,如果韓信敢謀反,軍營裡的將領會第一時間告訴劉邦,也不一定能跟他一起謀反。

韓信也看到了對自己的不利形勢,才一直沒有反劉邦。如果真造反了,以他的失意煩燥,得意狂妄的個性,也難一統天下。







月兒上山了


這個問題答案沒什麼爭議,肯定不能。不單單是不可能統一天下,甚至是自立齊地也做不到。韓信聽從蒯徹的計謀,只會自絕於天下,提前走到他人生的終點,同時葬送自己國士無雙的名頭,沒有絲毫成功的可能。

韓信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非常高超。但是,要統一天下,光靠軍事才能根本不夠,否則統軍征戰隱隱在韓信之上的項羽,也不會飲恨垓下,慘淡收場,只引得後人的無數嘆惋。無論何時,爭霸天下的條件,首先是強力政治集團的支持,其次出眾的才華,最後,天下將亂的時局,缺一不可。韓信沒有強力支持者,時局也不容他成長,單靠他個人的力量,不足以自立、稱霸一方,更狂論統一天下。

秦末,有能力割據一方的人主要是兩種。其一是六國舊貴族,如齊國田氏,楚國項氏等;其次是地方亂民首領,如英布,彭越等。劉邦按分類來看是亂民首領,但和其他人不同的是,秦末趁勢而起的諸侯中,他第一位到達咸陽,並公開接受秦王投降,因而在秦國遺民中擁有極大的威望,之後項羽屠殺秦王室,火燒咸陽原,強立不得人心的三降將在關中為王,客觀造成了關中的權力真空。劉邦兵出漢中之後,不到半年就盡得前秦故地,關中人士鼎立支持他爭霸天下,這個角度看,他又是事實上繼承戰國以來最強國秦的舊貴族。定位非常奇妙。

而韓信並不屬於這兩類。他長期居於社會底層,少年時便父母雙亡,貧無行,沒有強力宗族支持

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史記·淮陰侯列傳

直到劉邦麾下,因為蕭何的賞識,他一步登天,從無名小卒,一躍成為軍中地位只在劉邦之下的大將軍。如今我們對他的突然崛起嘖嘖稱奇,但對於韓信本人,事實上卻造成了他成長的空檔期。他沒有結交朋黨的經歷,雖然位高權重,但形單影隻,他的權力來自劉邦的信任和委託,沒有屬於他的政治集團在背後。因此,韓信就像寄生槲,看似繁華,一旦離開樹木,很快就會枯萎。他真正有機會培養親信是在滅趙之後,名震天下,因而有人前來歸附,如李左車等,但已然太遲,如一顆樹苗剛出土,雖然前途無量,但在參天大樹之下,沒有雨露和陽光供他生長。

韓信成為齊王是個戰爭的拐點。龍且戰敗,楚軍損兵折將,後方空虛。滎陽前線項羽雖然一度獲勝,但也因為韓信的牽制無力西進,徹底擊敗劉邦。劉邦穩住陣腳之後,很快趁機反攻成皋,繼續和楚軍對峙。蒯徹對時局的分析非常精闢。

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史記·淮陰侯列傳

楚漢消耗,韓信或大有可為。但他真的能如蒯徹所說那樣,三分天下?

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史記·淮陰侯列傳

前面提過,韓信一步登天,在漢軍中突然變得位高權重。但也因為崛起太快,他本身沒有多少追隨者,也沒有形成政治集團在背後支持,他只是一個人,離開劉邦集體,他甚至不如諸侯中根基薄弱的彭越。即便是在趙齊兩國招募軍隊自強,但對從軍的人來說,他們加入的是漢軍,而不是追隨韓信本人。田氏即便潰敗,田橫這位壯士卻成功逃亡到彭越軍中。雖然一著不慎,但作為舊貴族,前齊王宗室,田氏在齊地的能量依然不容小覷。秦末以來,他們先反秦,後抗楚,活動積極,力量強大。失去劉邦的威懾,漢軍的支持,一旦田橫返回齊地,憑韓信自己的根基,能不能保住齊王的名位都是個問題。如果韓信真的有能力在齊地成王,而不需要劉邦的支持,他有必要請劉邦封他齊假王?聰明人不會多此一舉。

戰爭到了漢四年,韓信滅齊之後,天下形勢已經很明朗,非漢即楚,沒有第三方的生存空間。滅秦之後,天下形勢,就在劉項兩方之間。雙方之所以在滎陽成皋一線死戰,也是因為他們彼此都清楚,只要擊敗對方,那天下,唾手可得。齊國舊貴族田氏意外滅亡之後,天下再無第三方有能力更改時局。韓信此時只能選一方支持,而沒有機會成長為第三極。他要是背叛劉邦,那隻能選擇項羽。但他本身就是從項羽軍中出走,加入漢軍,如今反覆,兩方都不會接納他。當楚漢雙方發現繼續死磕只會便宜他人的時候,他們很可能罷手(事實上的確休戰了)。韓信只有很小可能抵擋田橫,但絕不是項羽的對手。項羽很可能在田橫和韓信相鬥之後,把兩家都收拾掉。劉邦此時只會坐視,期待韓信他們能給項羽多帶點麻煩,然後在項羽處理了韓信之後,再與他決戰,一分高下,勝者為王。

論武力,韓信比不過項羽;論德行,無法與劉邦相抗衡。韓信的崛起,恰恰使得楚漢常年鏖戰即將分出勝負,天下將定,而非繼續為亂,讓他可以渾水摸魚,甚至成功逐鹿。在劉項兩棵大樹之下,沒有他的立錐之地。

韓信,太遲了。


史記記載,韓信滅齊之後,灌嬰帶領騎兵南下,進攻楚國,多有勝利,甚至攻下彭城。

使嬰別將擊楚將公杲於魯北,破之。轉南,破薛郡長······攻陽,前至下相以東南僮、取慮、徐。度淮,盡降其城邑,至廣陵。項羽使項聲、薛公、郯公復定淮北。嬰度淮北,擊破項聲、郯公下邳,斬薛公,下下邳,擊破楚騎於平陽,遂降彭城,虜柱國項佗,降留、薛、沛、酇、蕭、相。攻苦、譙,復得亞將周蘭。——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這樣有利的情況下,劉邦卻選擇了與項羽和談,平分天下。擔憂的,恐怕只是韓信那有可能的野心。繼續和楚鏖戰,給了韓信成長必須要的時間,最後很可能白辛苦一次,徒做他人嫁衣。

從中也可以看出,蒯徹的圖謀無法成功。一旦楚漢受到威脅,選擇罷兵休戰。那他們可以很輕鬆的收拾第三方,然後再決戰。當時形勢下,不管是失去了劉邦的韓信,還是彭越、英布等,都不是劉、項的對手。等他們空出手來,諸侯們即便是自立也做不到,更何況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始於終


若韓信聽從蒯徹計策自立,以其才能和蒯徹智謀,他是否能一統天下?

韓信雖說欠劉邦情,若不是劉邦將其撿拔於草莽之間,封為大將,讓其統領劉漢所有兵馬,其也不會有一飛沖天,名聞天下,獲得高位,享受榮華富貴,功成名就,改變命運的機會。

不過經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衝破封鎖,還定三秦,讓劉邦回到關中平原,解除惡劣命運,成為真正關中王,擁有強秦之勢,能夠一統天下之力,可以說已不欠其什麼。

而當劉邦忌憚,不再信任他,將其留在後方,用親帥大軍東征,剝奪其軍權。在進攻彭城失敗之後,更是連其僅有的一點兵馬都掠奪,只給其配些老弱殘兵,讓其攻略北地,可以說將其逼入死地,已不是他欠劉邦,而是劉邦欠其了。

他佔領齊地之後自立齊王,逼劉邦承認,是立大功,佔廣地之後的自我膨脹,然何嘗不也是由於怨恨,想掌握自己命運,不再落到個任人擺佈,受人宰割地步的表示。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其若聽從蒯徹計謀自立,自此脫離劉邦掌控,獨立,成為天下第三大勢力,與劉項爭鋒,共奪天下,擺脫歷史悲慘夙命也不是不可能。

雖歷史上因為一些原因,其沒這樣做,可能因太重情重義,政治白痴落得個身死族滅,慘遭滅族的命運。但因有這個基礎,還有陳勝吳亡時,各國復立的先例,其要是這樣做,歷史出現偏差,也不是不可能。

這篇命題,我就是建立在歷史出現偏差,其在蒯徹勸說下自立,憑自己軍事才能與蒯徹智慧與劉項爭天下的基礎上假設的,只是問其是否能成功,就經一統天下?

畢竟其手下既便是劉邦給其的兵,但因都是老弱殘兵,不受重視,讓送死的人,要是說其對劉邦沒怨恨才怪。

於是再加上破趙,滅燕,降齊所獲得歸降兵馬的稀釋,還有兵為將有,韓信百戰百勝個人魅力,建功立業,榮華富貴的吸引歸降韓信,唯其命是從,馬首是瞻,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只要有心,還有獲得齊,燕趙故地貴族世家支持,對自己手下人馬進行清除,調整,禮送出境,建立王制,自成一國也不是不可能。

至於成敗,憑黃河以北以東華北大平原,太行山,韓趙魏,燕晉齊之楚故地,還有其之卓越軍事才能,蒯徹之謀,建國之吸引之龐大人才,與秦漢關中,和楚爭鋒也不是沒可能。

縱其地已因項羽連徵齊國,鉅鹿之戰,秦末兵禍連綿,慘遭破壞,然項楚經彭越等人後方襲擾也差不多,整個天下除劉邦關中巴蜀反被坑幾十萬秦軍,火燒阿房宮之外沒受什麼傷害,摧殘,其它別的都差不多。

縱劉邦最強,天下也不是僅其與劉邦三國,還有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臨江王等人,也是個三國,春秋戰邦。

其也不是不可以合縱連橫,借刀殺人,用眾邦攻一國,消耗劉邦,甚至將其滅了,給自己爭取時間,使天下重歸均勢,使自己有更多歲月,精力恢復,休養生息,讓能再歸強國,與之爭鋒有一拼之力,不是不能縱橫天下,有統一一天。

縱其政治再白痴,會被劉邦利用各個擊敗,然政治軍事是相通的,只要打通那層膜,憑其在軍事上的天賦,將軍事手段,戰略戰術和政治治理,權謀治術相結合,融會貫通,也不是不能不成為政治天才。

畢竟軍閥多是由軍人,將領割據一步步成就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處處都有政治,處處都是政治。

其經歷那麼多,看過那麼多事,只要細心觀察,揣摩,也不是沒幹過這件事,用過政治手段,在打仗時也勸降,誘騙,弄間過,此難道不是政治,誰說其不可以。

許多軍事家敗給政治家,不過其放不開,有底線,重情重義,不會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只要不是個大老粗,莽夫,能讀點書,通點歷史,懂點典故,只要不一下子被玩死,能一步步成長,自我解鎖道德界限,

憑其屠過萬人,殺伐決斷的個性,還有所擁有的龐大實力,軍隊,割據一方,成為政治家,王侯,而不僅僅只是會玩權謀的政客,玩死這些人是鬆鬆的,既使不用計謀,光用勢嚇都能將其嚇死。

否則歷史上也不會有董卓,趙匡胤,朱元璋,拿破崙……這些軍人政治家,梟雄了。

別人可以,為何韓信不行?

從後來韓信被劉邦一次次傷害,弄得要反,就可以看出其有這樣的潛質,不過到那時已晚,沒有機會。

若歷史改變,通稱王自立催化,因遇見許多事,其及早蛻變,脫胎換骨,其也不是不可以這樣。

縱其不行,但只要善於聽從手下人意見,通禮賢下士,招降納叛,學劉邦成一切明君,也不是對抗不了劉邦,陳平,張良的陰狠手段。

既便不能勝,也可打成平手,最起碼能自保。

畢竟世上不是無人才,一個時代也絕不會只有張良,陳平這樣人獨領風騷,能鎮壓一世,不過其運氣好,遇見明主,風雲際會能發揮出來,最終成功吧了。

若其它人有這樣機會,也未必不能如此。

既便其再不行,也有一力壓十會,若其足夠強,前途危險困惑陷阱一一都碾破壓壞,陰謀詭計又算什麼,不過紙老虎,沒什麼可怕。

畢竟世間最厲害的是陽謀,而不是陰謀,陰謀或可躲過,一看破,針對性佈置就沒用,甚至還能使你受害,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而陽謀則是,你既便看破也沒辦法,只能眼睜睜受害,被摧殘。

而且再退一步說,既便其不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這一代人沒辦法,不能改變,但只要其能保證國勢不衰,江山不墜,與人家沒多大差制,還沒為人所滅。

經其刻意教導,精心培養,到其下一代就未必。

再說北京,燕雲,遼東,蒙古歷來都是華夏,後中國封建時代的龍興之地,為天地氣運所鍾……

在這種情況下,其要沒可能統一全國才怪,最多亂世因其決定會延長,不會那八年,四年紙解決,其至還要看下一代,下幾代子孫比拼吧了。,






毀建策


肯定不可以啊。依據韓信臨死前的自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那麼蒯通之計指什麼?


《史記·淮陰侯列傳》裡面司馬遷花了很多的筆墨去寫蒯通之計,蒯通之計是什麼呢?指的是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后,韓信按兵不動,以觀天下之變。但是韓信謝絕說,劉邦對我很好,我也應該事事為劉邦考慮,因此沒有謀反。此時項羽派人遊說韓信三分天下保持中立也被韓信拒絕後,蒯通同樣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事例勸說韓信自立,結果韓信猶豫之下也拒絕了。


那麼,如果韓信聽從了蒯通之計,情況會變成什麼樣呢,首先說造反,要知道陳勝吳廣孑然一身都能造反,以韓信的條件,造反更是容易多了,而且當時確實如蒯通之計分析一樣,確實是造反最佳的時機。但問題是,造了反了,從劉邦集團脫離了,割據山東省了,然後呢?


要麼投靠項羽,聯手幹翻劉邦,然後韓信就成了楚霸王手下的齊王,他的下場會比在劉邦那裡好嗎?別忘了,項羽連義帝都能殺。

那麼自己當老闆呢?問題就來了,自立是要構建一個完整政治實體,劉邦奪天下後封了多少功臣,正是有了這麼多人才能組建起一個真正的政治集團,韓信手下有誰呢?

韓信要造反,勢必清洗自己手下的劉邦親信,清洗完了也就沒人,那麼就要自己去提拔,去培養,問題韓信有這樣的政治能力嗎?就算他有,他的周邊都是敵對勢力,他又能有多少精力去幹這個事情呢?不能培養起一群完整而優秀的文臣武將,不僅建設不了齊地,而且也無法進行對外的擴張,壯大自身實力。韓信依靠自己的軍事才能,強行保持住割據的狀態就不錯了,一旦劉項之間分出勝負,韓信面對這兩個龐大集團中的任何一個,都將陷入非常艱難的境地。

韓信不是政治白痴,正是考慮到了造反之後自立存在的種種困難和風險,韓信才選擇了更穩妥的攫取更大利益的方式,那就是提高自己在劉邦集團中的地位和獨立性,當時只要劉邦不敢冒險和自己火併,自己能成功。事實證明,他確實贏得了這一輪博弈,但卻給自己的未來埋下了更大隱患。


戴老師講歷史


在項羽陷入困境,即將被劉邦滅掉之際,謀臣蒯徹和項羽的說客同時向控制齊地的韓信提出了天下三分之計,這個計策比漢末孔明的隆中對早了四百多年。

一、蒯徹和項羽的說客同時向韓信指出其功高震主的危局,勸其與項羽聯合,三分天下而稱雄一方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是兩位謀士早就看到了的,蒯徹甚至假託神秘的相術去打動韓信。蒯徹大概說:“相韓信的面相,不過封侯而已,還很危險,很不穩當。而相韓信的背部,則貴不可言,是九五之尊。”呵呵,大概在蒯徹看來,韓信與後來的魏延類似吧,腦後有反骨?

這位蒯徹,恐怕是秦末漢初和張良、陳平一樣,極其聰明、能洞悉局勢的人,可以因為其命運不濟,後來連個名字都要被人改了。蒯徹,是他的真名,但在大多史書中他就到蒯通,只因為後來的漢武帝劉徹把“徹”字專用化了,早已死了的蒯徹還得為漢武帝而避諱,被改成了蒯通。

無疑,蒯徹是個奇人,他的三分天下之計是個奇計,韓信若真能按照蒯徹之計執行下去,或許天下三分早在秦末就形成了?

二、然而,我們已經在探討,韓信若用蒯徹之計,能否三分甚至一統天下,卻從沒有考慮過這條計策的可行性

按理說,蒯徹和項羽的謀士都把當時的形勢分析得極為透徹,韓信好歹算個聰明人,沒有道理不採納,可他卻以一句:“漢王對我有恩,我不忍叛之。”而輕易的拒絕了。到韓信被殺的時候,他又感嘆:“悔不用蒯徹之計。”韓信難道真的只是因為劉邦對他有恩,而不忍叛之嗎?

若是這樣想,恐怕太低估劉邦的掌控能力了!

話說秦末天下大亂,諸侯並起,一派勢力派出一個大將打下一片區域,那個大將往往就在這個區域自立為王,不再受先前勢力掌控。這在那個時代屢屢發生,劉邦和韓信都是親眼所見,不可能不知道。韓信那句受恩不忍辜負漢王的說法不過是面子上的話,劉邦也不可能只是依靠韓信的忠誠可信。

當時的韓信雖然獨掌一軍,在齊地稱王,然而,卻依舊逃不開劉邦的控制,這才是韓信沒有采納蒯徹計策的根本原因。

三、為什麼說獨自帶兵攻城略地的大將軍韓信,依舊在劉邦的控制之中?

有幾件事情可以看出端倪。當初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暗度陳倉,收三秦、擄魏王、平趙地、降燕國,最後再一舉攻下齊地,成了齊王。這其中,劉邦與項羽正面交鋒,屢戰屢敗,而韓信卻一馬平川,好像是他打下了大半個漢朝似的。然而,這麼一個大將軍,卻兩次被劉邦單槍匹馬馳入自己軍中,把他的軍隊收走了,由劉邦親自率領著,又拿去和直接和項羽打。

這種事兒,至少說明兩個問題。沒有劉邦在正面戰場拖住項羽,韓信的進軍不可能這樣順利。而你韓信即便一勝再勝,人家劉邦想要收走你的軍隊,不過分分鐘的事兒。

劉邦單槍匹馬就能馳入韓信軍中,奪走韓信的軍隊,絕非韓信腦子發熱、毫無防備,而在於劉邦早就有這樣的安排,韓信根本無法對抗劉邦的命令。

直到韓信打下齊地,恐怕自己培植出一些忠心的勢力,因此敢要挾劉邦而自稱齊王。這時候,劉邦為了大局,勉強答應了他,但別以為劉邦就拿此時的韓信沒有辦法。

此時,發生了另一件事情,或許又看出韓信的真實想法和態度。因為劉邦不肯把齊地交給他,韓信拒絕出兵圍剿項羽。據說,劉邦為此著急了,求教於張良、陳平等人,直到劉邦答應把齊地給韓信,韓信終於出兵了。

於是,項羽被圍困在垓下。

朋友們需要注意,圍困項羽的軍隊,名義上都是漢軍,實際上是劉邦嫡系軍隊、韓信的齊軍以及彭越的梁軍的聯合。

但被死死圍困、窮途末路的項羽居然成功突圍了,大家都把這種事情歸結於項羽的勇猛?

四、從垓下之圍,項羽突圍,已經看出韓信的真實想法,以及劉邦對局勢的掌控能力

項羽能夠在百萬軍中突圍,多半是韓信等人故意開其一角,任由項羽逃走。否則,項羽真能突圍成功?更可笑的是,項羽晚上突圍了,劉邦的本部第二天清晨才得到消息,大家覺得是偶然的嗎?

項羽突圍了,後果很嚴重。事實上,若不是因為項羽中途迷路了,倘若他逃回自己的勢力範圍,歷史恐怕就會改寫。然而,項羽卻因為一件偶然事件陷入了沼澤之中,被劉邦的追兵追上了。

劉邦的追軍是誰?是灌嬰的精銳騎兵部隊。而這隻部隊本來歸誰管轄?名義上,人家灌嬰是韓信的直接下屬。

大家看明白了麼?為什麼是灌嬰去追?為什麼灌嬰追得很賣力?為什麼後來韓信倒了,人家灌嬰卻長期處於高位?

這裡恐怕說明兩個問題。項羽突圍,很可能是從韓信的防區突出去的。而被稱為精銳的灌嬰騎兵,表面上統屬於齊王韓信,實際上,他只聽劉邦的。

這裡,幾乎已經說明了韓信為什麼會拒絕蒯徹的提議。

五、歷史不能假設,然而通過分析歷史上已有的事件和信息,已經說明了劉邦對韓信的掌控力

當然,韓信倘若孤注一擲,強行發動蒯徹的計策,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性。然而,韓信終究再沒有當初背水一戰的勇氣,這又是為什麼?

後來,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心懷不滿,卻只能和一個叫陳豨的共謀造反,早說明了問題。他當齊王、楚王時,居然沒有一個信賴可用的下屬!這點,比後來明朝的藍玉,也是大大不如。


星火辰


我是勃勃,我來回答,韓信的軍事才能和剻徹的謀劃,是不足以和劉邦項羽爭鋒的。


1、韓信本人軍事實力強大,剻徹有見識,但並不足以彌補他們的缺點—沒有人格魅力。

韓信

韓信從小就沒有謀生技能,靠跟著別人混吃混喝長大,遭人嫌棄,有次甚至餓暈在河邊,要不是洗衣女憐惜他,給他一碗飯,說不定他早就餓死了。而劉邦不同,雖然也造人嫌棄,但是卻結識了更多的人脈和人才,蕭何就是他在胡混的時候認識的。


自古成大事的人都有人格魅力,劉邦、朱元璋、毛主席等都是如此,韓信雖然是軍事統帥,但這方面明顯不行,軍隊雖然令行禁止,但並不是敬重他,只是遵守軍令而已。


韓信和剻徹的缺點就是,他們可以是統帥,但一定成不了領袖。所以,不足以和劉邦抗衡。


2、統一天下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治理,韓信缺乏內政人才。

蕭何


韓信和剻徹手下都沒有內政人才,無法消化得到的地盤,轉化成為最大的實力。劉邦之所以失敗了很多次都能東山再起,就是因為蕭何坐鎮後方,源源不斷的為劉邦提供兵源和糧草,劉邦不怕失敗,只怕後方有事。所以,劉邦打下一個地方,實力就強一分,因為有蕭何這個神級內政在輔助他。


而韓信剻徹項羽等都是,地方越多,管理越亂,不僅僅不能提供最大的實力,有的時候還會分散自己的精力,削弱自己的人才儲備。項羽和韓信都是,只要失敗幾次,所有的成果都會保不住,因為他們沒有人格魅力,沒有內政能力,無法聚攏人才消化地盤,增長實力。


3、項羽和韓信集團戰略能力不如劉邦,戰略強於戰術。

張良

不要忘記了,劉邦陣營還有一個神級軍師張良,號稱:運籌與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做什麼是戰略問題,怎麼做是戰術問題,戰略遠比戰術重要。


項羽就是戰術能力強大,每次都能打贏,但是很多戰爭根本沒有打的必要,打贏越多,實力消耗越大,比如分封齊國君主的問題,本來這個只要項羽秉公處理,齊國田橫就不會造反。可惜項羽根據自己的喜好分封,造成諸侯不滿,紛紛造反,嚴重削弱了項羽的實力和威望。


劉邦這邊戰術不行,輸的次數很多,但戰略問題不大。這也是劉邦屢次能夠重新站起來的一個原因。


勃勃說:


韓信集團人格魅力不行,戰略能力堪憂,內政人才缺乏,就算短期內能佔到一點便宜,後期一定會失敗,一統天下的一定是劉邦,這點不用懷疑。


職業減肥營養師


就算三分天下,只能一時不能長久。首先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他能放過韓信,其次項羽那高傲的性格能容忍韓信和他平起平坐,最後他雖然軍事才能夠牛,但用人,識人,治理天下的能力不足


川西無聊哥


韓信怎麼可以敢自立呢?韓信身邊有劉邦自己的人,說不定一旦自立就不知道是怎麼死的,沒見三國滅蜀功臣鄧艾、鍾會是怎麼死的嗎?韓信不是英布、彭越,英布、彭越的屬下都是自己人,而韓信骨幹下屬很多是劉邦的嫡系夥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