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韓信之死,有何看法。反映了什麼問題?

24K鈦合金貓眼


關於韓信之死,有何看法。反映了什麼問題?

歷史上記載韓信是被蕭何算計,借祝賀之名把韓信騙到了長樂宮,之後被呂后早以佈置好的武士給殺死。可憐一代梟雄,幫劉邦打了半個天下,最後還是逃不過被害死的命運。關於韓信的死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1.韓信的狂妄自大為他的下場做了鋪墊

韓信在當時確實是神一樣的存在。原來韓信在項羽的麾下工作,職務是一個小兵。他曾多次接近項羽向項羽表明自己的看法,怎奈項羽比他更狂妄,根本就聽不進去一個小兵的話,最後韓信跑到了劉邦的麾下。

到了劉邦的軍隊,韓信一樣不被重用,但是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韓信的命運,這個人就是蕭何。蕭何跟韓信談話後感覺這個人談吐不一般,絕非等閒之輩,於是便向劉邦舉薦。最後韓信成功的當上了大將軍,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韓信最後為何會慘死,我感覺跟他的性格是分不開的。還記得打敗項羽後劉邦跟韓信在一塊喝酒,劉邦問韓信自己能帶多少兵。韓信當時不假思索的就回答說:10萬。劉邦反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了四個字,多多益善。試問有那個主子甘心自己的下屬比自己強。因此我感覺韓信的死與他狂妄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2.劉邦奪韓信的兵權導致韓信的謀反

建國後天下太平,對於劉邦來說韓信已經失去了價值,因此劉邦用計奪回了韓信的兵權。被奪兵權的韓信一直在生悶氣,處於極度失望之中的韓信產生了謀反的念頭。韓信當時已經沒有了兵權,所以他拉上了陳豨,兩個人密謀一塊造反。

但是造反還沒開始就被呂后知道了。於是在蕭何的計謀下,韓信被蕭何騙到了長樂宮,而韓信的此行也是他生命的終結。因此韓信的謀反之心是導致其死亡的直接原因。

通過韓信之死我們不難看出做人做事要分得清場合,必要時候要懂得收藏自己的鋒芒,狂妄自大最後不會有好下場。

總結:韓信確實是歷史上少有的軍事奇才,幫助劉邦打下了天下,但最終還是逃不過被處死的命運。

歡迎大家評論交流。





民間歷史趣味講堂


韓信幫助劉邦打江山,追趕項羽,追到滎陽時,按兵不走了。劉邦不知怎麼回事,去問蕭何,蕭何說:“他這是討封哩。”劉邦立時就封韓信為“三齊王”,就是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還封他“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韓信這才去追趕項羽,把項羽打敗,為劉邦打下了江山。

劉邦坐了江山後,怕韓信勢力大,壓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殺死韓信,可是自己親口封了韓信“三齊王”、“五不死”,怎麼殺他呢?他想了個殺韓信的辦法告訴了呂后。

呂后召韓信進宮,對韓信說:“你犯下了謀反罪,君王叫我殺你。”韓信說:“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這事我得當面和君王說說。”呂后說:“哼哼,你見不著君王了,你看看你來在了什麼地方?”韓信一看周圍陰森森的,往上看頂棚遮得嚴嚴的看不見一絲天,往下看地上鋪著毯子,看不見一點點地,又見不了君王,心裡不由叫苦。沒等韓信分辨,呂后又說:“君王封你'五不死',我們都按君王的意思辦了。我知道你還要說:沒有捆你的繩,沒有殺你的刀,這些我們都不用。”說完,一揮手,兩旁幾十名宮女個個手拿棒錘,一擁而上,團團圍住,一陣亂打,把韓信活活打死了。

說到底,還是功高震主,又不急流勇退,做不到王翦一樣軍事才能突出,政治才能突出,不懂帝王心思。最後君王賞無可賞,只能殺了。


歷史的風痕


韓信之死,根本不是功高,我以前已經說過,不想再解釋。“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段話是大漢六年韓信從劉邦從楚地羈押到洛陽的感慨之言,也是後來很多人覺得韓信死於功高蓋主的源頭。然而,劉邦羈押韓信回到洛陽之後,並沒有處決韓信,他只是降韓信的爵位,將其從楚王改封為了淮陰侯。事實上,韓信被降爵這件事,可以看出劉邦在處理韓信事件上也不想做的太絕……難道怪呂后嗎?事實,之後……韓信的種種事蹟表明,他還是不甘心,還是想脫離劉邦集團,至於說他謀反,他還有軍權嗎?一個被軟禁的人能有多大作為,韓信的死是他想成為諸侯國的一方霸主世襲罔替,而劉邦可沒想和他們共治天下,這才是韓被殺主因。


韓信本是劉邦(豐沛)集團裡的人,要知道劉邦沒有殺豐沛集團裡的任何一個人,可韓信非要從劉邦集團裡分離出來,自己想單幹,變成和彭越,英布等這樣的軍閥;英布,彭越等人是和劉邦一起反霸王的兄弟,他們和劉邦關係說白了是群雄盟友關係。劉邦治國理念或漢初雖然保有分封制,但劉邦本就沒打算建立一個像周朝那樣的天子與諸侯國共天下的制度,劉邦與韓信在國家政治結構的構思上有著不可調和的衝突,不只是韓信,還有那些諸侯,只要諸侯在,那麼劉邦就寢食難安。不是劉邦不容韓信,實在是韓信走上了諸侯王的道路,這和劉邦國策相對立,所以不得不殺啊!……


怪獸小火龍


韓信之死的原因:

1、韓信本是項羽部下,後參入劉邦集團的,屬於外來戶。

2、劉邦派酈食其說服齊國歸順了劉邦,韓信還突襲了齊國,導致酈食其被處死。韓信佔領齊國後向劉邦要官,要當齊王。引起劉邦不滿。

3、垓下之戰,劉邦讓韓信、彭越帶兵前來圍攻項羽,韓信、彭越都不來,劉邦劃分兩個人封地,這樣兩個人才帶兵前來。這裡有要協劉邦意思,等打敗完項羽,劉邦收韓信兵權,把韓信改封為楚王。

4、有人告發韓信收留項羽部將鍾離眛,還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依陳平之謀,逮捕了韓信,帶到了長安,降為淮陰侯。鍾離眛自殺了。

5、陳豨謀反,劉邦去鎮壓。韓信被人告發與陳豨有密謀要共同造反。呂后和蕭何商量,由蕭何把韓信騙入皇宮殺死。

韓信之死看法:

1、韓信臨死前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從這個角度出發,伴君如伴虎,許多功高震主功臣結局都不好。

2、有人替韓信惋惜,認為劉邦和呂后殺韓信是冤枉的。韓信沒有造反的意思,如果想造反,早就實施了。劉邦早就下定了消除異姓王政策,韓信早晚都不會有好結局。

3、有人認為韓信之死與他自己因素有關,是他自己恃功要官做,要脅劉邦,到密謀造反,最終被殺滅族。

4、韓信被呂后處死的,那時候劉邦沒在長安,韓信之死跟劉邦關係不太大。


大白白野


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像韓信這樣的都必須死,無論他反與不反。

韓信必死第一點,軍中威望太高,且功高震主。

在《史記》中,韓信的謀士蒯通有這樣一段話:“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意思是什麼呢?意思是說,勇略使國家君主受到威壓,自己的處境就十分危險,功績超過天下所有人,他就無可獎賞。而這句話的背景,是漢高帝四年,韓信滅了齊國,又殺了項羽的大將龍且。這個時候的韓信幫著項羽,項羽就會勝利,幫著劉邦,劉邦就會勝利,後續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韓信由於原本是劉邦之將,不忍背漢,最終幫了劉邦,於是局勢向著有利於劉邦的方向發展,劉邦做了皇帝,韓信做了齊王。這時候的韓信是什麼威望呢?大家都知道樊噲吧?這可是劉邦從沛縣帶出來的親信,鴻門宴上,可是樊噲救了劉邦,且剛開始最瞧不起韓信的一個人,就這麼一個人,韓信來找樊噲(由於猜忌,這個時候的韓信已經被劉邦貶為淮陰侯了),樊跪地迎接,並說“大王竟然肯來我家,真是臣的榮耀!”你要這道,樊噲可比韓信年長十幾歲,還是皇帝的連襟!

你說有這樣威望的人,你是皇帝,殺還是不殺?

韓信必死第二點,不是親信,劉邦也不敢信。

劉邦與韓信兩者可以是合作關係,可以是君臣關係,但就是不能加上親信關係。

劉邦的親信是誰?是張良,是蕭何,是樊噲,是周勃,是盧綰……你可以列舉出很多人,但你不能把韓信列在其中。因為前邊幾位可是真的會跟著劉邦一起拼命的。可韓信會嗎?韓信不會。否則韓信也不會在攻下齊地後觀望,最終利弊選擇之後才會選擇劉邦。

你說這樣有能力的非親信,你是皇帝,殺還是不殺?

韓信必死第三點,傲氣十足,不把天下人放在眼裡。

有一段對話,大家應該能夠耳熟能詳。劉邦問韓信自己可以掌管多少兵馬,韓信的回答是十萬。而劉邦問韓信他能帶多少兵馬,答案是多多益善。朋友們,沒建國的時候,手下有比自己能帶兵的將領是好事兒,建國了之後,這事兒還好嗎?哪個皇帝敢留這麼個人在身邊?

退一步講,即便自己能夠掌控他,可自己的兒子呢?

這也就是韓信必死的第四點,劉邦和呂后必須給孩子鋪路。

韓信被殺的時候,他多大?答案是三十五歲。

這時候的劉邦多大?六十。

那麼問題來了,劉邦死了之後,誰能震住韓信?

你說蕭何張良?不好意思,張良也五十多了,蕭何也快五十了,講道理,你是劉邦你怕不怕?你是呂后你怕不怕?

沒有不怕的,有你在,我兒子就不安生,我不如殺了你,給我兒子鋪路!

韓信必死的第五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劉邦,是郡縣制的皇帝;韓信,是分封制的士大夫。這兩個人從一開始到最後,思想從來沒有統一過。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節點。秦王朝統一六國,廢除分封制,開始施行郡縣制。可秦二世而亡,這意味著什麼呢?喜歡郡縣制的人有,遵循分封制的也有,劉邦與韓信,是兩種不同的人。

我們都知道在史書中,韓信造反了。但韓信真的反了嗎?韓信真的想反嗎?韓信只想像春秋戰國的時候一樣,在你劉邦得了天下之後,給我一片封地,讓我做個真王爺罷了。韓信對劉邦忠誠嗎?忠誠,因為韓信是個“士族”,他對劉邦忠誠,是因為劉邦的知遇之恩,是一個“士族”希望從一而終。可是“士族”還需要什麼?當我有足夠的功績的時候,你當皇帝我當王!

可劉邦呢?我當了皇帝,你即便是我開國的頭號功臣,你也不能是王!這天下,絕對不能有異姓王!

站在韓信分封制的士大夫角度,他有錯嗎?他沒有。

可站在劉邦郡縣制的皇帝角度,他有錯嗎?他同樣沒有。

或許,當韓信以封王為條件挾持劉邦的時候,劉邦就已經做出了決定。

這個士大夫,就讓他像白馬之盟說的那樣,殺了吧!

韓信之死,即士大夫之死。

我是伏生說歷史,歡迎你的點贊和關注~


伏生說歷史


韓信死在自已人手裡,非常慘的,這源自於人的猜疑和嫉妒,有句話可以說是形容的非常的貼切,那就是可以有難同當,但是不能有福同享,這句話用來形容一些皇帝非常的適合,劉邦就是這樣一位皇帝。在很多後人看來,劉邦在打下江山之後對之前的功臣良將趕盡殺絕的行為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當上皇帝之後需要擔心的不是如何對外,而是如何穩定內部,那些功高蓋主的人對劉邦來說確實是個威脅,人心難測,即便那些人毫無心思去爭名奪利,劉邦依然不能放過它們。

誠然這些陪自己打下江山,剛剛成為開國元勳的大臣們是沒可能背叛他的,可是難保以後不會,如果這些大臣們對自己的子嗣不利該怎麼辦,所以只有完全的抹殺才能包拯絕對的安全,劉邦絕對也是這樣想的,他們都想自己的子嗣能夠安全的繼承這篇江山,內部的問題絕對不能出現在自己的手上,因此皇帝的眼中只有權力,沒有兄弟!

要說劉邦殺掉的最大功臣肯定還是韓信了,沒有韓信的幫助劉邦無論如何都是鬥不過項羽的,在成立了自己的王朝後,用兵如神的韓信還有用嗎?肯定沒用,甚至不如一個地方官員,並且韓信在軍中的威望非常高,而且權利也非常的大,因此劉邦非常地不安,因為韓信自己能鎮的住,但是自己的子孫們卻鎮不住。

劉邦本來是打算把韓信權利奪去之後,便不再管他了,可是野心勃勃的呂后卻騙來了韓信,然後殺死了韓信。


王松林


關於韓信之死的看法是:如果真想謀反,就當早做籌謀,積蓄實力,然後當機立斷;若不想謀反,越是功高蓋主,越要謙恭退讓,小心翼翼,謹言慎行,有機會就及早徹底退步抽身。前有白起、李牧的教訓,也有范蠡、王翦的榜樣,因此應該早點心裡有數。

結果兵仙韓信兩樣哪樣也沒做成,沒有吸取前代名將的歷史經驗教訓,最終被呂后指使蕭何騙進宮後,在長樂宮黑暗鍾室被宮女們用竹槍扎死。

呂后的想法

劉邦和呂雉劇照

一、劉邦從民間草根趁亂而起,最終成為漢高祖,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有更大的偶然性。呂后作為和劉邦一起身經重重坎坷劫難的開國皇后,也深知此理。

二、劉邦為了劉氏江山,呂后更是為了自己的親親兒子,在清除對皇權的可能隱患問題上,因此夫妻二人同心,但呂后護犢心更切。

三、呂后當初是為了兒子太子劉盈,後來是為了權力,更是痛下殺手,將伸手可及範圍之內的隱患徹底剷除,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包括但不限於韓信,還有劉氏其他兒子、戚夫人等。

四、劉邦和呂后眼裡的韓信是個隱患:

01.韓信有要權力和名位的前科:奪取齊地後討要齊王封號,不願調兵給劉邦,劉邦只能自己奪等。

02.韓信軍事才能傑出,有造反奪權的實力:兵出陳倉,滅魏滅趙滅齊,垓下之戰滅項羽等一系列戰功,百戰百勝,威震天下。

03.韓信看不起領導,不能一貫服從領導,有不服氣的表現:垓下之戰前不聽調動,談兵時說劉邦最多隻能帶十萬兵等。

04.韓信不能團結劉邦政權的核心力量豐沛功臣集團,反而與非豐沛的諸侯有勾連,曾窩藏項羽舊將鍾離昧等。

05.韓信有企圖造反的把柄被抓到:韓信謀劃與家臣半夜偽造詔令釋放各處官府的徒奴,欲發兵以攻擊呂后、太子。被舍人的弟弟上變,密告韓信意欲造反的證據於呂后。

韓信對現領導老皇帝都如此,絕對不會服從將來的小皇帝和靠近呂氏集團。所以呂后是最堅決殺韓信的人。

從韓信的角度

韓信劇照

認識盲區:他過於自負,認識不到政治鬥爭的險惡,以致上了蕭何的當,自投羅網。

僥倖心理:韓信知道自己功高蓋主,但以為憑自己的功勳和交情應該不會有事。

孤注一擲:如果他完整地瞭解劉邦呂后的真實想法,憑他的聰明才智,除了串聯造反,或許還有別的解決辦法,就不至於被殺。

其他人的角度

韓信為“漢初三傑”之一,為漢帝國的建立立下不世戰功,而反被誅殺下場悽慘。

劉邦知道呂后處死韓信後,“且喜且憐之”。既高興剷除了隱患,又顧念可惜老交情。

當時的其他功勳異姓王見此,無不兔死狐悲,先後造反不成後一一被剷除代以劉姓王。

韓信之死作為歷史悲劇,警醒後世開國君臣相處之道。然而“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悲劇仍會不斷上演。


風動藤動銅鈴動


漢十年(前197年),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討伐陳豨。韓信託病沒有隨從。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

部署完畢,等待著陳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

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何謀劃,令人假說劉邦平叛歸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

蕭何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誅殺了韓信三族。

擴展資料:

韓信運籌帷幄,逐鹿中原,為劉漢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有人告他謀反。劉邦削了他的兵權。

漢十年,劉邦親征陳豨。韓信稱病未出,卻暗中派人與陳聯絡,家臣告密,坐鎮京城的呂后想召見韓信,又怕他擁兵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計策。

解鈴還須繫鈴人,畢竟蕭何老謀深算,他派人傳旨韓信,聲稱陳豨已經被捉拿斬殺了,列侯、群臣都要進宮朝賀。蕭何欺騙韓信道:“你儘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強進宮朝賀,以免皇上生疑”。

可憐韓信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一踏進宮門,即被呂后預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綁,架至長樂宮懸鐘室,身首異處了。


老森


大家好,我是司馬。

說起韓信之死,大家都會說“飛鳥盡,良弓藏。”這句話,劉邦往往被認為是罪魁禍首,都說劉邦屠殺功臣,但劉邦手下將領哪個死於非命?劉邦殺死的不過是異姓諸王而已。

這些異姓諸侯王國都建立於劉邦稱帝之前,分封只是對既成事實的承認。當時,劉邦僅是漢王,尚屬於項羽式的霸王,與其他諸王尚無上下之分。異姓諸王有權置丞相以下所有官吏,自為法令而不用漢法,自拊循其民。

所以說劉邦剪除異性諸侯王並不是屠殺功臣,這更多的是是楚漢之爭的延續。而劉邦殺死這些異性諸侯王也有非常充分的理由,並不是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功臣。

一代兵仙最終死於婦人之手的確令人遺憾,也是憋屈得很。但究其原因,韓信是個有賊心沒賊膽的小偷,對問鼎天下總是有想法,但是卻猶豫不決,放棄了一次次好機會。劉邦喘過氣來肯定是要跟韓信算賬,結果韓信還沒覺悟,常稱病不出,長期怨恨不滿。當陳豨升官至鉅鹿太守,臨走前韓信與陳豨約定,陳豨若起兵造反,韓信將助一臂之力。這是韓信謀反的鐵證,何來兔死狗烹之說?

韓信從一個小軍官破格提升為大將,可以說劉邦以國士待韓信,而韓信呢?

前204年,劉邦派酈食其遊說齊國結盟,齊王田廣答應,留下酈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韓信已奉劉邦命攻齊,在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但蒯通以劉邦並未發詔退軍為由,說服韓信不要把功勞讓給酈食其,韓信聽從,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田廣得知消息後極為憤怒,烹殺酈食其。韓信擊敗齊軍,田廣引兵向東撤退,並向項羽求援。韓信在濰水以水計擊敗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陸續平定齊地。

前203年,韓信以齊地未穩為由,自請為假齊王,以便治理。當時劉邦正受困於楚軍的包圍下,不得不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勸諫,封韓信為齊王,這就是韓信對待知遇之恩的方式?

所以說劉邦剿滅異性王的行為基本上是消滅項羽後的連續動作,為的是鞏固國家的統一,消除所有不安定因素。這其中,劉邦從諸侯王但天子的身份轉變使他更加多疑,他斷然容不下異性王,然而這些王爺們也沒一個是冤枉的,韓信數次顯露出不臣之心是他下場悲慘的根本原因,至於真正的功臣,劉邦其實一個沒殺。


司馬武侯


分析人當知一個人的基因程序。韓信的基因版型是個尖扣型人,韓信的死主要在於其在軍事領域才能的極致性,與為人處世領域嚴重的刻板性,之間的巨大矛盾。

首先,為韓信聲明的一點是,韓信絕沒想造反。因為他追求的是軍事才能的百戰百勝,而不是治國才能。而且他內在有一套刻板的忠孝仁義的倫理觀念。

因為軍事能力的極致,並且只想彰顯自己的軍事才能,為了彰顯自己的才能達到忘我的程度,完全不顧及帝王的權術。雖然韓信絕無叛逆之心,但是在劉呂心中,總感覺韓信不可控,總覺得扎手,以至於最終有此結局。

但這裡不得不說一個人不地道,那就是蕭何,雖稱不上小人,但總不免有唯利是圖,見風使舵之嫌,缺乏大義大勇,沒有道義立場。所以,蕭何只能算是一個劉邦的小管家,稱不上一個民族級的相才。而韓信,永遠都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名將!相信蕭何在地下也應無臉見韓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