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的遼東總兵、御林軍、關寧鐵騎,都是幹什麼的?

歷史一書生


一、遼東總兵。首先,說說遼東。地理上遼東泛指遼河以東至國界為止的地區,行政區劃上明代的遼東指遼東都司直轄的兩州和二十五衛,範圍大體相當於今天遼寧省的大部分地區。其次,說說總兵。明代的總兵官,又稱為鎮守、總鎮、大將、大帥等。廣義上的總兵,凡承擔特定軍事任務的將領均可稱為總兵。狹義的總兵專指具有由朝廷授予的總兵官職務的,就是各地的鎮守總兵官。明代總兵官是一種差遣職務,無品級、無定員,一般由侯、伯、都督及真署都督同知、都督僉事充任,是一種高級軍職。明代總兵的權責處於不斷變動之中,其總體趨勢是不斷削弱的。明初,總兵除有軍事權力外還兼有經濟、司法等權力,是地方軍政長官。明後期崇文抑武,總兵權力逐漸剝離,慢慢變為督撫的下屬,而此時總兵的權責就主要是作戰與守備兩個任務。

綜上,遼東總兵實際上是明朝為了加強北邊邊疆國防,設立的差遣職務。遼東總兵的稱謂首次出現在明惠帝朱允炆時期,兼具作戰與鎮守的雙重職責。後經數朝變動,遼東最終形成一總兵、一副總兵、五參將、五遊擊、五守備、十七備禦的遼東總兵鎮守體系。明後期,明金戰爭,隨著遼東陷落,遼東總兵消亡。

二、御林軍。御林軍,是民間對皇帝禁衛軍的俗稱,指古代護衛皇帝及京城的軍隊,古代小說中多用,但真實歷史中,並不存在這一軍號。從詞語的使用上看,御林軍可等同於史書的“禁軍”,“禁衛軍”。明朝禁衛軍駐紮京師守衛皇城,朱元璋時期設四十八衛,朱棣時期增至七十二衛。其中皇帝直接統領的親軍共二十六衛,包括羽林左衛、羽林右衛等。他們的職責主要是保護皇帝安全和守備京城。

三、關寧鐵騎。是明朝後期精銳的騎兵部隊,為孫承宗創建,袁崇煥成型,祖大壽成名。這支部隊是明後期抵抗金的絕對主力,其他的明朝軍隊除秦兵、天雄軍兩支部隊外,歷經多年早已朽弱不堪,完全沒有與金軍隊一戰之力。這支騎兵部隊使用三眼銃作為主要武器,遠攻時可放三發子彈,近戰時可當狼牙棒使用,戰力強悍。關寧鐵騎曾在寧遠戰中,以一萬兵力力勝十餘萬八旗兵,也曾以九千餘兵力阻擊十萬八旗兵,這支部隊實力強悍可見一斑。袁承煥死後,關寧鐵騎主要由祖大壽統領,另一部分由吳三桂指揮,後來隨著祖大壽、吳三桂降清,這支部隊就成了殺向北京的先鋒了。最後在康熙鎮壓三番後,最後一支關寧鐵騎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綜百史話


明朝的遼東總兵,以李成梁最為有名氣。屬於大明王朝遼東半島的無冕之王。由於大明王朝的遼東府,是屬於府城建制,府城的上級單位是省,而遼東府在行政建制上,隸屬屬於山東省管理。總兵官?屬於戰兵和明朝的其他兵?有所不同,比如說,衛所兵。戰兵都是招募來的募兵直接拿軍餉吃糧當兵,而衛所兵?是朱元璋的創造出來的父子相傳沒有軍餉,衛所有土地,當然了,京營是天子親衛?比如說,比較著名錦衣衛,羽林衛等等……天子親軍一共是24個衛。他們的待遇相對比較好。也是大明天子的御林軍了。後來由於明武宗朱厚照,將京營和邊軍的一部分對調。所以後來的天子親軍成分和朱元璋,還朱棣的時候?有所不同其他衛所兵?就是農民,甚至於還不如農民土地,被衛所軍官霸佔他們淪為不可以離開的貧僱農。因為他們的身份是軍戶,不是自由民。就算是被綁架在衛所了,他們離開衛所?叫逃戶。


愛看愛思考


如果按照裡面的複雜的人際關係圖譜來看,也應該把薊遼督師也算上。總的來說都是要和女真族努爾哈赤軍事對抗的明代邊防重要的軍職崗位。袁崇煥手下的遼東總兵,祖大壽和毛文龍,都是當年山東半島走投無路闖關東過去,被朝廷收編的農民軍首領,最後結局都不怎麼樣………


那誰誰103


總兵是官職,相當於地方軍區司令。御林軍是皇帝的親衛隊,保衛皇城安全的。關寧鐵騎是某地方軍的稱呼,相當於某某軍區某某某部隊。


Khargha


明朝哪裡來的御林軍?那叫京營,在正德想搶救一把以後徹底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