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後為什麼沒有收復西域?

大漠狼煙


明朝建立後為什麼不收復西域?

首先一點是民心思安。反抗元朝統治是人民生存需求,是為了打破元朝壓迫。連年征戰,元統治者已遠遁,目標已達成,連年的征戰也使得土地荒蕪,人口下降,民眾渴望安定,明朝急需休養生息。

其二是元朝遠遁,但威脅仍在,明朝軍隊需屯兵九邊以防禦捲土重來,騰不出多餘足以打擊西域的軍事力量。

其三是投入收成不成正比。明初國力空虛,西域勢力複雜,久居中原統治之外,已無臣服中原之心,輕易插手其中,短期內不會有回報,甚至有可能拖垮原本就薄弱的明初國力,得不償失。而且明朝也是農業國家,西域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對明朝並無多大吸引力


三杯吐然諾


關於明朝為什麼沒有收復西域,應該先了解當時西域處在那方勢力的統治之下。

當時明朝初建,我們知道明朝時在元朝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元帝國曾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超級大國,只不過後來元帝國發生了繼承人之爭,忽必烈戰勝了他的兄弟和子侄,搶到了皇位,但是強大無匹的元帝國也因此分裂了。

此時的明初時期,明朝基本就是在忽必烈的版圖上建立起來的,明朝往西基本上都還是各個汗國統治。

所以關於明朝為什麼沒有收復西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明朝初期,即洪武年間,朱元璋並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支持他的統一戰爭,朱元璋時期,明朝的主要敵人還是向北逃走的蒙古政權。

朱元璋時期針對北逃的蒙古就進行了八次北伐戰爭,知道朱棣的永樂時期,也進行了五次北伐,所以在明朝建立初期,明朝的大部分力量都被被擋蒙古牽制住了,無力兩線開戰。所以這個洪武到永樂時期的明朝時無力向西開疆拓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然而到了朱棣之後的成化、弘治年間,這個時期明朝的國力十分強大,對外打敗了蒙古的瓦刺部落,因此開始考慮對西域用兵。弘治時期,調集了甘陝地區五萬大軍,西出吐魯番,一直打到了哈密地區,由於戰線拉得太長,後勤更不上,所以就停止了腳步,沒有在繼續深入了。

在明朝前期國力鼎盛的時候都沒有完成對西域的收復,到了明朝中後期收復西域就變得更加的不可能了,先不說皇帝是否有這樣的進取之心,還有就是國力開始衰敗,帝國內統治階層開始腐朽,後面也無力對外戰爭了,後期的明朝的只能依靠城牆抵禦外族。

當然這些都是明朝沒有收復西域的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就是西域中東地區經歷國蒙古部落的西征後,基本被打爛掉了,經濟一塌糊塗,遠沒有唐漢時期絲綢之路的繁華,所以這塊地區對於明朝來說就似乎一塊雞肋,還不如不要。

而且明朝還是世界歷史上有名的大航海的時代,經濟開始逐漸從陸地上轉移到海上。

中國近代為什麼會沒落,就是沒有抓住大航海時代的機遇。而西方通過大航海時代的殖民、掠奪戰爭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財富帶動了科技的進步,所以近代中國為此飽受了百年的屈辱史。

明朝沒有收復西域,主要還是中原王朝自詡天朝上國,看不起除中原以外的任何一個國家,視他們為蠻夷之國。


這個歷史很正


對滴,這個問題問的好。好多人給出各種答案和原因。我認為都不是最主要原因,明朝沒有收復西域根本原因是,明朝人的世界觀相對於之前漢唐和後來的清朝還是狹隘許多,但明朝人比九十年之前的宋朝世界觀要高大的多!價值觀決定人的格局和能走多遠,對民族和社會也是如此!


極地1472


簡單的說西域當初就不屬於中國!西域從民族上講不是漢族,從地理上講,和中原地區相距較遠,路途艱辛。自古以來,中原地區控制西域都不是單單從經濟角度考慮的,而是從戰略利益考慮的。控制了西域,就直接威脅了北部遊牧民族,阻擋了藏族的崛起。當中原和北部遊牧民族發生戰爭的時候,西域尤顯重要。但是,控制西域的代價也非常大,容易拖垮中原王朝。所以中原王朝一衰退,首先放棄的就是西域。明朝初年,蒙古被重創,無力再戰,西域卻比較繁榮。這時攻打西域,代價大,戰略利益小,勞民傷財,所以才放棄。如果不是清朝,估計中國就不包括西域了,也就中原十八省了!記住,古代沒有現在的經濟力和運輸力量,不可能長期佔領異域。就像越南,就算打贏了,也無法長期佔領。


陪孩子一起學數學


明朝有過收復西域的努力。明初在北疆沒有哈密衛,但該地孤懸一隅,路途遙遠,中間還有沙漠阻隔,支援補給非常困難。考慮到佔據西域大部的東察合臺汗國對明朝力量不強,長期稱臣比較恭順,河西走廊防禦壓力不大,於是放棄哈密衛,收縮到河西中部嘉峪關。




真正鱷魚不哭


這個只能說是遺憾,朱元璋平定中原以後,是有準備大舉西征的打算和預算的,在最後一刻被他的那個馬皇后給阻止了,不能不說在這一點上,馬皇后是有過失的,但她又是歷史上有賢明的皇后,所以人有時候就是這麼複雜,話說回來,朱元璋一放棄,他的後世基本上就放棄了,可以說終明一朝,仗都是他一個打的,他的後世基本上都是享受他的福澤,沒有進取心的


無慾金剛


說起明朝,不能不提元朝,我們先從元朝說起:

早在窩闊臺時候,薩迦派教主薩迦班智達前往涼州會見了皇子闊端,並號召吐蕃各部歸順蒙古。到了忽必烈的時候,尊薩迦派教主八思巴為帝師大寶法王,在西藏戶口普查,設十三萬戶,作為灌頂的供奉獻給了八思巴。

八思巴的事蹟記載於《元史·釋老傳》。

《元史·地理志》和《元史·百官志》記載:藏區歸宣政院管轄,分三個都元帥府:陝西行省的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脫思麻)、四川行省的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朵甘思)、 烏思藏納裡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元史·百官志》:宣政院,秩從一品,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至元)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來朝見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大元朝得意洋洋的感覺你體會到了沒有?

注意薩迦的位置,不要和薩嘎搞混了,在日喀則的西南方。

在這種偏僻的角落,我們可以知道,薩迦派的權力是靠著大元朝帝師的身份,才能夠得到西藏各地地方勢力的承認。

到了元順帝時候,紅巾軍大起,中原大亂。好了,薩迦派自然看不住場子了。在山南地區的帕竹萬戶長絳曲堅贊推翻了薩迦政權,建立了帕竹政權,1358年,受元順帝冊封大司徒。帕竹政權對於地方的統治其實也並不牢固,薩迦派仍然維持著對薩迦地區的統治,只是名義上臣服於乃東的帕竹政權而已,其他地方類似。

從元朝開始,西藏地區有頭有臉的首領都會遣使去北京(明朝前期是南京)入貢,首領都必須得到元明清三朝的冊封,才能為眾人所認可。西藏地區的各地首領只會向中原稱臣納貢,得到封號,而不會向貼木兒帝國、莫臥兒帝國這些稱臣納貢。三朝各種冊封聖旨在西藏的博物館裡面都保存著。

明朝以元朝的繼承者自居,對西藏的統治基本上繼承元朝,但是比元朝要弱很多,《明史》對於西藏事蹟的記載主要是在倒數第二卷的《西域傳三》,可想而知。

洪武五年,“烏斯藏攝帝師喃加巴藏卜先遣使朝貢。五年十二月至京。帝喜,賜紅綺禪衣及鞋帽錢物。明年二月躬自入朝,上所舉故官六十人。帝悉授以職,改攝帝師為熾盛佛寶國師,仍錫玉印及彩幣表裡各二十。”看見當年的“元帝師”前來朝貢,明太祖很高興~

明朝設置了朵甘烏斯藏行都指揮使司、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康定一帶)、董卜韓胡宣慰司(金川一帶)。在克什米爾東部一帶和阿里地區還有俄力思軍民元帥府。

明朝前期在西藏冊封了大寶法王(噶瑪派)、大乘法王(薩迦派)、大慈法王(格魯派)三個宗教領袖和闡化王(帕竹政權)、護教王、贊善王、輔教王、闡教王五個地方領袖。三法王沒有定規,五王三年一貢。貢使的人數往往超標幾倍,一路上吃喝招待,地方上不堪重負,還不時有各種假冒的野生仁波切前來騙吃騙喝,各路言官為之深惡痛絕。朝廷屢屢下詔限制人數,但是沒什麼用處。嘉靖年間,由於嘉靖帝本人的興趣愛好問題,西藏僧人前來朝貢的少很多。

除了闡化王之外,其他四王其實勢力都不怎樣,護教王永樂間就絕嗣。

闡化王或者帕竹政權第悉(首領的意思,不懂藏語,不知道會不會就是帝師?)很早就尊奉格魯派也就是大慈法王,但是由於強有力的家臣仁蚌巴家族尊奉噶瑪派,逐漸被架空,但是還拿著闡化王的名號來明朝朝貢,直到萬曆年間,仁蚌巴家族被主城在日喀則的家臣辛廈巴·才丹多吉推翻,辛廈巴·彭錯南傑建立藏巴汗政權,名存實亡的帕竹政權被取消。格魯派和噶瑪派當時矛盾很深。《明史》記載的闡化王最後一次朝貢是在萬曆七年。

回過頭來說,嘉靖年間,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出兵青海攻打撒裡畏兀兒(裕固族祖先),佔領了青海草原和柴達木盆地一帶(今天的青海地名很多都是蒙古語:柴達木、格爾木、德令哈、巴顏喀拉、臺吉乃爾、察爾汗……)。晚年的俺答汗尊奉格魯派,與格魯派領袖索南嘉措互贈封號,俺答汗尊索南嘉措為三世達賴喇嘛(一世、二世為追贈)。後來,俺答汗的曾孫雲丹嘉措成為轉世的四世達賴喇嘛。

蒙古大部分部落包括遠在天山的厄魯特四部從此都成為了虔誠的格魯派信徒。而這時候在衛藏法域聖地的統治者是信奉噶瑪派的藏巴汗丹增旺布,四世達賴喇嘛英年早逝,傳說是遇刺。藏巴汗實力強盛,佔領了拉薩,打敗了青海的土默特部,還甚至一度下令禁止達賴喇嘛轉世。

在漠北的朝克圖臺吉由於信奉噶瑪派被信奉格魯派的其他喀爾喀部落排斥,率領部眾南下青海,控制了青海,還聯合蒙古大汗林丹汗(信奉薩迦派)和康巴的白利土司頓月多爾濟(信奉苯教),一同反對格魯派。為了拯救格魯派,五世達賴喇嘛和師傅羅桑卻吉堅贊邀請和碩特部固始汗(國師汗)前來護教。固始汗英勇善戰,1637年打敗了朝克圖臺吉,1640年,打敗了白利土司,1642年打敗了藏巴汗。持教法王固始汗建立了和碩特汗國,並贈與羅桑卻吉堅贊四世班禪尊號(前三世為追贈)。

這個時候中原大亂,固始汗向遠在瀋陽的皇太極稱臣納貢。和明朝徹底沒有關係了。

看過班布爾汗的《最後的可汗》。

記得嗎?西遊記裡面的豬八戒,其實就是烏斯藏高老莊人~


大明湖畔的二狗


在明朝之前,中原王朝佔據西域主要是為了切斷草原部族的物資引進渠道,孤立草原部族,爭取更多的力量進攻草原部族。漢唐就是為了這個目的佔據西域。而明朝的時候,佔據西域已經無法切斷草原部族的物資和經濟來源。當時西域被一個強大的遊牧國家佔據著,它就是察合臺汗國,另外西域的東部還存在著兩個政權,它們是吐魯番和哈密,這三個國家都屬於蒙古勢力,但是它們跟明朝不是敵對關係,跟蒙古高原的草原部族不存在聯繫,吐魯番和哈密還向明朝納貢稱臣,並保證西域商路暢通,保護來往商旅安全,這樣明朝就沒有向它們動兵的必要了。16世紀開始,新的葉爾羌汗國崛起,控制了幾乎整個西域。而對明朝最為臣服的哈密,則已經在之前被稍強一些的吐魯番吞併。明朝曾經在15世紀後期,多次救援哈密人。但最後還是發現自己無法控制局面,就只能不了了之。此後,東北方向的軍事壓力上升,明朝就更加對西北事物沒有興趣了。



靜夜思160519196


(1)明朝建立以後設立了關西七衛,其中哈密衛就位於新疆,其實對西域新疆是有直接統治的。

(2)哈密以西是東察合臺汗國,明朝稱為別失八里,這個國家對明朝稱臣,並且雙方和明朝因為共同要對付中亞的帖木兒汗國(由西察合臺汗國發展而來),所以雙方有共同利益,關係比較親密,沒有發生過軍事衝突(後來東察合臺汗國分裂以後的吐魯番汗國除外)。

(3)東察合臺汗國實力比較強大,向西可以對抗帖木兒帝國,向北可以對抗瓦剌,明朝也沒有能力統一這個國家。所以明朝的最西邊也就到哈密,但是兩個國家關係很好,東察合臺汗國對明朝稱臣。


國際工程貿易資訊


不解決北方的瓦拉和蒙古就不可能向西域進軍。明朝自始自終沒有解決北方邊境問題,就沒有空間和精力出兵西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