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東線的大盧基為何被稱為“縮小的版的斯大林格勒”?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大盧基,這座古老的城堡位於洛瓦季河和西德維納河匯合處,維傑布斯克北面的沼澤地中,戰爭爆發時,這裡有30萬居民,是個美麗的度假和旅遊勝地,1941年德軍攻勢發起後,在當年8月,20裝甲師和253步兵師攻佔了這裡。四個半月後,蘇軍對大盧基發動了反擊。1942年1月,葉廖緬科上將的第四突擊集團軍和普爾卡耶夫將軍的第三突擊集團軍直奔維傑布斯克,目標直指中央集團軍群,試圖光復莫斯科以西的大片領土,而大此時的大盧基,就變成了一個蘇軍必須克服的德軍堅固據點。

德軍83步兵師,從法國匆匆奔赴而來,準備守衛這座“沼澤中的城堡”。由於兩側不存在連續的德軍防線,大盧基基本上就是一座被蘇軍兵力海洋包圍的孤島,後勤補給也是時斷時續。1942年11月19日,蘇軍第三突擊集團軍投入了三個師,對大盧基發動了全面進攻,城堡內,是7500名來自83步兵師的德軍,指揮官是馮.薩斯中校,在包圍期間,他們得到了一些零星支援,包括第3迫擊炮團,和一個愛沙尼亞志願者步兵營,以及286陸軍高射炮團的三個排,736陸軍炮兵營第二排,183炮兵團第三營和70摩托化炮兵團的一部。

普爾卡耶夫原本以為,拿下大盧基是舉手之勞,但最初三天的進攻都失敗了,於是他下令展開持續的炮擊和轟炸。而大盧基的德國守軍和他們在斯大林格勒的同袍一樣,只能藉助空投得到補給,由於整個防禦區域只有10幾平方公里,不少空投物資還落入了蘇軍之手。德軍第六航空隊不惜將部分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加以改裝,用來空投彈藥和食物,俯衝轟炸機的投擲精度很快就上了用場,即使在最艱難的歲月裡,每天至少能空投守軍需要物資的75%。

12月13日,蘇軍4個步兵師和一個坦克師在大盧基西面發動總攻,為了爭奪一座洛瓦季河上的橋樑,雙方展開激戰。防守在這裡的是阿爾布雷希特中校和麾下的工兵營,他們面對超過自己兵力20倍的蘇軍,展開了激戰,雙方在戰壕裡用工兵鏟,刺刀和手榴彈進行了持續的白刃戰,阿爾布雷希特中校身負重傷,但依舊躺在自己的指揮所里布置防禦。

12月26日,聖誕節的第二天,蘇軍強大的裝甲縱隊從南面和西南面發動了進攻,雙方傷亡都非常慘重,蘇軍至少損失了超過30輛坦克和裝甲車,但此戰中,蘇軍近衛步兵254團的列兵亞歷山大.馬特索洛夫用自己的生命贏得了“蘇聯英雄”稱號:他用身體擋住了一座德軍暗堡的機槍射擊孔,阻止了德軍機槍手的射擊,直到他失去生命後,他的雙手依舊緊緊攥著德軍的機槍槍管。

到了元旦,大盧基的德軍手裡只有兩個支撐點,城堡和火車站。守衛城堡的是達耐德上尉的83步兵師下屬大約600名德軍,有步兵,炮兵,工兵,甚至野戰炊事員,而守衛車戰的是薩斯中校和其他1000名德軍,此時,空中補給已經接近斷絕,整個德軍防區中的所有騾馬已經被宰殺殆盡,每天,10名德軍只能分配到1條黑麵包和一個肉罐頭。

此戰的倖存者回憶說,每天,都有超過3000發蘇軍炮彈落到自己頭上,他們衣衫襤褸,由於缺乏更換衣物,無法沐浴,已經成為碎片的軍大衣和軍服當中長滿了蝨子,大部分人由於嚴寒和營養不良,反應遲鈍,臉頰凹陷,傷員們只能躺在廢墟中,缺乏藥品和照料,飲用水則只能從附近的河流和池塘中汲取。

在此期間,德軍嘗試過數次對大盧基進行解救的作戰行動,但都因為兵力裝備不足而失敗。首先趕來的是第8裝甲師,下屬的兩個裝甲團,第8和28裝甲擲彈兵團分別向大盧基和新索科利尼基進行攻擊前進。第八裝甲擲彈兵團的前哨部隊甚至已經看到了大盧基城堡的尖頂,但如同解救斯大林格勒的頓河集團軍群一樣,德軍耗盡了彈藥,突擊箭頭的兩翼也受到蘇軍越來越強烈的攻擊,即使此刻德軍又調來了80炮兵團,20摩托化步兵師等單位,也無法再向前一步。

第二次救援行動,從西南方向開始,韋勒中將組織了一個臨時戰鬥群,包括331,291步兵師一部,以及76裝甲擲彈兵團,10裝甲團,237突擊炮營,突擊到了距離大盧基2.5公里的地方,然而也無法繼續向前。

1月9日,德軍進行了第三次嘗試,第8裝甲師一部發動進攻,德軍指揮官要求所有車輛,不要停止行駛和射擊,堅決向前衝擊,如果車輛遭遇擊毀,就爬上其他未受損的車輛繼續向前,下午3點他們終於殺入了大盧基城內。然而代價也是沉重的,只有15輛坦克最終得以抵達大盧基。這點力量難以完成掩護所有守軍撤離大盧基,或者維持一條增援通道的任務。

1月16日,隨著外圍蘇軍攻勢的不斷加強,以及大盧基德軍防禦區內出現了致命的流行疾病“白喉”,隨著第8裝甲師坦克一起進入城內的特里布凱特少校下定決心,所有能戰鬥和移動的人員,向西突圍,凌晨2點,大約180名德軍在夜幕掩護下開始了突圍行動,他們猝不及防的攻擊讓蘇軍陷入慌亂,還摧毀了蘇軍一個反坦克炮陣地和幾個機槍掩體,最終帶著7名俘虜在凌晨抵達了德軍主防線

在被迫被遺留在城內的傷員中,有30名輕傷員在一名中尉的率領下,也開始了突圍行動,最終有18人抵達了己方陣地。

在大盧基東面的大約1000名德國守軍,由於更加遠離已方戰線,只有183炮兵團第九連連長貝內曼上尉在內的8人得以順利脫逃。貝內曼少尉首先躲藏在自己碉堡掩體的最深處,身上只有一把手槍,8發子彈和大約七分之一條麵包,一個指南針。他決心堅決不做蘇聯人的俘虜,入夜後,他悄悄開始向西方跋涉,沿著蘇軍開闢的簡易公路。在白天,他就隱藏在樹叢之中,為了防止凍僵,他只敢以坐姿靠在樹幹上睡一會,每隔一段時間稍微運動一下,比如原地深蹲或者踏步慢跑,渴了,就吃一把積雪,餓了就掰下一小塊麵包慢慢咀嚼,直到它發出甜味之後才小心翼翼地嚥下去。在逃跑過程中,貝內曼丟失了自己的手套,於是他不得不把自己的野戰便帽撕破,纏在手上。

終於在第三天清晨,已經意識模糊的貝內曼終於看到了一條鐵路,這是通往洛克尼亞的鐵路線,大盧基的正西面,還在德軍手中,沿著鐵路線向西走了一會,他終於看到了一群農舍,一間農舍的門上掛著戰術徽標:第80裝甲炮兵團第五連,他跌跌撞撞地推開門,走了進去,屋裡的同袍被這個宛如幽靈的倖存者嚇了一跳,有一個軍官從爐子上拿起了簡易咖啡壺和白色搪瓷杯,為貝內曼倒了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貝內曼用滿是凍瘡的雙手捧起了杯子,一飲而盡,淚水奪眶而出,然後他終於有力氣說出了三天來唯一一句話“我從大盧基來!”

貝內曼是幸運的,他一直活到了二戰後,而在大盧基全部被俘的德軍將士中,最終只有11人在1953到1955年之間回到了祖國。


用戶69792950182


大盧基位於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的結合部,在1942年的冬季,蘇軍在南線展開大規模的攻勢的同時,在北線同樣發起了強大的進攻,旨在牽制當面德軍,防止其向南方增援。結果同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第6集團軍一樣,堅守在大盧基的德軍第83步兵師也在蘇軍強大的鉗形攻勢下被合圍了,他們堅守在這裡,等待德軍的解圍。


在這場災難中,後撤的德軍殘部紛紛向這個要塞退入,同第6集團軍一樣,他們收容了各種類型的部隊,將其編入作戰序列。除了原先據守的德軍第83步兵師的單位,還有如下部隊:鐵路工兵和建築單位、第3迫擊炮團的火箭炮單位、第17輕型觀測營、一個安保營、一個愛沙尼亞志願營(從蘇軍那邊投靠過來的)、第286陸軍高射炮營一部、第736陸軍炮兵營第2排、第183炮兵團第3營、第70摩步團一部,總計7500人左右。從部隊的構成類型複雜程度來看,大盧基確實像是一個微縮版的斯大林格勒。


由於地面補給線已經被完全切斷,大盧基的德軍不得不通過空軍來維持補給,由於戰區太小(7平方英里),許多物資都落在了蘇軍的陣地上,最後不得不用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來執行空投補給任務。不過由於蘇軍防空火力和空軍的阻攔,空中補給越來越少,只能維持他們基本需求的一半,顯然如果不能從地面為大盧基打開一條通道,這支部隊遲早會面臨第6集團軍的結局。

第一次救援行動在守軍被圍幾天後隨即展開,執行這一任務的是德軍第8裝甲師和第20摩步師一部,該師原計劃是要乘火車趕往斯大林格勒地區的,他們名義上是一個裝甲師,但是坦克數量很少,都是繳獲的蘇軍坦克和一些捷克坦克,他們的解圍行動最終因兵力不足而半路停頓下來。第二次的救援行動從西南方向發起,這是一支臨時拼湊起來的戰鬥群,他們分別是第291和第331師一部、第76裝甲擲彈兵團一部、第10裝甲團一部、第237突擊炮營一部,他們成功的突破了蘇軍的包圍圈,進入了這個要塞,但是包圍圈隨即被關閉了,進入的這支戰鬥群無法改變大盧基德軍的命運,救援行動失敗了。

殘餘的德軍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選擇了突圍,整整7500人的部隊返回到德軍防線的只有不到200人,這支在堅守了近兩個月的時間後終於還是沒能逃脫覆滅的命運,在大盧基的德軍全軍覆沒一週以後,南翼的第6集團軍也停止了最後的抵抗,逃出去的人寥寥無幾,他們的命運是如此的相似,如出一轍!


戰略論


在42年冬天,吃過第一年大雪虧的德國人,心裡很清楚蘇聯人又要藉助冬天大舉進攻了,可是,蘇聯人究竟會從哪裡下手呢?在南方的斯大林格勒是不必說了,蘇聯人必打,而這個時候,蘇聯人手頭還有大量的兵力,顯然在北方也有一場惡戰,那就是後來朱可夫飽受詬病的火星戰役,而在這兩個大戰役之間,還有一場規模相對較小,但是殘酷性絲毫不亞於斯大林格勒,甚至戰鬥過程都頗有幾分相似的戰役-大盧基(Velikiye Luki)戰役,當時一度被稱為“北方的小斯大林格勒”,可惜因為這次戰役並沒有真正的完全贏家,加上被斯大林格勒的悲壯和光環所掩蓋,所以後來討論不多。

大盧基是一個戰略要地,因為它,掩護著西方20km處的小城Novosokolniki,一個關鍵的鐵路樞紐——維特伯斯克(Vitebsk)和列寧格勒(Leningrad)鐵路和里加(Riga)到莫斯科(Moscow)鐵路的交叉點,德軍佔據了這裡,就可以順利的在北方和中央集團軍群之間調度兵力,為北方集團軍群提供補給,而如果蘇軍能夠成功切斷鐵路,北方集團軍群將不得不停止對列寧格勒的圍困,甚至會陷在里加灣不得脫身。所以,這個人口不過30,000的小城,成為了可能扭轉整個北線戰略局面的棋子,於是,一場雙方都想到過,但結果都沒有想到的惡戰爆發了。 大盧基恰好為鐵路樞紐Novosokolniki提供了足夠的掩護,而此時,大盧基東方100英里處的勒熱夫突出部正在承受朱可夫元帥的全力進攻,所以,此時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捉襟見肘。



其實在42年11月,中央集團軍群(AGC)最北面的防區——大盧基已經向北伸出中央集團軍群其他戰線達70英里,(從Velizh城往北至中央集團軍群北部防區邊界)守軍是59軍,而要負擔整個大盧基地區的防務,一個59軍是遠遠不夠的。結果整個戰線有兩個長達10英里的缺口,不過好在這兩處是沼澤地帶,水深大致2~4英尺,平時除了偵察兵可以輕裝偷渡外,大兵團沒法通過,但是到了冬天,問題就全然不同,寒冬讓沼澤天塹變成了通途。在初冬(12月初),冰凍大約12英尺厚,湖面還不能行人,但是步兵已經可以跨過結冰的河流攻擊了,12月中旬以後,冰凍達到20英尺,裝甲車輛已經可以行駛在湖面上,而當大雪降臨,則各種部隊移動力都會大打折扣,只有滑雪部隊如魚得水。而蘇聯人挑選的進攻時間恰恰是冬天,而且是德國人無力將防線合攏的42年冬天。

蘇軍參戰序列:

在大盧基戰役期間,蘇軍投入的主要兵力是第三突擊集團軍(3rd Shock Army,之所以把shock翻譯成突擊,是因為這個詞是俄文“udarnaya”在英文中最直接的翻譯,其實可能翻譯成assault,更有助於從英文中理解,但是歷史已經如此翻譯,我們不妨瞭解照搬)。

這個突擊集團軍下轄3個軍:第二機械化軍(the 2ndMechanized)、第五近衛突擊軍(the 5th Guards Shock),以及第八愛沙尼亞軍(the 8th Estonian),這個軍在這次戰役中有非常有趣的表現,後面會介紹。這幾個軍都下轄若干個師和旅級作戰單位,其中,第二機械化軍是一個老式軍,它更接近一個下屬若干個師和旅的管理單位,而沒有固定的下屬部隊,這和新式的蘇聯機械化軍有很大不同,那些軍事實上是一個師級單位,直轄4個旅。

參與了對大盧基城圍攻的部隊,都是步兵,雖然城附近就有一個騎兵師,但是他們只是作為預備部隊。而眾多的坦克旅、機械化旅、滑雪旅和步兵旅也參與了整個戰役,只不過這些部隊更多的是在向西的作戰中浴血奮戰。

同時,第三突擊集團軍還配備了大量的獨立團和獨立營,包括炮兵、裝甲部隊、工兵,他們被用來支持師旅級單位在重要地段的作戰。

也許大家都曾經注意過,在很多遊戲裡,蘇軍步兵被稱為“rifle corp”而不是“infantry corp”,難道蘇聯人真的認為步槍集團軍比步兵集團軍更有氣勢?其實不然,這個“rifle”大有來歷,在1918年後,蘇軍就把步兵單位稱為“rifle”,因為在一戰中,沙俄軍隊裡,精銳部隊都稱為“rifle”,而infantry指的是普通部隊。(因為沙俄軍隊大部分都只能裝備滑膛步槍,線膛步槍只能發給精銳部隊),所以在艱難的革命年代,給同志們換個名字有助於提高士氣。

在1942年,俄國士兵利用冬季來對抗德軍精銳部隊,包括佩戴雪絨花標誌的山地步兵,在大盧基,他們終於有了一次彼此較量的機會。

到了1942年,所有的蘇軍“rifle”師都已經整編,服裝裝備編制一致,每個師有3個團,每個團有3個營,同時轄3個炮兵營,一個反坦克炮兵營,一個工兵營,一個偵查營,以及一些後勤部隊。在這個遊戲劇本里,你可以看見相應的部隊配置。

在42年,蘇軍仍然缺乏足夠有經驗的指揮官,而且部隊經常是一次性部隊,如果打光了,就拉到後方全面補充人員,等到再次返回戰場,已經是很久以後了。不過到43年,情況大有好轉,指揮官開始增多,而且很多原來的旅級單位開始擴編為師,這是後話了。參加大盧基戰役的很多獨立旅後來也擴編為師,但兩個滑雪旅一直保持了獨立單位到戰爭結束。

參加大盧基戰役的蘇軍近衛部隊,包括第9/16/21/46近衛步兵師,第8近衛步兵師一個團,第五突擊近衛軍軍屬炮兵團,以及兩個喀秋莎火箭炮團。雖然有些近衛部隊戰鬥力超過了德軍同等部隊,但是大多數近衛部隊戰鬥力到戰爭結束時也不如德軍。在大盧基戰役中,投入的近衛部隊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一些部隊幾乎被擊潰。

雖然一些參戰部隊當時沒有近衛番號,但是其作戰能力是遠超過普通部隊的,例如150“斯大林”步兵師和257步兵師,在43年4月,257步兵師由於其在大盧基戰役中的卓越表現,擴編為第九近衛步兵軍,而150步兵師就是最終在柏林總理府上升起紅旗的蘇軍部隊。

在大盧基戰役中,投入的其他普通蘇軍步兵師包括:第7/49愛沙尼亞步兵師,第28/32/357/360/381步兵師,以及編入第三突擊集團軍預備隊的第47/334步兵師(沒有直接投入戰鬥)。

德軍參戰序列:

相比蘇軍部隊,德軍在大盧基投入的部隊番號可謂五花八門,事實上除了海軍陸戰隊,幾乎大家所熟知的,能在陸地作戰的德軍兵種都投入了戰鬥。國防軍陸軍部隊自不用說,空降師和空軍野戰師也有投入,而黨衛軍部隊更是火熱的投入瞭解圍戰,其中包括大家少知的1SS摩托化旅,甚至還有一個RFSS(黨衛隊全國指揮部)獨立營,而最令人吃驚的是隸屬於情報部門的勃蘭登堡特種部隊(他們不歸屬國防軍或者黨衛軍體系)也投入了此次戰役,這麼多兵種部隊參戰是在二戰中不多見的。事實上,這也是因為大多數完整的預備隊都投入了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戰鬥,而到了大盧基,只能將一切能打仗的部隊都拉到前線。

在戰役過程中,前線德軍部隊是直接受集團軍指揮部指揮的,而第59軍,擔任了大盧基地區的主要防務,直到42年10月都隸屬於第九集團軍,隨後升級為獨立的集團軍級作戰單位:Cheva1lerie 戰鬥群,而大盧基戰役期間,另外一個軍級的指揮部:Wöhler 戰鬥群,負責解圍,這個戰鬥群也隸屬於Cheva1lerie 戰鬥群。

這時的德軍步兵師包括三個團,每團兩營,三個炮兵營,山地步兵和摩托化步兵師兩團制,每團三營。大多數裝甲師有兩個摩托化步兵團,每團兩個步兵營;以及一至二個裝甲營。而空軍野戰部隊和1ss摩托化旅則有獨立的編制。

德軍在大盧基地區最有戰鬥力的部隊是第八裝甲師,前身是38年成立的第三輕裝師,參加了波蘭戰役,39年10月升級為裝甲師,40年參加了法國戰役,41年到42年歸屬北方集團軍群指揮,參加了列寧格勒戰役。42年晚期,它由於損失嚴重,特別是裝甲團,正在整補,當時只有32輛可以使用的坦克,其中27輛還是戰前捷克生產的型號。

另外一支戰鬥力較強的部隊是第20摩托化師,它的前身是35年成立的20步兵師,兩年後全部摩托化,參加過波蘭法國戰役,41年在中央集團軍群指揮下參加了明斯克和斯摩稜斯克戰役,隨後調歸北方集團軍群。參加了列寧格勒附近的戰鬥,在42年晚期,德軍開始著手對所有摩托化步兵師改編為裝甲擲彈兵師,包括第20師。

第三山地師,同樣是個優秀的部隊,擁有山地和冬季作戰的特種裝備。它在1938年由奧地利第5和第7山地師,加上德軍人員組成。在39年參加了波蘭戰役,隨後在挪威參加了特隆海姆和納爾維克戰役,41年在摩爾曼斯克附近作戰,42年,該師主力移防大盧基地區,但是一個師屬炮兵營和兩個山地團留在了芬蘭。

1SS摩托化旅,是很容易被錯解的一個單位,他們和1SS師沒有關係。是在41年4~5月,從黨衛軍冗餘人員中抽調編制而成的,初期,這個部隊主要打算用來在俄國佔領區執行後方安全任務,然而隨著戰事,這個旅卻不斷地捲入前線作戰中,表現不錯。42年此時,它遭受了嚴重的損失,正在整補,然而其戰鬥力尚佳。

德軍參戰的另外4個普通師是:83/205/291步兵師和第6空軍野戰師。前三個師不滿編,每個師只有6個步兵營,而不是通常的9個,但是他們的成員富有經驗,領導有效,戰鬥力不錯。相比之下,第6空軍野戰師就差多了,在42年9月,整個空軍冗餘人員達到了20萬,而格林捨不得把這些人送給陸軍,於是成立了22個空軍野戰師。這些部隊缺少陸戰經驗,缺少士官。

德軍參戰部隊中,最差的一個是331步兵師,這個師在41年晚期成立,全是由超齡人員構成,42年初就草草送上前線,和其他部隊相比,表現非常差,在大盧基戰役期間,它3個團長中的兩個都太老,而且身體太差,完全不能指揮部隊,後面會提到。

在德軍獨立部隊裡,戰鬥力最強的莫過於勃蘭登堡特種部隊803團,這個部隊有很知名的戰鬥歷史,在攻打荷蘭時,就曾經一舉成名,他們的一個小隊冒充荷蘭部隊,率先向德國哨所發起攻擊,然後迅速撤退,直到過了國界上的關鍵橋樑,突然控制了橋,破壞了荷蘭人的炸橋計劃,隨後在蘇聯境內也有多次成功表現,例如在對斯大林格勒的夏季進攻中,為了奪取一個重要的油田,一名隊員冒充NKVD少校,成功混入了城內,而且和當地駐軍司令打好了關係,第二天司令就帶領他參觀了全城的佈防,第三天德軍進攻,他趁機散佈謠言說局面不行了,經過兩天時間,大家對這個上面來的少校已經深信不疑,也相信他說的其他部隊都已逃跑了,於是趕緊撤退,結果德軍不費一槍一彈拿下了重要的油田。

另外,在這次戰役中,還有一支沒有參戰,但是距離作戰地點僅有30英里的超級部隊——第一傘兵師,如果這支部隊早日參戰的話,那麼局面將完全扭轉。

雙方戰略目的:

按照蘇聯方面的預想,最佳的戰鬥結果是第三突擊集團軍迅速完成對大盧基的合圍,掃清城內抵抗力量,並且順利切斷同向列寧格勒的鐵路,掐斷北方集團軍群的補給,從而與斯大林格勒交相呼應,因為德軍已經沒有後備力量,所以一旦缺口打開,很可能在43年初蘇軍向普斯科夫(Pskov)和里加(Riga)的突擊無可抵擋。北方集團軍群也將被迫放棄對列寧格勒的包圍,而且很可能43年底就可以解放波蘭。

蘇聯方面自然也明白,人算不如天算,上述這個結果只是最好的,但未必是最可以實現的,如果不能切斷鐵路,那麼至少第三突擊集團軍要在大盧基給德軍沉重打擊,並且能夠威脅到北方集團軍群的補給,這樣,在43年可以進一步進攻,將北方集團軍群切割開來。同時,佔領了大盧基後,也可以向南突擊維特伯斯克(Vitebsk),43年底有望收復斯摩稜斯克(Smolensk)。如果這個目標也沒有達到,那麼至少要佔領大盧基,能夠形成對北方集團軍群側翼的威脅,並且為今後向斯摩稜斯克進攻提供機會。

而對於德國方面,最理想的勝利自然是牢牢掌握大盧基,同時給與第三突擊集團軍以重大殺傷,這樣在整個43年,大盧基都將處於德軍手中,不僅成為一個蘇軍的眼中釘,而且穩固連接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還可以作為向東進攻的出發點。即便不能整個43年都守住大盧基,也至少要守兩個月,並且阻止任何足夠威脅到維特伯斯克——列寧格勒鐵路的蘇軍接近補給線。儘管後期蘇軍可能組織新的進攻,但德軍屆時應該可以應付。無論如何,德軍都至少應該能夠守住大盧基城一部分,儘管蘇軍可能撕開一個確定,威脅到北方補給線。

雙方戰前準備:

如果說大盧基對德國人重要,那麼對蘇聯人就是非常重要,在41年8月,大盧基剛剛易手時,蘇聯人就組織了反攻,而德國方面也是從佔領後就開始苦心經營防禦,從第11裝甲師奪下該城後,守軍就開始修築大量的水泥碉堡和坦克陷阱,還給這些碉堡起了德國名字:例如維也納(Vienna)、諾德林根(Nordlingen,慕尼黑附近城市,銀河英雄傳裡梅爾卡茲旗艦就是用的這個城市名字)、拜羅伊特(Bayreuth,慕尼黑附近城市)。在碉堡裡積累了大量的食物和彈藥,以備有一天城市被團團圍住。

大盧基雖然是個3萬人口的小城,但是不要以為這個地方像果戈理小說裡那樣的外省小城一樣土,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西方化”的城市,因為在這裡,西方的寬軌鐵路和東方的窄軌鐵路交匯,列車行駛到這裡必須換軌,或者轉乘新的列車,而因此,去莫斯科的西方外交家和蘇維埃政府的貴賓們往往要在這裡停留一下,為了取悅他們,蘇維埃政府在這裡修建了一個西方化的旅館——莫斯科旅館,在那裡,即便是全俄羅斯都看不到的奢侈品也有的銷售。

大盧基城被洛瓦季(Lovat)河一分為二,洛瓦季河源自白俄羅斯東北部的洛瓦捷茨湖,長536Km,是一條大河,最終匯聚成涅瓦(Neva)河,注入芬蘭灣,這條河的特點是它其實是一個河湖系統,附近有很多湖,而且以雪水補給為主,可見當地冬季雪大。而這條河也為大盧基城的防守提供了天然屏障,河東是城市的主要部分,而最重要的戰略地之一在城市東部的火車站,不知道為什麼,這個車站被命名為大盧基西站,也許俄國人很早就體會到地球是圓的,並且想讓世界知道他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吧。這裡的碉堡數量和質量雙倍於其他地方,而且補給也分外充足。而城西有一個古堡,稱為城堡(Citadel),三面環洛瓦季河,而且對於炮火幾乎是免疫的。守城的思路很簡單,逼迫蘇軍一個碉堡一個碉堡地爭奪,一旦前線即將失守,就後退到下一個碉堡,在這種戰鬥中消耗蘇軍。固若金湯的防守,讓德軍相信蘇軍的進攻必將付出巨大的代價。

在11月初,蘇軍就開始騷擾守軍的補給,包括炮擊和空襲,然而,和西方不同的是,蘇聯紅軍飛機很少深入到敵後20km進行空襲,因此雖然德國人補給有些小麻煩,但是鐵路仍然保持暢通。

這麼一座堅固的要素,卻在蘇軍進攻前,突然被削弱了。11月初,德第11集團軍進入了北方和中央集團軍群交界處,增援在蘇軍連綿不斷進攻下嚴重受損的當地部隊,德軍士氣非常高昂,因為11集團軍是拿下了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的英雄部隊,而且目前德軍還有德國最偉大的元帥之一曼斯坦因來指揮,德軍士兵們相信在霍爾姆(Kholm)和Velizh之間取得勝利是可能的。然而,第59軍的官兵們沒高興幾天,第11集團軍連同他們的曼斯坦因就被調到斯大林格勒救火去了,第59軍又被孤零零的拋在了大盧基。

第11集團軍的撤走,意味著大盧基南方,從霍爾姆(Kholm)到Velizh之間只有第83步兵師(守衛大盧基)和第3山地師(守衛大盧基南方),而第59軍除了得到了一個空頭的級別提升,升級為Cheva1lerie戰鬥群外,再沒有得到實質的增援。

由於缺乏兵員,當蘇軍部隊切入大盧基南北時,沒有遭到任何德軍前沿部隊的抵抗,因為,根本沒有部隊在那裡。在北方,德軍寄希望於茂密的森林,在南方第三山地師則被分拆開來,守衛20km的防線。這兩個師在夏季戰役中都遭受了嚴重損失,現在防線都過於鬆散,在大盧基西方沿一條名為Kuban小溪的防線,第83師每個連要負責防禦3公里,而第3山地師在曠野上甚至沒有一所民房可以禦寒。

第83步兵師來自東普魯士,指揮官是Theodor Scherer少將,在41~42年的霍爾姆(Kholm)戰役中獲得了騎士十字勳章,其中,守衛大盧基的主要是第277步兵團(加強了336安全營)。團長中校Freiherr von Sass,Sass中校還獲得了幾個小部隊的支援,包括一個6膛火箭炮營,除了大盧基衛戍任務外,83師還要擔負125公里防線的防守。另外有兩個工兵營,以及一個從南方逃過蘇軍保衛進入城裡的山地團。他們的人和裝備都尚未得到補充,而且缺少冬衣,還要忍受霜凍和偶爾的解凍(在寒冷天氣裡溫度變化容易引起病症)困擾。Sass很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所以抓緊了最後幾天時間利用尚未被切斷的鐵路和飛機補充給養,給部隊換上在未來必要的冬裝,有效地控制了不必要的凍傷凍病損失。

蘇聯方面的部隊狀態也是參差不齊,很多部隊都是重建的。前面已經介紹過,而且這裡要說明的是,德軍很多部隊遭受了嚴重損失,蘇軍也是,例如249愛沙尼亞師,在42年1月霍爾姆(Kholm)戰役中,損失高達82%,8000人戰後只剩1400人,28步兵師也是在夏季戰役中幾乎損失殆盡,剛剛重建,幾乎無整師協同作戰性可言。


軍中曲奇


簡單來說,大盧基戰役的殘酷性絲毫不亞於斯大林格勒,甚至整個攻防戰鬥過程都與斯大林格勒有許多相似,當時一度被西方媒體稱為“北方的斯大林格勒”


智帝輝煌


俄毛子有一種嗣血本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