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多到數不清,楊廣很生氣,西魏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到底是啥官?

前文提要:隋煬帝楊廣就像一個怪郎中:他的眼光是如此的精準,以至於不管什麼疾病他都能一眼看穿,但是他開出的藥方又是那麼的奇怪,每一味藥材不是用錯就是嚴重過量,以至於任何一劑藥吃下去都會產生致命的副作用。他新皇上任後進行了四項大刀闊斧的改革,一是行政區劃上的改州為郡;第二是廢除散實官、散號將軍,合併充實文武散官序列;三是調整行政系統和監察系統的職權劃分;四是廢除總管制度,取消總管區。結果這四改到最後統統出了問題。

先引述一段《周書.列傳第八. 趙貴 獨孤信 侯莫陳崇》中關於西魏八柱國十二大將軍早期歷史的一段記載:


“初,魏孝莊帝以爾朱榮有翊戴之功,拜榮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榮敗後,此官遂廢。大統三年,魏文帝復以太祖建中興之業,始命為之。其後功參佐命,望實俱重者,亦居此職。自大統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太祖位總百揆,督中外軍。魏廣陵王欣,元氏懿戚,從容禁闈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將軍,分掌禁旅,當爪牙禦侮之寄。當時榮盛,莫與為比。故今之稱門閥者,鹹推八柱國家雲。今並十二大將軍錄之於左:

將軍多到數不清,楊廣很生氣,西魏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到底是啥官?

▲圖/網絡。

使持節、太尉、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尚書左僕射、隴右行臺、少師、隴西郡開國公李虎

使持節、太傅、柱國大將軍、大宗師、大司徒、廣陵王元欣

使持節、太保、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宗伯、趙郡開國公李弼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馬、河內郡開國公獨孤信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寇、南陽郡開國公趙貴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開國公於謹
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少傅、彭城郡開國公侯莫陳崇
右與太祖為八柱國。(後並改封,此並太祖時爵。)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少保、廣平王元贊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淮安王元育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齊王元廓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秦七州諸軍事、秦州刺史、章武郡開國公宇文導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平原郡開國公侯莫陳順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雍七州諸軍事、雍州刺史、高陽郡開國公達奚武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陽平公李遠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范陽郡開國公豆盧寧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化政郡開國公宇文貴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荊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博陵郡開國公賀蘭祥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陳留郡開國公楊忠
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岐州諸軍事、岐州刺史、武威郡開國公王雄
右十二大將軍,又各統開府二人。每一開府領一軍兵,是為二十四軍。自大統十六年以前,十二大將軍外,念賢及王思政亦作大將軍。然賢作牧隴右,思政出鎮河南,並不在領兵之限。此後功臣,位至柱國及大將軍者眾矣,鹹是散秩,無所統御。六柱國、十二大將軍之後,有以位次嗣掌其事者,而德望素在諸公之下,不得預於此列。"

往者將這段話引用作為西魏八柱國制度的基本註解。然而實際的情況大概比這個還要複雜些。


我們不妨逐次來探求一下。


“初,魏孝莊帝以爾朱榮有翊戴之功,拜榮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榮敗後,此官遂廢。”


柱國大將軍始於北魏,而其實北魏設置柱國大將軍並非始於爾朱榮。依據現有的記載,北魏最早的一位柱國大將軍應該是太武帝時代的長孫嵩。但是在當時,這大概並不是一個常設的官職,所以長孫嵩死後大概有一百多年,北魏政府也就沒再給他人授予過這個稱號。


直到爾朱榮掌握北魏政權後,才想起給自己頭上加這個早已多年不用的光環。


爾朱榮加柱國大將軍是在自己當大將軍之後,即作為大將軍之上的加銜。
但是即使如此,柱國大將軍仍然不是常設官職。不久之後,爾朱榮又在柱國之上給自己加封“天柱大將軍”稱號。天柱是一個地名,即是黃河中所謂的“中流砥柱”。

將軍多到數不清,楊廣很生氣,西魏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到底是啥官?

▲圖/網絡。

這個時代,無論是“大將軍”還是“柱國大將軍”抑或者“天柱大將軍”都是隻有執政的權臣一個人能夠享有的尊號。柱國和天柱都僅是大將軍之前的冠名,用以突顯“大將軍”之稱號的尊貴而已。而北魏的軍號序列依然基本遵循兩漢魏晉以來的模式。

但是“榮敗後,此官遂廢。”這種說法卻並不確切。爾朱榮死後,其子爾朱兆亦先後加大將軍及柱國。而在爾朱兆加柱國之後,爾朱度律、爾朱仲遠和爾朱天光也先後被加為大將軍。可見在當時已經突破了大將軍或者柱國只能授予一人的慣例。至此,大將軍的稱號比較漢魏時代發生了性質的變化。

此後,局勢很快發展成高歡和關西集團、荊州集團、魏帝集團對峙的狀況,高歡掌握政局,而反高歡勢力各自為戰。魏廢帝以大將軍高歡為柱國大將軍(事見《冊府元規.帝王部.命相第二》),而魏孝武帝更準備給高歡加天柱大將軍,但是高歡推掉了這一稱號。由於在東魏系統內,高歡成功實施了獨裁,因此並未形成如後來西魏那般各大勢力集團“等夷”的局面,高歡也就不需要授予臣下同等的尊號。柱國這一尊號就退出了東魏的武將官階序列。

而在反高歡同盟結成的西魏——北周政權內,分為宇文泰集團、魏帝集團、荊州集團、侯莫陳悅殘餘四大勢力(毛漢光似乎將其分為六大勢力集團)。

孝武帝還在洛陽的時候,宇文泰在擊敗侯莫陳悅後才升為開府驃騎,比之賀拔嶽、賀拔勝、侯莫陳悅幾個還要晚一些——可見以當時慣例,一般要像賀拔勝這樣的地方大勢力集團的首腦才能授開府驃騎。但是孝武帝和高歡鬧翻西遷後,在進入關西的當月就給宇文泰加授大將軍,使之列於反高歡同盟諸將之上,那顯然是承認以關西宇文泰為武將之首整合反高歡同盟。


但是魏孝武並不是如漢獻帝般碌碌無為的君主,如果他甘願當漢獻帝的話,也就不會和高歡鬧到分道揚鑣了。孝武離開高歡正是因為無法忍受君權旁落的尷尬,而需要藉助地方上的反高歡勢力,但是豈料宇文泰比之高歡更非善類,迎接孝武入關不過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以。雙方都不肯讓步,便只有兵戎相見。宇文泰先下手為強,在永熙三年(西元534年)十二月——也就是孝武西遷的當年,毒死了孝武——這樣宇文泰取得了對西魏政權更大的控制權。

將軍多到數不清,楊廣很生氣,西魏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到底是啥官?

▲圖/網絡。

新帝元寶炬繼位,是為魏文帝,以大統為紀年。宇文泰為大丞相大將軍大行臺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但是在大統年間,實際上並未設置中外府,而是以大丞相大行臺統領軍政事務(大丞相錄尚書事領政務,大將軍大行臺都督中外領軍務)。西魏廢帝二年(西元551年),西魏廢大丞相大行臺改為中外府,宇文泰始以都督中外號令天下。因此所謂宇文泰以都督中外取得對西魏政權的控制是不確切的。


大統三年(西元537年),因為沙苑之戰,宇文泰由大將軍加為柱國大將軍。而在同一年,念賢也由開府驃騎升任大將軍。這是西魏政權內繼宇文泰之後第一個升任大將軍的人,以其資歷之故——念賢是西魏諸將中的長輩級人物,他以驃騎大將軍加開府是在魏孝武帝西遷之前,在賀拔兄弟之後而在宇文泰之前。從此時開始,柱國和大將軍的戎號在西魏政權內同時存在,可以分授給不同的人,事實上成為不同武官階級的標誌。這就又回到了跟北魏爾朱兆時代類似的狀態。


此後一直到大統十三年,王思政被授予大將軍。大概成為大統十六年之前最後一個被授予這一尊號的將領。

我們先來看一下八柱國被授予柱國的大致時間,根據各人傳記摘錄如下:

李弼 大統十四年加柱國大將軍
於謹 大統五年加大將軍 大統十五年加柱國
趙貴 加大將軍在大統九年之後,大統十三年之前 加柱國大約在大統十四年
獨孤信 當在大統十二年之前授大將軍,十四年加柱國大將軍


侯莫陳崇 大統十五年加柱國大將軍
李虎 大統四年授開府 大統十四年加柱國大將軍
元欣 孝武帝在洛陽時授開府,大統十六年之前授柱國大將軍。
宇文泰 大統三年授柱國大將軍

那麼在大統十四年之前,西魏軍界核心的構成就是一個柱國宇文泰加若干個大將軍,以下再加若干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

念賢的經歷在這裡大概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前面提到過,念賢本人的政治歸屬應該是魏帝集團,大統初年其外任為秦州刺史,固然是為宇文黑獺暫時排除了朝堂上的一個重要競爭對手,但是也為魏帝集團在隴右培植勢力開了方便之門(秦州為隴右行臺駐地,是隴右的政治中心),大統三年,念賢被加為太師、大將軍,表面看似尊崇,實際上卻被削去了秦州刺史,其都督區也不再包含秦州,很快又將其徵還長安,只加授了個空頭的錄尚書事。黑獺的目的顯然在於架空念賢。

對此,念賢顯然是很不滿的,所以在東西魏於大統四年爆發的河橋之戰中,“賢不力戰,乃先還”。河橋之役是以西魏方的勝利而告終,但是中間的過程則相當的兇險,這當然與關鍵時刻念賢所部的半道撤退有關,而念賢這麼做的目的,無非也就是在報復宇文泰對己方的打壓。

將軍多到數不清,楊廣很生氣,西魏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到底是啥官?

▲圖/網絡。

在這場戰役中,與念賢的表現不同,剛剛回到西魏的荊州集團將士則表現的相當的積極,以荊州集團首腦賀拔勝為例,真是不惜放下架子,為了在宇文泰面前表忠心,連敢死隊隊長這種活都幹。這可能也顯示,當時荊州集團還沒站穩腳跟,也沒認識到與魏帝集團聯合的重要性,只是迫切希望憑藉軍功得到東山再起的機會。

這一戰,宇文泰並沒有吃虧,回過頭來當然要清算念賢的老賬,所以就製造輿論,令念賢“自是名譽頗減”,就是打擊他的個人形象——這當然是有重大意義的——如此一來,包括賀拔勝和念賢這幾個資歷超過宇文泰的大將便沒有足以挑戰他的威望了。

但是念賢也並沒有就這麼被沖垮:大統五年,其復任為秦州刺史、都督秦渭原涇等州諸軍事,顯示其在隴右的勢力根基仍然存在。而原州是李賢——李遠——李穆家族的勢力範圍,李賢為原州刺史,宇文泰以念賢兼督原涇二州可能是利用兩股勢力相互牽制吧。然而在復任的當年,念賢就亡故了。這使得西魏不得不另找一個人來統轄隴右。

大統六年,接任秦州刺史、隴右十州大都督的是荊州集團出身的獨孤信。這可能意味著荊州集團勢力對魏帝集團勢力的接收。但是雙方的這種交易是如何達成的呢?

我們注意到,自沙苑之役後,李虎以討伐梁仚定為藉口,即以驍騎將軍儀同三司兼尚書左僕射領隴右行臺,其時間大約是在大統三年或者大統四年——因為大統三年念賢被招回長安後,梁仚定才佔領河州。而李虎兼任的隴右行臺這項職務,似乎一直延續到大統十六年以後。


在西魏政權內,李虎的身份是極為特殊的,依出身論,他也是標準的武川子弟,而且他成名較早,在關西行臺賀拔嶽集團內,他是賀拔嶽重點提拔的將領,位居左廂大都督,比之軍官團中的同輩那是要高上一頭的。這樣的話,即使宇文黑獺上位後,他在軍官團兄弟中樹立起來的人望也不可能馬上消失無蹤。

將軍多到數不清,楊廣很生氣,西魏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到底是啥官?

▲唐太宗李世民曾祖父李虎永康陵,圖/網絡。

當年兄弟們推選黑獺上臺,而李虎偏偏跑去荊州找賀拔勝,這自然是大大的不給黑獺面子,當然算是得罪了黑獺,黑獺給他穿小鞋也不奇怪。但是黑獺是被趙貴等人硬推上去的,即使做了大首領,暗地裡不服的人也有大把,黑獺就算不爽也不好直接拿這事出氣。所以即使黑獺要打壓李虎,李虎在關西集團也能夠保證一定的影響力。這是其一。

李虎跑到荊州找賀拔勝,賀拔勝居然腦袋被驢踢了不趕快去接收自家兄弟的部屬,導致後來被東魏打成喪家之犬,要去投靠蕭和尚乞活。荊州集團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沒有佔到便宜,但是對於李虎當年的仗義行動那也是個個看在眼裡。關鍵時刻應該好歹也會給李虎賣個人情。這是其二。

賀拔勝沒搶先拿下關西,李虎卻被高歡部將逮到了洛陽,孝武帝當時正打算和高歡決裂,李虎因禍得福被孝武派回關西,和宇文泰達成協議,反倒成了促成孝武西遷的一大因素。因此李虎和魏帝集團也能維持很好的關係。這是其三。

由於第二和第三的原因,李虎就最可能成為荊州集團和魏帝集團雙方都能接受的牽線人,並且由於眾所周知的第一個原因的關係,如果由李虎出面,三方在一定程度上結成同盟,可以有效抵禦宇文泰的小動作。因此也許有理由相信,在隴右方向很可能是李虎促成了魏帝集團和荊州集團的合作。

念賢死亡的當年,於謹被提拔為大將軍,鎮守恆州。於謹是宇文泰親信——黑獺既然無法插足隴右事務,當然不願意看到大將軍這樣的尊號落入很難控制的政敵手中(大統五年,西魏的大將軍大概依然只授予一人,這就更加顯得珍貴了)。(但是,於謹是不是就肯定是在大統五年升任大將軍的呢?這一點也是有疑問的,比如《周書.宇文泰傳》大統七年和九年兩次提到於謹,都是稱為開府。)

對於宇文泰的這種小算盤,各大勢力集團當然是心知肚明,既然不能控制宇文泰給親信加官進爵,唯有大家都要求“榮譽均沾”。於是在大統五年之後,到大統十三年之前,幾大集團的代表人物,紛紛被晉升到大將軍——(其實,八柱國中,有幾個人是否授過大將軍倒是不太敢肯定)

將軍多到數不清,楊廣很生氣,西魏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到底是啥官?

▲宇文泰劇照,圖/網絡。

到大統十三年,王思政也晉升為大將軍,上面說到:“自大統十六年以前,十二大將軍外,念賢及王思政亦作大將軍。然賢作牧隴右,思政出鎮河南,並不在領兵之限。”


這句話容易令人誤解。如前所述,所謂的“並不在令兵之限”不是說他們不能率領軍隊,而是他們沒有“分掌禁旅,當爪牙禦侮之寄”這項功能,也就是並非整編之後的二十四府府兵的指揮官。


但是問題在於,二十四府的整編,就是在大統十六年進行的。在當年之前,並沒有每個大將軍統二開府府兵的制度。譬如,於謹大統五年以大將軍鎮守恆州,跟王思政大統十三年以大將軍鎮守河南穎川性質其實是一樣的。


大統十六年以前,並不是以柱國、大將軍、開府的序列“分掌禁旅”。因此將念賢和王思政與大統十六年時的十二大將軍合併討論,對制度演變的歷史就存在根本的認識偏差。

截至大統十三年,西魏的柱國仍然只有一個宇文泰。而從大統十四年開始,到大統十六年,幾大勢力集團的代表人物都紛紛被晉升為柱國。各人晉升為柱國後,在當時空缺的大將軍位置並沒有馬上被填上。


下面再來看一下十二大將軍的晉升時間:

元贊 未知
元育 未知
元廓 未知
宇文導 大統十六年進大將軍(北齊稱帝后)
侯莫陳順 大統十六年進大將軍
達奚武 大統十六年之前進大將軍
李遠 約在大統十五年或者十六年進位大將軍
豆盧寧 大統十六年進大將軍
宇文貴 大統十六年進大將軍
賀蘭祥 大統十六年進大將軍
楊忠 約在大統十六年進大將軍
王雄 約在大統十六年進大將軍

細察周書中各人的傳記,可發現這十二人之中,除去元氏宗族三人晉升時間不明,基本可以確定,其餘九人都是集中在大統十六年提拔上來的。如無意外,元氏三人應該也是在當年與九人一起晉升。因此此十二人被晉升為大將軍是一次性的。


在大統十四年以後,各大勢力集團首腦紛紛晉升為柱國,而晉升之後大將軍的員額沒有馬上補充到位,也就是說在大統十六年之前,不可能形成柱國——大將軍——開府——儀同的逐層指揮序列,尤其是柱國和大將軍之間,雖然有階級的上下,但是不構成指揮層級上的高低之分——以大統五年為例,大將軍念賢為秦渭原涇四州都督,開府儀同三司李虎為隴右行臺,以勳位論念賢要高於李虎,而以行政隸屬關係論李虎則在唸賢之上。

將軍多到數不清,楊廣很生氣,西魏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到底是啥官?

▲圖/網絡。

西魏大統十六年,即西元550年,這一年是東魏的武定八年,也是北齊天保元年。從宇文導的傳記來看,西魏提升十二大將軍之事當在高洋稱帝之後,亦即西魏建立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的府兵制度在北齊建立之後。以前也提到過,東魏是高氏家族獨裁,而西魏是股份制政權。那麼在高氏甩掉名義上的老闆單幹之後,西魏政權內那幾個股份較小的股東就要擔心西魏公司是不是有一天也會像東魏那樣變成宇文家的私人公司,而自己會不會由西魏公司的合夥人變成宇文公司的經理人了呢。宇文泰建立以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為核心的府兵制,大概也是為了回應內部的這種疑問吧。

經過整編,府兵制度成型,而用以統帥府兵的領兵官則形成自柱國、大將軍、開府、儀同、大都督、帥都督至都督的七階戎號。


這七階戎號完整的正式稱號是:


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大將軍大都督、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大都督、儀同三司車騎大將軍大都督、大都督、帥都督、都督。


大都督以上的所有階級都自動加大都督銜,但是稱呼的時候則省略。都督的稱號開始於東漢時代,最初是授予統帥級指揮官的——如東吳先後以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為都督,都是東吳的前方最高統帥。由於戰爭頻繁,三國以後越來越多的將領被授予都督的稱號,到南北朝後期在北朝系統內,都督的稱號授予已經非常的泛濫。

而大都督以上,當時還分柱國大將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車騎大將軍四階。北魏在軍號制度上大體繼承漢代及魏晉以來慣例,以大將軍為百官之首,大將軍以下為驃騎將軍,位在三公及丞相之上,驃騎將軍以下為車騎將軍,位次於三公,再以下為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等,這些都是重號將軍,在朝堂上與公卿同列,其下還有從四徵、四鎮、四安、四平直至偏、裨將軍的眾多名號,總計有數百個之多,稱為雜號將軍。徵鎮安平最初是屬於重號將軍,但是後來不斷貶值,就歸入雜號將軍一類了。自大將軍以下直至偏、裨將軍的所有將軍名號稱之為軍號。


東漢殤帝延平元年,以鄧騭為車騎將軍,加儀同三司。這是車騎將軍加儀同三司之始。所謂儀同三司就是享受與三公同等的政治待遇,因為車騎將軍的地位本來是高於諸卿而低於三公的,給其加儀同三司就是將其拔高到與三公同列了。但是當時,三公及大將軍有自己的辦事衙門,即所謂開府,而車騎將軍是不開府的。所以鄧騭加儀同三司只是提高其政治待遇,並沒有加強其實際的軍政職權。

將軍多到數不清,楊廣很生氣,西魏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到底是啥官?

▲鄧騭劇照,圖/網絡。

曹魏景初三年(西元239年),魏以黃權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這是首次出現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如前所述,開府即設立自己的辦事衙門。黃權以車騎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就不單是享受與三公同等的政治待遇,而且要設立與三公同等的辦事衙門,在職級與權力兩方面都取得與三公同等的地位了。當然,這在當時只是個別現象,但是先例一開,慢慢就流行起來。重號將軍加開府或者儀同的例子逐漸就很普遍。由於加銜者日益增多,自然無法維持與固定員額的三公同等的儀仗和衙門,這類名號的功能便轉變為主要只表示官員行政階級的散官官號。此後車騎將軍與驃騎將軍等軍號授予者漸增,為了區分其上下階級,又在其上增置驃騎大將軍和車騎大將軍,驃騎將軍和車騎將軍不加“大”者地位就相對下降了不少,不再加開府和儀同,而加左、右光祿大夫。

到南北朝的北魏後期,基本上就形成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車騎大將軍加儀同三司的慣例——這被稱為魏、周之際的軍號散官雙授制度——當然,其實從北魏到隋代,有時候也出現一些不完全遵循這種慣例的情況,比如北魏或者西魏初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驃騎大將軍加儀同三司的例子,而隋代有時候則出現車騎大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這是由於府兵建立之後,驃騎大將軍之類的軍號有實際對應的軍府層級,不能無限制泛授,而散官官號濫授相對嚴重,導致散官官號比軍號地位下降更快。


作者 : 姜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