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人生成長啟示錄

《資治通鑑》——人生成長啟示錄

《資治通鑑》原本是司馬光寫給皇帝看的,它記錄了春秋戰國到宋朝建立前,1300多年的歷史,集結了歷朝歷代的智慧,司馬光希望皇上能以史為鑑,學習治國理政的經驗和方式,對於個人來說就是“資自通鑑”。毛主席對後人講,他將《資治通鑑》這部三百多萬字的史書讀了十七遍。

這是路上聽書《華杉講透資治通鑑》,做個整理。(生命的成長,要有豐富的認知——這是成長的前提。)

一、怎麼做決定

1、大志獨斷

大志向的事,自己決定。

對變法,眾大臣反對,秦孝公舉棋不定。商鞅說出一句千古名言:

“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治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

什麼意思呢?

“那些平庸之人,你能讓他們跟你一起享受成果,但不能讓他們影響開始時的決策,象您這樣擁有高道德的人,不能跟他們一樣,想成就大事兒,就不要在乎那些庸庸之眾的意見。想要變強,就不能聽他們的墨守成規。”

萬事萬物成長沒有什麼固定模式,當你有一個決定時,只要自己覺得可以,悶頭去幹,或百分之九十都能成。但你如果徵求很多人意見,就會面對他們提出來的“你不知道的實際困難”,從而望之卻步,最終什麼也幹不成。

一個人的決心和意志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決定了這件事能不能完成。

2、逆向思維

圍魏救趙、司馬光砸缸:

面對問題時,解決方法不僅僅有一種解決方法,當我們沒有足夠的實力直面問題,就應該學會變被動為主動,找到問題的薄弱點突破。

二、人生怎麼成長

1、目標要有大格局。

觸龍說太后:

秦攻趙,趙向齊求援;齊讓趙用長安君為人質,太后不肯。

觸龍說:“臣覺得太后不愛長安君,如果您真的愛長安君,怎麼會不為他考慮未來呢?您現在給長安君名貴的珠寶珍器,豐腴的土地,但如果您仙去了,從未對國家做過任何貢獻的長安君,又怎麼能守住這些而不落人話柄呢?”

大格局的人,無論是在感情方面,還是在事業方面,都會用深遠的眼光去看未來和做決定。人與人的差距,就是格局的差距。

2、過程要捨得花成本

嬴政繼承王位的第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26年,嬴政要攻打楚國,於是招來了兩位將軍,問:“攻下楚國需要多少兵力?”

李信回:“20萬即可。”王翦則說:“非60萬不成。”

於是秦王用李信,李信敗;又用王翦。王翦帶領60萬大軍出動。途中,五次派人回秦國要名要利。他對親信說:“我帶著秦國全部軍隊出動了,秦王疑心重,我要是不表現出點為名為利,胸有成竹的樣子,要是有人扇耳旁風,不等仗打完,我就得被拉回去砍了。”

後再次拿下平輿,就突然收兵。每天帶著大家吃好喝好玩好,無論楚軍怎麼挑釁,就是不理,只管己方開心。只到大家玩投石跳遠(體力遊戲,表明大家休息好了),王翦才召集士兵們一舉拿下楚國。(當然,很多具體決定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不能紙上糾真。)

所以王翦有三舍:一舍兵力;二舍美名(捨棄無用美名,得到秦王信任);三舍時間(士兵得到休息)。“三舍”確保了成功。

投入120%換得100%的成功,只浪費掉了20%,而投入60%,則可能換得失敗,就浪費掉了60%;成功要捨得投入。

3、做事要低調

商鞅得意最後被車裂而死:

成功路上,我們最該提防的並非敵人,而是自己的驕傲和那些只會恭維的人;因為在你高光時刻,他們圍繞左右,而當你真正遇到困難,卻不會有人出手相助。

三、怎麼合作做事

1、合作是一個人的事

六國“合縱抗秦”。六個國家,讓他們互相團結,根本不可能,一定是需要有一個站出來,帶個頭,說:“我就是老大,你們跟我走!”。

一個群體,光靠一群人喊我們要團結是沒有用的。只有一個人站出來,願意承擔責任,願意犧牲的更多,公平公正的處事待人,才能將人們都集中到身邊,齊心協力地幹一件事。

2、怎麼選合作伙伴

魏文侯選宰相的時候,問李克怎麼選?李克說:

一看他平時親近的人,二看他富貴時資助的人,三看他顯達時保舉的誰,四看他遇困時有所不為之事,五看他貧窮時有所不牟之利。”

其實最關鍵的是做好自己。因為我們只要做好自己,優秀的人就會聚攏過來。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做一個有膽識的人

毛遂隨平原君(趙)去楚談合縱的時候,楚王原本高高在上的姿態,吊著平原君不同意,但毛遂上前說話,句句言外之意都是在指著楚王的鼻子罵:“你以為我們是來求助嗎?我們是來幫你的罷了。” 楚王這才簽訂了合縱盟約。 回趙後,平原君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有時我會想,為什麼毛遂膽子那麼大?大概是因為他對形勢、對楚王的心理有充分地認識吧;也在想他一定是博學之人。我們有時為什麼畏頭畏尾,那是認知不足,缺乏自信啊;膽識有時就是一種認知的寬度與深度。

4、始終做胸懷坦蕩之人

燕昭王死後,與樂毅有過過節的燕惠王繼位。燕惠王聽信齊國奸細田單的讒言,要召回在正在收服齊國的樂毅。樂毅在半路逃去了趙國。燕惠王派人責備他,對不起先王的知遇之恩。

樂毅說:“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古往以來,君子之間就算絕交了,也不會說對方的壞話。而忠誠的臣子,就算被革職了,也不會為洗去自己的罪名來讓國家蒙羞。

意思是:“我絕不會做對不起燕國的事。”

後來直到樂毅去世前,樂毅都是燕國和趙國友好的橋樑。

成功的人,懂得相互珍惜,只有失敗而喪氣的小人才會相互拆臺。哪怕和共事的夥伴絕交了,也不必互相傷害,畢竟誰也不保證,會不會再相遇。

畢竟實現理想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要懂得在現實裡給自己留退路。


讀書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書中重新發現生活,更準確地理解生活的藝術。——莫洛亞

1911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