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度閱讀書籍?

陳京-曾經


閱讀這件事說起來簡單,但是想要深入閱讀又是件難事。我非常喜歡看書,相較於買衣服買包我更捨得在書上花錢。而且這是項長期投資,只要堅持輸入,等到輸出的時候肯定會有回報。
起初,我拿起一本書沒有目的和技巧地從頭讀到尾,讀完就扔一邊。但慢慢地我發現,我對讀過的書都沒有印象,更別提實際性的回報,閱讀這件事好像變成了一項任務。
後來我在豆瓣上刷到了4本閱讀書籍,看完之後,我只想感慨:相見恨晚!接下來,我就從讀書筆記、目錄讀書法、垂直型閱讀、如何實踐和虛構類閱讀技巧來講解這個問題。

一、學做讀書筆記

第一本是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這本書很適合新手學習如何做讀書筆記。作者是位筆記本達人,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筆記本讀書法”,即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5個步驟,教讀者全方面地掌握書籍內容。其中,這本書的重點就是如何記錄讀書筆記並且活用!
1.做記號的3個步驟
作者認為一本真正好的書籍可以閱讀3遍:
第一遍通讀: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第二遍重讀:讀完一遍後,再把折角的幾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任然覺得很好,就把那一頁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第三遍標記:再重新讀一遍折起來上下兩角的幾頁,如果第三次閱讀後任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
2.“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做好上述篩選後,有空的時候就可以做讀書筆記了。
1)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
2)摘抄。重讀一遍用筆做過記號的內容,嚴格篩選出自己認為可以多讀幾遍的部分,最後篩選出摘抄的內容;
3)在摘抄完的文章後面留出一些空白,寫上自己的評論,寫一些對摘抄內容的感想,思考或補充說明。
當然,不同類的書籍應用不同的讀書筆記法記錄。像商務類、技巧類、休閒小說類的書籍,可以直接寫自己的感悟或要點。“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則適合於自己重視程度高有頗多感悟的書籍。
雖然很多人認為摘抄原文沒有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摘抄確實可以讓我們加深對書中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但有的時候需要摘抄的內容非常多,用作者逐字逐句的抄寫方法不太適用。我覺得可以適當調整,將自己覺得有意義的話語,提煉精簡列個大意提綱,這樣既鍛鍊自己的理解能力,又可以加深記憶。
若想要以輸入作為自己日後輸出的來源,那麼這種摘抄+感悟的讀書筆記法十分有效。感悟不但是我們閱讀時頭腦風暴的產物,更是我們大腦努力思考的結晶。好比是書評,我們只需要將自己的摘抄和感悟稍加斟酌修改,組合起來便會是一篇有質量有深度的書評。

二、目錄讀書法+垂直型閱讀

在瞭解如何做讀書筆記之後,就要開始讀,我推薦的第二本書《高效能閱讀》中就有關於速讀和垂直閱讀的書籍。作者原尻淳一是龍谷大學經濟學部客座教授,每年能夠輕鬆閱讀三百本書,還不包括雜誌類書籍,可想其閱讀效率之高。
作者根據其閱讀的百餘冊閱讀方法書籍並結合自身閱讀體驗,寫出了這本幫助讀者提升閱讀質量的書。書中,他提出了讀書的7個技巧:讀書體質改善技巧;沉迷讀書技巧;讀書環境技巧;速度技巧;加快理解的“類比讀書”技巧;“解剖讀書”技巧以及用於超級產出的數據庫技巧,還有教授讀者利用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我覺得也十分有趣。
其中,重點在於如何通過垂直閱讀來營造自己“思考的主場”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1.目錄讀書法
1)仔細閱讀目錄,選定自己該看的章節。
尋找“關鍵詞”,預判自己應該著重閱讀的部分,想象這部分作者會涉及的內容,帶著假設進行接下來的讀書步驟;
2)根據目錄,對特定章節進行“跳讀”。
快速翻看著重閱讀的部分,並在重要內容的位置貼上便利貼作為標記,便於過後仔細閱讀;
3)仔細閱讀便利貼的前後部分。
準備把握這部分內容,隨時標記感受、想法等,還可以將自己先前的假設與正文內容作對比,找出“差異”。
這種帶著假設、問題讀書,有明確目的性,比一般的閱讀方法更高效地把握整本書的重點。但是速讀的方法比較適用於商業類書籍,有助於快速吸取需要的知識點,化被動為主動。
2.“垂直型”閱讀
作者將投資基準“70:20:10”模式引入到讀書中,即對專業領域書籍投資70%,對支持現有業務或可能成為新業務的其他領域書籍投資20%,剩下10%分給完全未知的領域。這70%不單單指書籍的投入,還有時間和精力。
通過在垂直型閱讀的大量投入,我們會對某一領域有相對系統的認知,這對於我們在閱讀通領域書籍時有很大的指導作用。並且通過某一領域的持續積累後,會無意識地形成“思考的主場”。擁有思考的主場,就有了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論,這有助於我們在遇到專業領域的問題時,有自己的判斷準則和處理方式。
初讀一類書籍時,由於不熟悉我們會感到一些困惑,這對我們之後的閱讀還產生壓力,但是如果能堅持長期地閱讀同一領域的書籍,相信今後的閱讀體驗會輕鬆很多。

三、對書中內容進行實踐

我推薦的第三本書《實用性閱讀指南》強調實踐書中內容以達到深入理解知識,實現讀書的最大價值。作者大巖俊之是一名指導教學的講師,在多年的閱讀經歷中開創了獨有的閱讀法。本書作者從提升讀書效率——做筆記——增強記憶——付諸實踐——個人事例五個部分分享自己的讀書法。

其中,付諸實踐是全書最重要的那20%,通過設定可量化+可測量+有時限的目標,來一步步地分級目標,具體到何時何地何事,充分運用書中所學來完成目標。
在前兩本書中掌握了實用的讀書技巧和讀書筆記法,現在就只待付諸實踐實現閱讀的價值了。
1.行動目標
作者為了讓讀者將知識轉化為行動,提出了“行動目標”這一概念,即讀完書後具體想要做些什麼?制定目標時,切勿做想象派。如果設定的目標與現實差距太大而沒有辦法完成,那麼目標就會成為折磨自己的事情。
按照SMART原則,舉例說明:
讀關於“閱讀”主題的書籍,讓自己成為炙手可熱的作家;
讀關於“閱讀”主題的書籍,把握書中的精華並且實踐運用,讓自己讀更多的書掌握更多的知識,為寫作之路鋪墊。
大家覺得那一個目標更能達到?
2.細化目標
1)為了讓行動更加順暢,可以想象自己達成目標時的樣子。
達成目標的時候,具體會處於怎樣的狀態;
達成目標的時候,會是怎樣的心情?會看見什麼?聽見什麼?感覺到什麼?
2)明確自己現在的位置。
如果說最好的狀態是100%的話,現在是百分之幾? 為什麼?
3)思考現狀與行動目標之間的差距。
在現在所處的位置+10%,是怎樣的狀態?
為了填補10%的差距,該做些什麼?
其中最想著手的是什麼?
這麼做了,會有什麼結果嗎?
為了能這麼做,這一週裡我可以幹些什麼?
4)確定需要實施的事情。
實際上,你想怎麼做?
準備做到什麼時候?
達成目標之後,是什麼心情?
這套自我指導方法,通過拆解行動目標,將其細化到具體項目、時間,並且分段進行,可操作性強。
做任何事情都是要求回報的。回報不管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是顯而易見的還是潛移默化的。尤其是商務類的書籍,有需要才會去閱讀,讀完不去實踐,那不是瞎折騰嗎!

四、閱讀對虛構類書籍的技巧

前面3本比較適合於非虛構類書籍,關於虛構類的閱讀書籍我攝入的不是很多,但是在這裡我還是想要推薦一本托馬斯·福斯特的書《文學課:如何輕鬆理解偉大作品》。
作者托馬斯·福斯特是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作家。專長20世紀英國、愛爾蘭及美國文學,教授經典文學和當代文學課程以及創意寫作。這本書的封面非常童趣,很多人以為是兒童讀物,就興趣寥寥,但實際上,它非常適合我們成年人閱讀。這本書從分析各種經典文學作品出發,帶領讀者探索探索文學的創作模式與規律從而更深入地解讀文學作品。
在這裡我舉出2個書中的分析點(包括對書中的原文引用):
1.文學作品靈感素材之源——莎士比亞
18世紀-21世紀的很多文學作品中都能捕抓到莎翁(莎士比亞)文學作品的身影,可以說莎翁無處不在,只能感慨莎翁的文學天賦啊。伍迪·艾倫把《仲夏夜之夢》拍成電影,叫做《仲夏夜綺夢》;《西區故事》這部音樂劇改編自《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等。
2.天氣描寫的暗示作用
文學作品中的天氣經常變幻莫測,但是作者每一個細節的處理都有其深意。雨可以讓人物淨化心靈也可以帶來新的生命和新的希望;霧常常意味著某種混亂與困惑;雪既充滿誘惑又令人恐懼,既能讓人輕鬆又能讓人窒息。
中西方文化差異會導致我們在閱讀它們的文學作品時產生一些困惑,如果可以事先了解文學作品的一些模式和規則,可能會讓我們用一種新的角度去理解這些作品。如果我們閱讀時發現“這個場景/畫面我好想在那裡見過”,我想會增添許多閱讀的樂趣!

以上我所舉的四本書,從不同的側重點來探討應該如何深度閱讀這個問題。這些方法不可能適合每一個人,但是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吸收可利用的部分,實踐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將讀書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Ma尼卡


你的問題是:能夠讀懂一本書,不像以前那樣讀完一本書,過後就忘記。我之前和你有一樣的問題,讀完了,但是書中有什麼知識點,一閉眼,全不見了。後來,我有意識地看了一些“閱讀”方向的書籍。

針對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一本書寫的很好,叫做《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的作者分享了自己的速讀技巧,怎麼製作思維導圖來把握書的概況,還有怎麼把書中學到的知識,迅速應用到生活中去。雖然都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但是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讀過很多書,看到了很多理論案列,面對問題的時候,依然感覺捉襟見肘。 《實用性閱讀指南》作者大巖俊之曾經就有過類似的困惑。

大巖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學生時期不愛讀書,開始上班後迫不得已要練習閱讀和寫作的技能,但是吃了不少苦頭。 直到30歲的時候他準備創業,受一句“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的鼓舞,開始追尋這些成功人士腳步努力閱讀,一年讀完了300本書。

然後問題來了,他發現讀過的這些書,跟沒有讀過一樣,完全不記得書裡講了什麼。 他花錢參加讀書會,和別人探討,努力找原因。 最終,他找到了有效率的讀書方法,能夠紮實地掌握住每一本書的要點,知識儲備也水漲船高。

但隨之,第二個問題又來了。

他發現,這些知識在他身上完全沒有體現出效果。他發現知識如果不能落實到行動,一切都是空談。 於是他又開始探索怎麼將書中的內容付諸行動。這一次的,他終於實現了的自己的目標,成為一位講師。

《實用性閱讀指南》就是他兩次探索的成果,從他的個人經驗出發,分享瞭如何才能有效率讀書且記住書中的內容,以及如何將書中的內容付諸實踐。

在“如何有效率地讀書”這個問題上,他的觀點並不算新鮮,但是模式很成熟,即使不修改,照搬過來也可以複用。

他的觀點是帶著目的和問題去閱讀,閱讀過程中不強求自己全部理解,但是要有時間觀念並且要有輸出的意識。

確定自己閱讀的目的和問題落實到操作層面主要是3步:

1、明確自己讀書的目的(5-10分鐘)

2、概覽序言、目錄、後記、大概瞭解書的內容(10-20分鐘)

3、確定問題(這裡是深入閱讀的關鍵,需要5-10分鐘)

然後,我們只需要帶著問題去書中尋找答案。

對於市面上大部分圖書來說,書中重要部分只佔比20%,而在20%中,最核心的內容只有4%。

這意味著,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忽略掉書的大部分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分享了兩個可以提升閱讀注意力的技巧:

其一、給自己確定一個時間期限,比如1個小時這本書,有了時間期限後,注意力就會有效提升。

其二、帶著輸出的意識去閱讀,把書的內容講述給其他人,或者寫下來。

通過以上幾個技巧,我們就能實現快速閱讀了。

但是閱讀過程中,我們需要做些什麼來提升對書中內容的認知呢?作者強烈推薦了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最初就是東尼博贊發明,用來提升記憶力的可視化思考工具,用在讀書上最合適不過。

作者運用思維導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用於提煉要點,按照讀書的目的製作的思維導圖。

如圖所示,主要涵蓋四個方向:

1、書本身的介紹

2、閱讀目的(包含問題)

3、答案

4、閱讀的總結

這是快速閱讀時,整理書中要點的一個好辦法。這樣的導圖的缺點是,損失了很多書籍本來的信息。

第二種方式則是針對想要記錄書中全部內容的情況。

思維導圖在這裡有兩種運用方式,一是按照章節、標題、小標題一層層的標識,按順序整理自己覺得重要的部分; 二是針對自己的重點,進行個性定製,選出來自己覺得重要的部分,向外延伸。

無論是哪一種使用方式,做思維導圖的前提是閱讀過程中已經對書有了標記,閱讀過程中的“折角”“劃線”“做標記”就是思維導圖的素材。

那麼,我們如何把學到的知識落地到現實生活中呢?這也是這本書的第二大要點。

簡單來說,就是要把書裡的方法落實到行動上來,讀了閱讀的書,就改進自己的閱讀方法;讀了時間管理的書,就用來規劃自己的時間。

這裡作者引入了一個叫“行動目標”的概念。

所謂行動目標就是:讀完這本書之後,你具體要做什麼?比如閱讀完一本關於閱讀的書可以確定目標如下: 按照書中提到的速度方法讀完10本書並輸出書評,一個月後完成。

作者有意思的地方是他把很多管理學的知識也融入了自己的行動。 比如行動目標的設定就遵循了smart原則,要求行動目標要詳細可量化,並且有一定的實現期限。

目標確定後,就要明確自己現在的水平,以及思考自己與行動目標的差距。 如果最好的狀態是100%,那麼現在是百分之多少?然後分析一下為什麼是百分之多少?這樣我們就能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當下所面對的問題。 然後通過不停的覆盤,來檢視自己的百分比進程。

這裡用圖表展示可能會更直觀:

確定好行動目標,自己現在的水平,接下來就是擬定為了填補差距所採取的行動。 這裡為了防止差距過大引起的懈怠和拖延,我們可以一個以進步10%分階段進行。 “為了達成進步10%的目標,我們可以做一些什麼?”從這個問題出發,寫出自己的行動方案,越多越好。

然後在那麼多條中選出一條自己最想做的,預測一下完成的結果。然後把這件想做的事情,接著向下分解,分解到一週我可以做什麼,甚至每天我可以做一些什麼。

這本書讀到最後,我們會發現作者真是一個把閱讀中學到的知識融匯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的能者,僅僅是如何將書本知識落實到行動上。 他便運用了“緊急、重要”的時間管理原則、“SMART原則”“5W1H”原則來配合自己做目標分解,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他給出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以往讀書,讀過一個“知識蟲洞”的概念,大概意思是每一個行業、領域都有一定的知識壁壘。 但如果能把這個壁壘打通,把各種通用的經驗融合,那麼你就可以打通了知識蟲洞,現在這個社會缺少的便是能夠打通知識蟲洞的人。

可以說大巖俊之便是一個在打通蟲洞的人。 他把從各種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從落實到對行動目標的指導上去,落實到現實中去。

《實用性閱讀指南》雖然是一本經驗之談,但給我的啟示不只是閱讀上的技巧,而是更宏觀的——我們應該在閱讀中學到什麼? 至少,我們不應該只是為讀而讀,而是為做而讀。

如果你想解決讀過就忘的問題,這本書很值得一讀,裡面的技巧很實用。


徐瘋瘋


我有一個朋友,她曾經把房子租在一條小巷子裡。有一回她帶我七彎八拐,才到她所租的房子。然後她回過頭,問了我一句:“你知道下次怎麼到我這嗎?”我說不知道。她給我翻了個大白眼。


之後,她再帶我回出租屋的路上,我就開始留意路上的標誌性建築物,比如前方有個理髮店,在理髮店處要左拐,然後我會看見一家火鍋店,最後小巷子的第一家,就是她的出租屋。這樣下來,我下次到她出租屋就不用她帶了。


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你有沒有帶著目的去閱讀,就決定了你讀書的結果。以下是我今年讀了多本閱讀書之後,總結出的一套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看目錄、前言和後記

我這裡假設你閱讀的是紙質書。


從拿到書開始,你就要看一下這本書的封面和作者簡介,這能幫你快速瞭解這本書的大概內容。

看完之後,你就要仔細研究一下目錄,從目錄中,你可以清晰看到這本書的結構,比如《微習慣》就是遞進結構,作者介紹了微習慣的概念、大腦的工作原理、微習慣的好處以及如何用微習慣策略,養成好習慣。


《影響力》這本書就講了六個原理,每個原理都是獨立的,看書的時候可以從任何一個原理看起。


有些作者也會在前言部分,介紹書籍的內容和結構,後記也會再涉及到這本書的內容,這樣下來,你對這本書的結構和內容就有了大概的瞭解。

縱覽全書

在這一步,你就是將整本書縱覽一遍,也就是大概看看每一章的前幾段和後幾段,還有大標題和小標題,但不要停留太久,例子什麼的略過去。這樣你就可以知道哪些是你需要閱讀的重點章節了。


開始閱讀

我們剛才已經縱覽了全書,挑出你要閱讀的重點章節。這時候,你可以開始正式閱讀了。


閱讀前你可以再縱覽一下你所要閱讀的章節,也就是前幾段和後幾段,以及大小標題和黑體字部分。


然後,我們要帶著目的閱讀,也就是對每個標題進行提問。


比如,在《刻意練習》一書中,有一個章節是講“心理表徵”,你就可以對這個標題進行提問:“什麼是心理表徵?”"它和我的生活有什麼聯繫?"


帶著這個目的閱讀,讀完後,你假設你旁邊有一個不知道這個知識點的人,你用自己的話將這個概念複述給他聽。注意,是用你自己的話,而不是作者的原文,並且你還要將這個概念和你的生活聯繫起來。


舉個例子:

心理表徵:就是你對某一件事或某些信息所形成的心理畫面。心理畫面越清晰,心理表徵就越成熟。
聯繫:剛開始學習跳舞的人,很難同時協調很多動作,可能做了一個動作後,下一個動作就忘了,她們對這些動作信息形成的心理畫面很不清晰。等練習到一定程度後,她們就能將這些信息全部整合在一起,並在心理形成一幅清晰的畫面,這時候她們的心理表徵就很成熟。


等你“啃”下這個概念後,你就可以專心下一個小標題。


比如,當你讀完心理表徵這個概念後,你再看後面幾頁,你會發現內容都是介紹這個概念的具體應用,這樣你就可以看快一些了。因為我們已經掌握了心理表徵這個概念了。


這樣下來,你對這個章節的內容就非常清楚了。接著,下一個章節你用同樣的方法閱讀。


素材積累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還可以用將一些金句用線划起來,在素材的旁邊劃一道豎杆(因為素材都是一大段,劃橫線不方便)。我用的都是鉛筆,畫錯了我可以擦掉,這樣比較方便。


然後你可以用手機拍照,將這些金句和素材上傳到雲筆記本,或者你看的是電子書,那就直接複製粘貼,非常省事。這些素材都可以運用到你以後的寫作中。


輸出

按剛才那樣有目的讀書,你肯定不會馬上就忘了書的內容。這時候,你就可以針對書的內容畫一個思維導圖,然後寫一個書評。


像這樣,將一本書拆成很多部分閱讀,就直接降低了你閱讀的難度。而且,你對這本書的內容和結構也印象深刻,這就達到了深度閱讀的目的。


我是漾姐兒,歡迎關注我,瞭解更多關於學習、自我成長問題。如果你對我的答案有不同的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漾姐兒讀書


深度閱讀,必須做到這兩點

你想做到深度閱讀,最核心的目的是想讓自己讀懂,那麼我告訴你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拋棄傳統的讀書方式,把一本書讀三遍。

第一遍:快讀

花半個小時時間,不做筆記,不思考。就是拿起一本書來回翻,就像讀報紙一樣,重點是找到哪些重要的內容。找出需要你重點讀的,把它標註出來,或拿一個便利貼貼上去。記住,這個時候要快速讀,不做深度筆記,只是找重點。

第二遍:深讀標記的重點

把你標註的重點,花花上,一個小時的時間,全部仔細讀一下。至於其他的地方,直接略過或不讀。這個時候,一定要告訴自己,千萬要忍住不要去看那些你沒有標註的地方。

因為你第一次讀的時候,你根本就它們忽略掉了,這證明這部分對你是沒有用的,也就是說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必須對於信息做出決策,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沒有用的,然後只關注有用的,所以,第二遍精讀有用信息。

第三遍:關鍵的一遍

回顧你讀過的內容,然後做好總結,一定一定要做總結、做筆記,你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形式,也可以通過寫讀書筆記的形式,或者其他方式,如向別人分享的方式,把你所讀的這些重點內容裡面的知識點,包括自己的反思寫出來,並且展示出去。

在第三遍中的重點就是消化、吸收並且輸出的過程,而這事決定你的讀書是不是有深度的標準,你能夠總結做得非常好,向別人講的非常好,說明你把書弄懂了,弄明白了,所以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讓你自己更有深度閱讀一本書,而不是像傳統那樣,翻一翻,讀一遍,然後就結束了。

最終,再次強調,這種三遍讀書法,第三遍是最關鍵的,但前兩遍也必不可少,這都是前期積累和篩選的過程。

讀書達人(年均300本)
公眾號:千城Slash
讀書行萬里,夢想走千城

在下千城


不請自來、乾貨分享、絕不私藏 ~

我是明哥,前麥肯錫戰略諮詢顧問,埃森哲管理諮詢顧問,13年職場經歷,一個喜歡用思維導圖架構PPT的老司機,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一起成為職場精英。

個人觀點

閱讀包括3個階段,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前兩個階段,都屬於瞭解書本內容的粗淺閱讀,而分析閱讀,即帶著問題去閱讀,將自己是思想、知識與書中的內容進行匹配,對部分內容進行深度研究和評判,因此,第三種閱讀方式,是價值最高、記憶力最深刻的閱讀,下面我慢慢給你講,文末有閱讀工具分享。


觀點:讀書的最高境界:學到、精研、轉授他人



一、基礎閱讀

基礎閱讀屬於非選擇性閱讀。

學生階段的閱讀,大部分讀書基礎閱讀,目的就是死記硬背或掌握知識點,比如語法、詞彙、專業知識、技巧等。


二、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屬於有選擇性閱讀。

我們首先會基於下面的四個原則選擇書籍

  1. 書名、序、副標題

  2. 目錄

  3. 索引

  4. 出版者介紹

然後,我們會開始挑選篇章(開頭、結尾)、 隨意翻一兩段(基礎脈動)進行閱讀,覺得有趣或有用,才會認真閱讀,但思路還是快速檢視、快速瞭解感興趣的內容。


三、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屬於有選擇性閱讀。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 ,我們會從書的分類、整體性內容、內容的邏輯順序,找出作者想表達或想問的問題,有四個基本要求(Rule 1~ 4)。

  1. 書的分類 RULE Ⅰ

  2. 簡述書的內容(整體性) RULE Ⅱ

  3. 順序組成架構 (複雜度)RULE Ⅲ

  4. 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RULE Ⅳ


第二階段

  • 找重要文字,達成共識 RULE Ⅴ

  • 圈重要句子,找出主旨 RULE Ⅵ
  • 尋文句關聯,架構論述 RULE Ⅶ
  • 找出作者的解答 RULE Ⅷ


第三階段

最終要、最有價值的階段


讀書的最高境界: 學到、精研、轉授他人


小福利

訓練邏輯思維,就用個思維導圖工具,免費分享2G的軟件和模板,獲取方式:

(2)思維導圖大禮包 (注,不是在評論區,是發私信哦)


關注【思維導圖PPT】,每天分享一篇思維導圖、PPT、職場技巧幹貨,希望你的每次來訪都有所收穫,感謝您的點贊、轉發、助您早日升職加薪!

思維導圖PPT


在博覽群書過程中,對自己感興趣的書籍要做到精度,這樣就可以對書中作者的思想有深層次的解讀,對書中的精髓也有了全面的吸收。這就是深度讀書,對每個人來說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讀書要選擇好讀書的方向,對感興趣的書做一個規劃。在琳琅滿目的各類書籍中,從書籍的出版說明或者序及小引中瀏覽一下,從中篩選出要讀的書。

其次,在閱讀過程中,對描述的重點部分可以做一個標註,將書中的精彩部分可以多讀幾遍,甚至有的重要和精華部分可以做一些讀書筆記。

最後,一本書讀完後,回憶一下書中作者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對書中的觀點進行分析提煉,整理出一個全面的總結,這樣才能達到深度讀書的結果。

總之,有“讀書破萬卷”的精神,還需在浩瀚的書海中,對重要的有思想的感興趣的書,作為“深度讀書”的對象,孜孜不倦的做到深度讀書,將書的中心思想做一個全面瞭解。


濱磊


我跟你遇到過同樣的問題,書讀的不少,沒有自己的知識框架。談論到某一個問題,看到別人說的頭頭是道,很羨慕。但是,同時也會問自己,我也沒有少讀書,我為什麼不能像別人那樣?

因為有這個困惑,我讀了幾本閱讀技巧方面的書,推薦原尻淳一《高效能閱讀》給你。這本書無論你是低階閱讀者還是高階閱讀者都能學到你想要的方法。下面是我閱讀這本書中的收穫。



精準讀書

一個班的學生聽同一個老師講課,不同的人收穫不一樣。我們總是說,會預習的孩子,學習效率更高。為什麼?因為他們帶著目的與問題進課堂,沒聽課之前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讀書如同聽課,主動選擇內容,閱讀效率更高。

方法1:自定義索引

目錄概括整本書的內容。但是,對讀者來說,真正重要的只有一部分。

如果我們能夠為自己量身訂製目錄,就能精準定位內容。

這個重新定製的目錄包含“我”需要的重點。方法就是:我們拿到書之後,快速將書翻一遍,把自己感興趣、想深入瞭解的章節摺頁。在書的封面後面有一張空白頁,在空白頁上寫上章節和頁碼,個性化目錄就完成了。

當我們想進一步閱讀的時候,只要看自己編制的目錄就可以。

方法2:標記重要章節

有時候,我們被書中某一句話或某個故事深深地打動了。當我們想重新讀一遍的時候,把整本書翻遍了,就是找不到,真是抓狂。

要迅速定位這些重點內容,我們在閱讀的同時就給他們貼標籤,在標籤上寫上章節名稱或者關鍵詞。

等到我們需要重讀的時候,幾秒鐘就能精準的找到他們。

讀成專才

垂直閱讀

什麼都懂,但什麼都不精,只能把我們變成萬精油式的人物,放到哪裡都可以,但沒有你也可以,因為可替代性太強。

要想成為撥尖人才,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專屬領域。就像提及職業規劃我們會想到古典,談到社群運營我們會想到Better me,演講會想到龍兄,DISC會想到徐海峰。優秀的人會主動給自己貼標籤,先打造一個專長,再考慮廣博。

我選擇在育兒領域深耕,我首先需要閱讀育兒經典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弗洛姆的《愛的藝術》,蒙特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等等。

等我把專業知識深挖到一定程度,超過80%的人,再繼續圍繞這個主題做周邊學習。這樣深與廣都有了。

多讀多思

有人說: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一個人學習道理有三層境界:第一層,知道;第二層,懂得;第三層,做到。

我們容易忽略第二層。懂得是指把道理與自身結合,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

說到要努力,有的小夥伴選擇報各種班,學得很多;有的小夥伴選擇約聊各種大咖、升級思維;有的小夥伴埋頭苦讀。各種方法都可以,關鍵你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人云亦云。

很多人別人做什麼,他也一窩蜂似的跟著做,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說白了,這還是懶,是思想上的懶。

解剖知識

以終為始

原尻淳一在書中援引了達芬奇的話:“一開始先考慮最後。”言下之意,明確自己看書為了什麼,然後你就知道怎樣讀書了。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的學習只是跟著感覺走。

我閱讀的目的是概括書中三個重點,寫一篇書評。剛開始,我的閱讀順序是這樣的:

看目錄→看書→重點地方摺頁→重讀書中重點→歸類→看目錄→歸類

結果,反覆閱讀、反覆歸類,還是很難找到書中的3個重點主題,知識依舊像星星一樣散落在書本里,零零碎碎很難撿起來。

後來,我的閱讀過程做了如此改進:

看目錄→寫3個問題→讀書→重點地方摺頁,同時劃分到歸屬問題→回答問題

兩個閱讀方式的差別是:前者根據信息歸納信息;後者根據問題,主動尋找信息,歸納信息。前者消耗時間很長,一直在反覆找出三個重點;而後者有了重點,去書中要答案。

我們要在頭腦中想象讀完一本書最後做什麼,然後倒推出事前準備,就可以最大程度節省勞力。

解剖書本

讀一本書,我常想達到一個效果:把書裡的精華吸收,變成自己的骨肉。這樣,我就可以安心的把書放在書架上,而不是隨身攜帶了。

設計

原尻淳一認為雜誌與報紙不同,佈局與設計優美。顏值非常重要。我們讀到一本好書,或者一篇好的微信文章。可以考慮一下,我的閱讀感受如何,是不是這篇文章從視覺上很賞心悅目?

如果我的閱讀感受很好,我們可以學習它的排版,配圖、行距、字體等等。

框架

有的文章框架設計很經驗老到,讓我們拍案叫絕。

前兩天我讀到一篇好書評,作者把讀書當做吃飯、吸收營養,開篇通俗易懂,一眼抓住我的注意力。寫完文章主體之後,作者又把讀書與吃飯做類比,與開頭呼應,讓人覺得形象生動、簡單易懂。

這樣的結構,如果讀者覺得好,就可以收集下來,模仿他的格式寫文章。

論據

如果你以寫作為目的開展閱讀,看到書中的好例子,不妨把他摘取出來。

有一段時間我學著制定計劃,當時讀到一篇文章,它講了一個馬拉松冠軍。

記者採訪他:“你認為自己之所以能贏,是因為什麼?”

馬拉松冠軍回答:“因為我的大腦!”

你一定會覺得這個答案是故弄玄虛吧,運動員贏不是因為體力而是因為腦力,騙誰呢?

事實是,這個運動員每次比賽前都會實地觀察,把長長的路切分成幾段,為每一段路程選一個路標。這樣,他每跑到一個路標,就知道自己離終點還有多遠。

而其它的運動員呢?跑得精疲力竭,終點依舊遙遙無期。

這個故事足以證明計劃和階段性目標的重要性了吧!

我們就可以把它截取出來作為寫作素材。

建立自己的數據庫

有人說:大腦不是用來記憶,而是用來思考的。

不會做筆記的人,頭腦就像被貓咪搞亂的毛線團,亂七八糟。等到有一天,他需要用大腦思考的時候,大腦用於記憶,內存不夠,卡機。

我讀書的目的是輸出,寫書評或說書稿,所以抽取出一本書的3-4個重點對我來說很重要。以前,這對我來說是個難點。

原尻一郎提到梅棹忠夫先生的“知識生產的基本概念”。梅棹忠夫認為知識生產有三個步驟構成:1.信息收集;2.信息的結構化;3.文脈化。

有關信息收集,我更喜歡書面信息而不是電子信息,因為書面信息在做整理的時候更直觀。我看到有趣的故事,會將故事梗概寫到一張便利貼上, 同時為它選一個主題。

之後,就是信息的結構化。在這個環節,我將便利貼根據主題分組。為什麼說書面信息更好呢?因為在分組的時候,可以直接移動便利貼分類。

最後,根據寫作主題,將信息分撿排列,形成文章的框架。

如果僅僅是寫文章而不是寫書,我認為做到第一步和第二步就足夠了。

我相信你讀完這本《高效能閱讀》,就能學會如何讀懂書,並有收穫了。


小慧聊育兒


我簡單的說一下我的觀點。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於深度。

首先我覺得可以先考慮一本書的構成。一本書是由前言,目錄和內容構成。我們首先要看的是前言。為什麼,因為前言是作者對於他的思想的深度概括。但是關鍵在於怎麼看。你要從前言得到的是什麼。是作者的中心思想。因為前言中有很多的作者的寫作歷程,背景等等。但是我感覺最重要的是提取出中心思想,而其他的可以選擇去看。

接下來是看目錄。目錄的作用是什麼?他是這本書的內容的一個大的構架。而我們看目錄就是要掌握它的構架。試著找到它們的聯繫點。我認為可以用思維導圖去構造出來。

而接下來就是正文內容了。其實閱讀有很多種方法,可以跳讀,可以細讀。而我們決定用什麼閱讀方式的原則一般是書籍的種類和對於我們來說,我們想要怎麼讀。我們感興趣的程度。那是不是說深度閱讀就是要仔細的閱讀,一字不落的讀呢?當然不是,每一本書都有一些是不太重要的,它們起到的作用只是一個引導,引導你去到作者的世界。其實作者最後只是想要你通過這些內容得到一些東西。比如一些事例。(但是小說類的書除外,因為它就是以多個故事來形成的。我感覺小說可以速讀)。

閱讀最重要的一步是思考。思考才是重點,關鍵。是深度的深的關鍵。而深度能有多深就要看你思考得有多深。

那如何深入的思考。我認為就是問為什麼。不斷地問為什麼。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把這些內容給徹底瞭解。

思考過後,你要做的是把每一章的內容也進行一個概括,把每一章的中心思想給概括出來。然後寫在每一章的後面。記住能多簡單就多簡單的概括。這是很有難度的,因為這是考驗你對於這一章的思考深度,這是檢驗你思考深度的一個方法。所以能用30個字概括完的就不要用50個字。


我是誰82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把閱讀比作一棵樹,那學會去閱讀就是一把刀了,而《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就是教你怎麼把這把“刀”磨鋒利,有效而快速地砍下閱讀這顆“樹”。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莫提默·艾德勒,是美國有名的教育家 。除了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外,以主編《西方世界的經典人》並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相異而聞名於世。 這本書是艾德勒最享有盛名的一部著作。最早出版於1940年,此後反覆重印、再版。1972年,艾德勒的助手,哥倫比亞大學的查爾斯·範多倫教授對這本書大幅增補。《如何閱讀一本書》在國外發行了近80年,一直是暢銷書排行榜上的常客。而在中國,這本書也重印了30多次,可見這本書的影響力。

這本經久不衰的著作從主動閱讀,閱讀層次,閱讀實用技巧幾個方面入手,告訴我們怎麼由淺入深地閱讀,怎麼做一個有風度的、合格的讀者。

由被動接受學會主動閱讀。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想提升自己想好好閱讀一本書,於是靠著床頭,調好燈光,剛看了一會,手機響了,回覆下微信,朋友圈那裡又有小紅點,忍不去點進去,開始刷朋友圈,半個小時候想起我今天不是要好好閱讀嗎,關了手機重新把視線拉回到書本上,可看了10分鐘不到,眼皮掙不開了,告訴自己算了,睡吧!所以有人開玩笑說,想治失眠,就給他一本書吧!為什麼一拿到書會犯困?艾德勒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我們在被動閱讀,不知道要在書中獲得什麼?二是現代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而一本好書是“高於自己理解的書”,我們的閱讀能力不足導致我們沒法看下去了。因此要想不拿書就犯困我們應該要做個有自我要求的讀者,帶著問題去讀書,並努力提升自己的閱讀力。艾德勒提出我們閱讀時要對自己提出四個問題,並自己回答出來。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讓自己閱讀時像個“偵探”。除了拿書就困,看後就忘估計也是很多人不願意閱讀的原因。“我看了就跟沒看一樣,裡面的內容我完全不記不住”、“這本書不錯,值得不讀”,“怎麼個不錯,好在哪呀”“額...就是感覺不錯,我也說不上來哪好。”如果是這樣那你根本沒有理解你看的書。艾德勒告訴我們其實閱讀是有四個層次的的,而且層次是漸進的,就像一個偵探一樣對書層層剝繭,找出書最核心的主題和線索,循序漸進地提高我們的閱讀水平。這四層分別是:第一層基礎閱讀、第二層檢視閱讀、第三層分析閱讀和第四層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就是初級閱讀,學會基本的詞彙和段落分析就會了,這是在小學時就可完成的。

檢視閱讀就是花少量時間的略讀。通過看書名、索引、書衣等內容瞭解書的類型。然後快速瀏覽全書的目錄,挑選跟主題相關的章節看下,搞清楚全書的結構。最後把書打開來,隨便翻幾頁,特別是最後兩頁,念個一兩段。這樣略讀下來你就能瞭解 這本書的主旨是什麼,整體框架是怎樣的,作者準備通過哪幾個方面來進行闡釋他的主旨,這些方面中你最想要了解的是什麼?作者想要解決什麼問題?這些問題對我有用嗎?

分析閱讀就是精讀,對全書完整而優質的閱讀並且是追求理解的閱讀。分析閱讀又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掌握全書結構大綱,第二階段是找出作者的共識、主旨和論述,第三階段跟作者辯論然後表達自己的想法。這麼說吧,如果將書看做一個人,那麼第一階段是透視出它的骨架,第二階段則就找出它的血和肉,而第三階段則是對它這個“人”表達你的看法。

主題閱讀最高層次的閱讀,也是系統化的最有收穫的閱讀。比如你想了解焦慮這個主題,那麼第一步你要先去找關於焦慮的書,那怎麼找呢?你可以看索引,去圖書館查找,當然現在互聯網信息如此發達,你也可以去百度,豆瓣,知乎等平臺去找。通過搜索可以找到《控制焦慮》《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等等關於焦慮方面的書,再建立一起書單。第二步就是用檢視閱讀的方法找出跟主題有關章節並做標記,但記住這時就不要全書去讀了,只讀與主題有關的。例如你找提高閱讀速度這個主題,在《溝通聖經》以及本書中都有這方面的內容,這時你只需閱讀溝通聖經中的十一和十二章提高閱讀速度,增進閱讀效率這兩章,其他章節不再閱讀。然後找到一套中立的詞彙形成自己的共識,再列出一些問題,讓作者來回答。最後對於有衝突的論點進行整理和討論。這樣讀下來,你對你想了解的主題能充分了解並理解了。

讀書就要讀經典的書,《如何閱讀一本書》是本趣味性不強但卻經典的好書,這樣的好書值得多讀幾遍,然後憑著自己的心智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最後破繭而出。明朝開國元勳劉伯溫曾道:“讀書人,讀得廣,卻讀不通,達不能兼濟天下,窮不能獨善其身;讀過書的人,讀不一定廣,但讀得通,經世致用,舉一反三。”就讓我們一起好讀書,讀好書,做個讀過書的人。


小馬騎高高


如何深度閱讀書籍?這個提問與我有關,我想作出回答。工作之餘選一本好書,專心致至地認真閱讀,對於愛好讀書人來說,這是一種閒情逸致,修生養性的書香生活。


受讀書的影響,很早就是一個人單獨生活。每當夜深人靜,每逢節假日,一個宅在自己的小書房。一本書,一杯茶,一支筆,一個筆記本,還有那一首又一首低沉的古典輕音樂。這種濃厚的書香氣息,解除了白天工作的勞累,沒有孤獨寂寞,只有趣味無窮,樂在其中。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我既不要顏如玉,也不要黃金屋,只要能夠把我選擇的那本好書,做到了深度閱讀,我就知足常樂。不動筆墨不看書是我早已形成的習慣,書中普通的內容我是一目十行,那些好的語言修辭,我就認真閱讀,並打上記號。當讀到精華的一部份,那就是一字一句仔細推敲,直到完全理解為止,然後再做下筆錄。當這本書讀完之後,再寫下讀後感,有的人生哲理,有的那感人的故事情節,就變為了自己的文章。


我的讀書很痴迷,有時讀到夜半三更,還是捨不得放下。有時當書中的內容讓我淚目的時候,我還是夜不能寐,浮想聯翩,已是東方拂曉,還是欣然命筆,於是寫下了各種各樣零碎的文章。我這樣的讀書算不算深度閱讀,我不清楚,我只是執著地沿續這種方式去讀書。


我常常這樣問自己,我是不是讀書讀成了書呆子,如同范進中舉,我不承認,因為我曾經也有過成功和榮譽。我現在一事無成,人生極度地落魄,是不是活成了當年的孔乙己,也不是。因為我還在尋找自己的出路,一旦認準目標,我將勇往前行,一干到底。

在我人生的低谷,身邊所有的人對我避而不見。唯有那一本本傳記文學對我真情的陪伴,那些成功人士的踏平坎坷成大道,讓我有了鬥罷艱險又出發。於是我的詩在我眼前,我的遠方就在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