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金匱要略》不僅是中醫經典更重要的是創立中醫治病方法論

張仲景《金匱要略》不僅是中醫經典更重要的是創立中醫治病方法論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趺陽脈浮而滑,滑則谷氣實,浮則汗自出。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張仲景對於歷節的病因病機、治療方案的整理雖然只有幾段文字,但對於後世對歷節病的治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所運用的方劑在當前臨床使用中也能取得較好的療效。通過對於歷節病的學習也進一步加深了對疾病的認識及研究的一個過程。

張仲景《金匱要略》不僅是中醫經典更重要的是創立中醫治病方法論

現代醫學的調查方法包括臨床調查、統計分析,提出可以被理解的解釋,找到治療方案。張仲景在那個年代也通過整理當時的一手病歷資料,通過不斷的總結而來,其成書年代雖然久遠,但採用的方法仍是非常科學。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認識中,通過大量的病例分析,在症狀、體徵、輔助檢查之中尋找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本質,指出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累及周圍組織結構(如神經根、脊髓等),並出現相應臨床表現者稱為腰椎間盤突出症。 然後在實驗及臨床資料的支持下,對發病機制進行闡述。找到該病特徵性症狀、體徵、輔助檢查。在對腰椎間盤突出有深刻認識的條件下,找到療效較好的治療方案。所以古今對疑難病常是先從臨床病例報道開始,研究疾病的特徵性症狀,再找到致病原因,最後才是治療。

張仲景《金匱要略》不僅是中醫經典更重要的是創立中醫治病方法論

在骨科疾病中,Phillips在1927年第一個注意到頸神經根受壓可引起心絞痛樣心前區疼痛。此後,多人分別報告了頸性心絞痛的發病情況,認為這種類似冠心病的胸壁疼痛的發病原因可能是頸椎病頸神經根受累產生神經根炎所致。有人進一步指出,在排除了冠狀動脈病因之後,頸椎病可能是引起胸痛症狀的主要病因。有人通過大量病例對心絞痛性和非心臟性胸痛病因的研究,也證實了假性心絞痛可能會繼發於頸椎關節炎。還有人將見於頸椎退行性變後出現的無心電圖改變的胸痛,歸因於頸椎骨贅刺激了心臟交感神經。從而對頸性心絞痛下定義,制定診斷標準,治療上才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臨床工作中,有的頸椎病患者伴有視力模糊、視力下降、眼脹、眼痛、眼乾、畏光流淚、眼瞼下垂、複視、斜視、瞳孔不等大、眼球震顫甚至突然失明等眼部症狀,而眼科檢查又無明顯的器質性病變。臨床工作者發現了二者的聯繫,提出“頸性視力障礙”,並根據中醫理論,對其進行中醫特色的手法推拿、牽引、體針、穴位埋線、三步針罐、理療、藥物等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張仲景《金匱要略》不僅是中醫經典更重要的是創立中醫治病方法論

在目前的醫療環境下,雖然一部分疾病的本質已被人們掌握,但仍然有一些疾病因為發病率低或者因為被其他疾病所掩蓋,還未被人們認識,可以說人類的疾病譜並沒有我們相信的這麼簡單;或者現代醫學已有所發現,但在治療上沒有找到較好的治療方法。 隨著疾病譜和醫學模式的變化,人類健康面臨的諸多困惑擺在了中醫的面前。要迎接這些挑戰,必須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的方法和技術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得出規律性的認識,提煉出理論思維,以豐富中醫學的內涵。

張仲景《金匱要略》不僅是中醫經典更重要的是創立中醫治病方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