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歲農村大媽住土窯洞,蒸7籠“開口笑”饃饃,看看是啥樣子


這是在山西晉南一山村,73歲的陳媽媽給兒女蒸的不同樣式的饃饃,花捲、包子、饃饃,樣樣齊全。大媽有四女一兒,每到雙休日前一天,她和老公就開始忙碌了,從大清早就開始和麵,發麵,摘菜,整理乾花椒葉,柴火,快到中午時分,塔籠節,燒火,開始蒸饃,至到下午五點多才能忙呼完,大媽說明天孩子要回來,幾個孩子多年了,就喜歡吃她蒸的饃饃,兒女也說不清啥原因。

大媽自從孩子們離開她倆參加工作,她多年已形成習慣了,每逢週末是她和老伴最忙碌也是最開心的時刻,“兒行千里母擔憂”這句古語,對大媽來說就是“兒行千里母惦記”最恰當不過了,大媽經常揹著院子裡長的青菜,墊著花椒和香油的花捲步行5、6裡山路,再倒三次車去城裡看望兒子和女兒,大媽說:“把家裡吃的送給兒女,心裡舒坦”。

大媽穿的上衣上千元,那是女兒給媽媽買的,粗心的女兒不知媽媽穿衣尺才,賣大總比賣小好,這下讓大媽有事做了,她用縫紉機修改衣服,樂的媽媽直“埋怨”女兒浪費錢:“莊稼戶人穿這麼好有啥用,穿啥還不一樣呀?”“都說,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我這女兒是我的貼心大棉襖。”大媽開心道。


雖然媽媽嘴上“埋怨”,心裡樂的美滋滋,“我牽掛兒女,兒女掂記著我。娃在外忙,我給能吃上我種的菜、蒸的饃,我心裡服坦,咱在家沒事,給孩子蒸的饃饃總得變個花樣,包子、花捲、鏌鏌誰愛吃啥就吃啥,走的時候再帶上”。

大媽說,這是她結婚的時候婆家給買的,50年代物資匱乏,這是通過熟人憑票購買的,公公走了幾十裡山路用擔子挑回來的,那時候不像現在村村通公路,公公來回走了整整一天,這臺縫紉機可是家裡的大功臣了,家裡老老小小的穿戴全靠它了。幾十年過去了現在用著還提好的,這是臺“蝴蝶牌”縫紉機,想必年輕人都不認識了吧?

大媽蒸的包子, 包子餡是院子裡種的青菜,紅蘿蔔、白蘿蔔、韭菜、粉條,大媽說,由於面發的有點過,包子和饃饃全部都“張口”了,看著難看吃著好吃。“您蒸的饃饃都是開口'笑',這真是'笑'迎兒女回家的”攝影師羨慕道,有媽真好,有媽就有回家路。


大媽蒸的花捲,裡面墊著自家釀的菜籽油、花椒葉,“可香了,兒女們都喜歡吃,每次他們走時都要帶上許多。”

兒子家就在我的隔壁,兒子是老師常年生活在城裡,兒子讓大媽和老父親住到新房子裡,大媽現新房子,大媽不去,冬季燒鍋爐取暖,只有兩個人,太浪費,土窯洞是冬暖夏涼,院子裡還能種菜、養雞,能放許多雜物,生活非常方便。大媽每過幾天走進兒子的院子裡看看。

大媽是個勤快人,院子裡空閒地方,好幾處都種著各種青菜,不光自己吃著方便,兒女們帶到城裡就不用花錢去買了。

幾個娃明個就回來了,家裡又熱鬧了,這輩子就圖個娃娃光景都過的滋潤,做老人還圖他們啥。大爺說到幾個子女禁不住笑在臉上,喜在心頭。

暖暖的冬日餘輝灑落在這座老院子裡,忙碌了一整天的大媽走出家門去兒子家轉轉,明天兒子就要回來,得提前把兒子家爐子生著,把房子暖一暖,兒子回到家裡就不冷了。想了解更多的精彩的鄉村生活故事請關注【泥腿子攝影師】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