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刘姥姥进蘅芜院后为何一言不发?

润杨的红楼笔记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蘅芜苑主题风格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有关于蘅芜苑的具体描写:

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
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

贾政没进门的时候,觉得“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进去之后,又感悟: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

再看潇湘馆的模样: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认为此处可“月夜读书”。

再看屋内,宝钗屋里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而黛玉屋内,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

从刘姥姥的眼光来说,蘅芜苑是一定不如潇湘馆的了。

她未必能领悟大道至简的趣味,只看得到宝钗屋里啥都没有,而黛玉屋里“满屋里的东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什么”。

这一对比,别说刘姥姥,我也想去黛玉屋里坐坐,也不想走,毕竟我也没见过世面。

二、宝钗的身份

贾母笑指黛玉点明说:这是我外孙女的屋子。

刘姥姥便知道黛玉是外孙女,贾母很喜欢她。

来“打秋风”的刘姥姥,自然要使出浑身解数来恭维贾家上下。

于是赞扬黛玉就是顺着贾母的心思,哄贾母开心对刘姥姥此行十分重要。

贾母要给黛玉换霞影纱,凤姐马上取了来。

而到蘅芜苑时,贾母先说:这是薛姑娘的屋子?

然后对屋内陈设不满。

薛姨妈又补充说:她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

于是刘姥姥大致能明白薛宝钗是亲戚,从贾母的语气里又很难揣摩对宝钗的态度,刘姥姥不敢轻易表态,万一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就不好了。

贾母要三样东西,鸳鸯却说不知道收在哪,改天再取。

凤姐和鸳鸯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贾母的态度,所以刘姥姥察言观色,只是奉承贾母,在蘅芜苑没有开口说话,害怕说错了话惹贾母不高兴。

三、宝钗的性格

宝钗平时罕言寡语,安分随时。

凤姐评价说: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刘姥姥是极会察言观色的人,作者这样写她:

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会来事。

这类人和人接触的时候,很容易就能看出对方的脾性,便会投其所好。

黛玉真性情,情绪容易外露,所以刘姥姥敢和她说笑。

而宝钗罕言寡语,刘姥姥摸不到她的性子,也不好轻易与她说话。

大致如此了。

---------丸--------


祁门小谢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回答这个问题,窃以为要从刘姥姥的人物性格说起。

刘姥姥这个人物相当不简单,是红楼梦里面的灵魂人物。

文本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刘姥姥因依着女儿女婿过活,眼看着年关将近,家中贫困难以过年,于是思谋着去贾府攀亲,稀图得到些许支持,得以度过年关。

此时的刘姥姥异常卑微。从进贾府讨好门人,恭维周瑞家的,谨小慎微奉承凤姐儿,终得二十两银子而心喜难耐。

让读者们看见了一个为了生活,而低下头颅摇尾乞怜的小人物形象。

此时的读者们,我相信没有一个人看得起刘姥姥这个人物,顶多也就是怜悯其贫困,卑微而已。


文本第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忽见上回打抽风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

这一回里,我们窥见一个与上次出场时,一个略微不一样的刘姥姥。

首先,刘姥姥是送地里现摘的瓜儿,果儿来答谢贾府的救助之恩的。

刘姥姥这次来并没有想着再捞取任何利益,用她自己的话说:

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

这些话里面,我们看到一个庄稼丰收了的农民的喜悦。也让我们思度起前番进贾府,若不是为了饥寒交迫,谁真的又愿意求亲告友,低下宝贵的头颅呢?

因为今年家里不缺吃的了,所以刘姥姥并没有,有所索求,而是急着要出城,要回家。

此处,我们看到刘姥姥并不是一味贪婪索求之人,而是让我们看到了贫困阶层的,一个小人物的知足与报恩之心初露端倪。

这是初步显露刘姥姥的人品。



再来,我们看一看刘姥姥的智巧。

刘姥姥第一次见贾母是什么情形?

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道了万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

我们注意分辨。贾母,凤姐称其老祖宗,诸人称老太君,僧你成其老菩萨。而刘姥姥称其“老寿星”

。古语云:“人到七十古来稀”,刘姥姥的恭维恰到好处。

年迈之人愈近死亡之期,所以欲渴望寿命长远,刘姥姥之称呼,一则有恭维之意,二来亦是祝福之语。

适合刘姥姥人物的身份与心情。

接下来吃完茶,刘姥姥说了些乡下趣闻与贾母听,贾母甚是得趣。

我们回忆一下贾母这个人,专业的女先人说书,她尚且嫌弃恶俗,但唯独对刘姥姥的乡间趣闻甚是得趣。

这说明刘姥姥不仅是个说故事的好手,也还说明刘姥姥这个人见识亦不俗,不然也难入贾母的法眼,更别说得趣了。

尤其是她说的故事:

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子,今年九十多岁了。她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来你该绝后,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

原来此家也有一子,死后菩萨又送一子,十三,四岁,生得跟雪团似的。

这番话不仅合了贾母的心意,也合了王夫人的心意。

贾珠之后,此时宝玉也十三,四岁,文本也说他生得雪团一般。贾母王夫人亦信佛之人,这番言语自是深信不疑,亦契合深心。

刘姥姥离去之时,王夫人赠银一百两,应该是这个故事,合了她的心意,给予到了王夫人一种精神上的鼓励。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姥姥真的是个很会来事的人,知道看人,看场合说话。是聪明伶俐之人。



刘姥姥进潇湘馆,她明知是黛玉的住处,却故意问:

这必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了。

然后贾母笑指黛玉说:

这是我外孙女儿住的屋子

刘姥姥留神大量黛玉方言道:

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呢?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这一处,我们再一次看到刘姥姥的聪明灵巧了。直接夸赞黛玉,显得过于唐突,以问引答,再赞黛玉之不俗,果然令贾母喜笑颜开。

而到了衡芜苑,文本说:

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

又说整个屋子雪洞一般。一色被褥半新不旧,贾母也嫌弃过于素净。

此时,刘姥姥因何一言不发?

我觉得这里不仅是因为贾母也不喜欢衡芜苑。而是刘姥姥自己也觉得此处不详。


文本内也提到了,刘姥姥是个有些见识,又积年的老寡妇。

文本内刘姥姥这一回里说自己已经七十五岁了,世间上的事情也是见得多了,看人自然也经验丰富,目光毒辣了。

衡芜苑内秋情甚足,而年高之人大多喜红色,俏色,视之为吉祥之色。明显衡芜苑肃杀凋零之相,刘姥姥不喜欢。

宝钗有时穿青鼠坎肩外套看,文本内也只有守寡了的李纨也穿这种颜色的衣服。

从衡芜苑内雪洞一般的情景,以及她平日里的穿着,是让刘姥姥看出来了宝钗为人之刻意与寡淡,确实不是有福之人。

年轻姑娘住处如此清冷,更觉不详。

所以,贾母的话语,不仅是贾母自己的心声,也是刘姥姥的心声。

在这里,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出刘姥姥虽然一边奉承贾母,但倒也不违心恭维他人。

至少,在衡芜苑里的不言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她的聪明智巧,也看到了她为人,不乏真诚,甚至有原则的一面。



(图源皆自网络,侵删)


书灯幽见


别看刘姥姥是乡村老妪,她也是积古的老人,精明得很,她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她分辨得清那些千娇百媚的侯门小姐对她的态度。

刘姥姥不想得罪宝钗

贾母邀请刘姥姥游大观园,在宴席上,刘姥姥出乖卖丑,逗大家一笑。林黛玉更是笑得一塌糊涂,而且和宝玉取笑刘姥姥。看起来似乎林黛玉瞧不起刘姥姥,可是刘姥姥敏锐的发觉还是林黛玉率真,对她的表演,林黛玉十分配合。宝钗不同,她罕言寡语,心思难测,对于自己的表演,宝钗全程无视。这让刘姥姥对宝钗有所戒备,因此她不想自己乱说话惹恼了宝钗,所以进入蘅芜苑后,刘姥姥一言不发。

刘姥姥不想让贾母不快

进入蘅芜苑,贾母说:这是薛姑娘的屋子?这一句薛姑娘,让刘姥姥看出了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客气多过喜爱。

贾母在探春的秋爽斋时,和刘姥姥说,我这三丫头好,就是两个玉儿可恶。贾母管孙女叫三丫头,显然是喜欢的,而且也表扬了探春,说明贾母喜欢探春。除了表扬探春,贾母还特意把宝玉和黛玉并列到一起,贾母说他们可恶,实际上是说他们“可爱”。

还有一点,贾母一进宝钗的卧房,就表示不喜欢这个风格。明白了贾母对宝钗的态度。

刘姥姥对贾母的心思揣测得还是很准的,她怕说错话惹得贾母不高兴,干脆当个透明人。


润杨阆苑


刘姥姥是一个高情商的人,随着老太太他们逛园子,一路上见好说好,言行随着贾母的兴致而锦上添花,

来到蘅芜苑,贾母看到宝钗房中雪白如洞,心里很不高兴。

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


贾母是一个讲究排场子的人,喜欢热闹而又不乏张扬。薛宝钗居室的简陋让贾母感觉很没面子,心里很不高兴,甚至认为住蘅芜苑还不如住“住马棚”。

虽然宝钗是不喜欢这东西,也不想麻烦人,但是住在别人家,像今天这样来了亲戚看着也不像话,觉得丢脸。



要是传出去小姐的闺房这么的素净,还不如普通的人家,人家会怎么想,明明有现成的东西,可薛宝钗却不用,这让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贾府没规矩呢。

再者,雪洞般的屋子也不吉利,贾母能高兴吗?贾母不高兴发话了,刘姥姥又怎么敢言语?插科打诨也得看情况吧。


清心一栈


刘姥姥虽是一老寡妇,但人情炼达,精通世事,被生活所逼才一进贾府一一打秋风。做为一个老人寒冬腊月进城向富人告货。但老人家很精明,先找谁,怎样说话。很有分寸。将一个农村贫困老人的处境表現的恰到好处。也达到了目的。

二进贾府时,老人报恩的,带了自产的瓜果蔬菜,有还人情的意思。但老人的坦诚,粗旷,原汁原味的土气让贾母十分开心。贾母长期见到的是客客套套,虚虚假假的官太。很少见到如此率真的老夫人,十分有趣。贾母高兴,全府高兴。姥姥很有趣,老刘老刘食大如牛。而且让整个在场的人都开怀大笑。可见刘姥姥是很有经历的人。低层人的精明就是查颜覌色!贾母带她游大覌园。老人看贾母的脸色说话,且说的恰到好处,

但到宝钗的住处时,她看到贾母的表情,再看看室内的陈设。只有闭口。老人家怕说错话,一言不慎,不是伤里。就是伤外。只好暂时不说。后来听到贾母的发言后,她老人家更不好发言。

试想,贾母是第一精明人,能不懂宝钗的心思,宝钗心机再重能重过贾母?贾母当时很生气,什么意思?这样作做是何道理?是贾府亏待你了?真是,最后,贾母只能用,女孩子屋子太素静不吉利!这个措词来強压内心的怒火!

因此,刘姥姥只能一言不发!

谢谢!





亲情鹤


作者用刘姥姥的视觉去透视封建社会里的各阶层的人文货币转换关系,以农村人渗透京城,再以城市人退居入村。结局犹如秋收起义,农村包围了城市,城市扶贫与农村。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阅历甚广,经验丰富,手法老道。当她进了大观园,她自然懂自己的身份,地位,来此地的目的。她进潇湘馆时,有意走有苔藓的泥土地,有意摔了一跤,逗众人开心。难道她一个农村庄稼人不知道泥土地会滑倒,石子路安全可靠。众人也给了她一个表演的机会。当贾母高谈阔论时,她也懂自然收放。这就是讨贾母欢心的地方。

当她走进蘅芜院时,置身于药草药香之中时,她怎么敢去夸奖药草的功能呢?难道她不知道老人忌讳谈生病吃药的事呢?再加之宝钗本是个冰美人,她拿什么去逗趣呢?她来自农村,认识这些药草,一沒有好奇之感,二,空洞洞的大屋子从何夸起呢?她懂得不该插嘴的地方闭嘴。

这就是她走上层路线成功的地方。


快乐人生40206654


刘姥姥进“蘅芜苑”而一言不发,包含多层寓意:

一是说明薛宝钗生活简朴;

二是寓意刘姥姥和薛宝钗终是“无缘”、“无言”之人;

三是伏笔薛宝钗婚后独居的清苦生活。

下面,将就此逐步深入,分别探讨一下:

一 薛宝钗的居所极简摆设,并无可令人赞叹之处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言语滑稽,话题又是带着浓浓的村野气息。而贾府众人锦衣玉食惯了,不知稼穑,不懂农事,乍闻之下很是惊奇,感觉刘姥姥所言很是新鲜有趣,所以赢得了贾府上下的喜欢,进而能陪着贾母一起游玩大观园。

刘姥姥乃是乡下一无见识的老妪,一朝进了豪奢贵族府邸,便眼花缭乱起来,对于从未见过的事物,总要忍不住说上几句。

所以,刘姥姥忍不住说话的原因,是因为某些事物新奇、特别、令她想不通。明白了这点,我们再来对比一下刘姥姥去各处时的所言所行。



首先,刘姥姥先去了林黛玉所居的潇湘馆。

因为去的是林黛玉居所,所以林黛玉以主人的身份,殷勤为贾母等人捧茶、让座。刘姥姥

从这些表现,应该是可以看出这是林黛玉住处的。

但看到窗下桌案上有笔砚之物,书架上又满满当当的都是书籍时,刘姥姥想不通,便猜测说这是不是哪位公子哥的书房。

待贾母告知是闺房后,她还仔细打量了一下林黛玉,想不通这满屋书香氛围的陈设,怎会是闺房的。

而且满屋的摆设琳琅满目,只是看着好,却不知物品什么名称,所以刘姥姥临走时,还直说这居所虽小但摆放齐整,没看够,越看越喜欢。

可见,林黛玉的居所,胜在小巧精致。

接着,刘姥姥又去的探春居所秋爽斋。

探春三间房子全部打通,非常宽敞气派,而且陈设格局也非常大。当中放一张大的花梨大理石书案,案上有众多名人法帖,宝砚数十方,笔海内毛笔多如树林密布。

墙上挂米芾、颜真卿等唐宋名人大家的真品字画,花囊是斗大的汝窑瓷,盛放佛手的盘子是大观窑的。光看这种排场,就令人气短犯怵,自卑不已,更别说没见识的乡下农妇刘姥姥了。

所以,刘姥姥的外孙板儿一顽皮起来,去乱动东西,刘姥姥就觉得有些丢脸,又怕碰坏这些贵重物品,于是便恼羞成怒打自己外孙,又训斥他出气,实则是太过自卑。

由此可见,探春居所的风格,就是阔朗大气。

然后,刘姥姥又来到了蘅芜苑。

与上二处居所摆放各种珍奇不同,薛宝钗蘅芜苑居所简单至极:没有任何玩器,只有几枝菊花、二部书、茶杯而已。床铺被衾也很简朴素淡。

所以,薛宝钗的蘅芜苑基本上毫无亮点,更无新奇之处,自然也无法引得刘姥姥大惊小怪一番。



二 “蘅芜苑”寓意深远,伏笔万里

曹雪芹惯用拆字、谐音、暗喻等方式来进行铺垫和预埋伏笔。

所以,要读懂《红楼梦》,需要我们明白作者的创作手法和写作方式后,再依此法来研读,才能明白文字背后的隐意。

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音”回目里,林黛玉先是给刘姥姥起了个外号“母蝗虫”,接着又因为惜春要绘刘姥姥逛大观园的盛会情景,林黛玉又笑说画人物倒还容易,难的是怎么画“草虫”。

李纨未听懂林黛玉意思,便很奇怪为什么要在画作里,画出“草虫”呢?

林黛玉便促狭地说这“草虫”就是指刘姥姥这个“母蝗虫”的意思,令众人捧腹大笑。

所以,大笑之余,也要清楚这个地方是关键!

我们要明白,这“草虫”在《红楼梦》里就是代指“母蝗虫”之意,“母蝗虫”又是代指刘姥姥之意。

那么,明白了此意,再回过头来看“蘅芜苑”三字何意?

1 拆字法

“蘅芜苑”三字都是上下结构,而且都是“艹”草字头。

把此三字,全都上下拆开来看。

上面是三个“艹”草字头。我们已经说过“草虫”之属,是代指刘姥姥。

据八十回甲戌本《红楼梦》可知,刘姥姥在前八十回中,于第六回一进荣国府,于第三十九回二进荣国府。

而根据第六回回前批语,刘姥姥在八十回后,还有第三次进荣国府,受托巧姐之事。

所以,完整版的《红楼梦》里,刘姥姥一共是三次进荣国府。

这三个“艹”草字头,正是暗中契合刘姥姥三次进荣国府之意。

2 谐音法

“蘅芜苑”三字,去掉上面三个“艹”草字头,下面又是近似地谐音“恒无言”三字。

“恒”,是“永久”的意思。

“恒无言”,意思就是“永久无话可说”。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连薛宝钗的面都没见,就回去了,所以第一次无言。

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见到薛宝钗了,书中却未见有和薛宝钗的单独对话,在薛宝钗的蘅芜院居所,刘姥姥更是一言也无。

由此而推,刘姥姥第三次进荣国府,亦是无言以对薛宝钗。

所以,“蘅芜苑”三字,寓意了刘姥姥到此处,必然是不发一言。

3 伏笔法

“蘅芜苑”三字,谐音“恒无缘”三字,即“永久无缘”之意,不仅是与三进荣国府的刘姥姥无缘,而且是伏笔后文薛宝钗和贾宝玉的“金玉良缘”,实是“无缘之缘”。

“无缘之缘”的意思是,有缘结为夫妻,然而最终无缘白头偕老,终究还会孤身独居。

首先,刘姥姥性格外向,言语粗俗滑稽,被戏称“母蝗虫”,所到之处,引得众人欢声笑语,所以刘姥姥代表了喜庆热闹。

而薛宝钗性格沉稳内敛,言语庄重大气,居所简约而素气,人如空谷幽兰。

所以,二人性格南辕北辙,实在是“无缘”。



其次,薄命司册页上,薛宝钗的判词是“金钗雪里埋”。而在描写薛宝钗住所“蘅芜苑”时,形容其为“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

“雪洞”二字,正是点出“雪埋金钗”之意。

而接着描写薛宝钗居所是“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这种整体“素净”的环境描写,其实也是暗示后文,薛宝钗和宝玉虽然成婚,但最终还是冷清孤寂的独居生活。(薛宝钗和贾宝玉八十回后成夫妻之事,见于己卯本夹批)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刘姥姥进“蘅芜苑”后一言不发,既是说明薛宝钗居住环境简朴平常之极,也是暗示虽然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但和薛宝钗终是无缘之人,也是伏笔薛宝钗后文婚后结局之冷清无言。


[穿过层层迷雾,深度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西词上仙


这应该算是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了,这时刘姥姥遇到贾母,便在大观园住了几天,并在贾母带领下,一群人兴致勃勃的游园。


一路说笑,好不热闹。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垒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哪像个小姐的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等到了黛玉的潇湘馆,刘姥姥是一顿猛夸,比上等书房还好看,整屋都好看。其实她哪里见过上等书房,只是顺着贾母的意,这可是游园的第一站,绝对能够看出贾母对这儿的重视,贾母当时是指着黛玉笑着说这是她外孙女的屋子。这时刘姥姥就应该明白该怎么夸了,虽然不像文化人一样什么风格,什么情调的什么。但是这“这是什么样的哥儿,才能有这么精致的布置。”这几句就分明是把潇湘馆主人当成了贾府的公子哥,女子房间和男子房间绝对是不一样的,刘姥姥不可能不知道,但是贾母却一直有“林黛玉恨不生做男儿身”的惋惜,这就正中贾母下怀,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刘姥姥绝对厉害。



及进了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说道,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

而到了宝钗的蘅芜苑时,这朴素的如“雪洞一般”的住房让得贾母是略显不满,而刘姥姥自然也不好夸赞,但也不可能鄙薄,毕竟她也不清楚贾母的意图,一来蘅芜苑实在没有可以夸赞的地方,夸素净好?那不是打贾母的脸吗?二来刘姥姥一个迷信的乡野村妇,宝钗的房间布置有可能让她觉得不详,她更不可能夸,于是就索性不说话,刚才那个在潇湘馆口若悬河的刘姥姥到这儿就一声不吭了。


其实就如现今一样,这也是一种做人处事的方法,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十足人精的做派,放现在那绝对分分钟上任领导。锦上添花固好,火上浇油不做,刘姥姥这一点还是很看得开,可能这也是跟她一直在乡村生长有关。


风转了几个弯



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碰巧投了贾母的缘,留她住了几天,并在贾母带领下,跟着一群人兴致勃勃地游园,一路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到潇湘馆时,刘姥姥夸黛玉的房间比上等书房还好,满屋里的东西都好看;到探春屋里时,姥姥想必也是看的眼花缭乱,但当板儿指着纱帐上的花木草丛辨认的时候,反被她打了一巴掌,“下作黄子,没干没净地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可见姥姥还是知礼节,懂分寸,不该碰的不能碰。

等到了宝钗的蘅芜苑,看见这如“雪洞一般”,及其朴素的住房,作者于此时没有写姥姥的任何反应,何故?

一、刘姥姥是从乡下过来的,清贫人家的屋子她定然看过不少,从之前贾母、黛玉、探春等人装饰繁华的房间一路看过来,雪洞一样的蘅芜苑就好比另外一个世界,而这样一个朴素的世界,是姥姥常接触到的。所以,她实在不知道说什么,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


何况此前老太太对黛玉是骄傲的宣称“我的外孙女”,叫探春是“我的三丫头”,对宝钗则是以“薛姑娘”称呼,姥姥察言观色,也应知宝钗和她同是客,自然不必谁说谁。

二、刘姥姥并非愚昧无知的老村妇,她年纪大,有见识,懂世故,她懂得在什么场面下该说话,什么场面下该保持沉默,如果她一进蘅芜苑,看到这番模样,就吐槽一句:真寒酸哪,还不如我们乡下。岂不是当众打贾母、凤姐等人的脸?对此,姥姥当然有分寸。

三、面对这样一所素净的屋子,贾母已先开了口。

“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若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往马圈里去了。”


贾母精明,这一番言论就等于也道出了刘姥姥的心声。贾母作为贾府地位最高之人,她先开了口,并在话里透出把刘姥姥当亲戚之意,那刘姥姥实在没有再开口点评的必要。

四、此前在饭桌上,姥姥逗得大家哄堂大笑,但宝钗没笑,不管她是出于善意还是自矜,面对这样一个庄重的人,刘姥姥心里明白,不是什么人自己都可以与她说笑,所以她明智地选择不发一言。


少读红楼




刘姥姥在贾母、凤姐等人的陪同下,于大观园内各处走走,一是贾母尽地主之谊,二是刘姥姥也乘机投贾母所好、专拣乡下好玩有趣的事儿说来以衬托氛围、活跃空气。


一路逛来,当然由贾母作东、主导,而如今观看了宝钗住处这般光景,先是贾母嫌太素了,面露不豫之色。刘姥姥是极聪明的老人、经多识广,饱经沧桑,处此尴尬氛围,焉肯多言?这也是做人最起码的眼力见儿。


虽说刘姥姥系乡下人,这些场面上的过节、好恶,她甚至能强过当时在场的任何一个人,绝不至于输了理去的。


刘姥姥的二进大观园,既巩固了与贾府的联谊,又赢得了众人的好感,且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