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政对宝玉妻子的人选是怎么看的,能否分析下?

薇薇polly


贾政曾对赵姨娘说“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而赵姨娘说“宝玉已有了二年了”。王夫人给袭人二两银子的月例,暗许了她准姨娘之位,赵姨娘所指的,应该就是袭人了。

贾政虽不爱过问家事,但他对宝玉、贾环纳妾的事很关心,甚至对迎春与孙绍祖的婚事也有自己的看法,那么他对宝玉娶妻的大事能不留心吗?

其实,贾政早就看好了林黛玉!

贾政是因为皇上额外赐衔,才有了现在的员外郎一职的。他自幼酷爱读书,当然希望不能袭官的宝玉科考扬名,走仕途经济之道。宝玉却不喜读书,专在内帏厮混,贾母又百般溺爱,他也有失子之痛,不敢深管宝玉,自然希望宝玉有个贤内助“警其痴顽”,“规引入正”了。

贾珠娶的是国子监祭酒之女李纨。李纨虽然不受父亲支持读书,却也熟读了《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经典要书。这样的才女相夫教子,必然是夫旺家兴,子肖孙贤!贾兰能“头戴簪缨”,“胸悬金印”,“爵禄高登”,就是最好的例证!贾政对林黛玉是寄与了厚望的。

一、贾家和林家都是钟鼎之家门当户对。林如海还是前科探花,贾敏又有贾府贵族小姐的高贵血统和气质,黛玉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弟,贾政是非常认可的。

二、贾政很欣赏贾雨村的才华,大观园题匾额对联,贾政就有意请雨村帮忙;贾政还多次安排宝玉面见雨村,谈仕途经济的学问。黛玉做过雨村的学生,当然令贾政另眼相看。

三、林如海夫妇膝下无子,“爱女如珍”,把她“假充养子”,专请塾师教导;黛玉来贾府之前,就饱读了《四书》;她的才学,在元妃省亲时,其题匾作诗,就被元妃赞赏。

四、贾母疼爱外孙女,支持宝黛婚姻;贾政身为孝子,当然更是坚定支持。

五、虽然王夫人支持“金玉良缘”,但薛家是皇商,古来文人轻商,故不被贾政看好,更何况还寄居贾府!固然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但贾政看她所作的《更香》灯谜,就觉得不祥,说她“皆非永远福寿之辈”!况且其兄薛蟠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哥儿,还有命案在身,会不会连累贾家,贾政也不由不斟酌再三。

综上,贾政对宝玉正妻的人选,当然是取黛舍钗!只是黛玉丧父无依无靠,元妃又以皇上之命为宝玉和宝钗赐婚,使得宝黛婚姻无疾而终!


咸鱼论翻身


古代大户人家的父母为儿子择媳,有两大标准,一是门当户对,二是女子本身的品貌。这两大标准的衡定,则又因人而异。


那么,作为对宝玉的婚事有绝对主导权的贾政,他心中的标准是什么呢?


贾政对门户的要求,不求富,只求贵,即文人士子之家


贾府虽然是国公之家,以武起家,但早已完成了思维观念上的转型,极力向文人士子靠拢。因此,贾府的家风是“诗礼传家”,贾政本人更是“酷爱读书”,还养着一班清客,文人士子的派头十足。在人际交往上,他与身为探花郎的妹夫林如海关系亲密,对进士出身的贾雨村礼遇有加,为长子贾珠选择的门户是“曾为国子监祭酒”的李守中。

注意这个“李守中”,“中”即中庸之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脂批特别提醒:“妙!盖云人能以理自守,安得为情所困哉!”意即李家是标准的儒家士子,以守理为重,在言行举止上特别注重稳重平和。


贾政对品貌的要求,不求美,只求贤,即贤德女子


古语有“成家立业”之说,先成家,后立业,其原因就是男人要成了家才能收心,而帮助男人收心的,则是贤德的妻子。贤德的妻子当如乐羊子妻,能恰如其分地规劝丈夫走正道、努力进学。所以古语又说“妻贤夫祸少”。


贾政为长子贾珠选择的李纨,即是这样的贤德女子,“无才便有德”,不以才见长,却有着主流价值的厚德,即使当了寡妇,不能再做贤妻,也能做良母,教育好孩子。

综上,李纨就是贾政择媳的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可知,宝钗和黛玉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

读红楼,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以为宝玉的妻子只能在钗黛二者中选,这也太低估了宝玉的婚姻价值。

宝玉是谁?国公府的嫡公子,虽然身上无爵位可承袭,但他身上的光芒却是相当耀眼的:三代勋贵之家、父亲是员外郎、姐姐是贵妃、舅舅是九省统制,再加上他本人的丰姿神采,想要娶个富贵双全的贤德妻子不是难事,贾政除非是突然失智了,才会在钗黛二人中选择。


浮生漫读



虽然题主已经明确说单论贾政对宝玉婚事的意见,不管贾母、王夫人的想法,但我还是不得不把话绕回来,贾府其他子孙的婚姻都好说,唯独贾宝玉的婚姻,贾政真的插不上手,因为贾母对宝玉太过溺爱,虽然古代一直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似乎贾政、王夫人的观点很重要,但实际上宝玉的婚事几乎是贾母一手把握的,即便贾政有自己的想法,贾母一发话,贾政难道敢不听?所以基本上贾母的观点就代表了贾政的观点。

但若是硬要谈贾政对宝玉婚姻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贾政应该更喜欢林黛玉一些。


首先,林黛玉之父林如海与贾政的关系甚为密切,第三回“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林如海在跟贾雨村谈话的时候,就曾提到过贾政:


如海笑道:“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同谱,乃荣公之孙。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之职,名赦,字恩侯;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第三回


诸位请看,林如海在介绍贾赦、贾政的时候,对贾赦只言片语带过,却对贾政极尽夸赞之词,可见林如海与贾政应该私交甚好。林黛玉是林如海之女,贾政自然会尽心照顾,加上后来林如海去世,林黛玉彻底成了孤儿,贾政就算是看在林如海的面子上,也会好好照料林黛玉。

其次,林黛玉的才华甚高,颇得贾政的赏识,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曾记,林黛玉为大观园所拟的名儿,贾政一字不改,全都用了:


林黛玉道:“实和你说了吧,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他又带来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欢喜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她姊妹来一起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第七十六回


再如大观园各处建筑,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政来到潇湘馆的时候,看到满园翠竹,心中不胜欢喜,忍不住感叹道:“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后来元妃命众姊妹住进大观园,林黛玉恰恰就住进了潇湘馆,可见贾政与黛玉的秉性是一致的。

贾政虽任朝廷官职,但为人书生气很重,比如兴建大观园,他基本上不管,将所有事情都交给贾珍、贾琏以及众清客去办,自己乐得清闲,只以读书下棋阔谈为乐,所以笔者推测,像贾政这样的“书生”,对宝钗这种成熟型的女性其实并不喜欢,他或许会喜欢宝钗的稳重谦逊,但却无法欣赏薛宝钗骨子里的皇商气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林黛玉与薛宝钗,贾政应该会选择前者。



红楼不红


红楼梦中,最令人揪心的就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之间的三角恋了,有人支持“宝黛恋”,因为他们心灵相通,是前世注定的因缘;有人则支持“钗玉恋”,因为宝钗性格端庄大方,更适合做贤妻良母。然而,无论外界怎样看待,都改变不了故事中主人的命运,到底谁才是最适合宝玉妻子的人选,还要看故事中人物的定夺。

整个贾府,能决定宝玉婚事的无外乎三个人,即贾政、王夫人、贾母。贾母,是整个贾府权力最高的人,她在宝玉的婚事上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王夫人作为贾宝玉的母亲,也有一定的话语权,而贾母与王夫人,也仅仅只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真正能决定宝玉婚事的,是这个出场极少的男主人——贾政。

众所周知,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女子需遵守遵守“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夫死从子”的道德标准,因此男子的话语权分量远远超过女子,比如贾宝玉的婚事,即便贾母与王夫人能耐再大,若是贾政不同意也绝对不行。那么,贾政心中儿媳的最佳人选究竟是黛玉,还是宝钗呢?黛玉的一句话早就道出了原委。

第一,爱屋及乌。林黛玉未进贾府之前,她的父亲林如海就与宝玉的父亲贾政情同知己,从林如海的一封书信中就能看出。林如海当年举荐雨村时,曾给贾政写过一封信,信中写道“二内兄贾政,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由此可见,林如海对于贾政的人品是非常认可的,而贾政收到信后,立马给贾雨村安排了应天府知府的职位,可见贾政对林如海亦是十分重视的。

既然贾政欣赏贾雨村,对他的遗孤林黛玉自然也是爱屋及乌。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写道,黛玉与史湘云谈论起大观园拟字之说,宝玉将黛玉拟的字带给贾政看,贾政看了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如此就该让姐妹们一同拟了,可见贾政对黛玉本身也是十分欣赏的。而对于薛宝钗,贾政的讨厌之情是很明显的,原文中描写贾政与宝钗相处的地方,总有不愉快之处,第一是因为贾政不喜薛宝钗的为人,第二是因为贾政不喜王夫人,薛姨妈又惹了人命官司,所以“恨屋及乌”。

第三,黛玉撒娇。黛玉虽然心性敏感,但除了宝玉之外很少对人撒娇,可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宝黛共读西厢时,宝玉取笑黛玉“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听了十分羞愧,对宝玉说“你这该死的胡说,学了这些混账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去。”

黛玉虽然是不经意的一句顽话,却让人不禁怀疑起来,黛玉刚进府时并未与舅舅贾政见面,为何黛玉在生气时会拿舅舅当救兵,可见黛玉与贾政私下里的关系也是十分要好的。就算是林黛玉随口而说的名字,也有疑问,试想一下, 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子,怎么会把自己讨厌的人时时挂在耳边呢?贾政对于林黛玉是有安全感的,所以林黛玉才能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说出贾政的名字。

综上所述,贾政对于宝玉的婚事并没有放任自由,即便表面上不关心,也掩饰不了对黛玉的喜欢之情,其实,他心目中早已有了儿媳的最佳人选,就是黛玉,而黛玉不经意的一句顽话,早已道出了原委。





昌言微文集


在《红楼梦》一书中,对于贾宝玉妻子的人选,无非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二者选其一。很多读者倾向于薛宝钗,因为觉得薛宝钗比林黛玉识大体,又有一定的管理家族的能力,而林黛玉太过自我,想法也不太现实,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不仅世间众人有此看法,在贾府中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也是这样看的,当然王夫人在这件事上还有自己的盘算。

那么,在贾宝玉的婚姻大事上,谁有发言权,谁又能最终拍板?我想贾家内有三个人具备这样的资格,一是贾母,二是王夫人,三是贾政。贾宝玉自己是没有选择的,古时候婚姻都由父母作主。先看贾母,贾母是贾家最有权力的人,贾家的大事他都可以作出一锤定音的决定,但贾宝玉婚姻的事,她是不便说太多话的,因为她是贾宝玉的祖母,关系上隔了一辈,这种事情还是要父母来办。再说王夫人,她是有很重的发言权,但必须征得贾政的同意,在出嫁从夫的传统观念上,她不可能背离丈夫的意见。现在,我们看出能在贾宝玉婚姻上起决定作用的人是贾政。那贾政的意见呢?我认为他是看好林黛玉的。原因有三点:



其一,人都讲血缘,贾政也不例外。林黛玉是贾政亲妹妹的女儿,他们之间有实实在在的血缘关系。而薛宝钗是王夫人亲妹妹的女儿。他们之间是由姻亲关系结合而成的亲戚关系,薛宝钗与贾政并无任何血缘关系。在亲属关系上,血缘关系要浓于姻亲关系。

其二,有句老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可以拓展理解为,与我没有血缘的人,不一定可靠。不信大家看看古代帝王们,为何外戚乱政的这么多,又为何帝王要时时防备着外戚。贾政不是帝王,可贾家是一个大家族,他可不想贾家的庞大财富最终被王夫人的娘家一脉操控。

其三,林黛玉是贾雨村带到贾家的。贾政对贾雨村非常有好感,当然也会对林黛玉另眼相看。
故此,我们从贾政的角度上分析,他是希望林黛玉成为儿子贾宝玉妻子的。


六妙长春


《红楼梦》中,在宝玉的婚事上不管贾母和王夫人怎么明争暗斗,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贾政手上。因为按照古代“三从四德”的规矩,贾政这个一家之主才有最后拍板的权利。

贾政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放手家里的俗务,但凭贾母和王夫人做主。但宝玉的婚事他其实心中早有人选,只是宝玉年纪还小,没有点明而已。这个人选就是外甥女林黛玉。贾政之所以有这个选择,是有很多原因的。

贾政与妹夫林如海关系甚好

书中贾政和林如海因为都是自诩为文人的读书人,所以相交甚笃,关系莫逆,完全超出了一般的哥哥和妹夫的关系。

正是因为这样,林如海当初把女儿托付给贾家的时候,原本就有亲上加亲的意思,贾政心里很明白。也因此他对外甥女黛玉相对疼爱照顾,导致王夫人不爽。

因为自己喜欢读书,贾政很欣赏黛玉的才情。这样的儿媳能帮助儿子提高,他当然满意

在给大观园的景物命名时,贾政采纳了好几个黛玉的题名,还惋惜当时应该让黛玉几个姑娘也参与命名,对黛玉的才华十分欣赏。

作为读书人的贾政向来对有才情的人另眼相看,黛玉的才华他看在眼里,这样的才女将来嫁给那个不爱读书的儿子,贾政当然满意至极。

宝钗虽然也不错,但宝钗的灯谜谜语却给了贾政不详的感觉

在正月十五猜灯谜时,贾政解析出宝钗的谜语非常不详,当时心里就不乐:

"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寿之辈。"

由此贾政认定宝钗将来是个无福之人,当即心里也就排除了宝钗做儿媳的人选

在母亲和老婆之间权衡利弊,贾政从心里还是向着母亲,向着黛玉

贾母喜欢黛玉,王夫人喜欢宝钗,夹在中间的贾政虽然有最终决定权,但他也要照顾这两位的情绪。

贾政孝顺,他内心当然是向着母亲的,况且黛玉也是他中意的人选。但最后还是让宝玉娶了宝钗,也是为了家族顾全大局无奈的表现吧!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看似不管的贾政实际早就认定黛玉这个儿媳人选了,但最终还是迫于家族的大局屈服了王夫人,让宝玉娶了宝钗!

本文参考文献:《红楼梦》


墨雪问心


小编选的话,应该是薛宝钗,因为我喜欢那一种“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MM,宝姑娘显然是的。而且她持家有度,工于心计,尤其是能与全家人一团和气,是小编最为欣赏的那一类型的女子。

说了半天,与题主的问题一毛钱的关系也是没有。

小编窃以为,贾政最心仪的儿媳人选,应该是自己的外甥女林黛玉。

一,血统论。林如海的“苏州林家”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林如海更是进士及第,最终官职也是从二品,我们如果以封建时代的观点来看,这种家族的闺女绝对是真正的世家大小姐,当初贾政嫁妹,为什么如此大的排场?就是贾家都认为,与林家结为亲家,面上有光啊!

而且,读过《红楼梦》的都知道,贾政从骨子里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读书人,自己因为是皇亲国戚,赐予了一个进士出身,但是心里还是认为自己应该参加殿试的,所以他与妹夫林如海有着天生的亲近感。

所以自从黛玉进贾家,贾政几乎已经把林黛玉看作自己的儿媳妇儿!

而薛家有什么?虽然也是世家,却是皇商世家!商人逐利,王家,薛家的底蕴远不如贾家,王夫人二代人嫁到贾家,不就是想攀上贾家的权势吗?薛宝钗母亲薛姨妈也是出身于王家,为什么寄身在贾家不走,甚至要走夫人路线,把女儿嫁给宝玉,说穿了,封建时代商人世家最没有底蕴!

二,从贾政的切身感受,以及“知子莫若父”的角度来看,贾政也是认为儿媳妇人选应该是林黛玉。

贾政为什么宁进赵姨娘的房,却很少与王夫人有共同语言。就是因为王夫人虽然出身世家,但是缺少那种诗书底蕴,不解“男女风情”。反倒是赵姨娘既年轻美貌,多了一些人间烟火气。

王夫人无奈之下,也只能烧香礼佛了。

而且富贵人家向有“宁要大家之奴,不娶小户之秀”,林黛玉说话,写诗,就是拟一个亭台阁名,无不显示出一个大家闺秀的书卷之气,其高端大气上档次,薛宝钗很难企及啊!元宵佳节,薛宝钗拟一个灯谜“恩爱夫妻难到冬”,贾政就给了她一个“无福寿之相的”断语。在贾政心里,宝钗就是一个小家碧玉,难登大雅之堂。

最主要的,贾宝玉是他儿子,怎么会不知道只有林黛玉才和儿子有共同语言呢?

可惜,贾家已趋颓败,薛家的“铜臭”终于还是战胜了林黛玉身后的诗书世家!


南雷霆峰


贾政是个不多管家事的人,但对孩子们的婚姻也肯定会有考虑的,就像宝玉和贾环的纳妾之事他心目中早有人选了。

贾政敬重林如海

对于宝玉娶妻,这可是家族中的大事,他心中自然也有人选,宝钗、黛玉、湘云估计都做过考虑,他心里明白贾母的心思都在黛玉身上,而且贾政对黛玉也是很满意的,这不只是黛玉才貌出众,也有些爱屋及乌的原因吧。

他和妹妹贾敏的关系不用说,一定是很好,不然林如海也不会给他修书举荐贾雨村,林如海是探花出身,贾政对他既有敬意又很佩服的,他们两个人应该也是惺惺相惜的吧。所以,贾政肯定支持贾母,即是他对黛玉不满意,只要贾母满意,对于他这个孝子来说也是赞同贾母决定的。

在王夫人那里,贾政是有权威的。王夫人自知这一点,所以就想让元春做主,贵妃的身份不同一般,不能完全看作是家庭成员。而元春自幼是在贾母身边长大,和祖母感情很深。她也知道祖母和母亲之间意见不和,她不会明确表态,只是利用端午节赐礼隐喻自己的意思。当贾母装作不知道以后,元春也就不管了。

贾政是孝子,以贾母心意为上,个人更偏爱文人

那贾政是赞同母亲无疑了,从他对潇湘馆和蘅芜苑的看法上就能看出,贾政对诗书传家的黛玉更为青睐。

1.政对潇湘馆的态度

第十八回,大观园落成,贾政带一帮文人游览大观园,此时贾政心里是自豪的,元春封贤德妃,建大观园是为了恭迎元春省亲,心情大好的贾政让宝玉陪同游览,首个到的地方就是黛玉后来住的潇湘馆,看到房前长有千百杆翠竹,贾政看了心情舒畅,说道:“这一处倒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这也影射贾政对饱读诗书的黛玉一种羡慕和欢喜之意,而竹子历来都被文人视作高洁的象征。后来,众人奉谕旨搬进大观园,宝玉和黛玉是异口同声说喜欢潇湘馆的翠竹,看来三个人是心意相通的。这也喻示黛玉文化素养和高贵纯洁的气质。

2.贾政对蘅芜院的态度

接着,贾政又领着众人又来到了蘅芜苑,贾政看到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此处这所房子,无味得很。”“无味”二字便表明了贾政对此处的态度,也是影射对薛宝钗的态度。宝钗的才华出众可以和黛玉媲美,但在生活情趣上还是和黛玉有差别的,这表现在两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这也是源于生活环境的影响。

对于崇尚读书人的贾政来说,黛玉出身诗书世家,自然是怡情雅趣,而宝钗是皇商出身,自然是无趣。他不会看上薛家商人地位。贾政先说无趣,后来进去一看又觉得有趣,这说明贾政后来的态度是发生了变化的。估计那是贾府衰败以后,贾家也就没人上门了,贾政也就同意了宝玉和宝钗的婚事。


Mr卡季奇


贾政对宝玉妻子的人选意见

贾政的个人三观在这件事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贾政自己平时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待着呢,又有什么兴趣爱好呢?

贾政本人是“酷爱读书”,还养着一班清客,文人士子的派头十足。在人际交往上,他与身为探花郎的妹夫林如海关系亲密,对进士出身的贾雨村礼遇有加,为长子贾珠选择的门户是“曾为国子监祭酒”的李守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信息)。

贾政为长子贾珠选择的李纨,即是这样的贤德女子,“无才便有德”,不以才见长,却有着主流价值的厚德,即使当了寡妇,不能再做贤妻,也能做良母,教育好孩子。

综上,李纨就是贾政择媳的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可知,宝钗和黛玉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

当然退一万步讲,林黛玉还是有一点优势的。

一、贾家和林家都是钟鼎之家门当户对。林如海还是前科探花,贾敏又有贾府贵族小姐的高贵血统和气质,黛玉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弟,贾政是非常认可的。贾政与妹夫林如海关系甚好。

二、贾政很欣赏贾雨村的才华,大观园题匾额对联,贾政就有意请雨村帮忙;贾政还多次安排宝玉面见雨村,谈仕途经济的学问。黛玉做过雨村的学生,当然令贾政另眼相看。

三、林如海夫妇膝下无子,“爱女如珍”,把她“假充养子”,专请塾师教导;黛玉来贾府之前,就饱读了《四书》;她的才学,在元妃省亲时,其题匾作诗,就被元妃赞赏。

贾政很欣赏黛玉的才情。这样的儿媳能帮助儿子提高,他当然满意

在给大观园的景物命名时,贾政采纳了好几个黛玉的题名,还惋惜当时应该让黛玉几个姑娘也参与命名,对黛玉的才华十分欣赏。

四、贾母疼爱外孙女,支持宝黛婚姻;贾政身为孝子,当然更是坚定支持。在母亲和老婆之间权衡利弊,贾政从心里还是向着母亲,向着黛玉。

贾母喜欢黛玉,王夫人喜欢宝钗,夹在中间的贾政虽然有最终决定权,但他也要照顾这两位的情绪。

贾政孝顺,他内心当然是向着母亲的,况且黛玉也是他中意的人选。但最后还是让宝玉娶了宝钗,也是为了家族顾全大局无奈的表现吧!

五、虽然王夫人支持“金玉良缘”,但薛家是皇商,古来文人轻商,故不被贾政看好,更何况还寄居贾府!固然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但贾政看她所作的《更香》灯谜,就觉得不祥,说她“皆非永远福寿之辈”!况且其兄薛蟠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哥儿,还有命案在身,会不会连累贾家,贾政也不由不斟酌再三。

综上,贾政对宝玉正妻的人选,当然是取黛舍钗!只是黛玉丧父无依无靠,元妃又以皇上之命为宝玉和宝钗赐婚,使得宝黛婚姻无疾而终!

纯手工作答,如果博而化易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博而化易来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评一转都是对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伙伴们的支持!


博而化易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西江月判词,世人皆以为是明贬实褒的反话,实乃贾宝玉之正传。此人枉生钟鸣鼎食之家,徒有一副好皮囊,实则是个抓不住主要矛盾、于国于家无望的废柴。在女儿水做男人泥做等狗屁理论中津津有味虚度时日,深深辜负了贾政的期许。虽有些淫词艳赋之才,却当不得饭吃、成不得功名、无益于家国人类。虽貌似慈悲爱人,对他死心塌地的女人却一个也不能保护爱惜,令黄土垄中女儿薄命的,不是别人正是红销帐里的废柴公子也。

贾政几次毒打此废柴,反映了他内心深深的失望乃至绝望。至于其妻子人选,园内女子中惟宝钗袭人天分最高三观最妥,若得此二人作妻妾,紧跟政老爷方针,宝玉本可望成大器,命运亦本如此安排,怎奈二女皆非其心头所爱,枉费了金玉良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