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澳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2019年第23期《中國經濟週刊》封面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張燕 羅贇|澳門報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9年第23期)

2019年12月20日,澳門將迎來回歸祖國20週年。20年過去了,澳門這片僅有30.3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在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之下,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澳人治澳”取得了豐碩成果。經濟快速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社會穩定和諧,向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

從1999年到2018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GDP)從518.7億澳門元增加到4446.7億澳門元,人均GDP達8.3萬美元;截至2018年底,澳門累計財政盈餘達到5088億澳門元,外匯儲備為1636億澳門元,分別是1999年的193倍和6.2倍;本地居民充分就業,1999年至2018年,失業率由6.3%降至1.8%。此外,澳門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對外交往和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中西文化交融薈萃的魅力更勝往昔。

20年來,中央政府始終堅持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不干預特區政府自治範圍內的事務;堅決支持澳門特區政府嚴格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依法行政;堅決支持澳門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為特區政府有效施政提供了根本保證。

20 年來,澳門特區政府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充分發揮澳門的制度和區位優勢,抓住國家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利用參與和助力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平臺,不斷拓展澳門的發展空間,以“按照國家所需、發揮澳門所長”為原則,結合“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定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迎來了開埠數百年來最輝煌的時期。實踐充分證明,“一國兩制”是完全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的!

20年的飛速發展後,澳門又一次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2019年2月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澳門接下來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作為大灣區發展建設的4箇中心城市之一,澳門未來要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以及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澳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圖|站酷海略

人均 GDP全球第二,

澳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1999年澳門特區政府成立的時候,葡國政府移交的財政結餘只有二十幾億澳門元。”澳門經濟學會理事長柳智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道。據他介紹,迴歸前,澳門社會管理混亂、治安差,營商環境更無從談起。沒有資本願意到澳門投資興業,整體經濟低迷,連續4年出現負增長。“20年過去了,現在政府財政儲備每年盈餘滾存下來,最新的財政儲備超過5700億澳門元,這還沒算外匯儲備。加起來,我們有超過7000億澳門元的財政儲備。”柳智毅談道。

澳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9 年12月8日,慶祝澳門迴歸祖國20週年“2019 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舉行。新華社

澳門特區政府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底,澳門累計財政盈餘達到5088億澳門元,外匯儲備為1636億澳門元,較1999年分別增長193倍和6.2倍。

這只是20年來反映澳門變化的其中一組數字。從1999年到2018年,澳門經濟實現了跨越發展。20年來,澳門GDP由518.7億澳門元增加到4446.7億澳門元,實際年均增長率達到7.7%;人均GDP由1.5萬美元提高到8.3萬美元,接近香港的兩倍。澳門進入歷史上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成為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

土地面積僅30多平方公里、人口僅60多萬的澳門,是如何在20年的時間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從一個經濟低迷的海邊小城發展成為一個繁華的國際都市?

“這得益於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澳門保持了和諧穩定。這為經濟快速增長、民生持續改善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澳門特區候任行政長官賀一誠說。

澳門特區成立之初,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未完全消退。2003年,突然暴發的非典疫情,給澳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衝擊。關鍵時刻,中央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開放內地部分城市居民赴澳門“自由行”,簽署《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等,從而幫助澳門恢復經濟增長,走上持續健康發展的道路。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再次給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澳門帶來衝擊和挑戰。中央政府隨即宣佈了支持澳門經濟穩定發展的9項具體措施,幫助澳門應對這次危機。隨後,國家進一步推出一系列支持澳門的重要舉措——頒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簽署《CEPA補充協議六》,通過《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為澳門發展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維持澳門正常運轉的90%以上的淡水、60%左右的電力、80%的糧食和幾乎全部的活禽蔬菜,均由內地省份常年不間斷供應。

“我們非常感激中央對澳門長期、及時的關心和支持。”澳門特區政府現任行政長官崔世安說,“‘一國兩制’中,‘一國’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

澳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9年12月4日,澳門地標建築大三巴上投射的慶迴歸光影秀。

20年來,澳門與內地之間一直維持著緊密的經貿合作與人流往來。CEPA實施15年來,在貨物貿易領域,兩地已全面實現自由化。2018年,內地與澳門貿易額達到31.6億美元,較迴歸前增長3.3倍;內地實際使用澳資12.8億美元,較迴歸前增長3.1倍;內地在澳門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25.1億美元,較迴歸前增長20.3倍。2019年1—10月,內地與澳門貿易額達到175.9億元,同比增長5.5%。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9年《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出臺之後,珠海橫琴已經逐漸發展成為深化粵澳經濟合作的示範區。不僅澳門大學的新校區設在這裡,這裡還坐落了28個粵澳產業園區和2030家澳資企業。生活在澳門,辦公在珠海橫琴,已是不少澳門人生活的常態。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光南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橫琴新區的開發充分利用了澳門和橫琴各自的優勢,如澳門的國際市場、自由港體制、財政資金和博彩旅遊業都給橫琴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通過共同開發,能協助澳門突破土地、人力資源等方面的經濟發展瓶頸,進一步延伸澳門現有優勢產業,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持續繁榮,與澳門實現水平分工,在深層次合作過程中互相支撐、互通有無。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澳門迴歸15週年大會上提到,成功實踐‘一國兩制’需要3個‘堅持’。我認為,澳門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始終如一地堅持和踐行著習總書記強調的這3個‘堅持’。”近日,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主任傅自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此作了具體闡述:

一是堅持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澳門特別行政區設立以來,始終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立的憲制秩序,把維護中央全面管治權與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一國兩制”實踐不走樣、不變形。

二是堅持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始終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作為首要任務,集中精力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提高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堅持包容共濟、促進愛國愛澳旗幟下的廣泛團結。澳門素有愛國愛澳優良傳統,始終以國家整體利益為重,以澳門長遠發展為重,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共同促進澳門繁榮穩定。

社會保障體系日臻完善,

廣大居民安居樂業

“澳門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是比較高的。”傅自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算了一筆賬:在澳門,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享有以下福利——每月養老金3630澳門元,每年敬老金9000澳門元、現金分享10000澳門元、公積金7000澳門元、養老補貼3630澳門元,算下來平均每月可達6099澳門元。

迴歸祖國20年來,澳門百姓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公開數據顯示,從1999年至2018年,澳門失業率從6.3%降至1.8%,就業人口月收入中位數從4920澳門元增至16000澳門元。通過現金分享計劃,澳門永久居民每年領取的政府“派錢”,從2008年的5000澳門元增長到2019年的10000澳門元。

澳門城市大學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迴歸以來澳門特區善治研究》報告指出,八成以上的澳門公立醫院病人享有免費專科診治和康復護理,澳門人均壽命83.4歲,全球排名第二;澳門是中國首個實施15年免費教育的地區,教育公平位居世界前列;2018年澳門人均GDP 8.25萬美元,排名世界第二。此外,澳門的經濟房屋數量近8年上升了51%,一人家庭最低維生指數調升至4230澳門元,較2000年累計調升了225.3%。

11月12日,崔世安在立法會作其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時表示,民生無小事,民生穩,則社會穩。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始終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作為首要任務,集中精力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提高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53歲的陳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他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20年前的澳門和今天的澳門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那個時候澳門的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企,治安情況嚴重惡化。自迴歸後,特區政府注重民生問題,提倡“發展成果共享”。現在每年除了薪資,他還能額外獲得近3萬澳門元的補貼,包括水電費補貼、醫療券、子女學習用品、書本津貼等等。

傅自應指出,澳門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澳門特區政府全力建設社會保障體系、住房、教育、醫療、人才培養、防災減災六大民生長效機制,讓社會各階層尤其是弱勢群體能夠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傅自應特別提到了澳門獨有的雙層式社會保障制度。第一層是2011年澳門特區政府出臺的《社會保障制度》,將過去僅保障本地僱員擴展至全民保障。公開數據顯示,1999—2018年,第一層制度受益人數從196170人增加到485696人,增長近250%;人口覆蓋率由44.79%提高到72.78%,領取養老金的人數由4955人大幅增至110319人,是1999年的22.3倍。

第二層保障制度指的是2018年澳門特區政府實施的《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以儲蓄積累式的退休基金作為運作模式,資金來源主要為個人及僱主的供款,透過對供款進行投資增值以提高相關人員退休後生活水平。目前。澳門共有超過190個僱主加入,另有5萬多自由職業居民參與公積金個人計劃。為鼓勵居民參與,自2010年開始特區政府向每名合資格居民發放一次性的鼓勵性基本款項10000澳門元,以及至今連續10年進行預算盈餘特別分配撥款,2019年每名合資格居民的公積金個人賬戶累積的款項最高可達75643澳門元,涉及總撥款約256億澳門元,受惠總人數約446000人。

崔世安的施政報告指出,目前澳門推行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接近世界銀行建議的五支柱式的老年經濟保障模式,除了雙層式社會保障制度外,連同政府援助、個人儲蓄、家庭支持等多層式支柱,透過多層次、多重保障模式,為居民提供適合的養老保障。

崔世安表示,為了保障在民生領域的資源投入,澳門特區政府創造性地建立了澳門財政儲備制度。該制度於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為建立民生長效機制提供了財政支持。2012年,財政儲備初始規模為998.6億澳門元,至2019年8月,財政儲備增長至5722.5億澳門元,增長了4.7倍。

“發展是我們一定要走的路,在發展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民眾的基本需求,包括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防災減災等方面。”崔世安說,“民生是我們的頭等大事。”

事實上,澳門不僅是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在這片只有3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近63萬人,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2000人。人口密度是香港的3倍。

人多地少,“上樓”難同樣也是澳門社會的突出問題。自迴歸以來,澳門特區政府堅持“社屋為主、經屋為輔”思路,制定《社會房屋的分配、租賃及管理》《經濟房屋法》等法律法規,致力於改善澳門居民住房問題。

澳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9年11月18日,澳門福隆新街。新華社

2002年,澳門特區政府開始供應經濟房屋,與社會房屋共同成為公共房屋資源。2005年,澳門特區政府提出了“三四五六”計劃,即3年內建4000個公共房屋單位,5年內建6000個公共房屋單位。2008年,“萬九公屋”興建計劃開始逐步推薦。施政報告指出,1999年至今,澳門特區政府已經落成並有居民入住的公共房屋超過24000戶。在澳門半島、氹仔及路環相繼建成配備各項社會設施、公眾休息區、公交總站、公共停車場等具有完善社區功能的大型公屋群,包括逾 2300 戶的青洲坊大廈、2700戶的湖畔大廈及 9000戶的石排灣公屋項目。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理想藍圖逐步成為鮮活的現實。” 傅自應說。

澳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為了優化澳門的交通運輸系統,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澳門修建了連接其海、陸、空口岸的輕軌線。2019年12月10日,澳門首條輕軌線正式通車。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走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道路

20年的飛速發展後,澳門又一次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2019年2月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澳門接下來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作為大灣區發展建設的4箇中心城市之一,澳門未來要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以及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作為最早開放的口岸,自400多年前開埠起,中西文化就在澳門碰撞、交融、落地生根。在這裡,不僅能看到充滿嶺南風格的歷史城區,還能看到葡萄牙統治者留下的古老教堂、炮臺和總督府。這裡有鑲嵌著西式彩色玻璃的中式大宅,也有長著西方面孔的中國哪吒。就連飲食,也同時保留了中國和西方的特色。

獨特的文化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2018 年澳門全年入境旅客逾 3580 萬人次,較迴歸時旅客增幅近5倍。截至 2018 年底,澳門共有4萬多間酒店房間及41家娛樂場,為旅客提供高質素的休閒娛樂設施及活動。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最新統計,2018年澳門旅遊收益達402億美元,位居亞太地區第5位,全球第11位。

目前,澳門正在全力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成立“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委員會”,提出五年發展規劃,以“優質旅遊”“精品旅遊”建設為目標,強化旅遊城市的多元化、現代化和國際化。

此外,基於歷史淵源,澳門與橫跨四大洲、人口超過2.6億的葡語國家有著緊密且廣泛的聯繫,發揮著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作用。2003年,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簡稱“論壇”)在澳門成立,論壇由中央政府發起、商務部主辦、澳門特區政府承辦,是以經貿促進與發展為主題的非政治性政府間多邊經貿合作機制,共有安哥拉、巴西、佛得角、幾內亞比紹、莫桑比克、葡萄牙、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及東帝汶8個葡語國家參與。論壇創立時,中國與葡語國家的經貿額為110億美元,至2018年已增長13倍,達1473億美元;中國對葡語國家各類投資迄今累計約500億美元,葡語國家對華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約10億美元。

傅自應指出,澳門要更加積極主動助力國家全面開放,積極主動參與國家治理實踐,積極主動促進國際人文交流,發揮澳門在促進東西方交流、文明互鑑、民心相通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澳門要加強“一箇中心”“一個平臺”“一個基地”建設,著力培育澳門經濟增長新動力,拓展經濟發展的新空間。

“不過,目前澳門在融入大灣區的建設和國家發展大局中,還存在一些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經濟發展研究室主任徐奇淵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指出,其一,澳門基礎設施的技術標準尚未與內地完全對接,某些領域的基建水平甚至還落後於內地;其二,雖然澳門有不少科創人才,且政府鼓勵新興產業發展,但是由於澳門的博彩業一業獨大,科創人才和新興產業難以在澳門找到賴以生存的產業鏈生態環境,繼而也難以同灣區的發展大局相呼應。

其中,經濟結構單一,博彩業所佔比重較大已經成為影響澳門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中央和澳門特區政府持續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賀一誠指出,博彩業給澳門帶來了很大的稅收收入,對醫療、教育、養老等福利事業發揮著支撐作用,其他行業暫時沒有辦法立刻取代博彩業。特區政府已經在這一方面投入了很多資源,新一屆特區政府會努力將資源轉化為相關產業,推動經濟結構持續調整優化。

“博彩業是澳門經濟的支柱,單一化產業結構給澳門經濟產業轉型及其社會結構帶來嚴峻挑戰。澳門產業主要依賴博彩業,對博彩業的依賴度高達90%,博彩業對其他行業的發展也產生了擠壓作用。這種過於單一的產業結構造成的後果之一就是25%以上的澳門勞動人口集中在博彩業就業。如果博彩業下滑,不僅澳門經濟將遭受重創,失業率也會大幅攀升,嚴重影響澳門的社會穩定。雖然特區政府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促進產業適度多元化,但截至目前效果並不明顯。”張光南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

據瞭解,近年來,澳門結合自身優勢和加強區域合作,雙軌並行,逐步優化產業佈局,作為重要經濟支柱的旅遊業健康發展,而新興的會議展覽業、中醫藥、特色金融、文化創意產業亦穩步前行,取得一定成績。截至2017年底,澳門的會展業、金融業、中醫藥產業及文創產業的增加值總額較2015年增加23.6%,佔所有行業增加值總額的8.1%,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初見成效。

會展業是特區政府重點培育的新興產業之一,近年來,無論在會展活動數量、質量還是在國際化和市場化程度上都取得較好進展。2018年,澳門共舉辦1427次會議及展覽,會展活動與會及入場人數達212.2萬人次;2017年,會展活動在主要相關行業增加值的貢獻達35.48億澳門元,佔所有行業的增加值總額0.89%,成績斐然。國際展覽業協會於2018年將澳門評為過去5年亞洲區內表現最出色的展覽市場。

此外,徐奇淵指出,從澳門目前的產業結構和基礎來看,以金融業為抓手,有助於培育澳門經濟新動能。

“金融業在澳門經濟中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2017年,銀行、保險、基金、租賃為內容的狹義金融業,已經佔到澳門GDP的11%,如果再加上不動產金融,廣義的金融業佔比則可達到22%。”徐奇淵表示,澳門的資金來源充裕,但目前尚未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從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的角度來看,粵港澳三地一體化,下一個最重要、最快見效的突破口,將是承載著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金融業。由於澳門是一個袖珍經濟體,澳門發展金融業、對接國家戰略的試錯成本遠小於香港。“澳門要實現更好更大的發展,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必然的選擇。”傅自應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