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團結的花兒最豔麗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2019年12月9日,國家民委正式命名海東市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國家民委認為,海東市始終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加快推動發展上,提升各族群眾幸福指數,增強全市發展後勁,進一步凝聚了各族群眾“一心向黨、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的強大合力,探索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之路,為青海省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大省”作出了貢獻,也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國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海青在海東調研檢查時指出,海東市始終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關係全市穩定發展的戰略任務,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為引領,搭建平臺、營造氛圍,注重創新、培育品牌,綜合施策、有序推進,創造了具有海東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經驗和做法,創建工作政治導向明確,政策把握到位,辦法舉措務實,特色亮點鮮明。

2013年以來,海東市委高舉民族團結進步大旗,市委主要領導親自研究部署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創建工作,全市各級黨組織積極行動,各族群眾廣泛參與,共同譜寫了民族團結進步、經濟繁榮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華麗篇章。

共繪民族團結“和諧畫”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這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時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和總方針。

海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的地區,被譽為“青海的縮小版”,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0.1%。海東兩區四縣中有4個民族自治縣和19個民族鄉,其中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撒拉族和土族自治縣。

在近幾年的實踐中,海東市積極探索創新,著眼小康社會建設的宏偉目標,牢牢把握“兩個共同”工作主題,以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中心,以宣傳貫徹民族政策法規為主線,以改善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關鍵,著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健康協調發展,不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摸索出了符合海東實際的創建模式。

經過深入調研,反覆醞釀,一份份出臺的文件,編制出創建工作科學、全面、精細的藍本,建立健全了組織協調、宣傳教育、全民共建、成績考核、經費保障、工作監督、矛盾調處和激勵推進等八項運作機制;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一把手”負責制、黨政齊抓共管、創建辦組織協調、各部門聯動發力、全社會共同行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和市級協調、縣區級推動、鄉鎮實施、村社融入參與的格局。創建伊始,市級財政每年設立創建工作專項補助資金2000萬元,各縣區每年投入創建工作的資金均在500萬元以上……有力地保證了全市創建工作的紮實推進。

2019年7月18日,全國人口較少民族脫貧攻堅奔小康現場推進會在青海省海東市召開。這是在習近平總書記來青海視察三週年的重要節點召開的一次全國性重要會議,參會人數之多、範圍之廣、規格之高、影響之大,對海東來講是空前的。這次會議是對海東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充分肯定。

唱響脫貧致富“進步曲”

“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工作,最終的目的就是讓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富裕,讓他們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近年來,海東市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出發點、落腳點,全市民生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連年保持在80%以上。

今年春季期間,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峽門鎮易地扶貧搬遷新村——陽坡新村裡鼓樂喧天,來自峽門村羅開社的藏族群眾帶著對黨和政府的感恩,在這裡跳起了歡樂的鍋莊。

峽門鎮陽坡搬遷新村是民和縣易地扶貧搬遷惠民生的一個縮影。新村於2017年建設,2018年年底前共有144戶搬遷戶入住。這些搬遷農戶來自陽坡、峽門、甘池、若木池等村,今年是搬遷戶在新農村裡過的第一個春節。從乾旱山頭搬到山下平坦之地、從老舊村莊遷入美麗新村、從土牆舊屋入住舒適新居,搬遷群眾的生活面貌煥然一新,奔赴小康生活的路上,大家“我要脫貧”的勁頭更足。

藏族婦女張志瑜介紹說,她家原本住在峽門村的一個山頭上,條件艱苦,出行不便,在黨的精準扶貧政策扶持下,她家被搬遷到陽坡新村。“新建了5間住房,基本上是國家的扶持資金建的,如果沒有國家的扶貧政策,我們一家還住不上這麼好的房子,也過不上這麼好的日子。”張志瑜說。

自創建工作啟動以來,海東市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各種問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總鑰匙”,按照《海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等的要求,圍繞基礎設施、民生改善、產業發展等領域,實施了一批促進民族地區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在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基礎上,海東注重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發展,認真落實國家和省上關於扶持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政策。今年底,全市17.5萬人將全部實現脫貧摘帽。2013年以來,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由2013年的326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51.5億元,累計共投入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資金5.2億元。海東創建工作的物質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全市各族人民充分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和民族團結進步釋放的紅利。

畫好融合發展“同心圓”

宣傳教育是任何一項工作的“先手棋”。創建工作開展以來,海東市始終把宣傳教育引導作為先導,深入持久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思想不斷深入人心。

2017年以來,海東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市17餘萬人在全國270多個大中小城市開辦拉麵店的實際,精心組織,向外出從事拉麵經濟的海東籍務工人員廣泛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民營企業座談會精神,引導他們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積極融入當地社會,與其他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牢記黨的恩情,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今年,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市委主要領導帶隊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講黨課,不僅使主題教育工作做到了全覆蓋,也進一步促進了全市民族團結進步工作走向具體化。

平安區洪水泉清真寺在寺院日常活動中,時常向信教群眾詳細講解各項法律法規、時事動態,增強了信眾的法律意識,使他們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開展宗教活動,依法辦事已成為共識;互助縣民族中學少數民族學生佔70%,學校通過上好《中華大家庭》《民族常識》等專題教育課,讓民族團結進步思想入腦入心,讓學生們從小樹立“中華民族一家親,56個民族是一家”的理念;撒拉之鄉古雷寺僧人格桑措尼以傳承和弘揚西饒嘉措大師的愛國愛教精神為己任,教育引導信教群眾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

與此同時,全市每年投入500萬元在城區街道、鄉鎮路口等製作多幅大型公益廣告牌,在縣城公交站臺、街道製作創建宣傳標語,出租車、公交車利用自身宣傳資源開展流動宣傳。每年9月份,海東市精心策劃並組織開展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宣傳月活動,集中組織開展系列宣傳教育活動,將宣傳教育不斷引向深入。市縣區宣傳文化部門還精心組織開展了“民族團結一家親”文藝演出、民族團結射箭賽、民族團結歌曲徵集、“民族團結十大感動人物”評選等活動,廣泛營造民族團結進步的濃厚氛圍。

通過宣傳教育,各民族互親互愛的感人事蹟不斷湧現:互助縣土族漢子李仁英和妻子無償贍養漢族老人32年;回族大哥馬如林20年如一日撫養在異鄉走失的土族小女孩長大成人;“拉麵匠”韓維林在濟南市長期無私幫助貧困漢族鄰居,被山東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團結先進模範個人”稱號……這些故事在海東各族群眾間口口相傳,“三個離不開”思想已深深紮根在海東各族群眾心中。

此外,海東市把“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活動作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營造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重要舉措,採取有效措施,大力遏制農村“天價”彩禮、大操大辦婚喪嫁娶等不良社會習俗,社會正氣得到了弘揚,文明新風得到了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顯著增強,各族群眾團結進步的精神基礎進一步夯實,凝聚起了建設新海東的強大合力和向心力。移風易俗整治活動開展以來,全市婚事新辦434戶,喪事簡辦387戶,喜事小辦1480戶,簡化程序575項。

民族文化“裝扮”青海年

2019年,“青海年·醉海東”系列活動,讓海東各族老百姓和省內外遊客共同過了一個歡樂喜慶的年。從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川垣新區“刀山會”到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千年文物展“真顏”,從拉伊大賽到千人共品臘八粥、共嘗柴火雞……濃郁的民族文化大放異彩,呈現出“各族人民一家親,歡欣鼓舞度新春”的祥和景象。

在“青海年·醉海東”中,海東市堅持民族民俗文化活動與商貿、旅遊相結合,集中展示優秀民俗文化、豐富的農村土特產年貨和獨具魅力的鄉村旅遊景區景點。在活動形式上,堅持文化活動專業演出與廣泛發動群眾參與相結合,精心打造富有海東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品牌,豐富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展現了全市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精神風貌。據統計,海東市“青海年·醉海東”系列活動歷時50天,接待省內外遊客300萬人次,實現直接經濟收入30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32億元。

除此之外,海東市注重將民族團結進步融入各類文化體育活動中,努力提升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感。通過舉辦河湟絲路花兒藝術節、河湟國際民間射箭邀請賽、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海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民和桃花節、互助丹麻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西北五省(區)賽馬會、互助冰雪文化歡樂節等文化體育活動,構築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民族文化通過一場場文化體育活動相互交流、水乳交融,匯聚成了一種團結進步的新精神,將各族人民群眾緊緊凝聚在一起,樹起了海東最具時代特色的精神豐碑。

在黨的民族政策陽光普照下,海東各族人民心連著心、手挽著手,向著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新目標鏗鏘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