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達芬奇之美

德國古典主義美學大師黑格爾在其《美學》中提出與康德不同得美學觀點,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顯現,美首先是真的,是對真理的感性表達,所謂真,黑格爾稱之為理念,就是事物的本質。這段話我很想用來寫寫今天的主角尊敬的達芬奇先生。​普通的讀者、觀眾對於達芬奇這個名字耳熟能詳,必定能講出那副收藏在法國盧浮宮的名作。

解讀達芬奇之美

達芬奇自畫像手稿

如果你只是單純的認為達芬奇是一位偉大的畫家或是代表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傑出人物,那麼你對公元1400年至1500年,西方世界這一百年人文歷史發展軌跡的認知是不夠全面的。

“文藝復興”在西方歷史上是文化蓬勃發展的狀態:建築、美術、音樂、戲劇、哲學、甚至是庶民的生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是西方歷史中最具有文化創造,人文關懷的時代。

一個偉大的時代,孕育了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建築師、科學先行者、流體力學之父、軍事機械專家、人體解剖學先驅……


讓老師不敢再畫畫的學生

達芬奇出生在距離佛羅倫薩大約六十英里的一個小村落,母親是平凡農家女子,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律師,由於身份差異,他們並沒有結婚,這個被取名為列奧納多的嬰兒,後來長大,展現了多樣的才華,榮耀了他出生的村落——芬奇村。

達芬奇在有些貴族氣質的環境里長大,喜歡穿著華麗的衣服,語言優雅,個性和善內斂,能彈奏樂器,唱歌,喜歡研究數學,也展現了非凡的繪畫才能。

大約在他十四歲,他的父親發現他在繪畫上的才華,帶他來到佛羅倫薩,送他進入當時著名的韋羅基奧畫室學畫。

解讀達芬奇之美

韋羅基奧《耶穌基督受洗圖》

過去的藝術資料上流傳著一個故事,達芬奇在學徒時代,幫助他的老師韋羅基奧畫《耶穌基督受洗圖》他的老師允許他在老師畫作的左下角添加兩名側面的天使。這個圖讓他的老師大吃一驚,因此放棄了繪畫,而改做雕塑。

這個故事可能傳說的有些誇張,但是,的確達芬奇沒過多久,在繪畫上青出於藍,超越了他的老師。這是達芬奇在繪畫世界嶄露頭角的一筆。

這幅作品現收藏於意大利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達芬奇存世的真品相傳只有二十多件,現今收藏於世界各大博物館美術館中,件件都是鎮館之寶。


破解神秘微笑

家喻戶曉的名作《蒙娜麗莎》是法國的盧浮宮鎮館三寶之一,全球每天有不計其數的參觀者在盧浮宮一路小跑,為了一睹她的芳容。

解讀達芬奇之美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微笑看著千千萬萬來到她面前的觀者,從含著淚水的敬拜,到最不屑一顧的鄙視,對“她”而言,卻只是一清如水而已罷了。

《蒙娜麗莎》那神秘的微笑,成為成千上萬畫謎想要破解的密碼。抵達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寧靜卻又無從言說的神秘微笑,一度成為美國小說家丹布朗創作《達芬奇密碼》的靈感來源。

許多傳說附會在這件舉世聞名的畫作上,關於達芬奇如何使用音樂帶動她臉部的微笑,關於畫中女子失去孩子的哀傷如何掩蓋在微笑之下,關於達芬奇處理她每一個衣服褶皺,關於她柔和的手如何透露出懷孕的訊息,關於從小失去母親的達芬奇如何將女性美的理想化到了極致,關於《蒙娜麗莎》是不是達芬奇自己的自畫像,或另一名他愛慕的美貌男子.......

1517年65歲的達芬奇受到法國國王的邀請到昂布瓦茲,《蒙娜麗莎》從意大利輾轉去到了法國,這幅作人物肖像畫家一直帶在身邊不停的修改沒有交件。

1518年達芬奇在法國去世,《蒙娜麗莎》成為法國意外獲得的珍貴財富。許多學者發現《蒙娜麗莎》謎語一般的笑容下隱藏著達芬奇的自畫像。

他和世人開了一個玩笑。

遊客們在盧浮宮看不到達芬奇,他們匆匆一瞥,看到的只是表面的《蒙娜麗莎》。

沒有人看到一個美麗的女人的笑容下掩蓋著一個衰老男人的憂傷面容。


​最後的晚餐

1495年達芬奇接受了米蘭聖瑪利亞德格拉齊修道院的訂件,在教堂的餐廳繪製了“最後的晚餐”這副大壁畫。“最後的晚餐”出自《聖經》故事。猶大為了30塊金幣出賣了老師耶穌,耶穌平靜的對12個門徒說“你們當中有人出賣了我。”

解讀達芬奇之美

《最後的晚餐》

此話在眾人中引起了不同的反應,有人驚異,有人失望,有人懷疑,也有人憤怒。達芬奇將13人分為4組人物關係分別構圖,畫面選取的這個情節對於13個人物進行富有戲劇心理特徵的刻畫,並且成功的運用空間透視法突出主題,巧妙地運用天頂、餐桌、兩側牆面的透視線,將它們都集中在耶穌的頭頂上,呈現出金字塔的穩定構圖。

12門徒各有強烈的情緒表情,襯托出耶穌臉上平靜如水的模樣。使人不得不思考,如果有一種智慧,可以預測生命未來種種,那麼會不會是這張畫裡耶穌臉上一清如水呢?

一清如水,是他超越了憂傷,也超越了喜悅。

達芬奇開創性使用空間透視法,人物戲劇化處理,才讓“最後的晚餐”成為了傳世之佳作。


他臉上的美,使哀傷者得以平靜

十六世紀意大利藝術理論家、傳記家瓦薩里曾經這樣書寫過達芬奇:“他臉上的美,使哀者得以平靜”。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力量可以使“哀傷者平靜”呢?

寬大的額頭,深邃的眼神,高挺的鼻樑,君王般的傲氣。眼眶裡深邃又銳利的眼神,好像還包含著熱情,對科學探究的好奇,對美的渴望,對生命永不止息的愛與凝視。這樣一張臉,可以經歷科學實驗中一次一次的失敗,卻絕不放棄。

他長長的頭髮,鬍鬚梳理得很整齊,像一條一條纖細有秩序的波紋,像他曾經描繪過的水波上的光,麥田中的每一絲葉片上閃爍的光。

他在凝視著什麼?

解讀達芬奇之美

達芬奇自畫像

​篤定深沉的目光望向深不可測的空間,是對過往的回望還是未知的思考?是肯定自己一生無悔,還是心繫懸而未解的科學難題......

一位六十四歲老者自畫像,如此蒼老,卻又如此堅毅,目光炯炯,看著他眷戀過卻又即將告別的人間。面對達芬奇老年時的自畫像,也許可以約略想見他在生命的終點前凝視自己生命的冷靜與堅定吧。


散落在人間的手卡

比爾蓋茨斥巨資在世界各地收集達芬奇生前的小手卡,這些小卡片承載著人類智慧從愚昧狹隘的宗教時代走向探索科學,解放人性的文明的步伐。對於當時被稱作是“中世紀”的歐洲,也稱為“黑暗時代”,將近一千年的時間裡基督教一度成為政治權利的中心,壓抑人性,宣揚苦修,抑制商業活動,更是壓制商業發展。“中世紀”其實是一個貶義詞,是後來的學者對那段歷史的謔稱。

意大利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港口貨運和海運的興起。隨之而來的是新興資產階級的崛起與壯大,商業文明漸而取代宗教勢力,市民階層逐漸掌握話語權,工商業發展帶動了一系社會變革,推動人類歷史文明的車輪加速衝破頑固,荒誕,反人性的宗教束縛。

就在這新舊交替的歷史中,達芬奇開啟了人體解剖學的新篇章。眾所周知,在達芬奇的時代,由於宗教禁令,並不能公開解剖人體。他曾在昏暗的墓地中解剖過三十具屍體,他與屍體睡在一起,他也抱怨筆記還沒有做完,屍體就已經腐爛開始發臭。人體是什麼?他用解剖刀一層一層打開人的皮膚、脂肪、肌肉之後,他發現了許多奇蹟的構造。他發現了胃和整個消化系統:研究以肺為中心,人體呼吸的功能;發現了血液動脈與靜脈的循環關係;發現了心臟收縮的的規律; 他切開了腦,眼球,試圖探討人類的視覺組織。

解讀達芬奇之美

達芬奇所繪人體解剖圖

解讀達芬奇之美

達芬奇所繪人體解剖圖

​他對生命的本源懷揣著巨大的好奇,他切開過女性的子宮,男性的生殖器,他對人體沒有偏見,人體首先必須是科學的。達芬奇觀察生命的不同狀態的變化,男人、女人、老人、小孩......

當他解剖了三十多具屍體後,他依然沒有找到靈魂。

他曾說“我解剖了人體,可靈魂,到底在哪裡?”


美是一種直覺,但只顯現給心地單純的人

他設計過軍事機械武器,設計過跨河橋樑,研究鳥類飛行原理設計過飛行器,觀察過水流產生的力學原理,繪製過城市規劃圖,發明過樂器......

他不僅在《蒙娜麗莎》裡隱藏了自己,還在《施洗者聖約翰》中把男性與女性特徵混合在一起,有關於他同性戀的傳聞,以及晚年作品透露出多重矛盾複雜的世界吧。對男性與女性,苦修與逸樂,昇華與墮落,聖潔與沉淪,老年與青春,誕生於死亡,忠誠於背叛,喜悅與憂傷,愛與恨。

解讀達芬奇之美

達芬奇的設計圖

所有現世中真實的存在,對立矛盾如詩歌一般輕盈,他碰觸過血淋淋真實的屍體,製作的降落傘一次又一次在實驗中把自己摔的頭破血流,甚至奄奄一息,危及生命都沒有放棄追求真理,探索生命的源頭,追問這世界的本真,這一切本來就是真實,也是美的。

達芬奇探索科學的堅定毅力與勇氣早已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時代,他是那個時代的科學先驅者,他那些未完成的手稿歷經幾個世紀後,都已變成了現實,成為了現實中可行的實物。

他在遺囑中寫到:“一日充實,可以安睡;一生充實,可以無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