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后妃節儉指南:“朕這身衣服都洗過三次了!”

公元837年四月的某一天,唐文宗李昂會見一干大臣時,悠然舉起衣袖,一臉得瑟地說道:“你們看,朕這身衣服已經洗過三次了,我還在穿呢!”頓時搏得了大臣們的一片讚賞之聲。


這些大臣不是在恭維皇帝,他們是發自真心的讚美。


皇帝、后妃節儉指南:“朕這身衣服都洗過三次了!”


通觀史書,皇帝要想打造“節儉”人設,只要願意穿洗過的衣服就行。比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性儉素,常服浣濯之衣”。對佛教痴迷到神經病地步的梁武帝蕭衍,“身服浣濯之衣”。在位期間頗有作為的唐宣宗,在宮中“衣浣濯之衣”。著名節儉皇帝宋太祖,史官很嚴謹的在史書上寫下了八個大字:“常服之衣,浣濯至再。”名聲不大好的趙光義,惜字如金的史書恭恭謹謹地記著:“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


其實願意穿洗過的衣服,對皇帝來說已經是標準的節儉了。要是再節儉一點,便是像隋文帝那樣,把布料換次一點,一頓少吃兩盤菜,再讓后妃們都穿洗過的衣服,“六宮鹹服浣濯之衣”。


皇帝、后妃節儉指南:“朕這身衣服都洗過三次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單皇帝,后妃也是一件衣服不穿第二次的。而後妃們若也想打造節儉人設,辦法更簡單,除了穿洗過的衣服,布料換次一點,還有其他一堆的法子。


比如裙襬不拖地。漢文帝要打造節儉人設,便命令小老婆慎夫人,“衣不得曳地”。也就是說,正常皇帝的后妃,裙襬必然是拖地的。


再如穿沒有花紋圖案的衣服。東漢和帝的皇后鄧綏,很厲害的一個女人。史書說她還是一個貴人的時候,每有宴會,眾妃嬪貴人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首飾恨不得插滿整個腦袋,衣裳盡揀漂亮貴氣的穿,而鄧綏則是“獨著素,裝服無飾”。陳叔寶皇后沈婺華,史書誇她節儉的首要證據也是“衣服無錦繡之飾”,而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第二個證據竟是她身邊只有一百多號貼身伺候的人。一百多個人貼身伺候,居然叫“節儉”!


皇帝、后妃節儉指南:“朕這身衣服都洗過三次了!”


后妃甚至無需多做什麼,只需衣服首飾等物品夠用,不多浪費,一樣會被史官稱讚節儉。長孫皇后雖被無良電視劇黑得沒個人樣,卻實實在在是位賢后,史書說她勤儉節約的時候,“凡所服御,取給而已”。這個水分,實在是太大了,史官卻不這麼認為,反而一通彩虹屁。


皇帝、后妃節儉指南:“朕這身衣服都洗過三次了!”


事實上,除了皇帝后妃,當時的貴族也一樣不穿洗過的衣服,至少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如此。比如曹魏大臣鄭袤,西晉建立以後,他被晉武帝司馬炎封為司空,其妻曹氏因不“服浣濯之衣”,而特別被記了下來。再如唐玄宗女兒新昌公主,她有個兒子叫蕭復,這小子也沒什麼其他本身,只是不“鋪張浪費”,穿“浣濯之衣”,為了記載這種“節儉”之舉,史書竟單獨給他列了一個小傳。


這些皇室貴族所謂的節儉,不過是相對於他們一貫奢華的生活水平而言,拿普通百姓的思維去要求他們,有點皇帝犁地用金鋤頭的意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