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樂東各村村名來歷

漢代以後,中原內地的漢人或官或兵或商或逃難到樂東,定居沿海一帶,出現黎漢雜居現象,唐代開始漢人反客為主,佔據了沿海平原地區,黎族便移居山地。人民居住的村落名稱也包涵滄桑變故。這是活的歷史化石,頗耐人尋味:

一、以祖先的源流或王號為村名。黃流村始建於何代何年已難考。居民從陝西、河北、河南、山等黃河流域一帶輾轉至福建遷移而來。黃流村有一座古廟名叫“玉廟”,前門有一對聯:“黃裔繁衍輝北闕,流風遠播鎮南疆”。記述黃流居民是黃帝的後裔,是從黃河流域遷來的,黃流村因而得名。

  東孔村東孔村從黃流遷來。為中原內地移民。起於陝西后遷山東、福建、而廣東、海南,落藉於東孔。村中黎紹祥先生為東孔村“文昌廟”題聯:道統授東山,克助文人升俊秀;薪傳繼孔子,宏開昌運育英才。

此聯把山東孔子之鄉的原意表述十分清楚,因是得名。

二、因追求新生活得名

新安村清康熙初年,全村皆是鄭姓,叫老鄭村。到康熙二十年間,因乾旱缺水生活難過,全村人遷往現址;隨後,佛羅村和丹村一部分人移居在此。人們求得安居樂業,故命名為新安村。

新坡村原名新村坡。清朝乾隆年間建村,因山坡多而取此名。到嘉慶時,先後有德業村、東川村,苦梨村,榕村、塘村的人搬到這裡,便改名新坡村。

新莊村建於明朝中期,當時這裡的田園都為附近財主所有。佃戶為了耕作管理方便,就在田園邊建屋居住,久而久之,居民逐漸多起來,故得“新莊村”。

福報村黎語意為“前人住過的老宅基”。相傳幾百年以前,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居住著幾戶人家,後因連年發生旱災,疾病流行,為了逃避災難全村搬走,而後又有人搬回來平安居住至今。人們得了“福”,故取名“福報村”。

永益村原名扎旺村。解放前,這裡無數貧民百姓遭受國民黨反動派和日本侵略者的迫害,解放後,扎旺村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希望永遠過上好日子,有益於子孫後代,因是於1959年改名為“永益村”。

抱平村原名抱並村,該村常與附近的老獸村械鬥,每次總是失敗,於是村裡人都躲避到深山老嶺去居住,當地人稱為 “抱並” 村,黎語意為“躲避”。後因 “並’’與“平”字近音,村民希望和平,故名抱平村。

保脫村因村中群眾為了解脫多次搬村的痛苦,使其長久安居樂業,而取保脫村名。

三、因地形地物得名

排慎村以石頭取村名。因村子附近有一大一小兩塊石頭。當地村民把大的叫“排慎”,小的叫“打慎”。黎語“排” 為母,“打” 為公,“慎” 為石。“排慎”、“打慎”,漢語譯意為:母石、公石。傳說這兩塊石頭有它的特別功能:要是天即將颳風暴雨,母石會連叫嘟一嘟一嘟三聲,要是天即將旱,公石也會連叫吭一吭一吭三聲,這預報,可為附近村民做好生產勞動的準備。日久了,這裡的村民便叫排慎村至今。大躍進人民公社時,用炸藥爆碎這兩塊石頭,興建水庫,造橋鋪道,石頭遺址是排慎第六生產隊的甘蔗地,1978年後改造農田。

孔汶村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村東有孔山,林木茂密,山中有汶水,水從孔泉裡流出,冬暖夏涼,故得孔汶村名,又因村人多從山東孔子家鄉遷來,故名。

田頭村因村倚在田洋的前頭,故得名。

豐塘村始建於明朝末期,由於村前有一大水塘,四季未乾,塘內魚蝦很多,故名“豐塘”。

福塘村始建於明朝,定名墩仁村。民國12年盜賊盛行,社會混亂,附近新土、石塘坡、墩仁村鄉紳協商決定遷合一起,在墩仁村南“坎上塘”東重建村。“坎上塘’’四季有水,盛產魚蝦,人得其福,故得福塘村名。

鎮遠村建村於清朝乾隆四年,因村地勢東高西低,村坐鎮高處而可遠望,因得鎮遠村。

響地村建村於明末,原名響土,因常聽海浪撞擊震響大地的聲音而得其村名。  鶯歌海村於明末年間就已建村,因村的位置處於北部灣鶯歌海鶯歌角,而鶯歌角又多鶯歌鳥,故得名。

白沙村 1949年因海潮威脅,移居現址,因原居在海灘上,村址盡是白色的沙子,故名“白沙村”。

嶺頭村在北部灣南部海灘上,因村建於山嶺的前頭,故得名。

黑眉村是抗日革命根據地,因東靠黑眉老抱嶺,而得名。

荷口村原名“打逢地”,後來因村前山丘上盛開荷花形花朵,故改名荷口。

赤公村先叫布馬村,因有漢人七兄弟到村裡居住,次改名為“七公村”,後又因此村貧赤,多紅土,故諧音叫“赤公村”。

山腳村原名福龍村,後來因村北靠大嶺,鄰村人戲稱“山腳”而得今名。

只文村 “只文”黎語意為一種樹名,相傳很久以前,“只文”樹生長茂盛,環村繞抱,故得名。

只峨村“只峨”黎語意為一種樹名。當時村裡村外到處是蒼翠的“只峨”,因此得名。

行好村因為村住在大片木棉樹園裡,故名。1955年改為保好村,黎語“木棉”與漢語“行好”同音,故得今名。

頭塘村很久以前頭塘是一片荒地半丘陵地帶,農民在頭塘建曬穀場,後逐漸搬家居住成村。黎語“頭”是“看守”,“塘”是“穀場”,加上地形中間凹兩邊凸,故名“頭塘”村。

三平村原名呆會村,解放後改為三平村。因地勢一面靠山,三面平坦,故得“三平”之名。

西黎村西黎後山是野生動物黃掠的繁衍地,“西黎”黎語意為“黃猄”多,故得此名。

昂外村據說很久以前昂外生長槐樹,“昂”黎語意為“山”,“外” 黎語意為 “槐樹”,因得村名。

木棉村據說很久以前,木棉村野生木棉較多,春天來了,村前村後遍開木棉花,因而得名。

潭培村因村前堵壩積水成潭而得名。

龍林村因盛產龍林樹而得名。

洪首村相傳很久以前,這個凸圓的山丘上有一株大葉榕樹,“首”黎語為大葉榕樹,“洪”黎語意為凸圓形的山丘,故得村名。

南木村相傳很久以前,村中有一片“木” 林,林中又有一泓清澈的水。“南”黎語意為“水”,“木”黎語意為一種樹名(即丁格樹)。南木村名就這樣得來。

抱灣村抱灣人是從東方縣搬來的,約四代之久。因抱灣處於南巴溪和昌化江的交合處,三面被江水環抱,形成一抱清水灣,故得“抱灣”村名。

番豆村意就是長形灌木村。相傳遠古時代群眾都聚居抱由村,因一家的母豬跑到番豆生小豬,該家人跟蹤到番豆,番豆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便遷移居住。當時,番豆有一片長形的灌木林,故得名。

掃水村 “掃水” 黎語叫“死牛”。因村靠近“掃水” 的田洋,原來該田洋地瘦缺水加上耕牛勞役過度,在此死牛甚多,故得村名。

保定村原名“炮讓”。遠古時候,保定盛產紅、白藤,是野獸繁衍的地方,故名“炮讓”,靜動植物容易生長的地方。相傳鐵器還未傳到保定村,三亞鹿回頭有一位黎族青年射傷了一隻母鹿,他跟蹤到離 “炮讓” 山有 700米遠的鬥拉村(即現在的鬥龍村),該村住有一家寡婦和兩個青年女兒。由於寡婦和女兒的挽留,青年便住了下來,並同一女兒結婚,生兒育女搬封 “炮讓” 居住,繁衍後代。因 “炮讓”全是紅土,故而名“保定”。“定”黎語是“紅”,“保定” 村¨即紅土村。

望樓港村因地處望樓河入南海處的港灣附近,與望樓村隔河相望,故得其名。 

四、文人取名

佛羅村早在三百年前,由月村、苦連村、東衝村、敢教村、德業村移居而成,稱五村。後拳特里文人給村取名為佛羅村,意為如來佛祖佈下天羅地網消滅妖魔,保佑人民安康。

懷卷村因村旁有槐樹和溪流,故原村名“槐澗”村。清朝同治九年,村中一貢生將其改名“懷卷”,意“懷揣書卷,發奮讀書”。

鏡湖村原名芒坡村,因村座落在抱旺湖南岸,且湖似明鏡。清朝咸豐年間舉人吉大文寒“鏡湖秋月”詩句而改名為“鏡湖”。

佛老村立村於宋朝年間,居民多是福建移來。因村中有人信佛教,且多出讀書人,一羹生就定名“佛老”村,又有人戲稱為“牛老”村。

五、因謀生計得名

西鹽灶村 “西鹽灶”也叫球尾灶,因絕大部分居民以煮鹽為業,且地處西部而得名。1950年改為球港村。

中灶村原名抱龍村,辛亥革命後,中灶村民多以煮鹽為業,政府曾在中灶設鹽稅卡,改名為鹽灶,後因東有東鹽灶,西有西鹽灶,它地處中間而改名為“中灶”。

奮躍村因村邊田裡有一種適合製作土鍋的泥土,村裡人民都會製作土鍋,取泥土的工吳主要是“小鏟”,黎語意為“躍”,故名

六、因大自然變遷而得名

衝坡村因數百年前山洪暴發,望樓河改道,把河東一帶沖積成一片寬闊的大坡,故取名“衝坡”。

大炮村傳說很久以前,大炮久經風雨衝擊,洪水將土沙衝集一塊,堆成一大片白土沙,當地群眾為生產起見,就平整成沙質水田,因而得名。“大” 黎語意為“田”,“炮”黎語意為桫”。

南仇村據說很久以前,南仇沒有自然水,後因洪水從山嶺上流下衝出一條寬7米、深3米的水溝,群眾就居住在水溝兩旁,因而得名。“南” 黎語意為 “水”,“仇” 黎語意為“衝”。

七、因願望得村名

樂羅村很久以前,樂羅村有幾戶羅姓人家居住,後來從福建省莆田縣遷來不少其他姓氏的漢人,樂意與姓羅的人共同居住,因是該村得名樂羅村。

長安村原為“漸厚村”,因多次被日本軍和國民黨兵燒劫,多次搬遷。l955年移居今敬。並改名長安村。意為“長久平安”。

抱串村傳說很久以前,抱串之地有一個“龍穴”,四面環山,景色秀麗,人們為了享點“龍福”,就把村移來和“龍穴”在一起,“串”黎語意為“穴”,故名。

佳西村原為老村,現已分出“孔倫”、“昂高”兩個村。解放前佳西有漢族、黎族、苗族聚居,交往較為密切。“佳”是友好來往的意思。“西”是指黎族人民長期居住的地方,故名。

多能村 1825年從黃流村遷出建村,因為移村之前,見到黃流村能人較多,群眾希望移村到這裡,同樣也像黃流村一樣,多出能人。故定村名為“多能”。後有外村人嫌其誇大,便戲稱為“鮮能”。

八、黎語音譯得名

抱本村 “本”黎語意是“坎”,“抱本”即“坎村”。因該村建在一條隆起的田坎上而得名。“抱本”為黎語音譯。說明歷史上這裡原是黎族群眾聚居之地。明代中葉,有一批漢人從福建移來此村居住,黎人慢慢遷出,村名乃保留。

抱旺村黎語譯音:“旺”是“塘”,“抱旺”即“塘村”。因為該村附近有一大水塘即“鏡湖”,故得名。這也表明“抱旺”原為黎族居住過的村落。

抱歲村也是黎語,直譯為“村牛”,即“牛村”。村址原為寬闊的草坡,是牧牛的好地方,後建村住人,故名。原為黎族居處,後才遷走。

溫仁村 “溫仁”黎語意為“螞蝗”。當時,這裡的螞蝗繁殖較快,村子附近凡有水的地方都有螞蝗,故得“溫仁”村名。

扎灶村 “扎灶”黎語意為“長而窄的田”。因村前有一塊長150米,寬4米的水田,故得此名。

抱梅村原名抱尾村,是以千家村相對首尾而言,因“尾” 和“梅” 兩字海南話同音,故俗稱“抱梅”村。

抱善村原來“眼善棘”較多生長,所以群眾叫“抱與納”,黎語是“眼善棘”的意思。後因來這裡的漢人把“抱與納”誤叫為“抱善”村,一直沿用至今。

郎益村傳說很久以前,有人在這裡養鴨,群眾常用火燒鴨吃。“郎益”黎語意為烤鴨,故得“郎益”(烤鴨)村。

抱用村據說很久時候,村裡有一個兩畝左右的水塘,人們常到塘裡洗澡、游泳,“用” 黎語意為“游泳”。故當地群眾都叫這個村為抱用(游泳)村。

抱兵村黎語“抱”是“村”,“兵”是“寬”,即“寬村”的意思。

  抱隆村解放初期這個村莊大,人口多,黎語“抱”是“村”,“隆”是“大”,故得抱隆(大)村名。

  卡法村解放前,有黎族同胞在春節期間,集中上山打獵歸來,一定要在這個村的一棵大樹上吊獵肉、弓箭、炮槍等,違此規定的黎人也曾在此受處罰。黎語“卡”是“吊”,“法”是舊時規定的“法則”。因而得“卡法”村。

  紅內村村前是志仲大田洋,背靠志仲山,因犁棄山蘭地建村而得名,“坡地”黎語意為“紅”,“犁”黎語意為“內”。

  志高村原名只九村。“只九”黎語意為“樹”,解放後人們沿用海南方言諧音改為今名“志高”。

只微村 “微” 黎語是“火” 的意思。原先這裡移居來的群眾夜間開荒造田,到處篝火不斷,野火通宵達旦。後來發展成為村莊,定名“抱只微”,也叫“只微村”。

  抱邱村 “抱邱”黎語直譯為“高村”。因抱邱村在一個小山上而得名。

  紅水村 “紅水”黎語叫“濃塞”,血水的意思。因村前有一小河,下雨時河水變紅色,故名。

  抱曼村是多建峒的古老村落之一,“曼”黎語是“老”的意思,故得名。

  陳考村傳說很久以前,有15戶人家,住在毫只弄嶺下,白天人們抬頭可見大塊的石頭在陽光照射下閃光發白,“陳”黎語意為“石”,“考”黎語意為“白”。故名。

九、以大姓始祖或人名定村

老鄭村建村於明朝末期,原名“新興村”。後因村裡全是鄭氏人家,故稱老鄭村。  秦標村建村時面積不到300平方米,僅有五戶人家,人稱“小村”。清朝末年有一名叫“秦標”的人帶52人遷來這裡居住,故得秦標村。

 羅馬村建村初,因村民多是姓“羅”、姓“馬”人氏,故以羅馬定村名。

  老唐村傳說四百多年前,有一姓唐的人家,因生活難過,就從尖峰遷居到這裡。由於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宜於耕作,就在這裡定居,生男育女,直至今天,現全村都是姓唐人家,故得老唐村名。

十、以傳說而名

千家村相傳很久以前,境內有一個八畝多的天然水塘,塘水依山環屋樹草相映,景象宜人,素有“千家西湖”之美。這裡居住過一千人家,故名。

  志好村相傳600年前居住的是昌江籍的移民,原名福傳村,200年前改為“志好村”。

  塔豐村 “塔”黎語意為“掛”,而“豐”是一種用紅白藤紡織的裝衣服的用具。傳說很久以前,這裡無人居住,有一名遊獵者在這裡狩獵時,把“豐” “塔”在桂樹上,與猛獸搏鬥身亡,而“豐”和“塔”在那裡,久久無人取去。後有人定居在此,因而得名。

  加巴村傳說很久時候,這塊土地原是三平保派村的,後來居住在大安一帶的一些人就遷到這裡居住,但要向保派村主繳納土地稅。有一年大旱,人們無法按時交稅,就和稅丁發生糾紛,村主就親往加巴村解決糾紛之事。村民為了緩和矛盾,減免土地稅,就殺狗備好酒菜款待。酒席上,村主盛情難卻,決定取消土地稅。“加” 黎語意為“價值”;“巴” 意為“狗”。故得地名。

  山榮村原名“只犁”。相傳抱由村一農家養的母豬跑到只犁嶺腳下生小豬,每隔十天回家一次,這家人就用木棉花綁在母豬尾巴上,次日跟蹤找到母豬和8只豬仔。全家都認為這是好兆頭,就搬家到“只犁” 居住,過了三年果真富了起來,接著抱由村的人也爭著搬到“只犁”,定名“只犁”村。因“只犁”居住的人多起來了,沒水喝,就將村搬到附近的“參濃”旁,“濃”黎語叫“水”;“參”是“井”的意思。高級社時縣幹部以“參濃”打一近音改為“山榮”。一直沿用至今。

  坡拉村傳說明朝中期某年,附近山裡大小野豬都來這裡吃農作物,當地人民為了消滅野豬,保護農作物,就從德霞大峒遷居到“坡拉”。因是立村得名。“坡拉”黎語叫“暴拉保”,即野豬到處破壞農作物的意思。

  十一、因紀念而得名

  解放村建村於l950年,剛好是海南島解放,為了紀念自己的翻身解放之日,故定名為解放村。

  光明村原叫“什散管”,黎語意為“田地分散”。解放前,這裡的群眾以山蘭、番薯為主糧。高級社時群眾開荒造田,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起來,為了感謝共產黨的恩情,表示“什散”人民走上光明道路,即將“什散高級社”改名為“光明高級社”,因而得光明村名。

  南美村據傳日軍侵華前不久,東方縣有一富翁,生前看風水,看到現在的南美村前一山上,發現山的前面有一口水塘,四季不幹,背後是大嶺,站在山丘上眺望,猿子嶺的大母猿在招手。這一富翁死後,埋葬在這裡。墓工15人,專吃這個塘裡的水,建墓完成後全部工具、餐具均丟進塘裡,塘小水紅。群眾為紀念這個富翁,就叫這塘的水為“南美”。這個地方也稱“南美”。“南” 黎語叫“水”,“美”黎語叫“漢族人”。

  萬車村 “萬”黎語意為很多,“車”,黎語意為“紙”。傳說很久時候,產藤樹很多,當時有位漢人到該村行商,發現白藤樹可以造紙,於是發動群眾砍樹剝皮加工造紙,使群眾增加收入,當地群眾為念念不忘那位漢人,就把村命名為“萬車村”。

  十二、因駐軍而得名

  九所村明朝洪武年已有黎族人民居住,到清朝嘉慶年間,從福建莆田縣遷來了一批漢人,佔據了九所所有土地。九所村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代都有重兵駐守九所。駐在此地的軍隊編號為第九所,因而得九所村名。

  十所村 ‘清朝曾派兵駐紮此地,駐兵編號為第十所,故得十所村名。

  四所村清政府派軍隊常駐此地,軍隊的編號為第四所,故得村名。

  鋪村自元朝開始在管屬範圍內設置急遞鋪,以傳達往來的四方文書,起始駐驛兵,後有家眷及民人同居,遂發展成鋪村。有民歌:

  鋪村何以叫做鋪,貨架鋪庭排的路

  有鋪作無裝買賣,欠去黃流刈煙土?

  這說明“鋪”不是今日的作生意的“當鋪”,而是古時“驛站”的意思,舊是“一鋪” 為“五里”。

  保健村原名毛報村,1942年日軍實行“三光”政策,全村被燒只剩下成堆的草木灰。“保”和“健”,黎語意分別是“村”和“燒焦”,故改為“保健(燒焦)村”。

  十三、因歷史而得名

  德霞村傳說五百多年前有一次特大洪水,從瓊中德霞溪衝來一位姓洪的男人,倖免不死在此居住,生男育女直至今天。全村洪姓,是德霞溪水衝下洪姓祖公所傳,故名德霞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