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家金幣


圖為;戶部造光緒元寶庫平五分,正背兩面分別鑄銘文及圖案。正面鑄有雙線外郭,內圈有聯珠紋。珠圈內部直讀楷體"光緒元寶"字樣。幣背鑄有正面五爪金蟠龍一條,祥瑞雲朵圍繞周圍,外部兩條,外側為細線條,內側有一聯珠紋圈。此金幣造型已接近新式錢幣,但是幣面上的銘鑄仍說明沒有完全脫離"秤量貨幣"體系。

1903年4月 (光緒二十九年三月),清政府於下旨"於京師設立鑄造銀錢總廠",隨即以機器運轉需考慮取水運煤之便改設天津。1905年8月,財政處奏報天津廠於6月開機先行試造銅幣。次年(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試鑄"大清金幣" ,幣面加註帝號及歲次"光緒丙午年造",隔年再鑄歲次丁未(1907年)的金幣。圖為光緒丁未年造大清金幣。

大清金幣由於背面圖案為一蟠龍,故俗稱"龍洋"。因鑄行量較小,又屬貴金屬幣,愈顯珍罕,市場價格居高不下,並仍具升值潛力,是收藏者難覓佳品。1998年該枚金幣拍賣估價在2,280,000~3,280,000元人民幣之間。


外界常批評一兩重的大金幣價值過高,在實際使用時並不方便;但由於當時正計劃建立金本位制,製作金幣目的之一是在為也稱做虛金本位制的金兌匯本位制做準備,基本構想是用於外匯兌換,未必要發行作流通用。圖為光緒丙午年造大清金幣。

圖為光緒丁未年造大清金幣大清金幣問世時,中國產金量甚微且國力衰微,缺乏推行金幣的條件。美國造幣廠1907年度報告估計中國開採總額是純金6,771公斤,佔全球產金量比例僅略超過百分之一。2007年,中國生產黃金276噸,相當於全球黃金總量的十分之一,超過了南非的272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生產國。1949年,中國黃金產量僅4.5噸。改革開放後逐年上升,現已躋身世界主要產金大國之列。

此為大清銀幣(金樣)央統一規定鑄幣成色,由戶部委託天津造幣廠試鑄"大清金銀幣"主要版別分長鬚、短鬚、曲須、大尾、反龍等七個版別。因我國藏金有限,未大批鑄造。而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量為六錢四分八釐,成色百分之九十的"大清銀幣"確大量流通,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幣制未定,"大清銀幣"繼續流通,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袁大頭製出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