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上央視!唐山“金藍領”張雪松成了《焦點訪談》的主角

刷屏,上央視!唐山“金藍領”張雪松成了《焦點訪談》的主角

在中國高速動車組研製生產中,

他帶領團隊攻克了鋁合金車體生產中的一系列技術難題,

助力中國高鐵佔領世界級技術“制高點”!

他創新完成20多項工裝設備技術改造,

彌補了進口設備缺陷,

保證了動車組生產的順利進行。

他,就是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鋁合金廠

“張雪松技能大師工作室”

“金藍領工作室”負責人張雪松。

11月22日,“全國道德模範”張雪松,登上了央視的《焦點訪談》。

在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中,張雪松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出身於機械鉗工,卻將數控維修、數控加工、可編程控制器、三維製圖等多項技術融會貫通,近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同行稱讚他完成了華麗轉身。對此,張雪松說:“高鐵把我們帶入了新時代,需要更多更高水平的複合型技術工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只是簡單地付出體力勞動,而是要勇於站在新技術的前沿,敢於向世界先進技術發起挑戰。”

挑戰“高端技術”,把“工”變成“幹”

1992年,剛剛參加工作的張雪松穿上了藍色工服。“自己覺得帥得不行——我終於成為唐車的一名員工了!”第一個週末,他興沖沖地把工服穿回了家。

“沒想到一進門,我媽見我這身打扮有點不高興,問我下班了咋不換件衣服。因為當時正好有個親戚來家串門,我媽覺得我這身‘幹活兒’的行頭不體面。”事後,19歲的張雪松對母親說:“誰說‘工’字不出頭?我把‘工’字變成‘幹’,不就出頭了嘛!”

正是憑著這樣一種樸素的情懷,此後多年,張雪松敬業、精益、專注、創新,把一樁樁小事幹到了極致。“是中國高鐵的發展成就了我。”張雪松坦率地說。每當有新車型試製時,他的“金藍領”工作室的每名成員都會負責一個關鍵部位的作業,並根據生產實際,向設計部門反饋改進、優化意見。他說,“這就是我們金藍領的‘含金量’吧。”

刷屏,上央视!唐山“金蓝领”张雪松成了《焦点访谈》的主角

2004年左右,中國鐵路迎來“跨越式”發展的新機遇,張雪松看準時機,主動請纓,通過考試、應聘,從零開始“轉行”到了中車唐山公司鋁合金廠,負責高速動車組鋁合金車體的試製和生產。

高速動車組鋁合金車體生產的每一道關鍵工序都要由大型數控設備來完成。為此,唐山公司先後引進了價值3億多元的幾十臺尖端數控設備。從安裝到調試,面對無人敢碰的“高科技”,張雪松迎難而上。為儘快進入角色,張雪松買來專業書籍,一本一本地“啃”。白天工作忙,他就晚上學,總計寫下了幾萬字的讀書筆記和學習心得。

最終,面對國際最先進的數控加工設備,張雪松作為機械鉗工,憑藉自己的創新思維和精湛技藝,20多次排除各類疑難故障,攻克了銑刀“抬頭”機構和60米FOOKE加工中心導軌安裝設計偏差等8項難題,順利解決了高速動車組車體數控加工的技術關鍵。其中兩項工裝研製項目申報了國家專利,甚至解決了外國專家都沒能解決的問題。

這一系列技術攻關的成功,為國產高速動車組實現批量生產奠定了現場製造技術的根基。

讓中國高鐵從“進口”到“出口”

對於張雪松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種心無旁騖、鍥而不捨的技術追求,也是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職業態度。

製造高速動車組有九大核心技術,鋁合金車體就是其中之一,其難就難在鋁合金型材的焊接和加工技術上。起初,由於沒有鋁合金車體焊接製造技術經驗,工友們明顯感到原來的焊槍不那麼聽話了,工件也不聽使喚了,鋁合金型材焊接後變形、開裂、缺陷……

2005年5月,張雪松受命帶領從各單位精心挑選的16名精兵強將組成鉚鉗班,負責研究磁懸浮列車和高速動車組鋁合金車體生產技術,並在一個月內造出試驗車體。

張雪松帶領全班員工反覆摸索鋁合金車體側牆、端牆、車頂組裝調修的組焊工藝,從一個小小的截面開始進行試驗調整,2米、5米、10米,再到整輛車的組焊拼接,進行分步試驗調整。經過成百上千次的試驗後,他們記錄積累了“變形量”、“焊後調修”、“調修加熱溫度控制”等8種詳實的數據,總結出了“調整裝配法”和“夾具壓緊點多點支撐”的系列鋁合金型材組合焊接工藝方法,保證了動車組車體的各項尺寸精度,很好地解決了焊接變形難題。

一個月後,中車唐山公司首輛高速動車組鋁合金車體順利試製成功。

刷屏,上央视!唐山“金蓝领”张雪松成了《焦点访谈》的主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今,中車唐山公司已經累計生產“和諧號”、“復興號”等各種型號的高速動車組600多列(8輛編組),總計近5000輛。從當初試製的第一輛鋁合金車體開始,張雪松所在的鋁合金廠做到了動車組車體制造質量“零缺陷”,為搭建中國中車譜系化、標準化動車組產品技術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是張雪松進入唐車的第27 個年頭,當年技校畢業的毛頭小夥兒,已在時光的砥礪中成長為為機械鉗工和數控裝調維修工高級技師,成為中國中車首席技能操作專家,享譽全國的“金藍領”工人。這期間,最讓張雪松感到自豪的是,2012年中車唐山公司為德國西門子公司批量製造了高速列車鋁合金車體大部件,實現了高速動車組關鍵技術產品從引進到出口的華麗轉身。

用創新提升“中國速度”

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用匠心鑄就高質量,這是張雪松等中國中車高鐵工人身上的共同特質。

自2006年中車唐山公司鋁合金廠開始生產高速動車組鋁合金車體以來,數控焊接和手工焊接後形成的焊縫一直需要打磨工手工打磨。2017年,唐山公司提出智能製造方案,在張雪松領銜的“金藍領”工作室的努力下,機器人打磨已經開始替代人工。

“現在我們技術攻關基本上都依靠機器人,這也是今後高鐵生產全面實現‘智能製造’的突破點。”張雪松說,“我們經過兩年的摸索,全面推廣用機器人代替手工打磨車體,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車體制造生產線已經投入使用。”

張雪松深知個人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只有更多的員工掌握了新技術,才能使企業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在工作室裡他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咱們的企業就好比一列高速動車組,只有所有車廂的動力同時發動,整列車才能跑出風一般的速度。”

因此,張雪松注重發揮團隊的力量,帶動和培養大家共同提高,成了公司最早的“金牌工序”。

這些年,張雪松在實踐中研究出了不少“絕活兒”,都一一記錄在本子上,積累了十多萬字的“工作日誌”。他毫無保留地把本子借給工友們看,或是寫在網上,給所有的工友分享。他還經常組織召開班組“攻關討論”會,“絕招”演示會,通過“教學練比”等現場技能切磋活動,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製造動車組是數萬員工共同努力的結果,只不過我站在榮譽前,他們站在榮譽後,我覺得他們應該獲得更多掌聲。”張雪松說得很實在。

刷屏,上央视!唐山“金蓝领”张雪松成了《焦点访谈》的主角

如今,張雪松正忙著帶領團隊著手研究和推廣鋁合金車體“智能製造”新模式,讓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車體制造再進一步深入到所有工序。

張雪松帶領工作室成員每年至少培養3名以上技術尖子,每年完成技術創新100餘項,完成培訓500多人次。以張雪松的名字命名的“國家級張雪松技能大師工作室”被評為“全國勞模創新示範工作室”。

在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張雪松認為,中車唐山公司作為中國高端裝備製造企業,要緊跟“智能製造”的步伐,用科技創新提升裝備製造的“中國速度”,“要用團隊的創新智慧,把‘中國創造’寫在高鐵發展史上!”

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人經歷了從“騎著毛驢上北京”,到“坐上火車去拉薩”,再到3萬公里高鐵線基本覆蓋80%大城市、“復興號”實現時速350公里“陸地飛行”、智能化高鐵列車即將飛馳歷史跨越……正是有著一大批“張雪松”式的高鐵工人,讓世界看到了新時代的“中國速度”,也讓“復興號”高速列車邁出了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

談及今後的打算,張雪松說:“我理想中的藍圖目標是生產更快、質量更好、乘坐更舒適、更安全的高鐵產品,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用我們的產品連接世界,造福人類!”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把平凡做到了極致就是非凡

你用行動倡導良好風尚

在崗位上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你是唐車的驕傲

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致敬!

(據央視《焦點訪談》、唐山發佈、唐山文明網等綜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