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年買房子,會“致富”還是“返貧”?經濟學家講出剛需心聲

今天翻到時代週報的一篇報道:北上廣二手房量價齊跌,下調20萬已是常態。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北京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已經環比連跌4個月,並且跌幅在不斷擴大。

上海松江新城一套147平方米三居,剛掛上去就降了17萬,還準備接著降。

廣州上半年連跌5個月,還沒穩住,9月、10月掛牌價又連續回落。

一線城市,向來是房地產市場的風向標,連它們都有點“獨木難支”的感覺,其他的新一線、二線、三四線又作何感覺?

昨天看到一個新聞,中部強二線典型鄭州,10月份成交量同比下滑近50%,樓盤去化率相比上半年,跌幅高達40%以上,遠郊樓盤降幅普遍都在500-1000之間。

還有太原迎澤區某盤,部分房源售價下調了約2000元/㎡,膠州一知名房企項目,單價從1.3萬降到了1.1萬,天津一個大盤,129平方米的房源總價直接降至88萬元一套,單價降到不足7000,老業主身家瞬間縮水三分之一。

太多了,還有合肥、濟南、三亞甚至廣州,地處偏遠的樓盤,降價“殺傷力”剛剛釋放。

未來3年買房子,會“致富”還是“返貧”?經濟學家講出剛需心聲

看來,2019年並不是一個適合買房的年份。

退一步說,假如繼續保持觀望,未來3年內再買房,購房者會“致富”還是“返貧”?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展開討論。

第一,未來3年,房屋持有成本會不會上升?

買房賺錢的前提,是房屋買賣的差價,低買高賣的同時,還要減去買房付出交易稅費、物業費、水電暖氣費、折舊費、裝修費等等。

扣除掉這些房屋持有的成本,如果差價足夠大,才能保證3年內買房是賺錢的。

顯然,未來的情況不太樂觀。

比如,房產稅的不確定性。

在2019上半年,逐步推進房產稅的方向已經定下來了,落地只是時間問題,住建部已經啟動了150城住房聯網,明年可能會有第二次房屋普查,一步步的推進,就意味著多套房持有成本的上升難以避免。

有專家此前發佈專題研報,對房產稅的徵收做出猜想。

存量房按市場評估值徵稅在技術上已經沒有障礙,因城施策是大概率事件,假設人均免徵面積為40平米,以年均1%的稅率計算,年繳房產稅總額約9000億,相當於2018全國賣地收入的15%。

未來3年買房子,會“致富”還是“返貧”?經濟學家講出剛需心聲

假設未來3年房價年均漲幅為5%,房屋折舊率每年遞增2%,稅費和雜費總計為房價總值的3%,即便不考慮房產稅,持有房產也很難“致富”。

第二,人口流動格局,對房產價值的影響。

過去幾年,我們發現人口流動出現了新趨勢。

從省份來看,廣東、浙江、安徽人口淨流入最多,而北京人口淨流出排全國第一。從省內情況看,向省會和“雙子星”等核心城市集中非常明顯。

2018年,一線城市人口流入不足30萬人,同比下降達72%,三線城市從2017年起,人口變動已轉為淨流出。

也就是說,未來的樓市,會跟隨人口流動格局的變化,極有可能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格局,即三四線和一線呈現收縮狀態,二線樓市會繼續擴張。

未來3年,這種趨勢會持續下去,因為沿海新一線和二線省會,會持續發佈力度更大的“搶人”政策。

如果你所處的城市房價虛高,人口常年淨流出,周邊也沒有熱點城市可以連接成“都市圈”,高鐵、地鐵都沒有,未來三年買房,“返貧”不是不可能。

未來3年買房子,會“致富”還是“返貧”?經濟學家講出剛需心聲

總而言之,人口流動會重塑房地產市場的格局,房產持有成本的上升,會改變購房者的預期。

針對這個問題,央行貨幣專家也為購房者“指點迷津”。

長江證券經濟學家伍戈日前發文指出:我國利率長期趨勢有望下降。但考慮到國外負利率的前車之鑑,加之債務槓桿、房價等掣肘,在政策工具箱中利率的運用或將相對審慎。

什麼意思呢?

要知道,前幾天,央行剛剛調降了LPR報價,尤其是5年期LPR,更是首次下降5BP,作為房貸利率的重要參考,自然引起了市場的熱議,未來會不會繼續下降?買房成本會不會越來越便宜?購房的時機是不是到了?、

但是,伍戈說得很清楚,槓桿和房價這些因素的制約下,利率下降的空間很小,未來3年內買房,或許並不是最佳選擇。

伍戈曾長期供職央行貨幣政策部門,並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擔任經濟學家,還是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的成員,他的話當然具備參考意義。

經濟學家的這一席話,其實也講出了剛需的心聲,買房盯著房貸利率走,實在太累,月供多個幾百塊,少了幾十塊,對於付出整個家庭積蓄的首套房剛需來說,意義其實並不大。

如果我們一直把買房“致富”或“返貧”當做買房目的,與炒房投機其實並沒有多大分別,在利率下行空間並不大的前提下,2020-2023年買不買房,取決於自身的需求和財力,而不是未來升值的空間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