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1978年的大寨村,喜獲大豐收,農業普及機械化


【喜獲大豐收】昔陽縣的大寨村位於虎頭山的一個坡面上,村中間是一條溝。在人民政權建立前夕,全村有約800畝耕地,64戶人家,190多口人。這些耕地如果平均佔有的話,每戶約合10多畝。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

【大辦副業,修建蓄水池】按照大寨展覽館提供的數字,當時全村約800畝土地,有60%,也就是大約480畝為1戶地主和3戶富農所佔有;另有22%,即170多畝為12戶中農所佔有;而其餘48戶貧農、下中農一共才佔有不到150畝耕地。

【教育下一代】太行山區的耕地十分貧瘠,生產條件又極為簡陋,糧食產量很低。1畝地1年能收穫70公斤糧食就算不錯了。廣大農民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大寨人說他們過去有三窮、五多。三窮是:人窮,地窮,村子窮;五多是:當長工打短工的多,負債欠賬的多,討吃要飯的多,賣兒賣女的多,尋死上吊的多。


【機械化耕作】大寨村之所以名聞天下,是因為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村裡出了個陳永貴。在他的領導下,大寨村民自力更生、戰天鬥地、艱苦創業,重新安排家鄉的山河面貌,從而引起了世人的景仰。而在陳永貴之前,大寨幾乎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印記。民國年間編修《昔陽縣誌》,儘管大寨距縣城只有5公里, 但由於“無可道也”,縣誌竟連大寨的村名都不記載。

【蔬果大豐收】昔陽在1940年被日本人佔領,成了淪陷區。不過在當時,凡有日本軍隊的地方,也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太行山區是中國共產黨抗日武裝鬥爭的重點區域,除了正規軍,還有許多抗日遊擊隊。當時在昔陽一帶活動的就有一個共產黨領導的獨立營。共產黨的軍隊在抗日鬥爭中發展壯大,也教育了廣大生活在太行山區的老百姓。

【大寨村的兒童】1945年8月,日本軍隊無條件投降,昔陽縣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大寨的貧苦農民盼來了翻身解放的一天。在隨之而來的土地改革中,大寨35戶貧農和下中農分得了土地400多畝、房屋41間、窯洞32眼,還分得了一些牲畜和生產工具。 第二年,大寨貧苦農民賈承福、賈承財、賈進財先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大寨村的第一批中共黨員。


【大寨的梯田】村坐落在虎頭山下,層層土地在山坡上掛著,舊社會人們常常形容為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無三畝平,年年災情多。三天沒雨苗發黃,下場急雨地衝光,地裡土肥地邊流,沖走肥土剩石頭,農民辛辛苦苦勞動一年,最後得到的還是飢餓。

【機械化收割】合作社時期,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同志以及賈進才、賈承讓、梁便良、宋立英等一代領導人的帶領下,組織廣大群眾,走集體化的道路,首先向群山惡水展開宣戰。制定出十年造地規劃,他們就憑著一雙手、兩個肩膀、一把钁頭、兩個籮筐不分晝夜的苦幹,河溝造良田,山坡造梯田,花去了十年的工夫,改造了大寨的七溝八梁一面坡,修成了畝產千斤的高產、穩產海綿田。不僅解決了大寨人的溫飽問題,而且每年上交國家20多萬斤餘糧

【收穫的糧食】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場對村民毀滅性的洪澇災害。災後上級領導慰問大寨人,並送來了錢、糧、物資,大寨人沒有收下,給國家退回去了,並說:“遭災地方很多,如果都依靠國家救濟,國家的錢財從哪來呢?”黨支部當即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口號:“不要國家錢、糧、物資,交售國家糧食不能少、群眾分紅不能少、社員口糧不能少”。


【機械化水利施工】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是改造大寨的基本方針。在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樹造林1000多畝,整修良田800多畝,修築盤山公路12華里,建蓄水池6個,容水10000多立方,盤山水渠28華里,鋪設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面積達400畝,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利化。

【文藝青年表演】大寨人這種戰天鬥地的精神受到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表彰,1964年毛澤東主席向全國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周恩來總理在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大寨堅持的: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和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豐收的喜悅】周總理曾三次陪同外國元首視察大寨,鄧小平、李先念、葉帥等120多位老一輩領導人光臨大寨。國際國內客人在十五年內到大寨的人數達1000萬人次。大寨人把鼓勵和鞭策變為動力,不斷髮展,不斷前進。工作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豐碩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