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安防為什麼要做視頻算法版的“APP Store”

華為安防為什麼要做視頻算法版的“APP Store”

華為安防為什麼要做視頻算法版的“APP Store”

視頻在行業智能化中,正扮演著類似‘智能手機’的角色。

作者 | 張瑞

“視頻在行業智能化中正扮演著類似‘智能手機’的角色。其是應用的最小載體,也是物物聯接、物理世界與智能世界聯接的紐帶。

然而,封閉的平臺和割裂的生態,成為了智能視頻深入千行百業的核心挑戰。因此,為加速智能化,華為打造了最新的算法商城HoloSens Store,重新定義了智能視頻的生態模式。”在近日的華為智能安防產業峰會上,華為常務董事汪濤如是說道。

在芯片、攝像機、服務器、平臺、生態夥伴都已提上日程後,華為又補上了鏈條中的另一環:算法。

邊界模糊,跨界不斷,安防正經歷新一輪的變革期。這期間,強勢進入安防的華為,也正不斷亮出新的底牌。

算法商城,也在AI賦能下的安防中,擔當著新的角色。

安防行業的應用商店

近日,在不久前的智能安防產業峰會上,華為正式發佈了智能視頻算法商城HoloSens Store。

華為要做的,儼然是一個安防行業的“應用商店”。

以華為智能安防產品為基礎,以智能視頻算法和應用為核心,提供迅捷開發、下單、運營的全流程服務,幷包含多種入駐模式和商業模式組合。據官方透露,到2019年底,預計將上線50種算法;2021年,將包含千種算法。

值得說明的是,智能安防攝像機的應用程序並不是一個新概念。

但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進步,基於應用程序的生態系統與視頻分析的同步興起,更多基於深度學習視頻分析的應用,將被更多攝像機所兼容,算法應用的角色也變得更為突出。

為什麼要做

HoloSens Store算法商城?

算法商城,更可以視為華為在軟件定義攝像機、連接合作夥伴上的進一步嘗試。

安防在各行業的需求無疑是多種多樣的。一家單一的公司很難快速滿足智能攝像機在各行業的智能化需求。

在各種場景上,攝像機與場景的組合十分複雜,傳感器性能、解析度大小、焦距遠近等,都能影響應用效果。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智能硬件產品已在迭代跨越這些障礙。攝像機正從單一功能的終端,向多應用聚合的平臺轉變。

而華為所做的,就是希望通過搭建HoloSens Store平臺,結合生態夥伴,共同賦能千行百業智能化。

這些智能攝像機可以根據不同的場景按需加載不同的軟件和算法,通過多特徵提取與識別、多攝像機間的協同、端雲間的協同成倍地提高智能分析效率。

此前《在安防行業,‘軟件定義’攝像機是偽概念嗎?》一文中也提及過,華為應對碎片化場景的“軟件定義攝像機”包含以下幾個層面:

算法快速發展的需求。AI時代算法、軟件更新換代的速度遠遠快於過去,每月乃至每週都有版本升級。

需求多樣性。單一算法需要精準度會不斷提升,未來更需要人臉、人體、姿態等多維度數據輔助。

運維管理智能化。未來算法多樣性,場景多樣性,以及全網攝像機的管理,需要一個可視、可管理、可遠程控制的產品,與雲端互動,實現在線加載、升級、管理。

華為的算法商城,就是在應對上述問題上,集眾家之長,加速“軟件定義攝像機”。

當前AI安防的邊界,變得愈加模糊。以手機類比,當前安防市場還在從諾基亞的功能機時代,走向與蘋果、安卓系統的智能機分野的過程中。安防攝像機的身份,猶如手機從通信器材升級為線上互聯網入口一樣,隨之突變為線下城市畫像的入口。

華為提出“算法升級”,依託其公有云,就是構建一個類似於APP Store的模式,以微言之,是加速數據融合和算法開發;在更宏觀的層面上,就是夯實“軟件定義攝像頭”的概念,結合合作伙伴的能力,打造一個萬物互聯的紐帶。

華為安防基因的延伸

選擇用商城的方式,提供算法,也再次強化了華為自身的安防基因。

“算法商城”是“軟件定義攝像機”的進一步延續,與華為對安防碎片化場景的理解和處理是一致的。

碎片化的問題無疑是所有進入安防的廠商都面臨的。這也是服務固定運營商客戶的華為,進軍安防後,觸及最多的問題之一。

傳統廠商對於碎片化問題的考量更多是從前端、後端硬件,到方案上,去覆蓋得更多、更全。

針對前端,可能針對不同場景推出幾百上千款攝像機。面向平安城市、到交通、校園、醫療等各個細分場景,推出不同的解決方案。並且,深入區縣,鋪渠道,花大力氣拓展線下渠道商。

但這種很“重”的安防模式,顯然不是華為的路徑,華為也不會在這個維度上與傳統廠商進行競爭。

從軟件定義攝像機,雲服務的部署,以及細分領域的生態合作伙伴,到最近發佈的算法商城,華為都在嘗試用另一種方式重新整合起安防碎片化的市場。

在攝像機上,華為拿出的是“軟件定義”。

攝像機本身作為前端產品,芯片、鏡頭、焦距、補光、外殼等一系列硬件工程是基礎。但華為想做的,是將智能算法跟場景關聯後,根據算法需求界定一個範圍,儘量做到場景變化,但硬件減少變化,用軟件來做調節。

如安博會上新發布的首個3鏡3芯複眼形態攝象機,就採用三核“芯”架構,AI抓拍算法,另外多鏡協同,滿足視野要求。用兩臺攝像機,替代原本十字路口4杆10臺攝像機的方案。

這就是用硬件,加軟件,逐步實現替代和改變。

自然,軟件定義,並不意味著不再依靠硬件。而是不再僅僅由硬件主導,軟件更預示了未來的增長性方向。

而從應用層面來說,細分領域碎片化嚴重,華為更傾向的角色是“技術總集成”。

用戶太多,需求細分,造就了安防多年來,除規模化市場外,廣域市場並沒有形成壟斷。

華為已經在安平、交通行業證明,其可以在垂直領域提供標準化的平臺。而2018年全面進軍安防後,隨著涉及場景越來越廣,面向更多行業的過程中,也很快遇到了碎片化問題。

華為的思路是搭建一個平臺,讓合作伙伴進入。細分領域怎麼做,需要哪些更優的模塊,哪些更好的能力,讓細分領域的夥伴做主力,也就是“被集成”。

細分場景的碎片化,此前採訪過的一家華為生態內的細分龍頭的觀點或可佐證。

以深圳的停車市場為例,各類停車場可以達到上萬。這上萬個停車場,可能從屬於幾千家物業公司。與每家物業公司一一打交道,就要耗費大量精力。加上對24小時運維的高要求,整體十分“重”。

因此,大公司要吃產業互聯的紅利,並不是要把自己滲透到每個產業中,而是通過構建產業的通用能力或平臺,去賦能合作伙伴落地,生態的目的是做到“將身子進去,而不是自己的腳插進去”。

華為的體量和品牌優勢,此前也已經在平安城市、交通等安防大場景有一定積累,再加之算力上的絕對優勢,在與客戶的項目統籌和設計上,也擁有更多的號召力。

因此,用算法商城和生態補足自己的短板,將自己定位為一個項目的總設計師,一個技術總集成,華為要做的,不僅是在技術上的重新定義,更是基於對未來安防整體分工的變革性考量。

在傳統很“土”的安防行業,華為的到來,無疑帶來了更多的想象力,在華為的藍圖下,變革之下,雖還任重道遠,但華為的藍圖依然可期而誘人。

寫在最後

AI技術對前端、後端工作方式的改變,以及華為等跨界廠商對市場格局的改變,無疑是近兩年來安防的最大兩個變革。

華為作為其中的強勢“變革者”,從軟件定義攝像機,自研芯片到大平臺、大生態,一方面是行業的有力衝擊者,另一方面其新理念、新思路也在不斷被行業考驗和淘洗。

不過,新理念的衝擊也罷,傳統思維的防守也罷,唯一確定的是,華為仍是個“不會退出”的挑戰者,並嘗試用軟件、平臺、生態的方式重新整合起這個碎片化的市場。

华为安防为什么要做视频算法版的“APP Store”华为安防为什么要做视频算法版的“APP Sto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