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五:羅馬(3)

在羅馬大街上走,到處都是人,所有的街筒子裡都有大部隊在來回走動。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五:羅馬(3)

也有街邊擺攤的,這位大媽在賣畫片兒,不知道是她自己畫的還是她兒子畫的。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五:羅馬(3)

在羅馬老城裡隨時都可以在路邊看見老樓。下面這是聖雷多聖母堂。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五:羅馬(3)

1500年,教皇亞歷山大七世授意建了上面這座小教堂,建築師是小桑加羅(Sangallo the Younger)。小桑加羅是佛羅倫薩人,他來到羅馬發展事業,做了勃拉曼特的學生。1507年,小桑加羅開始設計建造上面這座聖雷多聖母堂,這是他獨立完成的第一個建築。這座教堂的平面佈置不同以往,它是八面型的;有一座八片圓頂,圓頂之上的小亭還帶有裝飾性扶壁;圓頂的側牆也有裝飾性小扶壁。大圓頂不僅有天窗,還有拱券上的側窗。整個建築還是文藝復興風格。

18世紀的時候,在這座聖雷多聖母堂旁邊又建了一座基本和它一樣的另一座聖堂,叫做圖拉真聖母堂(Santissimo Nome di Maria al Foro Traiano)。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五:羅馬(3)

這兩座聖母堂就像是雙胞胎一樣,只不過後面這座圖拉真聖母堂外牆是大理石裝飾。為什麼叫圖拉真聖母堂?因為旁邊那根立柱叫做“圖拉真紀念柱(Trajan's Column)”。除了凱旋門,羅馬還有一些這樣的柱子,它的作用和凱旋門一樣,都是為了紀念皇帝打仗獲勝的。這根柱子是為了紀念圖拉真大帝在達契亞戰爭中的勝利,建於公元113年。元老院讓當時著名的建築家阿波羅多洛斯(Apollodorus)負責建造,他是萬神廟第三次維修的建築師。這個圖拉真柱最出名的是它柱身上螺旋上升的中楣浮雕,描繪了圖拉真大帝的達契亞之戰,這個浮雕成為其後很多紀念柱借鑑的樣板。柱頂上原來是一座圖拉真的大理石像,1587年被希克圖斯五世教皇換成了現在的聖彼德青銅像。柱子內部有旋轉樓梯可以上去到上面的觀景臺,現在不讓上了。柱子上還有很多字,應該是元老院給圖拉真大帝寫的表揚信,類似於中國皇帝陵墓的墓碑上的事蹟貼。

古羅馬時期有很多圓形劇場,其中一座叫圖密善競技場,圖密善是圖拉真之前、公元1世紀的羅馬皇帝。一千多年後,這些競技場基本都毀了,圖密善競技場也不例外。在這座競技場的地址上新建了納佛那廣場。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五:羅馬(3)

15世紀末,這座廣場上修建了一些巴洛克建築。到17世紀英諾森十世教皇時期,這裡已經是羅馬非常重要的巴洛克建築和藝術區。中間那座方尖碑叫圖密善方尖碑,是圖密善皇帝在埃及訂做的,屬於古羅馬方尖碑。方尖碑下面那座噴水池是貝尼尼在1651年的作品,叫四河噴水池(Fontana dei Quatrro Fiumi)。大理石雕塑是當年羅馬人眼裡四條大河的河神:非洲的尼羅河、亞洲的恆河、歐洲的多瑙河和美洲的拉普拉塔河;拉普拉塔河是阿根廷的一條大河,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流入南大西洋。

噴水池的後面是聖安格尼絲教堂,安格尼絲是公元3世紀在圖密善競技場殉難的基督教聖女。這座教堂的建築師是米開朗基羅的高徒博羅米尼(Borromini),1668年基本落成,屬於早期巴洛克風格。博羅米尼和貝尼尼,加上科爾託納(Cortona),他們三個人被稱作巴洛克鼎盛期的三個主角。

納佛那廣場的北端也是一座噴水池,叫做海神噴水池。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五:羅馬(3)

這是建築家雕塑家德拉波塔(della Porta)1575年所作。德拉波塔是早於貝尼尼的倫巴底建築家,是意大利巴洛克建築最早的探索者。大理石雕塑是海神尼普頓在用魚叉鎮壓大章魚,池子邊上坐著海駿馬和美人魚。古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尼普頓對應古希臘神話中的波塞冬,波塞冬的武器是三叉戟,來到羅馬以後力量增大,武器上的叉子就少了二個,不用那麼多了。

我們順著聖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大路向臺伯河邊走去。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五:羅馬(3)

前邊那是一座很新的古典建築。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五:羅馬(3)

這是意大利最高法院(The Court of Cassation)。意大利法律屬於大陸法體系,也就是成文法,基於民法(Civil Law)。意大利法律雖然來自羅馬法,但它還是受到拿破崙征戰意大利時帶來的現代法國法律體系很大影響,法國法律體系是法國大革命後建立的一套適應新時代的體系。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法律體系都屬於這個成文法體系,中國的法律體系接近成文法。另外一個法律體系是以英美為代表的海島法,也就是判例法,基於普通法(Common Law)。上面這座大樓也叫正義宮(Palace of Justice),意大利王國初期所建。這種嚴格對稱的三段體結構讓人立即想起法國的凡爾賽宮花園立面。意大利巴洛克建築方興未艾的時候,法國並沒有緊隨其後,而是平行發展出了另外一種風格就是古典主義。這座正義宮的正立面中間是一座三層框架,兩端也是三層框架,其間由三層樓面連接,這是橫向三段體。中間三層框架,第一層是大門,第二層是門楣,第三層是頂樓,這是縱向三段體。整個框架的下兩層都是多立克住裝飾,最上面是愛奧尼科柱裝飾。這個不同於通常的一層多立克、二層愛奧尼科、三層科林斯。整體外飾沒有巴洛克的那些的拐來拐去的渦卷和彎來彎去的長曲線,而是比較簡單的浮雕。這是挺典型的古典主義,古典主義推崇直線、垂直、平衡,追求宏大的劇院效果。這種風格可在法國見到,這是從巴洛克出口到法國又返銷回意大利的,典型的學院派(Beaux-Art)建築風格。

樓頂上是到處氾濫的勝利女神駕著四駕馬車銅像。看看二層門楣上的大理石雕像,非典型正義女神,典型的正義女神手持天平。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五:羅馬(3)

下面這是一座近代大型白色大理石建築,叫做國家祭壇(Altare della Patria)。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五:羅馬(3)

這座建築是意大利國父埃馬努埃爾二世紀念堂,1885年由建築家雕塑家薩科尼(Sacconi)設計建造。這是一座新古典風格殿堂,上面寬大的科林斯柱廊借鑑了雅典衛城帕特農神廟風格。柱廊兩端門樓上各有一座青銅雕像,還是駕駛四駕馬車的勝利女神。柱廊前面每側有二根紀念柱,上面是飛翔的勝利女神。柱廊的下面是大殿,大殿正面的維多利亞大樓梯通往上層的柱廊。大樓梯外面正中間有一戰後建的無名烈士墓,牆上都是浮雕。大樓梯前面、紀念堂正中間是埃馬努埃爾二世的騎馬銅像。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五:羅馬(3)

走到天要黑,看了一溜夠,臺伯河上已經是一片昏暗。我們去找地方吃偽中餐,然後找一架真床睡覺。

意大利賞古覽今行之十五:羅馬(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