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天價奇石總是隻聞其名,不見其身

賣出天價,卻為何不讓我目睹你的美

(本文內圖文無關)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一個感覺,奇石界有個最有趣的現象,就是叫賣天價成交的石頭,很快就會銷聲匿跡,從大家的視野中淡去,甚至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對於圈外人來說,奇石圈絕對是個虛有其表的圈,因為裡面的東西太虛了,讓人猜不透、看不清,也是很多人對奇石望而卻步。


為什麼天價奇石總是隻聞其名,不見其身


也難怪,奇石所承載的本來就是興趣和文化的東西,這些東西原本就看不到摸不著,沒辦法標準化,更沒有確切的價格。加上這些動不動成交出天價的奇石總是看不見摸不著,讓人對奇石更是充滿了神秘感,這種神秘感更多的是一種對奇石文化的抗拒,讓很多人對奇石嗤之以鼻,造成不良的後果。


為什麼天價奇石總是隻聞其名,不見其身


價值的體現需要傳承有序

文玩的東西千萬種,但大多都有一個差不多的市場價值,比如白石老先生的畫作,每平尺多少錢,只要是真跡,這個價格行家心裡都有個標準。哪怕是個瓷碗瓷盤,什麼年代的,什麼質地,什麼工藝,都有個大概的價值標準。


為什麼天價奇石總是隻聞其名,不見其身


保利拍賣或者蘇富比拍賣上拍出的東西,長什麼樣,都有個漂亮的照片,拍給誰,都有名有姓。所以藝術品拍出什麼結果,玩家們都認這個理,下次這個東西再上拍,所有的人基本都知道這件物什的價值在哪,價格大概多少。


為什麼天價奇石總是隻聞其名,不見其身


就叫傳承有序,每一件藝術品,都有他獨一無二的價值,每個人也都知道它的價值。

奇石虛過頭,缺務實

奇石的價值也在於其獨一無二性,但長久以來奇石卻沒有進入傳承有序的良性發展中來,這其中過於浮誇的天價奇石要承擔最重要的責任。


為什麼天價奇石總是隻聞其名,不見其身


前幾年,隨著經濟走勢向上,奇石市場也充分看漲,湧現了一批號稱億元成交的奇石,名字大家耳熟能詳,小編甚至都不願意再提一遍。一時間,“天價”成為奇石界的標杆,感覺一塊石頭不說賣個幾百萬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為什麼天價奇石總是隻聞其名,不見其身


然而有意思的是,這些所謂的天價奇石,別說被誰買了,現在哪裡展出,哪怕是連一張高清美顏的照片都沒有,其神秘程度堪比“大媽女神喬碧蘿”,如果石友們有心可以上網搜一搜“奇石”,你會發現標題起的都很搶眼——比如《大叔撿到奇石,富商800萬欲購買》、什麼《小夥河邊撿到奇石,專家鑑定價值上億》云云,類似的消息層出不窮,但打開視頻連個石頭的正臉照都沒有。


為什麼天價奇石總是隻聞其名,不見其身


而那些上億元成交有名有姓的奇石呢?自從成交後就“變成蝴蝶飛走了”,從此“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從此變成江湖的傳說。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天價奇石作為奇石市場建築的最頂層組成,本應該是高端大氣上檔次,成為奇石市場的文化、藝術、審美標杆,卻給人假大空之感,緊跟其後的普羅大眾市場自然也跟著往偏門裡面跑,動不動就以“天價”自居,然後就玩失蹤。


為什麼天價奇石總是隻聞其名,不見其身


為什麼玩失蹤,原因很簡單,心虛啊,一塊藝術價值並不大的奇石,卻標榜自己沒有800萬不賣,這跟村頭王屠夫掛一塊豬肉說我家的豬肉吃了能成仙,低於一斤10萬塊不賣沒啥區別。


為什麼天價奇石總是隻聞其名,不見其身


泡沫定會隨著理性而爆裂

經濟向好時,大家對藝術品的投資肯定會呈現相對的不理性,但現在市場明顯冷清,理性的消費也讓這些標榜天價的奇石不敢再拋頭露面,只留傳說在人間。


為什麼天價奇石總是隻聞其名,不見其身


想造天價傳奇的幻想也隨之逐個戳破,整個市場滿是泡泡捅破時發出的“啵啵”聲,理直氣壯大喊大叫的那些聲音卻沒有了。不可否認奇貨可居永遠是商人運作的基本規律,但務實和誠信也是市場所需的基本需求,過分炒作成就不了市場的健康合理運行,還需要踏踏實實才好。各位石友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