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下一個風口

截止2015年,印度人口共計13億1千萬,是世界人口數排名第二的國家。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有100 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佔總人口的30%,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其中印度教為第一大教,人口約佔印度總人口的80%。印度是一個多語言國家,其官方語言是印地語,英語作為第二附加官方語言也被廣泛使用。另外,印度還有21種不同語系的少數民族語言。

1.經濟

印度成為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2015財年至2016財年印度的GDP上漲 7.56% ,2016年第一季度,印度GDP上漲7.9%。在全球經濟低迷期間,印度經濟依然保持良好的發展形勢。

印度製造正在崛起,自莫迪2014年當選印度總理後,大力實施印度製造系列新政:改革勞動法律和稅收,簡化審批程序,吸引各國在印度投資興業,擴大本地就業,希望依靠印度充足的自然資源和廉價的人力成本,將亞洲第三大經濟體打造成新的製造業巨頭。印度在發展製造業方面具備獨特的優勢: 勞動力成本低廉、接近歐美高端市場的產品設計理念以及銷售渠道思維、自主創新能力較強、服務外包領域經驗豐富、擁有大批國際化信息技術人才。印度經濟近年來始終保持著高速的發展態勢,同時印度國內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隨著莫迪的上臺、 各項經濟改革政策的推出,印度經濟的發展值得期待。

2020年,國內消費或增至3.6萬億美元,2025年印度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

據統計,2012年中產階級人數為5000萬,預 計2020年將增長到2億,2030年4.75億。

2. 貿易

2.1 雙邊貿易關係

2015財年,中國、美國、阿聯酋、沙特阿拉伯、瑞士、德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比利時、韓國為印度前十大貿易伙伴。印度與前10大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額累計佔到印度外貿總額的46.5%。

出口:2015財年,印度出口總額2,667.1億美元。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珠寶及貴金屬製品 、礦物燃料、運輸設備、機械設備和藥品等。2015年上述五大類商品的出口額為1,113.3 億美元,合佔印度出口貿易總額的41.7%;

進口:2015財年,印度進口總額3,916.5億美元。 印度主要進口商品有礦物燃料、珠寶及貴金屬製品、機電產品、機械設備和有機化學品等。2015年上述五類商品的進口總額為 2,471.9億美元,合佔印度進口總額的63.3%。自莫迪政府2014年執政並提出“印度製造”後,印度政府逐步放寬外商進入門檻,當年印度外商直接投資(FDI)流入405億美元。根據印度商工部工業政策與促進總局發佈的數據,2015年印度共吸引了約532億美元的外商投資,同比增長31%。

2 .2 中印貿易關係

近年來,中印經貿合作快速發展,貿易額不斷刷新紀錄。據中國海關統計,雙邊貿易從2000年的29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708億美元,15年間增長了24倍,年均增幅達34%。 2015年中國已成為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在進口貿易中為印度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在印度出口貿易中居第四位。

3.營商環境

3.1 改善稅收環境

2016年7月,印度國會上院通過了創立全國統一消費稅的提案。改革後形成的全國統一消費稅將取代印度各地現存的十多種不同相關稅制。 消費稅的統一為外資在全印度開展業務創造了極大便利。以往,印度內部存在的不同稅制,實際上提高了印度各地區間的物流成本,以及在全國進行經營的合規成本。

3.2 進一步對外開放

印度政府將推出全面外資改革的舉措,開放大多數製造業和服務業,以創造就業、促進經濟進一步開放。 印度將在民航、防務、醫藥、保險、電子商務、畜牧業、通信、廣播、貿易等方面對外資全面開放,全部或部分取消關於投資項目技術標準,以及外國品牌在印度生產必須使用當地設計生產等要求。

4.金融

4.1 貨幣

印度貨幣為盧比,匯率結構為單一匯率並由銀行間市場決定。2016年09月01日,盧比兌美元匯率約為67。近三年來盧比總體呈貶值趨勢。目前,人民幣與印度盧比已實現直接結算。

4.2 銀行

印度銀行體系包括1家中央銀行(印度儲備銀行),26家國有商業銀行,20傢俬有商業銀行,43家外資商業銀行,64家地區性的農村商業銀行,4家地區商業銀行,1606家城市合作銀行,93551家農村合作銀行。 國有銀行佔印度銀行資產總額74%,私有銀行和外資銀行分別佔比19%和7%。中國工商銀行在孟買設有分行。中國國際開發銀行設有印度工作組。

4.3 外匯管理制度

印度儲備銀行是印度外匯管理主管部門,其外匯管理局是具體負責外匯交易和控制的部門。目前,印度外匯管制嚴格,在外幣兌換、匯出、賬戶開立等方面有諸多限制,一旦違反可能涉及到經濟處罰乃至刑事處罰。外商投資者在印度直接投資,需要在30天內向儲備銀行報告股份轉讓、匯款金額等信息。

5.稅收制度

5.1稅收制度

印度稅制以憲法為基礎,沒有議會的授權,政府不能課稅。印度實行中央、邦和地方三級課稅制度,各級政府課稅權明確劃分,但稅制十分複雜。世界銀行201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以首都新德里為例,綜合稅率為60.6%,年報稅小時數為243小時,稅務便利度排名全球157位。

5.2主要稅種

公司所得稅:註冊地或實際管理機構位於印度的實體為居民納稅人,否則為非居民納稅人,前者就其來源於全世界的經營所得按30%稅率納稅,後者應稅所得僅為來源於印度的部分,按40%稅率納稅。經營性收入、資本性收入及消極收入均為應稅所得。

增值稅:印度各邦對絕大部分有形動產及某些無形產品的流轉徵收增值稅,邦與邦之間的流轉交易徵收中央銷售稅(2%稅率)。增值稅稅率由基礎稅率和剩餘稅率組成,在不同邦之間以及不同貨品上有所差異。基礎稅率主要為4%-5%,剩餘稅率主要為12%-15%。

個人所得稅:某年度內在印度居住滿182天,或當年居住滿60天且前四年居住天數累計達365天,則被認定為居民納稅人。居民個人就其來源於全球範圍的僱傭所得(及大部分福利)繳納個人所得稅, 非居民個人僅就其來源於印度的收入納稅。個人所得稅稅率為最高30%的累進稅率。醫療費、繳納的退休金、住房按揭及教育貸款利息等均可從應稅收入中扣除。

6.投資機遇分析

6.1 行業機會——製造業

目前,印度的製造業競爭力位居全球第四,創造了16%的GDP總額,預計到2025年印度能夠實現製造業佔整個經濟25%的目標。預計到2018年,印度將成為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二大製造業大國。

印度人口眾多、勞動力廉價,與製造業要求勞動成本低、勞動強度大、操作技術簡單等特點相契合,印度製造業增長潛力巨大。然而印度每年只有3%的GDP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的基礎設施以及低下的管理效率也為製造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龐大的消費市場及人口紅利帶來的競爭力優勢明顯,而效率低下 、監管薄弱等挑戰也值得投資者關注。

6.2 行業機會——基礎設施建設

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迫切 , 隨著中產階級的快速增加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印度迫切需要發展其基礎設施建設,印度 “十二.五”期間計劃在基礎設施領域增加投資1萬億美元。其中,公路、鐵路、港口和機場項目均屬於投資亮點。

公路

印度政府設定公路建設目標:每天完成20公里國家級高速公路建設,這其中私 人部門投資總額將佔到410.5億元。

鐵路

2014年鐵路總長6.46萬公里,計劃到2020年新增鐵路2.5萬公里。

港口

計劃2016年-2025年,在沿海新建24個港口項目,屆時港口吞吐量將提高到每 年835萬噸。

機場

預計至2020年,印度機場數量增加近400個,成為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全球第 三大航空市場。

印度已有一定基數的外商投資,形成了較好的產業配套環境 , 為支持基建行業的發展,印度放寬了對基建行業外商投資的限制。官方數據顯示,在 2000 年 4 月到 2014 年 7 月期間,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印度基礎設施領域共計 12,953.51 億盧比(約合 21.1 億美元)。

6.3 行業機會——醫療製藥

印度醫藥專業人才儲備豐富,成本優勢明顯。大量的醫學專業人才使得其在同等其他行業中具有競爭優勢,印度的醫療保健行業較亞洲和西歐國家同等行業具有成本優勢,印度的外科成本僅為西方國家的十分之一。同時印度也是世界第三大仿製藥生產大國,生物製藥是其領頭羊。在將“全民免費醫療”寫入憲法的印度,西方國家的專利藥品可以低成本仿製,高品質、低價位的醫療條件吸引了大量國外患者赴印醫療旅遊。目前,印度醫藥市場價值約200億美元,行業規模排名全球第二。大量的外商投資為印度製藥行業帶來行業先進技術,根據印度官方數據,2000 年4月到2014年7月,印度醫院和診斷中心吸引外商直接投資1,2413.57 億盧比 (約合20.2 億美元)。

6.4 行業機會——科技、媒體和通信行業(TMT)

近五年來,印度外商直接投資按行業劃分,TMT投資金額佔總金額19.2%,投資項目數量佔總體21.6%,均為全行業第一。多種驅動力使其繼續成為最受外商直接投資歡迎的熱點行業。未來兩年內投資佔比預計高達29.9%。其主要驅動因素包括: - 強勢的外包潛力 - 雲技術及遠程電信服務的推廣 - 數字化媒體的井噴 - 用戶群激增(政府、企業及個人) - 資源優勢 - 政府的扶持政策(如財政補貼、免息貸款和稅收減免等) - 顯著的專業人才優勢等。

7. 投資風險分析

7.1 法律體系不健全,商業糾紛解決困難

印度保護外資的法律體系不健全,相對低效的司法體系可能給履行合同造成風險,一旦出現商業糾紛難以找到合理的維權渠道。立法和決策體系比較分散,中央和地方法律對外國投資都有重要影響,使得合規成本相對提高。 據世界銀行統計,印度法院解決爭議的效率排名倒數第六。

7.2 尋租現象普遍,增加間接投資成本

在針對168個國家的2015年度國際清廉指數報告中,印度位列第76名。印度官員腐敗猖獗,尋租現象普遍,賄賂成為了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據印度官方公佈的一份有關“行賄成本”的報告,印度每個城市家族一年大約花4400盧比(約合人民幣429元)用於行賄,而農村家庭的數字約為2900盧比(約合人民幣283元);其中:北方邦首府勒克瑙等大城市的居民付出的“行賄成本”最高。為了託關係求職、調職,這些城市的家庭每年平均花費約1.8萬盧比(約合人民幣1757元)。 在首都新德里、勒克瑙、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等地,街頭小販每月需花費1100盧比(約合人民幣107元)用於行賄,幾乎相當於月收入的13%。 對農村地區多地的359戶人家的調查顯示,約50%受益於貧困項目的人是靠花錢買到資格的。調查顯示,80%的私人承包商承認靠行賄得到承包項目的機會,其中項目成本的9%用於行賄;91%的製造商承認曾行賄。

7.3 地方政府對政策解讀各不相同,整體執行力差

印度各邦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語言文化各不相同,這導致各邦之間法律存在許多差異,且整體執行力較差。

7.4 嚴格的簽證制度

中國企業必須通過嚴格的簽證制度和安全調查,才能做出投資,其中電信和鐵路領域的中國投資者面臨更多壁壘。外國人在印度工作必須獲得印度政府頒發的工作簽證(employment visa)或者項目簽證(project visa,針對電力和冶金項目新設立)。印度對工作簽證把控極嚴,普通工程技術人員極難獲得工作簽證,普通工人更是無法入境,且申請所需時間較長。持工作簽證的外國人,須在入境後14天內到當地的外國人登記辦公室辦理登記, 領取登記證。不允許持商務簽證的人員在印工作。此外,印度的簽證政策很不穩定,經常出現拒籤和拖延現象。

7.5 中印關係較為敏感

印度國內恐怖主義勢力猶存,印度國內宗教問題導致教派衝突經常發生,從印度東北部到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恐怖主義和分離主義氾濫,政府改革是否持續有待觀望。21世紀以來,中印關係基本穩定。不過,由於邊界爭端懸而未決,西藏問題不時浮現,以及兩國國力差距帶來的心態失衡,中印關係的發展隱憂猶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