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黨26年後,這位中共創始人接到一份暗藏玄機的信

脫黨26年後,這位中共創始人接到一份暗藏玄機的信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與李達(中)在一起

作者 曹楠

1949年5月18日,北平的天氣變暖了。深夜,雙清別墅的燈光依然亮著,勞累了一天的毛澤東還在不知疲倦地伏案批閱電文,裡間床上一位神秘客人已經酣然入睡。這位神秘的客人是誰?為什麼留宿毛澤東處?讓我們走進歷史的鏡頭,探個究竟。

其實,早在1947年冬至1948年春,毛澤東曾三次給中共中央華南局發電報,要求護送此人到解放區,並通過黨的地下交通帶信給他。毛澤東在信中說:“吾兄系本公司發起人之一,現公司生意興隆,望速前來參與經營。”這封信暗藏玄機,背後的意思是請他速去解放區參加重要工作。毛澤東力邀的“參與經營”者,這次終於來到了北平,他便是中國共產黨重要創始人之一——李達。

1949年初,李達擺脫國民黨特務嚴密監視,離開湖南,繞道香港,於5月14日來到北平。毛澤東派人在車站迎接,並安排李達下榻北京飯店。周恩來及中央統戰部分別舉行歡迎晚會和茶話會。18日,毛澤東派人接李達前往香山雙清別墅敘舊。李達坐著小轎車往毛澤東住處疾馳的路上,陷入深深的回憶中:1926年武昌一別,兩人已有20多年未見,可往事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淡忘……

毛澤東與李達的初次見面是在1921年。6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代表尼克爾斯基先後到達上海,與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李達等建立了聯繫,認為組建中國共產黨時機已成熟,建議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李達承擔了大會籌備、組織、文件起草和會務工作,他與陳獨秀、李大釗等聯繫,發函通知北京、武漢、濟南、長沙、廣州和東京等地黨的早期組織派代表來上海開會。開會當天,李達遇到了比自己小3歲的湖南老鄉毛澤東,當時毛澤東28歲。至此,毛澤東與李達相識,毛澤東稱李達“鶴鳴兄”,李達叫毛澤東“潤之”。 在黨的一大上,李達當選為中央局成員,負責宣傳工作。

1922年5月,毛澤東邀請李達到湖南長沙一起籌備創辦湖南自修大學,還一起到衡陽省立三女師進行革命活動,並聘李達為湖南自修大學校長。

1923年秋,因不滿陳獨秀的家長制領導作風,李達自行脫黨。脫黨後,他並沒有放棄共產主義信仰和革命主張,仍潛心研究馬克思主義。毛澤東與李達繼續互相信任、互相鼓勵,一如既往保持著革命友情。1927年春,毛澤東創辦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邀李達去講學,他欣然前往,給學員們講授社會科學概論。後來,毛澤東請李達回長沙籌辦國民黨省黨校,李達又愉快接受。黨校順利辦成,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末期,為中共湖南黨組織培養了大批幹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李達一直在國民黨統治區和淪陷區堅持鬥爭,受盡顛沛流離之苦。儘管如此,他始終堅持系統地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出版了一批關於中國革命的論著。全國抗戰爆發前,李達曾把自己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社會學大綱》寄給延安的毛澤東。毛澤東反覆閱讀該書,讀了10遍,並做了詳細批註,還特意向延安哲學研究會和抗日軍政大學推薦了這本書,指出這是中國人自己寫的第一本馬列主義的哲學教科書。毛澤東還寫信給李達,希望將此書再寄一些到延安去。

不知不覺間,車子停在香山雙清別墅前,打斷了李達的回憶。毛澤東早早就在門外迎候,兩人雙手緊握,良久不放。這真是一個不尋常的夜晚。李達首先向毛澤東檢討了他早年離開黨組織的錯誤。對此,毛澤東指出,早年離開了黨,這是在政治上摔了一跤,是個很大的損失。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接著又鼓勵他說:你在早期傳播馬列主義,還是起了積極作用的。大革命失敗後到今天的20多年裡,在國民黨統治區教書,還是一直堅持了馬列主義的理論陣地,寫過些書,這都是有益的事。只要做了好事,人民是不會輕易忘記的!

夜深了。李達由於患有胃穿孔的疾病,1949年1月剛動過手術,身體尚未完全恢復,加上長途奔波,有些體力不支。毛澤東便留他在自己住處過夜。李達不肯,請毛澤東的秘書給他另找休息場所。毛澤東對李達說:“你就在我的床上休息吧!我晚上要批閱公文、看書,已是多年的習慣了。”李達因為太疲勞了,也就顧不上更多的禮節,當晚就住在了毛澤東處。

脫黨26年後,這位中共創始人接到一份暗藏玄機的信

延安時期的中央領導集體,被後人稱為“史上最牛創業團隊”

新中國成立後,經劉少奇介紹,毛澤東和李維漢、張慶孚做歷史見證人,黨中央特別批准李達回到黨組織,為中共正式黨員。1949年12月,李達重新入黨。

每當談起這件事,李達總是激動地說:“這麼多年了,毛主席還沒有忘記我。是毛主席的關懷和鼓勵,才使我獲得了新的政治生命。”他還意味深長地說:“從此我‘守寡’的日子終於結束了,我決心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李達踐行了自己的諾言,有生之年,他把自己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毛澤東思想研究上。

來源:《老一輩革命家在香山》,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編寫

監製:方丹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