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區大進鎮老茶園獲新生

本網訊(記者鄧俐 實習生李清婷 文/圖)正是秋茶採摘的好時候,重慶市開州區大進鎮萬畝生態茶園日前正式開園。遊客們腰挎竹簍與採茶姑娘一起採摘第一批新葉,歡歌笑語迴盪在山頭。高空俯瞰,白茶青青,採擷忙碌。

大進鎮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兩年多的時間裡,該鎮憑藉市、區、鎮、村“四位一體”攻堅體系強大的脫貧攻堅力量,將一片荒山建成了環境優美、茶香馥郁的萬畝生態茶園。如今,茶產業已是大進鎮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之一,通過延伸茶葉產業鏈條,大進鎮茶旅融合發展的藍圖已經繪就。

新品種帶來高收益

位於開州東北部的大進鎮地處大巴山南麓,境內山多林密,溪溝縱橫,土壤肥沃,南北差異性氣候在此交匯,形成了得天獨厚的產茶環境。當地有悠久的種茶歷史,還有過人馬熙攘的“鹽茶古道”。但交通、技術落後等,最終讓這裡的茶產業逐漸沒落。

深度貧困鄉鎮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後,大進鎮緊緊抓住產業扶貧契機,大力發展以茶葉為主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兩年多時間建成了以大進鎮紅旗、年華、群和等村為核心的萬畝生態茶園。

“這裡既擁有北方的陽光又佔有南方的溼潤,是出世界頂級茶的地方。”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總農藝師洪國偉說。目前大進鎮有機茶園裡種植的主要是福鼎、大白、福選9號等優良茶葉品種,結葉多,泡出來的湯色鮮亮,入口後回味無窮,口味好。

“這兩年,我們這兒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的荒地變成茶園只用了兩年時間,現在集體種植的茶樹,採下的鮮葉就要賣200元一斤,以前農戶自己種植的茶樹,加工好的成品茶葉才能賣到這個價錢,現在的產值能達到5000元一畝。”紅旗村茶葉專業合作社社長李中順告訴記者。

新科技促進高質量

依山連片的茶畦綠意盎然,農家院落點綴其中,鄉村小路蜿蜒其間。

目前,“萬畝茶園”已完成土地整治6000餘畝,實際栽植茶苗5000餘畝3000餘萬株。

“這片茶園經過宜機化改造,將大坡改為緩坡,地上使用可降解地膜抑制雜草生長,一畝地種植茶樹2800—3000株,茶壟之間的行距為固定的20公分。”洪國偉介紹,茶樹的種植與水系分佈等都有嚴格的標準與管控,從而為茶樹提供最好的生長環境。

茶樹種下後,重慶市茶科所的專家就常駐紅旗村,為村民們提供技術指導。正確進行養分管理,讓茶樹長得更好,生葉更多;正確進行修枝,進行綠色防護、治理病蟲害等等,在專家的指導下,紅旗村的茶樹2年就開始產出高質量茶葉,初見效益。

立足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態化、融合化發展方向,大進鎮著眼茶文化特色小鎮建設目標,不斷創新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著力探索出一條茶旅融合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的新路。

開州區大進鎮老茶園獲新生

開州區大進鎮老茶園獲新生

圖為採茶姑娘採摘第一批新葉

新機制催生高效率

“現在大家採摘的是秋茶,專門用來製作功夫紅茶。”大進鎮紅旗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棟介紹,這是去年3月栽種的200畝生態茶。短短一年多時間,在市委組織部扶貧幫扶集團、市農業農村委等部門的傾力幫助下,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成立集體經濟組織、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大進鎮萬畝生態茶園核心區紅旗村的茶園面積發展到了2000畝。

首先是資源變資產:紅旗村將45萬元“三變”改革試點資金打捆,由村集體購置挖機和拖車各一臺,開展租賃服務,其收入歸集體所有;

其次是資金變股金:對財政扶貧項目資金、社會扶持扶貧資金實施股權化改革,變成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股金,每年集體經濟拿出收益的10%按戶扶持所有貧困戶。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入股32萬元到茶葉專業合作社;

農戶變股東:以村為單位,建設土地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現金方式入股分紅。重點幫扶失能貧困戶,引入團市委幫扶資金,以資金入股,保障貧困戶每年保底分紅1000元。  

“三變”改革的順利實施,使紅旗村共整合337萬元資金變為股金,876戶農戶成了茶產業的股東。

“從無到有”壯大集體經濟,紅旗村的“三變”改革形成了4種穩固的集體經濟增收途徑,成為大進鎮鄉村利益聯結機制的一個典範。

一是資產租賃型。紅旗村在全鎮範圍內公開招標租賃村集體資產挖機和拖車,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年收益約12萬元歸集體所有。

二是茶旅融合型。改造修繕閒置村校,打造具有巴渠特色的農家院落,積極發展民宿旅遊,每年可望收入10萬元左右,同時帶動群眾增加收入。

三是股份合作型。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入股32萬元到茶葉專業合作社,佔股10%。

四是生產服務型。村集體經濟組織藉助茶葉產業核心區、風貌連片整治契機,為項目建設和鄉村旅遊提供勞務服務和停車場管理服務,增加集體收入。

開州區大進鎮老茶園獲新生

圖為大進鎮生態茶園

經過兩年的發展,大進鎮已形成覆蓋紅旗、年華、群和等五個村近10000畝的巴渠茶園基地,是目前重慶市最大的單體山地有機茶園。

當地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他們還將深度挖掘、開發利用古茶樹資源,打造“33°秦巴山茶”品牌,推動茶旅融合,延長茶產業鏈條,豐富茶文化內涵,以茶興旅、以旅促茶,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美好願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