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明朝特種部隊——夜不收

在明朝歷史上,邊關上活躍著一支哨探隊伍,其職責和功能類似於如今的偵察兵,擔負的是特種作戰任務,他的名稱叫做”夜不收“。

鮮為人知的明朝特種部隊——夜不收


明代的邊防,是按照牆-關-堡的佈局來佈防的,堡即是堡臺,相當於如今的邊防哨所,而“夜不收”就是駐守在堡臺內的偵查哨兵,此名稱是專指,指的是“能深入虜營哨探得實”者,也就是相當於如今的特種部隊,他們專門被訓練成能深入敵境或敵營打探虛實的精銳偵察兵,專事特種作戰。
一、夜不收軍的主要職責
明代夜不收,主要承擔的是軍事情報活動,包括平時及戰時的情報偵查與傳遞,乃至從事間諜活動、劫營、燒荒、勸降等任務。
敵情偵察與傳遞。比如:據本墩瞭高夜不收趙秀一報...瞭見境外西北達賊,人馬一百餘騎,離墩約遠一十餘里,本墩遂放鐵炮一個。又如:夜不收胡百萬報稱,達賊一千餘騎,一半從本墩進入,徑奔大路跑走。這些都是發現敵蹤後進行情報傳遞的例子。到了明朝後期,為適應女真的崛起,朝廷又設置了塘報系統,夜不收的軍情傳遞功能就逐漸萎縮了。
出境進行哨探,偵查敵情。出境的夜不收分為兩種,一種叫長哨夜不收,另一種稱為遠哨夜不收。長哨的離境範圍大致在五十里至一百里之間,遠哨的離境範圍可達數百里。而到了明末,夜不收逐漸腐化廢弛,變成了“離牆三四十里隨即轉回”。


除了刺探情報,襲擾敵營或從事斬首行動,也是夜不收的職責,這點在下文會專門講述。
二、夜不收的風險
歷代以來,從事偵察和間諜活動都是軍中風險最高的部分,夜不收也是如此,由於經常身處與敵人最先發生衝突的環境,風險也是極大,若事不諧,往往是第一批被捉和被殺的對象。而敵對勢力對夜不收的捕殺也是第一要務,往往不遺餘力。
夜不收軍很多任務需要離境執行,比如勸降,探營等,著實是在刀尖上行走:成化九年五月十三日,(夜不收小旗)與同一般夜不收魏克成等九名,前去暖泉山墩爪探,被賊射訖二十七箭...其魏克成等六名,亦被重傷,當即身死。
出動十人,死亡六人,可見其危險性。
嘉靖八年時,僅在慶陽衛、涼州衛等地死於敵手的夜不收就達一百多人。到了明朝後期,夜不收的哨探對象已從蒙古轉向了後金,後金為獲取軍事情報,也有自己的情報體系,其中專門捕捉明軍哨探的力量被稱為“捉生”。

鮮為人知的明朝特種部隊——夜不收


在萬曆年間的遼東檔案記載中,夜不收被捉被殺的事例比比皆是,如:十五日捕去夜不收二名:董朝莆、劉仲禮。十六日捕去墩夜二名,夜不收一名楊真...,在戰事日漸激烈的遼東,夜不收每天都處於生死邊緣之中,壓力巨大,每次輪到執行任務,必先與家人訣別,如果平安回來,還要燒紙焚香慶祝。
可能大家會認為,作為精銳的特種部隊,夜不收為何如此不堪一擊,非捉即死。這是因為夜不收執行任務,為保證隱秘性,人數通常不超過十人,而若遭遇敵軍,人數一般遠超夜不收,在冷兵器為主的當時,以一敵二已是危險,夜不收為保證行動便捷,一般又是無甲短兵,對陣人數佔優單兵能力又強悍的遊牧民族,確實是凶多吉少。
所以朝廷和邊關將領給夜不收的待遇相當優厚,如若被殺或受傷,撫卹豐厚,這也與其從事的高風險作業是成正比的。
《明實錄·英宗正統實錄九》:“沿邊夜不收及守墩軍士,無分寒暑,晝夜瞭望,比之守備,勤勞特甚。其險苦艱難,比之別軍懸殊,若非加厚優給,何以責其用命?”
三、夜不收的人數編制
從明代史料中最早出現關於夜不收的記載來看,是在宣德初年,宣德三年的時候“以遵化衛夜不收張大川為本衛百戶”,不過從宣德到成化年間,夜不收的編制人數始終未有明確記載,直到弘治七年起,史料中才逐步出現夜不收的員額。

鮮為人知的明朝特種部隊——夜不收


《明孝宗實錄》自邊至城,每十里或八里,止用大墩築牆圍之...撥夜不收五人戍守。
所以在較大的墩臺中配置的夜不收人數應該是五人,墩臺實際上就是哨所,根據大小和地理位置,配置的人數不盡相等,隆慶四年規定:每墩哨軍五名、夜不收二名。
根據王士翹《西關志》的記載,到嘉靖初年,在守軍3750人中,設有夜不收153名,在居庸關所屬128處墩臺內,設有夜不收312人,最多的一個墩臺設有9名夜不收,最少的甚至未設。


夜不收的選拔並非全是漢人,也有從邊境少數民族中選拔或是明軍中和投降的少數民族中選材,這些人由於語言和生活習慣的優勢,更容易潛入敵境進行刺探。
到了嘉靖年間,營兵制逐漸取代了衛所制的功能,成為明軍主要編制,夜不收被設置到了各營之中。比如山西參議韓邦奇新選一營官兵時,共有1501人,其中有夜不收52人。而戚繼光營中夜不收人數也是類似,每營設夜不收50名(《明神宗實錄》卷536)。
這是普遍的設置,但並非絕對,也有一營只設30名夜不收的,也有一營設夜不收400名的,應當是根據防區位置及面積總和考量的結果。總體來說,到了嘉靖年間,夜不收在明軍軍力中所佔的比例,大致在6%-10%之間,可見其地位還是比較高的,是軍官較為倚重的一支力量。

鮮為人知的明朝特種部隊——夜不收


四、夜不收的腐化與廢弛
夜不收是明代邊防偵察機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史料記載中由於夜不收刺探得到的情報而導致作戰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數。
但夜不收的管理與規範缺乏嚴格的制度,更多依靠的是人治,這也導致了明朝中後期夜不收逐漸走向了沒落。
明朝邊防大臣對夜不收的重視程度和使用方法,往往決定了夜不收所起的作用,在中前期,尚有于謙、葉盛、楊一清、韓邦奇、戚繼光、譚綸等名臣能夠重視與使用好夜不收軍。
到了末期,更多的是苟且盜名之徒,加上邊將的頻頻更換,戰場上的屢屢喪師,以及新的情報體系加以應用,使得夜不收軍逐漸被邊緣化乃至沒落,甚至有夜不收通敵提供假情報導致作戰失敗的例子。到了明末,夜不收的記載就逐漸從史料中消失了。
五、夜不收的成績
夜不收最初的作戰對象是針對蒙古諸部,由於元朝蒙古分裂為瓦剌、韃靼、兀良哈三部,實力往往此消彼長,不過共同點是不管誰當老大,都會屢屢犯邊,從幾十幾百騎的騷擾,到成千上萬軍隊的大規模入侵乃至瓦剌也先入寇這種傾國級別的戰爭,所以掌握第一手情報是非常重要的,可見夜不收的職責之重要。


在土木堡之變後,也先挾持英宗來到大同城下,要求守將郭登開門迎接,郭登一邊虛與委蛇,一邊暗中組織營救方案,所考慮使用的正是夜不收力量。英宗來到城下當晚,”夜不收“就成功滲透進了瓦剌營地的核心,並聯絡上了代英宗傳達信息的袁彬,欲當夜就將英宗帶回城中,但是英宗怕死,不敢跟著走,只能作罷。
夜不收楊總旗密告袁彬:今夜有五個夜不收來,密請爺爺石佛寺去,待他尋不見時,便乘間入城去。可見夜不收的計劃是比較周密的,先把英宗帶到城外不遠的石佛寺,等到瓦剌尋英宗不見造成混亂時,趁亂帶英宗入城。英宗的回答是:此危事,使不得。先在土木時不曾死,我命在天,若萬一不虞,如何好?(《北征事蹟》卷18)

鮮為人知的明朝特種部隊——夜不收


在敵營千軍萬馬之中,準確找到並救出皇帝,此非尋常之事,不是隨便說說就能辦到的,萬一事敗連累到英宗,郭登難免不受牽連。到底夜不收部隊有多強大的能力,讓郭登有如此信心?
史書中多有記載,選取兩段內容來看,如“夜選乖覺有膽之人,各藏牛角短弓、豬杆小箭,待虜熟睡,將馬拴住,攢簇以藥淬箭,臨到跟前,或十步,或五步,暗行刺射,戰馬一中,無不死者,亦古人夜解賊鞍馬之類也”,這是破壞敵人的戰略資源馬匹,削弱其機動能力。
或是“遣夜不收乘夜斫其營,殺七人,賊逐亂,獲其馬匹、器械”等,這相當於斬首行動並乘亂進行破壞工作。可見,類似的襲擾破壞工作,對於夜不收並不陌生,活脫脫就是如今的特種部隊,而夜不收能潛入敵營與袁彬接上頭,本身就是一種成功,所以郭登才能有如此自信。
《明實錄》中還記載了一件夜不收的英勇事蹟,講的是遵化衛的夜不收百戶張大川,與另一人在出外巡查時,與蒙古四騎突然照面,兩人與之交戰,敵人被張大川射傷後棄馬逃走,邊關守將上報張大川功績後,明宣宗還特地將他召到京師詢問細節,並給予了他嘉獎。


起初的夜不收部隊主要是針對蒙古諸部落,到了努爾哈赤崛起,女真的威脅逐漸超過了蒙古,夜不收的偵察重心也開始逐漸向女真傾斜,加大了女真地區“夜不收”的派出數量。
在隨後的滿文檔案中,也能查到不少哨探夜不收部隊深入後金進行偵察的記載。

鮮為人知的明朝特種部隊——夜不收


不過夜不收並不是明軍唯一的情報系統,還有急步、健步、尖哨、緝事、通事等也都負責和參與對敵的偵察刺探工作,這些部門既有合作也有衝突,要從中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情報,需要清醒的判斷,在明朝後期各系統協調困難,政令不統一的情況下,邊防情報體系就很難達到初期的水平了。


明代遼東邊防守軍中的哨探或間諜的特有稱謂。明朝建後鑑於遼東為燕京左臂,三面瀕夷不設府縣,專以都司領衛所,先後設立遼東都司和奴爾幹都司。其中遼東都司的轄境東起鴨綠江、西抵山海關、南至旅順口、北達開原,相當於現在遼寧省西部和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奴爾幹都司的轄境西起斡難河、北至外興安嶺、東抵大海、南接圖們江、東北越海而有庫頁島其中所屬斡難河以東、嫩江以西、西拉木倫河以北、黑龍江上游兩岸地區建立的衛所,主要管理韃靼蒙古人嫩江以東遼河以北黑龍江中下游兩岸、松花江、烏蘇里江等的衛所,主要管理女真人的衛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