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的故事:看了老照片,才知道為什麼稱它為人工奇蹟


【紅旗渠的由來】紅旗渠是河南省林州(原林縣)人民20世紀60年代在太行山腰修建的一項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耗時近10年。“紅旗渠”源於“引漳入林”工程,“紅旗渠”在調研規劃之初,叫“引漳入林”工程,“紅旗渠”定名於1960年2月10日召開的盤陽會議,意為高舉紅旗前進。圖為翻山越嶺修渠的人民。

【修渠的歷史原因】林縣在歷史上修建了天平渠、謝公渠,但是這些工程也只解決了部分村莊的用水問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林縣缺水的狀況。1957年起,先後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等水利工程。但由於水源有限,仍不能解決大面積灌溉問題。尋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縣,成為當時的林縣縣委首先考慮的問題。經縣委綜合考慮,水源豐富的濁漳河作為紅旗渠的水源地。圖為人畜往工地上送水。

【人間天河開工】紅旗渠自1960年2月開工到1969年7月竣工,歷經近10年。為了修建紅旗渠,當地參與修渠群眾多達7萬人。在紅旗渠修10年建過程中,男女老少齊上陣,其中先後有81名幹部和群眾為修建紅旗渠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圖為修渠工人在峭壁上開鑿。


【工程浩大】紅旗渠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乾渠全長70.6公里,乾渠支渠分佈全市鄉鎮。據計算,如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圖為參加修渠的年輕姑娘。

【困難難不倒林縣人民】當年修渠民工就是從這峭壁高聳的山頂,腰繫大繩,下到山腰,再用盪鞦韆的方法到達渠線,並在堅硬的石英岩構成的懸崖上掄錘打釺,劈山鑿石。圖為扶釺掄錘的場景。

【太行山不會忘記的悲壯場面】天寒地凍,河水冰澈透骨,機械、材料全沒有,只有一副肩膀兩隻手。八十個民工在寒風大雪中,忍著雙手佈滿凍裂的疼痛,爭分奪秒地鍛出了三萬塊料石。當一塊塊料石投進水裡被大水沖走的時候,幾百名太行汗子硬是跳進冰冷的河中,臂挨著臂,肩挨著肩,架起一道道人牆。當岸上的人們急步流星地抬石頭、背沙袋,在人牆下用一塊塊巨石壘起七十米長的攔河大壩時,河裡的人們卻凍紫了嘴唇、凍僵了四肢......


當時沒有鑿隧道的設備,人們就一錘子一錘子的鑿,鑿穿了211個隧道,石灰供應不上就招專業人員燒灰、水泥不夠就招人燒水泥。

放炮開山

為紅旗渠精心填縫的姑娘們

英雄的林縣人民凌空處險。

【紅旗渠繞不開的人--楊貴】楊貴,1954年4月,26歲那年被任命為林縣縣委書記。當時就下了決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非得把林縣貧窮落後的面貌給它改變了不可!

【石板當床】當時修渠工吃睡都在工地上,晚上就住在山崖下、石縫中,有的壘石庵,有的挖窯洞,有的露天打鋪,睡在沒有房頂、沒有床、更沒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當鋪草,真是鋪地蓋天。

楊貴,這個在中國無人不曉的名字,已經被林縣人民用釺錘雕刻在紅旗渠的渠岸上,已與那從太古走來的太行山水渾然一體,化為永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