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說:大腸是人體的“垃圾中轉站”

一看到“垃圾中轉站”幾個字,可能有些朋友就會覺得,那大腸應該沒什麼重要作用吧?大腸內部應該都是垃圾吧?事實可沒這麼簡單。正因為大腸中大部分都是身體產生的垃圾,所以大腸才格外地重要。大家可以想象,在我們居住的城市中,垃圾如果堆積成山是不是就會腐爛發臭?空氣是不是會被嚴重汙染?那麼如果身體內的垃圾沒有及時排出,腐爛發臭而產生毒素,對我們身體健康的威脅該有多大!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大腸這個“垃圾中轉站”是如何清除身體垃圾的。

中醫說:大腸是人體的“垃圾中轉站”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應該已經有了一個初步印象——大腸是消化吸收的最後一個環節,我們吃下的食物經過小腸的消化吸收後,會來到大腸裡面接受最後的加工。大腸的位置是這樣的,它的上端在闌尾處接小腸,下端連接肛門。它也可以分為三部分:盲腸、結腸、直腸,總長度大概有1.5米,直徑大約6釐米。

食物離開小腸之後,最先來到盲腸,盲腸是食物從營養物到廢物的過渡區。盲腸與小腸中的迴腸相連,接口處的黏膜折成上、下兩個半月形的皺襞,被稱為迴盲瓣,迴盲瓣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大腸內容物反流,同時控制食糜不至於過快流入大腸,也就是為了讓食糜在小腸內得到更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另外,盲腸還有一小段腸管,也就是闌尾,有7~9釐米那麼長,最長也可達28釐米,後面我們會詳細講到它。

在食物通過盲腸之後,其中的營養成分已被全部吸收,剩下的“廢舊物”就進入大腸中的結腸,併成為便料。人體的結腸按其所在位置和形態,可以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四部分。結腸主要是通過結節式的內壁,不斷地蠕動,把腸腔內的便料推入下段腸道。在結腸區,腸內容物中的水分會被吸收一部分,所以,腸內容物到達大腸時是液體狀,但當它們作為糞便到達直腸時,通常是接近固體狀,這個過程是在結腸裡面完成的。

中醫說:大腸是人體的“垃圾中轉站”

接下來就是直腸了,通常大家很容易認為直腸就是直的,實際上它有兩個前後方向的彎曲,而且還有左、右方向的側曲。直腸的管腔前端緊接著乙狀結腸,後端連著肛門。一般情況下,糞便儲存在降結腸內,這時直腸腔是空的,但當降結腸裝滿後,糞便就會進入直腸,人就會產生便意。直腸黏膜上有2~3條明顯的半月形橫行皺襞,可以很好地控制糞便的排洩。通常成人和年齡較大的兒童可以忍住便意,一直到他們到達廁所。

作為消化系統的一部分,大腸的地位雖然沒小腸那麼重要,但它也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總的來說,大腸的作用主要有:盲腸和結腸可以進一步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和電解質等物質,每天大約可以吸收1.5升的水分甚至更多;直腸可以存儲糞便直至可以排出;大腸的黏液腺可以分泌黏液來保護黏膜和潤滑糞便,使糞便易於排洩,同時保護腸壁免受機械損傷,免遭細菌侵蝕,從而防止腸道疾病的發生,對人體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中醫說:大腸是人體的“垃圾中轉站”

在中醫理論裡,認為大腸“主傳化糟粕、主津”,也就是說大腸可以接受小腸下傳的食物殘渣,吸收其中多餘的水液,將殘渣形成糞便。大腸之氣的運動,有助於將糞便傳送至大腸末端,並有節制地經過肛門排出體外,因此,大腸被冠以“傳道之官”之稱。而且,由於大腸能夠吸收水液,參與體內的水液代謝,所以又說大腸“主津”,它的病變多與津液有關。比如,如果大腸虛寒,無力吸收水液,那麼就會出現腸鳴、腹痛、洩瀉等;如果大腸實熱,腸液乾枯,腸道失潤,就會出現便秘等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