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那麼重要,為什麼諸葛亮不用趙雲、魏延、姜維,而是用沒有帶兵打仗經驗的馬謖?

歷史熱點縱橫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諸葛亮第一次伐魏,勢如破竹,短短几個月,就佔領了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大有一舉奪取長安,進佔中原的態勢。然而,魏明帝曹叡重新啟用“冢虎”司馬懿和大將張郃,他們兩位率領十五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軍事要地街亭,粉碎了諸葛亮的第一次伐魏。諸葛亮失去街亭後,只能使用空城計,倉皇撤退。那麼,街亭關乎整個戰局,如此重要,諸葛亮為什麼不派遣趙雲、魏延、姜維這三位大將守衛,而是重用沒有獨自帶兵經驗的馬謖?依據演義,分析如下。

注意:安排街亭守衛時,諸葛亮不是在漢中,而是在西涼前線,曹軍早已知道了三郡失守、張郃率領的大軍,日夜兼程、正在趕來,這時再去迷惑曹真,豈不是多此一舉?而且,從西涼退回漢中,再從漢中出箕谷,既距離太遠,又勞師動眾,關鍵是沒有任何意義。但趙雲鄧芝出箕谷,史料中有記載,只是北伐大軍出發時,偏師早已經去吸引敵軍,而不是戰略意圖暴露無遺時,才安排進行。從歷史真實看,趙雲在漢中就已經與鄧芝出箕谷了,並沒有在諸葛亮身邊,當然也不可能被派去守街亭了。

選馬謖,還是趙雲?為不讓諸葛亮為難,羅先生在三國演義第95回,諸葛亮派馬謖、王平出發去街亭後,【乃喚趙雲、鄧芝吩咐曰:“今司馬懿出兵,與舊日不同,汝二人領一軍出箕谷,以為疑兵……”】這樣,就把趙雲排除了,因為趙雲另有任務。當然,按演義趙雲年齡,已經七十多歲,可能也是被棄用的原因。由於這個地理,讀者多數並不熟悉,繞來繞去,竟然蒙過去了。

既然想打勝仗,這什麼不用魏延、吳懿呢?把兩員超級明星戰將放在一邊觀望,這也不是想打勝仗的節奏啊?

實際上,於情於理都說不通……北伐將領中,論軍事能力,魏延、吳懿最強;論資歷,除了趙雲,屬魏延、吳懿最高;論戰鬥經驗,馬謖、王平、高翔等人,與魏延、吳懿相比,還差著十萬八千里呢!連儒子馬謖都分配了任務,牙將王平,不知名將領高翔統統都分配了任務,唯獨把魏延、吳懿放在一邊看戲,這恐怕難以服眾吧。

所以!魏延、吳懿兩人,肯定是有更重要的任務。大家可能都忽略了一個點,北伐戰場的核心戰略點,不是馬謖的街亭,也不是趙雲的箕谷,而是拿下隴西全郡。隴西的攻堅任務才是此次混戰的主線任務,街亭頂多算一支阻敵增援的偏師,僅此而已。

而諸葛亮本人,在天水郡的後方統觀大局,沒有參與到作戰任務之中。那麼?除了諸葛亮,夠資格接管這個主線任務,夠資格統領大軍攻堅作戰的,除了魏延、吳懿兩人,請問還能再找出別的將領嗎?恐怕很難再找到比魏延、吳懿更適合攻堅隴西全郡的吧!

魏延、吳懿兩人,很有可能是隴西郡的攻堅統軍大將……

那麼?除了這些人之外,還有誰可以駐守街亭呢?

只有馬謖了,馬謖雖然是文官,但諸葛亮深知其才。至少在戰略、戰術的出謀劃策方面,他是得到諸葛亮的肯定的,所以馬謖是最佳人選。

而當時的王平、高翔,只是兩個地位比較低微的小將領。雖然王平的軍事能力不錯,但他的資歷不夠,而且諸葛亮還不知其才。他當時只是一個牙門將,而且投降蜀國之後,基本上沒有參加過真正意義的大戰。諸葛亮撥王平做副先鋒,就已經是很提拔他了。高翔的官職不詳,但絕不是什麼大人物,從諸葛亮的分配來看,他比王平離先鋒大將的位置更遠。

而諸葛亮自己,必須在後方統觀全局。畢竟北伐戰場非常混亂,光史書明確記載的戰線,都有四五條之多。所以諸葛亮必須把持大局,任何一條戰線出了差錯,他都會第一時間的知道,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整出應對策略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街亭那麼重要,諸葛亮為啥不用趙雲、姜維、魏延等將,卻派沒有任何帶兵經驗的馬謖去呢?



提問說了三員可替換大將,咱逐一分析。先看趙雲,在三國演義中,趙雲一直隨諸葛亮打到西涼,並在天水城外與姜維交鋒,直到街亭守衛安排完畢,諸葛亮才派趙雲、鄧芝帶兵出箕谷。但實際上,這時候根本不用再出箕谷,因為趙雲帶一小部分人馬,出箕谷是為聲東擊西、迷惑曹真張郃,以掩護諸葛亮繞道突襲天水、南安、安定諸郡不被發現。



注意:安排街亭守衛時,諸葛亮不是在漢中,而是在西涼前線,曹軍早已知道了三郡失守、張郃率領的大軍,日夜兼程、正在趕來,這時再去迷惑曹真,豈不是多此一舉?而且,從西涼退回漢中,再從漢中出箕谷,既距離太遠,又勞師動眾,關鍵是沒有任何意義。但趙雲鄧芝出箕谷,史料中有記載,只是北伐大軍出發時,偏師早已經去吸引敵軍,而不是戰略意圖暴露無遺時,才安排進行。從歷史真實看,趙雲在漢中就已經與鄧芝出箕谷了,並沒有在諸葛亮身邊,當然也不可能被派去守街亭了。



選馬謖,還是趙雲?為不讓諸葛亮為難,羅先生在三國演義第95回,諸葛亮派馬謖、王平出發去街亭後,【乃喚趙雲、鄧芝吩咐曰:“今司馬懿出兵,與舊日不同,汝二人領一軍出箕谷,以為疑兵……”】這樣,就把趙雲排除了,因為趙雲另有任務。當然,按演義趙雲年齡,已經七十多歲,可能也是被棄用的原因。由於這個地理,讀者多數並不熟悉,繞來繞去,竟然蒙過去了。



再看魏延,守街亭魏延實際是用了的,只不過不是主角,魏延被安排在街亭後面,隨時觀察、支援,至於為啥沒擔任主將,後面再說。至於姜維,當時剛剛歸降,這個身份很尷尬?儘管諸葛亮很看好,這如果用,恐怕當時就下不了臺。



最後看馬謖上臺表演,三國演義95回: 【孔明曰:“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孔明曰:“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張郃,乃魏名將……”,馬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



歷史上,街亭之戰司馬懿並沒有到場,但就演義看,馬謖狂妄自大,根本不把司馬懿、張郃放在眼裡,說曹睿親來也不怕,當時魏明帝曹睿,確實親自掛帥,駕幸長安。可馬謖說“若有差失,乞斬全家”,為了爭搶功勞,這都把話說絕了。在馬謖看來,只有他明白這次守街亭的意義功績,事情也很容易,不搶白不搶, 更不能叫別人搶走,只有狠話、絕話,把退路堵死,別人就沒法再爭了。



在此情況下,不說馬謖以前的好建議,比如,離間曹睿與司馬懿、“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等,也不說諸葛亮對馬謖的好印象,換誰作主帥,守街亭能啟用魏延、或者其他將領替換馬謖?(653)


流譽後


街亭十分重要,按諸葛亮的計劃,如果能在街亭擋住長安方向的援軍,諸葛亮就能打下隴右,取得極大戰果。再加上這是北伐的首戰,所以諸葛亮應該派出得力的主將。

當時的情況,趙雲作為偏師在吸引曹真,不在這邊;姜維是新降之將,自然不能委以重任;魏延

吳懿等宿將,其實都是合適的人選。甚至毛主席在評價這場戰鬥時,說諸葛亮應該親自前往坐鎮,因為街亭太重要了。

但是諸葛亮出人意料地選擇了馬謖,不得不說,這是諸葛亮的重大失誤。諸葛亮選擇馬謖,個人認為有兩點原因:

  1. 馬謖很有才華。馬氏五兄弟,馬謖最小,但很有才氣,諸葛亮對這個年輕人很器重,經常和他一起討論兵法,在征伐南蠻之前,諸葛亮就問計於馬謖,馬謖認為心戰為上,諸葛亮也採納了馬謖的意見,最終平定南蠻。所以說,作為一名謀士,馬謖是很優秀的,諸葛亮可能也在著重培養。
  2. 雖說書生領兵是大忌,但諸葛亮本人也是書生領兵。諸葛亮是千古奇材,他最擅長治國理政,但軍事造詣也不弱,所以能夠統率三軍,北伐中原,諸葛亮可能認為馬謖也擁有和他一樣的潛質,即使對手是征戰沙場四十餘年的張郃,諸葛亮認為馬謖也能抗衡。
結果馬謖果然犯了大多數新手會犯的錯誤,指揮繁瑣,自陷險地,導致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總的來說,諸葛亮還是要背鍋,因為劉備告訴過他“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並且第一次北伐,機會難得,如果這次能打好,後面就會一次比一次容易;相反,第一次就全面失敗,之後曹魏有了防備,一次比一次困難了,導致後面再也沒有取得更大的戰果。

歷史都付笑談中


看問題要看本質,不要聽別人的。

本人看街亭之戰,從頭到尾都是諸葛亮的錯。

一是:街亭是五道總渠,從開始就沒有重視,居然沒有留兵留將駐守,我看了許多戰例,從古至今除了街亭,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戰役這種極重要地不駐防的。派誰再去守街亭都是臨時抱佛腳,沒有用了。這是戰爭佈局錯誤。

二是:發現街亭錯誤後,不立即收縮兵力,以街亭為大本營,重新佈置。反而以攻打郿城,箕谷試圖轉移魏軍目標以掩蓋街亭錯誤,結果在隴西的八萬魏軍,曹真以三萬人堅守郿城,箕谷,張頜以五萬絕對主力直撲街亭。這是臨機應對輕敵錯誤。這個錯誤造成:郿城沒攻下,箕谷失敗,街亭失守。

三是:事後處置不明。本來就是諸葛亮排兵佈陣和應對錯誤,反而裝成一副痛心疾首,大義凜然的樣子斬殺早就想殺年輕有能力的馬謖,還將七十多歲的趙雲因箕谷敗降級,自己成功的由文官的丞相‘降為’‘大將軍,再理丞相事,從而達到了奪取軍權,政權的目的。下一步就該廢李嚴了。此事過後,蜀漢將領再沒有人主動請戰,凡是交戰都是等諸葛亮安排好,搞個錦饢再去,失去了將領的主觀能動性。再沒有人會為諸葛亮死戰不退,力戰到底。


逍遙1906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關於街亭之戰,歷史上是很有名氣的,因為這一戰的失利,直接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之前諸葛亮一直都是打的順風順水,唯獨這一次的失敗,使得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前功盡棄了。

實際上,當時蜀國有很多的大將,如趙雲、魏延、姜維等,都是獨當一面的大將,為什麼諸葛亮沒要他們去守街亭,而派了一個沒有帶兵經驗的馬謖去呢?實際情況是,當時趙雲和魏延不在諸葛亮軍中,而姜維剛投降過來,也不可能去要他守如此重要的地方。

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且聽我分析道來。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形勢

實際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計劃並不是奪取長安!而是奪取隴右,當然,如果打的非常順利,魏國連續出大昏招,蜀國運氣好的爆棚拿下長安是最好的,但這個前提是基本不可能的。

首先說一下漢中進攻長安的路線。

漢中通往長安的道路一共有五條,從西往東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駱穀道、子午穀道。

我們先說一下第一條,祁山道,這是諸葛亮的最愛,地勢平坦,方便運輸、排兵佈陣,缺點就是繞遠路。

第二條陳倉道,也是大路,易於用兵,但兩側都是樹林,容易遭埋伏。劉邦當年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這條道。

第三條是褒斜道,道路崎嶇,這一點李白已經證明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第四條駱穀道,是所有路線當中通往長安最近的路線,但也是險峻的路線。曹爽曾經從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敗。

第五條子午穀道,是最為險峻,也是最冷門的路線,楊貴妃愛吃的荔枝就是從這裡送到長安的。

諸葛亮第一北伐計劃

為什麼諸葛亮當時的計劃是奪取隴右而不是奪取長安呢?其實想一下都知道呀,蜀國在滅亡的時候人口也就94萬,諸葛亮那會人口恐怕還沒有94萬人,而魏國不但地盤比蜀國大了很多,人口也至少是蜀國的五倍以上,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一口氣就能拿下長安呢?在地盤小兵力少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爆一波兵去搶佔對方的地盤然後發展生產,爆出更多的兵再去搶更多的地盤,這是最為穩妥的做法,諸葛亮就是這樣做的。

隴右,實際上就是武都、陰平、天水三郡,哪裡糧食多,麥子多,通往長安比漢中也更為方便,如果能佔了隴右,那麼以後去攻打長安就方便多了,不但後勤補給有保障,路也好走,更重要的是地盤也大了,人口也多了,爆出來的兵也就更多了。

街亭之戰之前的形勢

好了,確定了戰略目標,就是拿下隴右,接下來諸葛亮就聲東擊西了,先是派出了趙雲、鄧芝領一路人馬偽裝成蜀軍主力進攻陳倉,魏國中計,派出大將曹真領著主力來到了陳倉,這個時候諸葛亮就帶著蜀軍主力走了祁山大道,朝著隴右猛撲了過去。

經過長年的訓練,這會的蜀軍可不是蓋的,而隴右地區基本沒啥防守,所以基本很快就被諸葛亮給打下來了,最後只剩下了一座隴西城,因為城市高大堅固,一時間拿不下來。

諸葛亮即將佔領隴右的消息驚動了魏國的最高領導人——曹睿,他趕忙親自坐鎮長安,從荊州調來了大將張郃,領五萬騎兵支援隴右。

此時的情況是,從長安通往隴右的路有兩條,一條是陳倉渭水道,此時諸葛亮正在這裡和郭淮對峙;另一條就是隴山道,張郃如果想快速支援隴右,就只能走隴山道,而街亭則是隴山道的必經之路,要擋住張郃就必須守住街亭。

此時,蜀軍中的另外兩名老司機,魏延和吳懿正在率軍攻打隴右城,所以諸葛亮身邊能派出的將領,除了馬謖,還有姜維和王平。

為什麼派出的是馬謖

實際上,按照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當時派出姜維或者王平都是可以的,但是在諸葛亮看來,他們是不能作為主將派出的。王平和姜維都是從魏軍哪裡投降過來,之前王平沒什麼戰績,從忠誠度和能力上來說還有待考察。姜維是剛剛投降過來,也是更不能派去當主將,守如此重要的地方。

實際上,當時諸葛亮能派出的確實也只有馬謖了,畢竟是他的愛將,忠誠度是沒問題的,能力上,諸葛亮也是認可的,畢竟給他提出過很多很好的建議,兩個人經常聊到很晚,南征的時候也是馬謖的建議讓諸葛亮平定了南方。

所以,綜合來看也就只有馬謖了。於是就派出了馬謖。

總結,所以,根據以上的分析來說,當時的趙雲、魏延、吳懿這樣的老司機都不在諸葛亮營中,姜維、王平都是魏軍那邊投降過來的,忠誠度有疑問,也只有馬謖,忠誠度沒問題,至少能力上,當時諸葛亮還是認可的。所以就只有派出馬謖了,至於戰役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老威觀史


街亭,是漢中咽喉之地,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由於馬謖失守了街亭,導致北伐計劃全盤落空。因為街亭一失,北伐大軍的糧食得不到補充,諸葛亮只能讓大軍撤回漢中,並“揮淚斬馬謖”,自降三級。

那麼,諸葛亮明知街亭那麼重要,為何不用趙雲、魏延和姜維,而是用沒有帶兵打仗的馬謖呢?下面我將依據演義及正史的記載,分析如下。

先說為何不用趙雲

①趙雲只是一員猛將,並不懂用兵之道

無論是在《三國演義》中,還是在正史中,都看不出趙雲懂用兵之道。不可否認,趙雲驍勇善戰,是一個會打仗的將軍,有萬夫不當之勇。比如,他曾在長坂坡之役中七進七出,救下了甘夫人和阿斗,深受劉備賞識。然而街亭的位置,實在太重要。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曰:“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

這段話是諸葛亮對馬謖說的,可以看出諸葛亮很怕街亭有失。況且此地無險可守,屯兵街亭理應選一個有謀略之人,選趙雲駐紮此地,並不合適。

②趙雲並沒有深得諸葛亮信任

趙雲,並不是“五虎上將”之一,他終其一生只是個雜牌將軍。劉備在世時,他在長坂坡立下了那麼大的功勞,也只被封為牙門將軍。劉備打下漢中後,也只封趙雲為翊軍將軍。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當政,也只封趙雲為中護軍、徵南將軍。

因此,以趙雲的身份和地位,諸葛亮顯然不會將街亭交給他。

③趙雲有自己的任務

諸葛亮讓趙雲引一支軍隊,前往箕谷,作為疑兵,用來迷惑司馬懿。在諸葛亮看來,司馬懿一直是一個勁敵。因此,趙雲的任務也很重要,倘若他能迷惑司馬懿大軍,街亭也就無虞了。

再說為何不用魏延

①魏延有“反骨”,諸葛亮不可能用他

諸葛亮很清楚,魏延是有“反骨”的,他遲早會背叛蜀漢,投降曹魏。只不過,他若在世一天,魏延就不敢放肆。所以我們會發現,諸葛亮臨死前,給馬岱留下了錦囊妙計,告訴他如何誅殺魏延。並跟楊怡說,他死後,魏延必反。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時,汝與臨陣,方開此囊。那時自有斬魏延之人也。

②魏延也有自己的任務

諸葛亮讓魏延屯兵於陽平關。魏延一開始還不高興,說自己身為大將,怎麼能做些斷後的閒差呢?諸葛亮給他解釋了一番,說陽平關乃漢中咽喉之地,是一個重要的地方。魏延這才開心了起來。

接著說諸葛亮為何不用姜維

①姜維剛剛投降不久,沒有得到諸葛亮的信任

毋庸置疑,姜維是一個人才,趙雲對他的評價是:

“文武雙全,智勇足備,真當世之英傑也。”

諸葛亮對他的評價是:

“兵不在多,在人之調遣耳。此人真將才也!”

即便如此,姜維剛剛投降不久,街亭這樣的重任,諸葛亮不可能交給他。退一步說,就算諸葛亮相信姜維,讓他去守街亭,也難以服眾。

②姜維有更重要的任務

姜維的任務,是充當攻取郿城的先鋒。如果蜀漢攻下了郿城,長安唾手可得!

最後說為何用馬謖

①馬謖是個人才

馬謖,的確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但是他自幼飽讀詩書,有經天緯地之才。據《三國志·馬良傳》,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對他很是賞識,經常跟他一談就是一整夜(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由此可見,馬謖定然是個人才,不然諸葛亮哪有時間跟他“閒談”呢?

再據《三國志·馬良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計》,諸葛亮南征前,馬謖還給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方針,即“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②馬謖是諸葛亮的親信

馬謖的哥哥馬良,跟諸葛亮的關係極好。裴松之甚至說,馬良可能跟諸葛亮結拜過兄弟,或者有親戚關係。因諸葛亮年長,馬良遂呼“以兄事之”。

可惜馬良在夷陵之戰中陣亡,諸葛亮於是特別關照他的弟弟馬謖。

那麼,馬謖和諸葛亮的關係,好到何種程度呢?

仍據《襄陽記》,馬謖臨終前,說過這樣一句話,“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

馬謖和諸葛亮交情之深,可見一斑。

③馬謖有膽識,他最先提出要鎮守街亭

諸葛亮很清楚,司馬懿一定會派兵去強佔街亭。因此,他曾問誰敢去鎮守街亭。馬謖是第一個說的。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

既然如此,諸葛亮只好順水推舟,讓馬謖前去街亭了。

以上就是,諸葛亮不用趙雲、魏延和姜維,而用馬謖的原因。

那麼,大家怎麼認為呢?

專注三國史,喜歡三國的朋友,歡迎關注、轉發和評論!

元哥說三國


因為其他人都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諸葛亮不可能只是為了這一個小小地方,而是要統籌大局。趙雲魏延他們各自有自己的任務,趙雲姜維需要鎮守在一個地方,而魏延需要保護諸葛亮,不然的話這個也會輸的,所以就只剩下街亭這一個地方,但是沒有其他人選可以選了,而馬謖是說自己能夠守住這個地方,最後只能夠讓他去了。



其實這個也不能夠說是諸葛亮的原因,只能夠說蜀國即將要滅亡了,因為前期的時候人才輩出,但是到了後面人才都死的光光的,又沒有什麼厲害的人能夠跟上來,諸葛亮唯一得到的人才也只是姜維,最後也只能夠使蜀國延長了幾十年而已,最後還是避免不了被滅亡的結局。

諸葛亮讓馬謖去鎮守街亭的話,這個也只是被逼無奈,因為實在是沒有什麼人選可以去用了。

諸葛亮對於北伐可是志在必得,他已經做了很好的準備了,他不可能就一直放棄。雖然這個局裡面有一個很大的缺失,那就是街亭這個地方沒有人可以守住,但是諸葛亮不想這樣放棄,要是撤退的話,這麼多年的準備就這樣喪失了,也報答不了對劉備的恩情,想想劉備死的時候就對諸葛亮說一定要幫助劉禪統一天下,當時諸葛亮就感動的要哭了。如果做不到的話,諸葛亮之後可以自己當皇帝,諸葛亮當然是不能夠答應的,一定要輔佐劉禪。



而街亭這個地方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點,要是能夠一直守住的話,或許北伐就能夠成功了,但是因為這麼多年的打仗是我早就沒有了很大的人才,而且劉備死了,沒有辦法去找很好的人才,諸葛亮又是一個手握大權的人,不允許別人插自己的手,最後造成了無才可用。


但是諸葛亮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那就是馬謖這個人,雖然這個人非常的有才能,但是他也不會打仗,只是像一個紙上談兵的人而已,但是諸葛亮現在管不了那麼多了,他一定要渴望勝利,因為他已經實在是忍不住了,所以就選擇了這個人,但是最後就徹底的失望了。

從這一個方面上也可以看出蜀國即將要滅亡了,因為沒有人才可以去用,結果就徹底的失敗了。

這個原因也在於諸葛亮是看人不好,同時也在於諸葛亮是沒有人才可以用了,要是在蜀國前期的時候根本不會出現,像這麼糟糕的狀況,實在是太令人悲哀了。五虎將在的時候,那麼多英雄在這裡隨便用,一個人都可以守住這個地方,甚至都能夠進行收穫很多地方。

但是如果五虎都已經死了,所有人都死得一乾二淨,而趙雲也快要死了,魏延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將軍,但是他需要保護自己,而姜維是自己的徒弟也有著自己的任務。最後只剩下馬謖這一個謀士,可是他又不是什麼厲害的武將,最後諸葛亮只能嘆息的讓他去,而且告訴他說的方法,希望上天能夠幫助自己,但是上天又沒有幫助自己,就像上方鼓的大雨一樣,又一次熄滅了諸葛亮心中的熊熊大火。

你們認為諸葛亮這一生是快樂的還是倒黴的,歡迎在下面評論。


史研三國


諸葛亮第一次伐魏,勢如破竹,短短几個月,就佔領了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大有一舉奪取長安,進佔中原的態勢。然而,魏明帝曹叡重新啟用“冢虎”司馬懿和大將張郃,他們兩位率領十五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軍事要地街亭,粉碎了諸葛亮的第一次伐魏。諸葛亮失去街亭後,只能使用空城計,倉皇撤退。那麼,街亭關乎整個戰局,如此重要,諸葛亮為什麼不派遣趙雲、魏延、姜維這三位大將守衛,而是重用沒有獨自帶兵經驗的馬謖?依據演義,分析如下。



趙雲

司馬懿和張郃率兵奪取街亭時,趙雲被諸葛亮派遣出師箕谷,作為偏師,佯攻曹魏。趙雲雖然辦事認真,幹事利落,可是他遠在箕谷,遠水解不了近渴。所以,諸葛亮沒有考慮派老成持重的趙雲守衛街亭。在街亭失手後,諸葛亮其餘各路軍隊撤退時,損失慘重,而趙雲和鄧芝的軍隊撤退回成都時,沒有折損一人一騎,糧草輜重也沒丟失,諸葛亮高興得出去相迎。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二人正欲起身,忽報趙雲、鄧芝到來,並不曾折一人一騎;輜重等器亦無遺失。孔明大喜,親引諸將出迎。

魏延


魏延是守衛街亭的最佳人選,如果他守衛街亭,萬無一失。然而,諸葛亮認為魏延腦後長有反骨,在他剛剛投奔劉備時,就差點被諸葛亮給處決了。可是這件事給魏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時刻記著自己被諸葛亮針對過,不被諸葛亮所信任。諸葛亮第一次伐魏時,重用馬謖守衛街亭,重用高翔守衛列柳城,僅僅讓魏延在街亭後邊駐紮。魏延不服氣,認為自己是先鋒大將,怎麼被閒置了,被諸葛亮巧言矇騙過去,高高興興地去街亭後邊駐紮去了。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遂喚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紮。延曰:“某為前部,理合當先破敵,何故置某於安閒之地?”孔明曰:“前鋒破敵,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應街亭,當陽平關衝要道路,總守漢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為安閒乎?汝勿以等閒視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


以上諸葛亮安排,擺明了就是不信任魏延,將其放在不重要的地方,還美其名曰重用你。試想,如果街亭已經丟失,魏延陷入被動,能奪回街亭嗎?有用嗎?這種情況在單位經常遇到,有啥重任,好活,領導都優先給自己的嫡系親信,而其餘人只能乾乾又苦又累打雜的事,還美其名曰你做事踏實認真,不怕不苦不怕累。

姜維


姜維在天水之戰中,他走投無路,無奈投降諸葛亮,他是不是真心投降,還未可知。此時的姜維,雖然表面上投降蜀漢了,誰知道是真是假,萬一他來個“身在蜀營心在魏”,關鍵時刻,把街亭拱手讓給司馬懿和張郃,諸葛亮找誰說理去。如果說魏延不是諸葛亮的親信,只是一般手下,那麼姜維連一般手下也沒度過,還在試用期,沒有通過考核。因此,諸葛亮不可能派遣剛剛投降的姜維守衛街亭。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喚姜維曰:“伯約,此時何尚不降?”維尋思良久,前有孔明,後有關興,又無去路,只得下馬投降。

馬謖


馬謖很早跟隨諸葛亮南征北戰,為諸葛亮出謀劃策,很多計策與諸葛亮不謀而合,深得諸葛亮歡心,他與長史楊儀是諸葛亮的真正心腹。諸葛亮在劉備病逝白帝城後,他發動了七擒孟獲之戰,馬謖的“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與諸葛亮所想不謀而合,令諸葛亮青睞有加。

此次,馬謖主動請戰,諸葛亮認為馬謖能自由熟讀兵書,還跟隨自己指揮過不少大戰,能夠勝任。他也知道馬謖實戰太少,此次動了重點培養馬謖的想法,因此在馬謖立下軍令狀後,讓其和王平一同守衛軍事重地街亭。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孔明曰:“軍中無戲言。”謖曰:“願立軍令狀。”孔明從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


當年劉備臨終前,曾斷言馬謖言過其實,名不副實,不能重用,而諸葛亮偏偏不信,重用馬謖,結果丟失街亭,第一次伐魏功虧一簣。這是諸葛亮咎由自取,自食惡果,只能揮淚斬馬謖。

總結:由於趙雲被諸葛亮派往箕谷作為疑兵吸引曹魏軍隊注意力、魏延腦後有反骨不被信任、姜維剛剛歸附還在考核期,他別無選擇,只能選擇自己信任的馬謖守衛軍事重地街亭。即使是跟隨馬謖的副將王平,也是可能守得住街亭的。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魁哥說三國


首先,馬謖是主動請纓,別人都沒有表示,諸葛亮也就勢准許。主動的人一定是有準備有勇氣的人,諸葛亮有一定的僥倖心理。第二蜀魏對壘祁山,從戰局來看,趙雲等人應該還有更重要的作用,所以馬謖才沒被拒絕。但諸葛亮是知道馬謖的缺點的,所以不僅立下軍令狀,還又派王平作為副手幫助。

但細思,明明知道先帝白帝城託孤時就言過“馬謖言過其實,終無大用”,為什麼仍然把鎮守街亭這樣的大事交給馬謖?縱然立下軍令狀,但以諸葛亮對馬謖的瞭解,一紙軍令狀哪裡是勝敗的核心問題?可是諸葛亮還是在猶豫中給了馬謖機會。但機會是個雙刃劍,就在馬謖和王平探討“如果大戰成功,你不要和我搶頭功”的馬前炮時,致命的錯誤已經犯下。

馬謖之死最大的責任固然因為沒有靠山近水紮下大營,是他個人沒有自知之明, 也有王平勸說無效的因果,但從“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與馬謖簽下軍令狀的諸葛亮,對社稷的某種損失以及對馬謖之死也難逃其咎 ,是他晚年政治生涯的一個敗筆。

從先帝劉備託孤於諸葛亮來說,諸葛亮不可能故意讓馬謖陣守街亭並失守,累及祁山失利,有《出師表》為證一一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所以,諸葛亮是失誤,不是故意,因為沒有故意的理由,於先帝於蜀於馬謖,都是這樣。因為故意,就是事故,代價很大。







純度文化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姜維剛剛投誠

姜維投誠的時間,與街亭之戰大致是同時。姜維本是魏將,時任天水參軍。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時,姜維起兵響應,前來投誠。大家都知道,姜維是諸葛亮很器重的一個將領,諸葛亮稱他為“涼州上士”,“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但是,諸葛亮的欣賞是一回事。姜維畢竟是從敵方投誠過來的將領,要讓蜀國的將領及士兵接受,還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因此,不僅是第一次北伐,包括後面幾次北伐,姜維也沒有擔任特別重要的任務。至於街亭之戰,姜維剛投誠,怎麼可能派他去呢?

第二,趙雲擔任佯攻任務

有人說,為什麼不派趙雲去守街亭呢?

這時趙雲其實已經不適合指揮大戰了,因為他已經老了。事實上,到第二次北伐時,趙雲就去世了。可想料想到,趙雲在第一北伐時,身體狀況已經不怎麼好了。當時蜀國五虎上將中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不在人世,趙雲是碩果僅存的老將。

因此,諸葛亮是讓趙雲擔任佯攻的任務,安排在次要戰場。時為鎮東將軍的趙雲,與揚武將軍鄧芝,進駐褒城縣北約八里的箕谷,放出風聲,揚言要穿過斜谷道攻取郿縣。這是虛張聲勢而已。

趙雲、鄧芝在箕谷擺下迷魂陣後,諸葛亮親率主力部隊悄悄繞道西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祁山。因此,街亭之戰時,趙雲實際上並不在祁山前線,談不上去指揮此役。

後來,街亭之戰後,魏軍在東線轉入反攻,進攻屯兵於箕谷的趙雲、鄧芝部。趙雲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他且戰且退,部隊建制基本完好,沒有遭遇重大損失。

諸葛亮曾詢問鄧芝:“箕谷失利,部隊撤退時,軍隊編制仍相當完好,沒有出現街亭將不顧兵、兵不顧將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

鄧芝把功勞全歸於趙雲,他說:“趙雲親自斷後,各種軍需物資都沒有損失,士兵與將校犯不著慌亂。”由是可見,趙雲久經沙場,經驗比較老到,這種經驗是馬謖所欠缺的。

第三,魏延因“子午谷方案”,受到諸葛亮的壓制

實際上,當時蜀軍將領都認為,應該派魏延去指揮街亭之戰。但是諸葛亮卻力排眾議,選擇馬謖。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對魏延很不爽。

魏延戰前提出子午谷軍事方案,他向諸葛亮建議說:“夏侯楙是魏國皇帝的女婿,這個人既沒有膽略,也沒有智謀。請撥給我精兵五千,攜帶相應的口糧,我從褒中出發,沿著秦嶺向東挺進,抵達子午谷後折向北方,不用十天的功夫,便可抵達長安城。夏侯楙聽到我師殺到,肯定嚇得落荒而逃。到時長安城內只剩下督軍御史與京兆太守,不足為慮。至於軍糧問題,一部分可取自敵人的糧倉,一部分取自百姓逃離後剩下的餘糧,這些應該足夠補給。魏國要集結一支軍隊救援關中,至少要二十幾天的時間。在這期間,丞相親自率兵出斜谷道接應,如此一來,咸陽以西可一舉平定。”

但是諸葛亮以過於冒險為由,拒絕此方案。實際上,他不爽的是魏延敢膽挑戰自己的權威。為此,諸葛亮置眾人的意見於不顧,派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去指揮守街亭。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馬謖大敗,並丟了性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