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備不在關羽身邊安排一位得力謀士?

叼著香菸kiss你


有人說,關羽敗走麥城,臨沮被擒,是由於劉備沒有在關羽身邊安排得力謀士,輔佐關羽鎮守荊州。也有人說,即使劉備給關羽配備得力謀士,也改變不了關羽敗亡的結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個人認為劉備沒有多餘的得力謀士支援關羽,即使他在關羽身邊安排得力謀士,也避免不了關羽丟城失地、身首異處的慘劇發生,分析如下。

首先,劉備無人可派,他的四大謀士諸葛亮、龐統、徐庶、法正,僅剩兩人。

劉備一直重武輕文,手下大將很多,如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還有魏延、王平、劉封、孟達等大將,可是謀士卻很少,至於能獨當一面的大謀士,更加少之又少。劉備擁有過的大謀士有徐庶、諸葛亮、龐統、法正,在關羽伐魏時,僅有諸葛亮、法正兩人,徐庶為了老母親改投曹操,龐統戰死落鳳坡。

劉備剛剛進入益州時,只帶了龐統,作為軍師,他將諸葛亮留在荊州,輔助關羽鎮守荊州,作為最堅定的後方。可是龐統運氣不好,在落鳳坡中了埋伏,死了。這對劉備集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因為劉備不像曹操那邊人才濟濟,光大謀士就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五個,他只有諸葛亮、龐統兩個頂級謀士,法正勉強算一個。龐統死後,劉備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大部分文武大員調入益州,輔助奪取益州。

此時,荊州只剩下關羽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將。剩下的都是二流人物。如關平還是一員小將,周倉是扛刀的,廖化也是打下手的,糜芳是靠著妹妹糜夫人的裙帶關係上位的,傅士仁那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只剩下馬良和王甫,還勉強能過得去。可是他們兩位,或許對內政、後勤有一定的造詣,可是對於兩軍交戰、整體大局,水平就差點了。

其次,即使劉備派了得力謀士,關羽也不一定能言聽計從。

劉備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諸葛亮、法正兩人。他在漢中之戰中,自然不可能派諸葛亮和法正任何一個人,去沒有戰事的荊州。此時荊州沒有大的戰爭,與東吳結盟,而曹操的注意力在漢中,暫時顧不上荊州那邊。漢中正是用人之處,劉備的主力,大部分大將和士兵,都在漢中,雙方為了佔領漢中,都拼命了,不斷投入兵力。最後,曹操歲數大了,感覺漢中就和“雞肋”一般,在損兵折將後,無奈退兵,算是放棄了漢中。

此時,劉備贏得了漢中爭奪戰的最後勝利,可是,他是慘勝,益州本就貧瘠的山區,更加窮了。而諸葛亮是當時最擅長搞後勤、地方內政的人才,劉備需要諸葛亮穩定後方益州,治理地方。因此,劉備是不能將諸葛亮重新派往荊州,輔助關羽鎮守荊州的。

這麼看來,如果劉備想派得力謀士,只能排法正了。法正善於出奇計,曾為劉備奪取益州和漢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如獻計,使黃忠陣斬曹操大將夏侯淵。他被陳壽高度稱讚,可以和曹操帳下的程昱、郭嘉。相媲美。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龐統和法正如下:

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然而,法正軍事才能是有,也率獻奇計,可是他的話,關羽不一定能聽得進去。如果法正接受劉備的委派,進入荊州,輔佐關羽,一同鎮守荊州。關羽可能懷疑,是不是有人在大哥劉備耳朵前說自己的壞話,想要奪取自己的權力。因此,本來就高傲的關羽如果有了自己的小心思,胡思亂想,還和益州相隔千里,不能面見劉備,當面解釋清楚。這就為記載的不團結,埋下了禍根。

就算諸葛亮進入荊州,輔助關羽,鎮守荊州。關羽也不一定聽從軍師諸葛亮的話。這已經有很多先例了。如華容道,關羽頂撞軍師諸葛亮,公然違抗軍令,放了漢賊曹操。又如他嘴上說記得諸葛亮有關鎮守荊州“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八字方針,以非常傲慢的態度,拒絕了孫權的聯姻建議。最後孫權和曹操聯手夾擊關羽,關羽也因此自食惡果。

關羽除了自己大哥劉備的話能聽得進去外,其餘人的話,他想聽就聽,不想聽就絲毫聽不進去。關羽如此傲慢,這也是為啥劉備在漢中戰役勝利後,也沒有派得力謀士、干將進入荊州的原因,他怕大部分將領和關羽合不來,鬧矛盾,還不如不派。

總結:劉備將主力都部署在漢中,與曹操爭奪漢中,沒有多餘的兵力,增援荊州。另一方方面,荊州沒有大的戰事,也不需要太多的兵力及謀士。即使劉備派遣得力謀士法正、諸葛亮進入荊州,也不一定能避免關羽敗亡的結局。

魁哥說三國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關羽鎮守荊州之時並不只是一個光桿司令。劉備清楚關羽是一個極度自負的人。他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大本營貿然的交給關羽一人。事實上劉備離開荊州進入益州之時,雖然把鎮守荊州的重任託付給了關羽。但與此同時劉備給關羽配備了完整的管理班子。文臣武將一個不缺。當時文有馬氏兄弟之首的馬良、趙累、王甫、潘濬、伊籍等人。武有劉封、關平、孟達、糜芳、周倉、廖化、伊籍、傅士仁等將。輔佐關羽的文臣武將共有一十二人之眾。


按理說劉備給關羽配備的已經是一流的團隊了。但為什麼關羽最後還是把荊州給丟了呢?實際上關羽之死純屬自己作的結果。歷史上關羽的性格屬於那種“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的性格。也就是說關羽對於底層的士卒十分的友善。而對於士大夫則十分的高傲且不屑。這就導致關羽看不起那些謀士文臣。他認為謀士並不重要。關羽既然看不起文臣謀士自然也就不會重用他們,採納他們的意見了。

其次關羽為人太過於霸道,看不起別人總是凌辱其他同僚。比如劉備稱漢中王的時候,關羽封為前將軍,而黃忠被封為後將軍。關羽聞知黃忠地位和自己一樣,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可見黃忠有多麼自負。多麼以自我為中心。關羽認為自己最狠,其他人都不配與他為伍。關羽這種性格就是一個極其傲慢的角色。


劉備把荊州託付給關羽後,關羽也並沒有上心。一同輔佐關羽鎮守荊州的糜芳和傅士仁被關羽百般蹂躪欺辱。可以說是一言不合關羽就能指著兩人的臉一頓大罵羞辱。糜芳和傅士仁也一直厭惡關羽的輕慢態度。關羽出征時命令兩人收集糧草。結果倉促之下糧草沒有收集完全。關羽放出話,說:“回去之後,就懲治他們!”糜芳和傅士仁被關羽折磨的有心陰影了。所以面對關羽的威脅十分的害怕。後來索性在孫權的招攬下兩人不戰而降。而劉封和孟達也多被關羽欺凌。所以劉封孟達也不願救援關羽。最終導致關羽父子在臨沮遇害。可見關羽的敗亡歸根結底就是自己作死得結果。從頭到尾都是關羽自己導致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在關羽鎮守荊州之前,他身邊的謀士並不多,直到公元212年,劉備令關羽鎮守荊州,而諸葛亮要隨劉備入川,所以臨走之前為關羽留下了很多謀士,比如馬良王甫等人。

關羽手下的謀士,馬良,伊籍等,都是諸葛亮親自安排留下輔助關羽守荊州的人才,馬良,伊籍,向朗,糜竺等謀士,當時在劉備陣營相當出名,在關羽出兵北伐時,馬良,伊籍為隨軍參謀,在關羽水淹七軍,荊州防守建造烽火臺示警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好的計策和建議。

馬良雖然一開始是留在關羽身邊,但不久就去了蜀中。

那關羽為何最後會失守荊州呢?

綜合各方面的原因,關羽之所以會失掉荊州,是因為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又遭受了到部下的叛變,而夾擊關羽的呂蒙、徐晃等人,都是非常優秀的軍事將領。在神對手與豬隊友的雙重打擊之下,才最終導致了關羽的潰敗。

還有一個原因是關羽的性格,《三國志》評價: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熟悉三國的人都十分清楚他的性格,他是一個有點自負的人,如果派一個謀士到關羽身邊就會制衡他,他會很反感,他可能不會聽這個謀士的任何意見,會產生很多的矛盾。

關羽雖然在現實環境中是督荊州的合適人選,但劉備的調度實際調度卻存在問題。在他奪下益州後,荊州的壓力將變得空前大。況且關羽雖不愧名將之稱,但是政治能力終究有限,雖然勉強夠用但是遠遠談不上優秀。

此時劉備、諸葛亮應及時調得力副將,最好是能獨當一面的大將和優秀的謀士去協助關羽。但劉備,諸葛亮的實際做法卻是任關羽率領為數不多的荊州兵馬單獨抵抗強敵直至全軍覆沒,這不能不說是蜀漢的重大失誤。

再回歸到問題上,為何劉備不在關羽身邊安排一位得力謀士?

這個問題的重點不是謀士,而是“得力”二字。此時龐統、法正二人已死,劉備也實在是拿不出這麼一個“得力”的謀士去輔佐關羽。

不是不安排,而是實在是沒有一個這樣“得力”的人安排!

大家有什麼意見或者見解、補充,歡迎隨時交流。


萬家燈火時


關羽,是劉備的義弟,有萬夫不擋之勇。自黃巾之亂始,就一直跟隨著劉備征戰四方,頗有功勞。而後,在劉備入川時,被任命為荊州的鎮守大將,有先斬後奏的權力。但是,沒過多久,關羽被陸遜所迷惑,放心的打響襄樊之戰。不料,卻被曹魏和東吳兩國進行前後夾擊。最後,被斬殺於東吳。

那麼,劉備為何不在關羽身邊安排一個得力的謀士呢?原因如下。

其一,關羽的性格難以合群。

關羽的威望,是靠他自己一手打出來的。也許就是因為這親手打出來的不俗成績,使得關羽逐漸的開始“膨脹”,有點盛氣凌人。當然,所謂的盛氣凌人,只是面向於那些他自個看不起的官員。對於士卒和百姓,關羽的所作所為還是值得讚賞的。

但是,十個優點不值一個缺點致命。正是因為關羽這種性格,使得他在劉備集團的內部,和其他的官員不是很合群。特別是面對一些新加入的成員,他更是沒有好臉色。試想,如果關羽不是劉備這一把手的義弟,關羽在裡面是很難躋身到權力中心的。

打個比方說,諸葛亮是被世人所尊稱的臥龍。但是,在劉備三顧茅廬時,關羽就已經開始看不慣諸葛亮的所作所為了。當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被劉備寄予眾望時,關羽也是最先不服的。後來,要不是諸葛亮在新野火燒曹軍一戰中,表現突出。可想而知,諸葛亮在以後的日子肯定不好混。


因此,正是熟知關羽這種性格的劉備和諸葛亮,在他們要入川作戰時,就沒有派其他人來輔佐關羽,只留下了關羽所看好的幾個武將,以及有過政績表現的馬良。

其二,劉備和諸葛亮的初衷是守,而不是開拓。

諸葛亮和劉備在南陽臥龍崗時,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政治主張。荊州的南部四郡,對於劉備和諸葛亮來說,就是一顆釘子,主要針對的就是曹魏和東吳。

而蜀漢當時最要緊的,就是在東吳還在整頓荊州,以及曹魏還在征戰漢中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馬加鞭的奪下益州,然後爭取漢中,最後穩守荊州南部四郡,以及周邊。

按照這樣的計劃走下去,不說蜀漢能否光復漢室,但起碼能夠讓蜀漢有了龍興之地,以及進取之地。不至於只龜縮在荊州南部,被曹魏和東吳所夾擊。

因此,按照這一設想,在龐統死於落鳳坡後,諸葛亮便被劉備徵召入川了。而關羽的主要任務,就是穩守剛打下來的這些地盤,以及鞏固好和東吳的聯盟關係,不讓曹魏有可趁之機。所以,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太需要留下太多的謀士來守荊州。

但是,很不巧,關羽就是這麼頭鐵的一個武將。在平穩了一段時間之後,關羽抓住了戰機,直接率兵進攻樊城,劍指襄陽,把劉備和諸葛亮的叮囑全都忘記了。

其三,馬良的有外交和統戰之才。

三國中的文臣武將層出不窮,但是大部分已有了歸屬。劉備所領導的蜀漢集團,大大小小的謀士有不少。但是,說到真正拔尖的謀士,卻是屈指可數。比如,諸葛亮,龐統,徐庶,法正等幾位。

徐庶是比較早跟隨劉備的,但是因為曹魏一方挾持了徐庶的母親,使得徐庶不得不走馬北上。龐統被稱為“鳳雛”,與諸葛亮齊名。但很可惜的是,龐統投靠劉備的時間過多,對劉備集團的貢獻並不突出。這樣一來,龐統為了表現自己,必須要有一場過硬的政治表現。所以,當劉備入川作戰時,龐統是最活躍的。

可惜,龐統為了保全劉備心中的大義和美名,不得不英勇就義,被射死於落鳳坡。至於法正,他也有不俗的表現,特別是在漢中戰役的時候。但是,在關羽失荊州的這段時間,法正生了一場重病。所以,只能在成都養病。但法正還是在公元220年的時候,病逝了。而這一年,關羽也被斬於東吳。

排除了以上的這些謀士,只剩下簡雍,伊藉,馬良等幾位了。這些人雖說有謀略,但並不擅長,況且他們最多也只有一城或一郡之才,並無一州之才。所以,這個時候只剩下馬良了。

馬良是荊州本地的世家大族,在這點上,劉備選擇他留下來,在一定程度上能借用馬家的背後勢力,去幫助關羽很好的穩定及發展荊州。

再加上,馬良的外交才能很好,有長遠的眼光。再諸葛亮被劉備徵召入川作戰時,馬良就曾寫信給諸葛亮,說明了蜀漢和東吳聯盟的利與弊,並要求能支持他出使東吳,進一步的鞏固好兩國的聯盟關係。但是,很不巧,馬良在最後卻被劉備徵召入川了。荊州只剩下了一些水平較次的官員。

總而言之,關羽失荊州,很大程度上是關羽要為他的自大和違抗命令而買單的。如果關羽能警惕東吳,認真的守好荊州,請示劉備是否出兵擴土,這樣一來,荊州是不會被東吳所奪的。


<strong><strong>


韶華傾夢


劉備拿下荊南四郡,向孫權借來南郡後,劉備平生第一次擁有荊州五郡之地,此時的劉備盡得荊襄人才,可謂人才濟濟。

劉備在進入益州前,有不少謀士,有首席謀士諸葛亮,鳳雛龐統,很早就開始跟隨劉備的簡雍和孫乾,在荊州收納的伊籍、馬良、馬謖、陳震,在益州收納的法正、秦宓、董和、劉巴。



劉備手下的謀士,雖然不如曹操多,可也算人才濟濟。211年,劉備入川時,帶走了龐統、孫乾、簡雍、伊籍、馬謖、陳震等人,而留下了諸葛亮、馬良等人與關羽一起守荊州。

之後,由於龐統戰死,益州戰事吃緊,又調走了諸葛亮,同時調走的還有張飛、趙雲、劉封等武將,留守荊州的只有關羽、糜芳、士仁、馬良等人。

劉備在215年平定益州,又收納了不少謀士,但之後也沒有在關羽身邊安排更多的謀士,為什麼呢?



原因有以下幾點:

1、劉備奪取益州後,蜀漢集團下一步戰略重點將是與曹操爭奪漢中,漢中之戰劉備舉益州全力,打了近2年,人才資源將優先滿足益州,無法派往荊州關羽處。

2、劉備交給關羽的任務主要是守荊州,防守不需要得力謀士,劉備在219年,漢中之戰前後曾下令劉封、孟達奪上庸,關羽襲擾襄樊,都是為下一步戰略作安排的,無意擴大戰爭。



3、關羽本身就智勇雙全,又不太聽得進謀士的話,劉備對關羽相當瞭解,無須再派得力謀士,關羽完全能應付。

4、劉備沒有想到關羽利用假節的權力,擴大了襄樊之戰,而身在益州的劉備已經打了兩年的漢中之戰,相當疲憊,別說謀士,就連普通士兵都暫時無法支援。



5、劉備在荊州的人事安排忽略了東吳的作用。劉備沒有想到東吳居然背盟偷襲,在安排武將及謀士時,沒有將東吳的威脅考慮在內,像糜芳、士仁這樣不入流的將軍來守重要的江陵城和公安城,實在是疏忽,守城更重要是武將,而不是謀士。

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身負領導責任,諸葛亮身負戰略責任,關羽身負戰術責任,最大的問題就是來自盟友東吳的背叛偷襲,而這不是派個得力謀士就能解決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備沒有合適的人選,可以讓關羽聽從建議。

能夠讓關羽服從的謀士,只有諸葛亮。

關羽能夠聽從諸葛亮的安排,一定程度上是感覺到諸葛亮的確富有謀略,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關羽感到在心理上被諸葛亮打敗。

在《三國演藝》裡,諸葛亮剛跟隨劉備,在新野用伏兵,火攻打敗了曹軍,就那時開始,張飛很佩服諸葛亮,關羽知道了諸葛亮的厲害,但沒有完全心服口服。

在赤壁之戰,關羽強求把守華容道,結果被諸葛亮說中,放走了曹操,雖然有其他考慮不能一次性消滅曹操,但放了就是放了,自此,關羽才徹底對諸葛亮服氣。

可見,諸葛亮折服關羽花費了很長時間,而且其中的經歷也是比較重大的事件。

在關羽鎮守荊州時,劉備派遣了馬良協助,但關羽尊重馬良卻並不完全相信。

有兩個《三國演義》中的事件可以說明關羽的驕傲。

第一,劉備封五虎上將,聽說有黃忠,關羽大怒,認為他不夠資格。

第二,孫權為兒子求娶關羽女兒,關羽不願意,說“虎女焉能嫁犬子”。孫權好歹是和劉備平級的諸侯,關羽都看不上。可以說,關羽不但非常驕傲,而且也沒有為政治大局考慮,雖然不一定非要用結親的方式。

關羽比較自負,在內在又非常驕傲,馬良沒有機會在關羽面前證明自己,其他人同樣不行。按照當時的政治力量,除了諸葛亮,劉備的陣營中沒有別人可以真正輔佐自大的關羽。所以,不是劉備不安排得力謀士,而是的確沒有。劉備有識人之明,他了解謀士的能力,更瞭解關羽的性格,在當時也是無可奈何安排了馬良,除此以外,沒有更好的人選了。


—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Celave


沒法安排,只有孔明一人能將就降得了關羽,或者至少關羽可以聽他的話。這是因為關羽放曹操,孔明有殺他的權利,卻聽劉備的沒殺。而龐統不可能壓的住他,這也就是劉備帶龐統入川的原因。而龐統死,只有孔明能解救劉備,其他謀士估計關羽時間一長,就會得罪翻臉。事實上趙累等人也是很有謀略的,關羽根本沒聽。而孔明給關羽的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他也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浩浩和湯湯


這裡必須要討論幾個問題:劉備是不是人事分配得不得當?什麼樣的謀士能鎮住關羽?關羽在有謀士輔佐的情況下還有沒有可能失敗?

對於關羽之死,很多人認為活該,覺得他自作自受;有的人感到惋惜,覺得死於估計不足;有的人則認為是劉備的責任,沒有很好的分配人事。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

高層的誤判

我們往往有個錯覺,認為劉備從赤壁之戰後就順風順水,直到關羽被呂蒙白衣過江後,劉備集團才變成最弱的那一方。雖然劉備看似好起來了,但是的確暗藏危機,甚至直到問題暴露後,都沒能引起劉備集團足夠的警覺。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在孫權和曹操的雙重壓力之下,有了一次“湘水之盟”,平分荊州於吳、蜀兩方。看似雙方問題得以協商妥當,實際孫權方面依然沒有就此打住的意思。二十四年(219年)呂蒙白衣渡江,關羽首尾不能相顧,最終身死城失。“湘水之盟”的教訓沒能給他們一次清醒的認識。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

劉備的人事

劉備最初的安排比較穩健,諸葛亮、張飛、趙雲同在荊州,佐助關羽,這是劉備方最有力而且最忠誠的力量。這樣看來似乎是萬無一失了,諸葛亮認為闇弱的劉璋雖然無能,但不是白痴,龐統死於戰爭之中,劉備進攻受阻,這時面臨選擇,要麼遲緩對益州的進攻,要麼調人進攻,劉備“長痛不如短痛”,調走諸葛亮、張飛和趙雲。讀留他最信任的關羽。劉備此舉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他的認識捉襟見肘,沒有辦法面面俱到,但留本地賢才馬良在荊。

(《三國演義》諸葛亮和龐統)

什麼樣的人能鎮住關羽

馬良雖美名遠播,但是他既是新人又還年輕,對於關羽來說,就是後輩,30左右歲的馬良沒法對關羽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關羽誰都不服這一點劉備集團眾所周知,關羽對諸葛亮的話還是比較在乎的,當諸葛亮成關羽為“髯”(美髯公)時,關羽很高興,還給別人傳看。諸葛亮的戰略非常明確,所以加入諸葛亮在的話,情況肯定要好很多。

關羽在有好謀士下可不可能失敗

可能,即便如此,荊州也是險象環生,曹軍明著的敵人蠢蠢欲動,東邊曾經的盟友也有蠶食之意,兩相威脅,即便關羽不主動出擊,也是十分危險的境況。劉備的主力都在益州漢中,那邊的曹軍同樣不可小覷,劉備壓力很大。在如此的情況下,關羽還要去找機會攻取襄樊,那就是幹一件非常冒險的事,關羽內部還有問題,同事關係處理得不好。總之只要出門進攻,就是選擇了更危險的路線。


泊圖泊途


那要看得力謀士標準是什麼?如果說頂級的才算,只能說拿不出手了,畢竟整個三國時期這種級別的謀士都不多,不是人家劉備不安排。

當時劉備手下資源本來就少,頂級謀士就大概三位,即諸葛亮、龐統、法正三人。

先說劉備的“肱骨”諸葛亮,諸葛亮本來是和關羽一起鎮守荊州的,跟隨劉備入川的龐統死後才不得已讓諸葛亮入川輔助的,在此之後諸葛亮一直忙於蜀中、漢中事務,操心於內務的諸葛亮壓根沒空、也不可能再回去鎮守荊州了。龐統就不用說了,之前就死了,這也是諸葛亮當時入川的原因之一。



而劉備在蜀中收的“謀主”法正在幫助劉備拿下並穩定西川后又忙於漢中之戰,並在取漢中沒一年時間就去世了。


其實當時的漢中和蜀中比荊州更為迫切需要重要人手,因為荊州當時已經大致穩固了,曹操當時的重心在漢中這邊,與孫權又是聯盟,而漢中與蜀中初定,百廢待興。

所以頂級的不可能了。

稍微遜色一些,劉備也並不是沒有安排,跟隨關羽鎮守荊州的謀士以馬良和王甫為主,這兩個應該也算不賴的了。

當時有句話說的好“馬氏五良,白眉最良”,這個白眉就是馬良了,其中馬謖也是馬氏五常之一,馬良之弟。馬良是諸葛亮好友。也是幫助關羽鎮守荊州最為重要的謀士,他在外交與內政上貢獻很大,特別是外交。


在協同鎮守荊州時,他多次出使東吳與孫權交涉。他的外交最為出色的一次是在後來劉備伐吳之時,曾招納說服了五溪少數民族一起協助劉備伐吳。

還有一位是王甫,是劉備在蜀中收的謀士,劉備在後來看到當時的荊州也有點吃緊,於是才將其調赴荊州,任命其為荊州議曹從事,協助關羽,這個官職也是個重職了。

這兩個人雖有能,但並無法改變關羽的想法,能讓關羽心思動搖的,或許只有老大劉備、共患難的張飛、趙雲和“會說話”的諸葛亮。所以一切都是由關羽一個人拿主意,他們的話只能是參考,說了關羽也不會聽。



不過王甫與馬良兩人都在荊州失守後倒是都逃到了蜀中,後來戰死於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中。

其實謀士並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得不得力作用也不大,謀士只能是建議,最終決策的那個主帥才是關鍵。袁紹官渡之戰謀士少嗎?曹操赤壁之戰帶的謀士少嗎?劉備夷陵之戰謀士少嗎?主帥的指揮失誤才是一場戰役的失敗最為主要的原因。


夏目歷史君


如果關羽手下有一得力的謀士,或許就能保住荊州,或許就能改寫歷史。

武強文弱一直是劉備集團的硬傷,劉備能拿的出手的兩位謀士也就是諸葛亮和龐統,當時龐統陪劉備攻取西川,諸葛亮和關羽守荊州,這樣的配置是很合理的,龐統在軍事上的謀略不在諸葛亮之下,劉備在龐統的輔佐下,也可以取得西川,但是龐統英年早逝,死在和劉備攻取西川的路上,劉備不得不召諸葛亮和趙雲到西川,這就導致荊州的防守大幅度下降。在加上關羽的傲慢,這就有了日後的荊州之變。



如果諸葛亮在荊州的話,斷不會導致荊州失守,呂蒙的計謀瞞不過諸葛亮,蜀國定不會失去荊州,或許歷史就會改寫,但是一切隨著龐統的死,都發生了改變,荊州失守,關羽被殺,劉備為給二弟報仇,被東吳打敗,最後不得不寄於西川一愚,最後被滅國。


所以,龐統的死對劉備的影響最大。劉備身邊除了諸葛亮和龐統以外,其它的謀士都不具備大局觀,也不可能為關羽守的荊州的,而且,關羽性格傲慢,一般的謀士關羽肯定也不認可,所以,只能說關羽之死是上天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