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曾經向清朝上書,李鴻章:“這樣年輕的醫生,也懂治國?”

孫中山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人,這是學術界的共識。不過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孫中山並沒有革命的想法,他和康有為、梁啟超一樣是維新派人士。1894年1月,孫中山寫下了《上李鴻章書》,文章長達8000多字。在文章中,孫中山提出了自己“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四大建議。

孫中山曾經向清朝上書,李鴻章:“這樣年輕的醫生,也懂治國?”

孫中山

1894年的6月,他通過關係找到了李鴻章的幕僚盛宣懷。盛宣懷在讀了文章後,認為孫中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帶著他去見李鴻章。當時李鴻章忙於備戰中日戰爭,又見孫中山年輕,於是就忽視了他。李鴻章說:“這樣年輕的醫生,也懂治國?真是天大的笑話!”。雖然盛宣懷多次推薦,但是李鴻章沒有接見孫中山。

孫中山曾經向清朝上書,李鴻章:“這樣年輕的醫生,也懂治國?”

李鴻章

在《上李鴻章書》中,孫中山首先提出了建設學堂,以培養人才。孫中山的人才觀已經和傳統不同,他認為只要有一技之長都是人才,都需要受到重視。傳統則認為熟讀四書五經的才算人才。孫中山提出“故為文官者,其途必由仕學院,為武官者,其途必由武學堂,若其他,文學淵博者為士師,農學熟悉者為農長,工程達練者為監工,商情諳習者為商董,皆就少年所學而任其職。”重要擁有一技之長的人才,才能做到“人能盡其才”。

孫中山曾經向清朝上書,李鴻章:“這樣年輕的醫生,也懂治國?”

京師同文館

在第二部分中,孫中山論述了他的“地能盡其利”的思想。該部分的核心是農業,包括興修水利工程,規劃農業生產,設置農官等。比較獨到的是孫中山主張推行了農業機械化,用機器來取代人力勞動,效仿西方國家的大農業。當時中國機器製造業還十分落後,孫中山認為在西方國家大力購買機器,以發展自己。孫中山看到了農業是生民之本,只有解決了農業問題,才能緩和清朝後期的社會矛盾,有利於其他領域的改革。

孫中山曾經向清朝上書,李鴻章:“這樣年輕的醫生,也懂治國?”

晚清的農民

第三部分是“物能盡其用”。孫中山認為,大自然擁有豐富的資源,但是傳統落後的方式無法將這些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因此,孫中山主張學習西方國家,大規模採取機器生產,進行了物理、化學等科技研究,這樣才能使得物盡其用。孫中山物盡其用的思想就是維新派發展工業的思想,早在洋務運動時期就已經開始推行,然而由於清朝中央沒有統一的政策,使得洋務運動的進程十分緩慢。到甲午中日戰爭前夕,中國只有100多家近代工廠,而日本卻已經擁有了4000多家。

孫中山曾經向清朝上書,李鴻章:“這樣年輕的醫生,也懂治國?”

洋務運動時期的企業

第四部分就是“貨能暢其流”。孫中山指出了中國傳統的“重農抑商”嚴重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主張推行重商主義,廢除國內各省之間的關稅,使得商品流通暢通無阻。他提出大力發展鐵路、輪船等近代化的交通,以加速工商業的發展。發展工商業不僅可以富民,還能夠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孫中山曾經向清朝上書,李鴻章:“這樣年輕的醫生,也懂治國?”

實業救國

孫中山也對清朝自洋務運動以來30年的成就進行了充分的肯定,他說“育人才則有同文、方言各館,水師、武備諸學堂;裕財源則闢煤金之礦,立紡織製造之局;興商務則招商輪船、開平鐵路,已後先輝映矣。”但是中國的國力還是無法和西方抗衡。孫中山認為其根本原因是中國沒有一個統籌全局的計劃,導致這些發展都是零星的。他又說道日本學習西方就是天皇統籌全國,全面推行,因而全國能夠雷厲風行地推行維新,使得國家迅速崛起。

孫中山曾經向清朝上書,李鴻章:“這樣年輕的醫生,也懂治國?”

甲午海戰

最後,他又提到農業問題。孫中山認為中國當前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農業問題,由於人口多,導致人均土地少,因此民生艱難,社會不穩定。他提出“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必須要學習西方解決農業問題。中國學習西方30多年以來,在教育、工商業、政治上都有所進步,但是偏偏忽略了最基本的農業,這是孫中山認為的另外一個大的不足。

孫中山曾經向清朝上書,李鴻章:“這樣年輕的醫生,也懂治國?”

興中會成員

可以看出,孫中山當時的思想具有明顯的維新色彩。但是由於李鴻章拒絕接見孫中山,使得孫中山報國無門,從此對清朝失去了信心。就在這一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興中會”,開始和清朝決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後來,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第二次護法運動、國民大革命,成為了中國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也成為了20世紀中國的幾大偉人之一。

孫中山曾經向清朝上書,李鴻章:“這樣年輕的醫生,也懂治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