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深藏40年小店,食客來自天南海北,唯一美食卻講出一段歷史


“來了!老樣子,大份不放辣?”未到中午,小店內已經由老主顧陸續上門,原本冷清的店裡逐漸熱鬧起來。這家店不大,只有幾十個平方,而且藏身油田大院內,但熟悉的人卻知道,這家店已經有些年頭,很多老主顧,也已經從年輕變成如今兒孫滿堂的老頭老太太。

在這裡吃飯,沒有其他選擇,只有涼皮,但就是這樣一家單一的店,卻足足開了近40年。一張張晶瑩剔透的麵皮被吳秀梅揭下,手起刀落,一張完整的麵皮被切成了長條放入碗中。

小店的一個角落,是店主吳秀梅為了應對中午的高峰期,而早早準備好的涼皮,碗裡只有剛切好的麵皮跟黃瓜絲,摞了足足有數層之高。

涼皮源於陝西,為啥卻被不遠千里帶到了這座小城?其實,這背後還有一段歷史,那就是當年油田工人援建地方,來自全國各地的石油工人匯聚小城,帶來的除了是當地經濟的發展,還有那不同的文化以及各色的美食。

一碗涼皮承載了一段歷史,吳秀梅的小店中很大一部分老主顧就是當年的石油工人,以及如今的石油子弟,可以這樣說,她的食客來自於天南海北。“好吃,吃了幾十年了,那時候的俊閨女都變成老太婆了。”店裡,退休已多年的老人打趣了起來。

“我也是,吃第一口就迷上了,以前別說吃了,就是見都沒見過。”吳秀梅說,自己的這門手藝是跟陝西老家的婆婆所學,也跟隨丈夫把涼皮帶到了這裡,從一個小攤開成了這家遠近皆知的小店。

吳秀梅的這家店起名“姐妹涼皮”,如今卻只剩下了妹妹。“姐年齡大了,幹不動了,除了偶爾來過轉轉,其他時間都是我自己在這忙。”吳秀梅沉聲說道,她說時間咋就過得這麼快,轉眼就快40年了,自己都老了。

案板上幾桶配料,是吳秀梅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並結合顧客的習慣進行調製,蔥油、辣泡菜、花生碎,這是許多地方的涼皮中所沒有的。

這是吳秀梅精心調製的蔥油,蔥已炸的焦酥,蔥香味格外誘人。

這是吳秀梅自己醃製的辣泡菜,讓人食慾倍增。

抓一把彈性十足的麵筋,淋幾勺香氣四溢的麻醬,撒一層脆爽清口的黃瓜絲,最後喜辣的的再舀上一勺精心調製的辣椒油,一碗涼皮就此做好。

鮮、酥、酸、辣、脆、爽,一碗涼皮將這些味道全部包含,加上白滑的麵皮與充滿較勁的麵筋,這樣一碗涼皮,怎能不叫人流口水。

“現在一天也就能做四百來碗,六塊錢一碗,比一些地攤貴一塊,但這一碗絕對也不會讓人吃虧!”又調配完一份涼皮,吳秀梅介紹起來。“哎!真是老嘍,站這倆鐘頭腿和胳膊就不住的發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