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定增市場注入強心劑 創業板新增99名“選手”

特別報道 | 萬億定增市場注入強心劑 創業板新增99名“選手”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麻曉超 陳鋒 北京報道

“不僅僅是鬆綁,更重要的是監管邏輯發生了重大變化。”前頭部券商保薦代表、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11月14日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近日,證監會宣佈擬對《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創業板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暫行辦法》《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等再融資規則進行修訂,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此次對再融資政策的鬆綁,涉及公開發行和非公開發行兩種類型,政策覆蓋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等各個板塊,力度空前,尤其對非公開發行規則的調整更是超出市場預期。

2017年初,因為彼時市場上存在部分上市公司過度融資、定增定價機制有較大套利空間、再融資品種結構失衡等問題,監管部門推出了以限制定增為主的再融資政策。此後A股年度定增金額迅速下降,2018年跌破萬億元,今年同期規模較去年繼續下降。

此次對包括定增等再融資政策的鬆綁,代表著“監管的邏輯,已經從應對指數波動,轉向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王驥躍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今年的各項政策,包括科創板、重組新規、新三板改革、創業板註冊制等等,都是基於完善市場基礎制度,減少對市場的約束,都不是為了刺激市場的短期措施”。

證監會此次擬取消創業板定增股票連續2年盈利的條件,創業板定增隊伍或可新增99名“選手”。

萬億定增的市場問題

上市公司再融資方式有多種,包括髮行債券、公開增發股票、非公開發行股票等等。其中,非公開發行股票又稱“定向增發”(簡稱“定增”),是A股公司實際操作中最常使用的融資方式,而其在A股再融資一直佔絕對主力,近幾年最高可佔八至九成,最低至少也在七成以上。

其中的原因在於,相比公開發行股票,定增對上市公司需要滿足的條件限制較少。A股“槓桿”牛市過後2016年,定增市場依然火熱。根據民生證券分析師郭其偉統計的數據,A股定增金額在2016年達到1.69萬億元。

但定增市場繁榮的背後,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一些上市公司存在過度融資傾向。比如,有些公司脫離公司主業發展,頻繁融資;有些公司編項目、炒概念,跨界進入新行業,融資規模遠超過實際需要量;有些公司募集資金大量閒置,頻繁變更用途,或者脫實向虛,變相投向理財產品等財務性投資和類金融業務。

二是非公開發行定價機制選擇存在較大套利空間。非公開發行股票品種以市場約束為主,主要面向有風險識別和承擔能力的特定投資者,因此發行門檻較低,行政約束相對寬鬆,但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投資者往往偏重發行價格相比市價的折扣,忽略公司的成長性和內在投資價值。

三是A股市場再融資品種結構失衡:定增由於發行條件寬鬆,定價時點選擇多,發行失敗風險小,逐漸成為絕大部分上市公司和保薦機構的首選再融資品種,公開發行規模急劇減少,同時,股債結合的可轉債品種發展緩慢。

為此,2017年2月17日,證監會修訂了《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並制定了《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

2017年定增新規對A股市場影響巨大。從數據上來看,年度定增規模此後持續大幅下滑。民生證券分析師郭其偉統計的數據顯示,2017年定增金額從前一年的1.69萬億元下降到1.27萬億元,2018年進一步下降到7524億元,而今年截至11月11日只有5548億元。

A股定增涉及併購重組定增融資和非併購定增融資。但從非併購定增融資規模口徑來看,也是呈現持續下滑趨勢。

根據時代商學院分析師鄭琳統計的數據,2019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非併購定增實際募資金額1064.00億元,較2018年前三季度同比下降68.42%,相比2017年前三季度下降56.21%。

“鎖價”發行重出江湖

在定增市場持續低迷的背景下,2019年11月8日,證監會就鬆綁再融資政策向社會徵求意見。

曾有市場人士認為,2017年定增新規中殺傷力最大的是,取消了將董事會決議公告日、股東大會決議公告日作為定價基準日的規定,這讓三年期“鎖價”發行基本被廢(一年期定增是競價發行)。

而此次2019年的徵求意見稿中,“鎖價”發行終於“重出江湖”。證監會擬規定,上市公司董事會決議提前確定全部發行對象且為戰略投資者等的,定價基準日可以為關於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董事會決議公告日、股東大會決議公告日或者發行期首日。

3年“鎖價”發行為何對一些定增認購者有特別吸引力?除了外部戰略投資者或者上市公司董高監、老股東等看中公司的長遠發展外,還有折價套利的因素在內。

王驥躍向《華夏時報》記者解釋道,從董事會公告日到定增發行日時間長,股價可能已經漲很多了,利益空間巨大,即便認購的股份有3年限售期,一些投資者在說認購的時候還沒有錢,到真正認購前再去募資,要是加著槓桿去認購,收益就更大了。

2017年定增新規在定價基準日方面作出的相關安排,其原因,除了考慮過分關注價差會造成資金流向以短期逐利為目標外,還被市場人士認為是在限制3年期鎖價發行中可能發生的利益輸送情形。

“因為有利益輸送情形,就摁死了整個鎖價定增,是沒道理的。利益輸送或者有失公平,應當採用其他方式解決,例如要求確定投資者時就已經有足夠資金,例如可以加快審核節奏和批文節奏來降低溢價空間。”王驥躍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證監會在2019年11月8日徵求意見稿的起草說明中表示,此次是“按照註冊制的理念,對現行再融資規則中制定時間較早、不能適應市場形勢發展需要的部分規定進行調整, 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積極支持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做優做強,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

新增的99名“選手”

此次除了讓戰略投資者鎖價認購重出江湖,監管還縮短了A股市場的定增鎖定期,將鎖定期由現在的36個月和12個月分別縮短至18個月和6個月,且不適用減持規則的相關限制。

其中,鎖定期結束的定增認購股份不再適用減持規則的相關限制,在市場引發關注。“此次鬆綁,既在融資端鬆綁,即上市公司申請定增時需要滿足的條件的鬆綁,也在投資端鬆綁,比如縮短鎖定期、不適用減持規則限制,以達到吸引市場資金的目的。”一位基金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鬆綁投資端的意義在於,一些當前業績較差的公司的定增,也可能獲得市場資金的青睞。比如,在具體規則上,證監會此次擬取消創業板定增股票連續2年盈利的條件。

《華夏時報》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發現,2018年創業板每股收益EPS基本為負的上市公司數量為99家。而新規實施後,這些虧損的創業板公司就有了定增的資格,2019年發生虧損的企業也會有定增資格。

徵求意見稿此次對創業板公司再融資渠道給予了全方位的鬆綁,除了取消定增的連續2年盈利的限制條件外,還擬取消創業板公開發行證券最近一期末資產負債率高於45%的條件。本報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發現,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創業板公司中資產負債率低於45%的有535家。

此次再融資新規的規則適用方面,延續了一貫的新老劃斷原則:修改後的再融資規則發佈施行時,再融資申請已經取得核准批覆的,適用修改之前的相關規則;尚未取得核准批覆的,適用修改之後的新規則。

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A股有200多家上市公司公佈了再融資預案(包含資產重組的配套融資),而這意味著,它們均有望適用本次修訂後的再融資規則。

自2019年11月8日以來,A股7家上市公司發佈了增發預案——包括11月8日晚的兩家。其中,創業板3家,分別是寒銳鈷業、贏合科技、創業慧康,均是不涉及資產重組的單純定增方案。

上交所主板一家。國產芯片概念股三安光電11月11日下午發佈了一項備受關注的定增預案,定增總規模不超過70億元,其中一位發行對象為近幾年在芯片產業大舉投資的格力電器,後者的定增認購規模為20億元。

對於此次新規發佈後市場上出現的一些“上市公司會大規模圈錢”的聲音,王驥躍認為,監管的責任,在於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讓市場有更充分的博弈空間,而不是去管市場漲跌;這次並不是證監會放水,而是逼市場去挑公司,從博弈政策改為博弈市場。

“上市公司當然有動力瘋狂圈錢,但市場應當自立,應當對上市公司說不。資金就那麼多,不是想圈錢就能圈到的。如果上市公司伸手要錢市場就給了,那也怨不得監管。這是逼著市場自己去負責,加速形成市場約束。”王驥躍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