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這麼久,我心中的你,真變了嗎?

過了這麼久,我心中的你,真變了嗎?

曾經享譽禹州山鄉的“科技貨郎”,如今你還好嗎?‖老家許昌
文‖張延偉

我和二昌算是老相識了。

那時候,我在村小學教書,隔三岔五地就見有個“遊鄉”的中年人,推一輛“二八”型自行車,車座兩側各掛一個細鋼筋焊成的工具簍,車把上綁個電動喇叭,不停地響著“在希望的田野上”之類的音樂。

這音樂就像是號令,不一會兒,人們便從家裡湧出來,把他圍個水洩不通。他拿出一塊兒氈布鋪在地上,再從他那“百寶箱”般的工具簍中掏出諸如應時蔬菜種子啦,紅薯防腐劑、縮節胺啦,畜禽飼料添加劑或者各類農藥啦等等擺在氈布上供大家選用。

他還經常在旁邊扯起一大塊兒紅布,良種咋種、農藥咋用、飼料添加劑有啥好處等等,這些技術要領和生活常識等,被他編成“順口溜”,用毛筆工工整整地寫在上面,識字的人看了一目瞭然而且印象深刻。


有不懂的,他會不厭其煩地耐心講解,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就像單口相聲,很是逗人。

過了這麼久,我心中的你,真變了嗎?

至今我還對他編的“玉米去雄增產”和“紅薯免翻秧增產”等順口溜記憶猶新:

“8月份,人工閒,趁早下到玉米田,隔行去雄(蕊)不花錢,每畝增收80元……投工少,效益增,科學種田記心中。”

“紅薯管理本不難,夏天翻秧太麻煩;適時噴灑縮節胺,控制秧棵不再添;再打兩次葉面寶,增產增效都說好。”……

出於好奇,我後來與他攀談,才知道他叫二昌,並瞭解到一些關於他的故事。

二昌上過高中,當過代課教師,平日裡喜歡收聽廣播、閱讀報刊,對科學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著深刻的認識。

當時,他看到偌大個鎮子上的農技站名存實亡,裡面除了坐等顧客上門賣個種子、銷瓶農藥,連個真正懂行的技術員也沒有;再加上山鄉里信息閉塞,人們科技意識不強,很多有實用價值的新技術、新成果不能在農村及時得到推廣應用,便萌發了推廣應用科技成果、造福鄰里鄉親的念頭。


過了這麼久,我心中的你,真變了嗎?

1983年,二昌毅然辭去代課教師的職位,主動和省農科院、省電臺聯繫,走上了“送科技上門”的道路。他專門買了本“會譜”,除了遊鄉,幾乎逢會必到。

省農科院、省廣播電臺推廣的一些適合農村農民使用、具有較高實用價值的新科技、新產品源源不斷地通過二昌之手送到當地農民手裡,併發揮了明顯成效。


那些年,農村家家戶戶都飼養豬羊雞鴨等畜禽,動物疫病防不勝防,說來也怪,凡是平時餵了二昌賣的飼料添加劑、清腸驅蟲藥之類的,畜禽就很少生病。

還有一件令人信服的事。

當時紅薯是我們那一帶的主要經濟作物,由於連年重茬種植,“空心病”發生嚴重,每到收穫時節,許多大個兒紅薯外觀看似完美,內心卻已壞掉,拿起來輕飄飄的,敲著“邦邦”作響,嚴重影響澱粉質量,都被人丟在田間地頭,堆得跟小山似的。

二昌多方查閱資料,又虛心向農科院專家請教,得知這是“莖線蟲”病菌侵入造成的。那年春季,他從省農科院購進一批專門防治莖線蟲的“甲基異柳磷”藥液到各村宣傳推廣,教人們在栽植紅薯時蘸根使用。

過了這麼久,我心中的你,真變了嗎?

為消除人們的疑慮,他把藥液賒銷給大家。到了秋季收穫季節,用了他那藥液的紅薯地裡空心病就很少發生。二昌的名字一下子就在十里八村叫響了。

就這樣,我和二昌成了相互信賴的好朋友。二昌每增添一樣新產品,都首先推薦給我家裡使用,我也當起了他的義務宣傳員。我被抽調到鄉通訊組工作後,曾跟著二昌一起翻山越嶺、走鄉串戶,體驗他宣傳推廣實用科技的艱辛。

我還和許多農民面對面交談,聆聽他們對二昌以及二昌推廣的各類農科產品的看法。後來據此寫成《“科技貨郎”造福桑梓》之類的報道,先後被《農民日報》、《河南日報》、《河南科技報》等刊登,各級電臺、電視臺也聯繫跟蹤採訪,與此相關的新聞先後榮獲許昌市、河南省“好新聞獎”。

那陣子二昌真成了家喻戶曉的“科技貨郎”,他“送科技下鄉”的勁頭也更足了。

再後來,我到縣城工作,和二昌見面的機會也就少了。多年後的一天,我在返鄉的路上見到他,他仍騎著一輛自行車,正風風火火地從城裡往鄉下趕。


過了這麼久,我心中的你,真變了嗎?

我問他是不是還幹著老本行,他苦笑一下說:“停了兩三年啦。”我有些意外。

二昌告訴我,孩子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在城裡按揭買了房,現在又結婚有了孩子,兒子兒媳忙著上班,非逼著他進城照看孩子。老伴兒身體弱,經受不住折騰,二昌只好遂了孩子心願,暫時拋卻他摯愛的“貨郎”生涯,也只有趁星期天才能火燒火燎般地匆忙回到鄉下家裡看上一眼。


這一別又是數年。去年正月十三難得空閒,我到鄰鄉一位親戚家趕會,竟在會場上意外地見到了二昌。

他面容略顯蒼老,卻仍有精神,頭戴一頂兩邊帶“翅”的“火車頭”棉帽,身穿一件軍綠大衣,前襟彆著一枚像章類的東西,顯得有些“另類”。

以前陪伴他的腳蹬自行車和電喇叭被一輛電動自行車和一個帶有送話功能的臺式音箱所代替;旁邊兩棵楊樹中間掛條橫幅,上面工整地寫著“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幾個大字,地下襬滿了瓶瓶罐罐和各色包裝的袋子。

我剛要看個仔細,二昌就朝我迎過來:“老夥計,可又見著你啦!”

過了這麼久,我心中的你,真變了嗎?

沒等我搭話,他又麻利地從衣兜裡掏出一枚像章,不由分說別在我衣服上:“快看看我這裡都有啥好東西!”

在二昌絮絮叨叨的講述中,我總算把事情弄了個大概:隨著孫子年齡漸長上了中學,不用再專門照看和接送了,二昌這才如釋重負地回到鄉下來。

然而時過境遷,短短十來年時間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人們文化水平提高和科技意識的不斷增強,各類良種、農藥推廣經營店如雨後春筍般遍佈鄉村,農家小院裡零星散養的雞鴨豬羊也早被規模養殖代替,科學種田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二昌知道再幹老本行已不合時宜,於是加盟了一家所謂的“高科技公司”,推廣什麼高蛋白、高營養之類“健康食品”,看見像章就是“自家人”,生拉硬拽地和你分享所謂的“好東西”。

看著地上那些罈罈罐罐,我心裡五味雜陳,不敢再去碰觸二昌那熱情的目光,藉口有事匆匆離去。二昌的這些“好東西”到底會有多大市場?做這種“好事”到底能堅持多久?不知道他心裡是不是和我一樣“沒底兒”。


我又許久沒有得到二昌的消息了。曾經享譽鄉里的“科技貨郎”,如今的你還好嗎?

過了這麼久,我心中的你,真變了嗎?

【作者簡介】張延偉,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於禹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臺立即刪除。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