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6旬大媽住在婆家的祖屋,可她卻說花5千元買下的,看是咋回事


週末去澠池縣趙溝村採風,在村裡隨意參觀時,發現一座宅院,上面掛著趙元午舊居的牌匾,上面介紹說趙元午後代人才輩出,出了好幾位清華北大高材生。門上磚雕和木雕還保存完整,門洞底下襬著瓶裝的蜂蜜、豆子、黑芝麻、辣椒、幹野菊花等,看樣子是順便售賣給遊人的。

房子的主人是六十多歲的李大媽,看到我們馬上熱情的邀我們進院休息。桌子上的其他的東西倒是不稀罕,只是這野菊花不多見,它比我們平時喝的菊花要小很多。看我們對這些感興趣,大媽說,這野菊花是後面山上的,採摘下來後,要進行蒸制、曬乾等工序。泡水喝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菊花也不貴,這麼一大瓶才10元錢,我們就和大媽買了幾瓶,不是圖便宜,也算是讓大媽有些收入。

買完菊花茶,和大媽聊天后知道這個院子原來是她婆家祖上的院子,後來因為成分不好,院子就被收回公用。解放後這院子一直是村委會的辦公場所,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們家又花了5000元錢把院子買回來,然後一直住到現在。


院子狹長,三合院的式樣,中間的主屋是木結構建築,李大媽說是明清時候的老宅,上有閣樓,屋子裡很涼快。雖然屋頂已經破舊,但是裡面依然可以住人。院牆上貼有“保留保護房屋的字樣”,大媽說,這樣的老宅,村裡有很多,政府為了搞旅遊開發,就保護原來房屋的樣式,村裡最後要統一修繕,還給他們這些原住戶在縣城分了新的房子,但村裡老人們還是不願離開,大多還住在舊屋。

李大媽家廚房的地上放著一鍋剛煮好的紅豆。鍋裡的紅豆看上去煮的軟糯香甜,滿屋裡都是甜絲絲的味道。大媽說,中午準備包紅豆餡的饅頭,孩子們就愛吃她自己做的豆沙饃,街上買的豆沙餡料他們不愛吃。這口煮紅豆的鐵鍋看來是有些年頭了,小編幾個人也都是第一次見到。鐵鍋裡外都是黑漆溜光,圓底大肚腹,兩邊有兩個鐵環,像極了和尚化緣用的缽,只是比缽大了許多。

大媽說,她婆婆在世時就用的是這口鐵鍋,至於到底多少年了,大媽自己也不知道。李大媽說,前多年有收老東西的人到她家見了這口鐵鍋,就給她出八百塊要收走,大媽沒答應,她說那時候八百塊幾乎是她家裡小半年的收入了,可這口鍋自己嫁過來後就一直在用,而且聽婆婆說都用了好幾輩人了,總不能在自己手裡賣掉吧,那可是相當於賣祖產啊,是要壞家風的。所以大媽告訴那些人,自己是不會賣祖產,多少錢都不賣!


李大媽說著,從碗櫃裡拿出來個碗和勺子,把煮好的紅豆盛到碗裡要讓我們嚐嚐。還說,我們這兒的紅豆顆粒大,裡面我還放了紅糖,可好吃呢,快嚐嚐。推辭不過,我們接過大媽的碗幾個人分著把紅豆吃了個乾淨,還把碗底刮的很乾淨,因為太好吃啊,甜甜的綿綿的,還有豆子特有的清香。

大媽說,煮豆子也要技術,水多了太稀,不香,也做不成餡料。水少了容易把鍋底燒糊,現在這樣剛剛好,煮好後趁熱把豆子壓碎,就成豆沙了。聽大媽說著倒是很簡單,不過這樣的技術可不是幾句話能說清的,它是老人們一輩子的經驗積累。為了家裡人能吃上美食,他們不怕麻煩,不怕辛勞,這也是當媽的最願意為孩子們做的事。

和大媽告辭,發現牆角豎著這許多的長杆,上面是像燈罩子一樣的東西,大媽說,我們這兒基本家家都有,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這兒,小編賣個關子,想問問大家見過這個工具嗎?知道它是做什麼的嗎?歡迎大家留言交流!【更多百姓圖片故事請點擊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