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怪象:古代官員制度的改革,為什麼都是圍繞“宰相”展開的?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

在很多改編的古裝劇中,都有“宰相”這個角色。在處理國家的大小事務上,宰相的權力很大,僅次於皇上。歷史上有名的宰相有很多,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眾所周知,丞相是一個官名,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一官職最早出現在哪個歷史時期,以及中國古代的官員制度歷經了多次變革的具體情況。

官場怪象:古代官員制度的改革,為什麼都是圍繞“宰相”展開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代官員制度的改革,幾乎都是圍繞“宰相”這一百官之長來展開的。畢竟,宰相是一個權力組織最高的行政級別,所以,這對一個行政機構的設置來講至關重要。不管是增加或者削減宰相的權力,甚至,廢除這一行政級別,對一個政府機構來說,都是一件舉足輕重的事情。

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宰相這一職務在秦漢時期就有了,秦朝時期實行的是“三府九寺”體系,其中,“三府”就當時的最高權力機關。所謂“三府”,指的就是:主管行政的丞相府、主管監察的御史府,以及主管兵權的太尉府。那時的叫法不太一樣,秦漢時期稱為“丞相”或“相國”。到了隋朝,歷經一次“大部制”改革之後,統一稱為“宰相”了。

到了西漢時期,之前平分秋色的“三府”,其地位懸殊越來越大,丞相府成了權力最大的一方,甚至,已經威脅到了皇帝的權力。漢武帝深感不安,在位時就有改革“大部制”的想法,但是,到最後也沒能實現。等到漢成帝登上皇位,就進行了大部制改革,其目的,主要就是為了削弱丞相的權力,由之前的“三府制”變成了“三公制”,由司徒、司馬和司空分別代替之前的丞相、太尉和御史。

官場怪象:古代官員制度的改革,為什麼都是圍繞“宰相”展開的?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九寺”,“寺”是“卿”辦公的地方,“卿”是當時政府的高級官員,所以,又叫“九卿”。九卿指的是九個“卿”級官員,但是,實際上,在漢朝不止“九卿”。據史料記載,當時有十二卿,所以,到了西漢後期這一體制就顯得非常臃腫。例如:僅僅在太常寺工作的職員,竟然就超過了一萬人。

後來,在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又進行了一次改革。在這次改革中,很多臃腫的部門都被裁減了,但是,仍然不夠徹底,其編制依舊超額。貫穿秦漢的“三府九寺”制度,到了魏晉時期,就被歷史徹底拋棄了,權力基本由“三省”接管。

三省中的尚書省,在西漢時期,原本是少府寺的一個分支機構,一開始叫尚書檯,其主要職務只是負責文書的收發和保管整理,只有4人而已。經過東漢時期的改革後,成為了國家最高的行政部門。到了曹魏時期,尚書檯脫離少府寺,和“九卿”同屬於一層的級別。

但是,在早朝,這個位置又比九卿靠前,掌握的實際權力已經相當於丞相了。說到曹魏的“大部制”改革,不得不提魏文帝曹丕了,他把尚書檯的職能和結構擴大了,中央有“尚書”,地方更有“行臺”。可以說,曹丕的這次大部制改革,也為後來的“三省六部”提供了方向。

官場怪象:古代官員制度的改革,為什麼都是圍繞“宰相”展開的?

到了隋朝,它在以往制度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改良,實行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雖然負責的工作不一樣,但是,級別是一樣高的。三省的上一級都是宰相,朝廷的最高層會議,都要參會。在實際工作中,中書省負責提出決策,然後,由門下省來進行審議,待審議通過後,尚書省負責執行。這樣以來,三省就能達到互相牽制和監督的效果。

唐朝沿用了“三省六部”制的大體思路,在一些方面做了小小的改革,讓其變得更加科學了。這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只讓中書省和門下省有決策權尚書省不能參會,只是等到結果出來去實施就行了。“六部”源於魏晉時期的“六官”, 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而六部全都由尚書省管理。

六部下面的每一個分支都很大,幾乎囊括了全國的大小事宜,每一部下面都有“四司”,所以,就有了“三省六部二十四司”這樣的說法。“三省六部”制和之前的大部制比起來要科學很多,畢竟是每一代人智慧疊加起來的成果。唐朝之所以能那麼繁榮富強,這和使用了比較科學合理的“大部制”體系有很大的關係。

到了宋朝,雖然國家在大體上也沿用了“三省六部”制,但是,其在內部結構方面,不僅改變了很多,還增設了很多新的機構。這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六部不再屬於尚書省的管轄範圍,而是獨立出來,成為了另一個行政機關,同時,六部的權力也遭到了削弱。

官場怪象:古代官員制度的改革,為什麼都是圍繞“宰相”展開的?

在北宋,雖設有三省六部,但是,卻是一些沒有實權的花架子。而新設的一些機構,比如:樞密院等部門則掌握了實權。因為有兩套人馬,這也導致宋朝的國家機構特別臃腫,很多閒置的官員沒有權力,有權力的又互相推脫責任,甚至,到了發工資的時候,國家財政還不夠。

除此之外,宋神宗主導了一次體制改革,撤銷了很多看似不必要的機構,恢復了“三省”制度,但是,宋神宗照搬的唐朝制度,並不都適用於當時的北宋國情,所以,也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明清時期,也有過多次的大部制改革,最主要的,則是明太祖朱元璋時期,他果斷廢除了中書省,創建了“內閣”制。

可以說,明朝內閣首輔不是事實上的宰相,因為,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採納最終還得取決於皇帝批紅。 滿清入關後,仍沿用明代內閣制,但內閣權力開始消減。

至此,從秦朝設立,並在後朝一直得到沿用的丞相制度,被徹底終結了。

【《韓非子·顯學》、《古今源流至論·三省》、《宋史·職官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