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科技發展獎”折射出一場銀行中後臺的“革命”

從上世紀“一把算盤、一支筆”的手工操作,到業務處理自動化、金融服務網絡化和經營管理信息化,一場發生在銀行中後臺的“靜悄悄的革命”,為我國銀行業轉型鋪就了強大的信息科技基礎。

如今,金融科技浪潮正推動著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加速前行,這從央行此前發佈的“2018年度銀行科技發展獎”獲獎名單中可見一斑:此次評選共評定161個獲獎項目,涉及70餘家申報單位。其中,政策性銀行、六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民營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均列席其中,銀行業信息技術架構轉型全面鋪開,且智能化、開放化趨勢更為明朗。

由科技引領的這場變革才剛剛開始。數字化時代下,銀行業正行進在通過轉型升級以適應客戶需求的高速路上,打造“無所不在的金融服務”成為未來銀行的重要版圖,而強大的信息技術架構支撐將成為推動這一轉型過程的“核動力”。

1、架構轉型進入“雲”時代

銀行核心系統改造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多年來,我國銀行業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及財力用於銀行的信息系統建設,在經歷了電子化、區域互聯、數據大集中等多個階段的迭代後,銀行業開始嘗試向“互聯網+數據”驅動轉型。如今,構建“雲”概念的信息系統架構已成為新的行業趨勢。

作為國內銀行業信息化建設的佼佼者,工行架構轉型的足跡清晰地呈現了這一變化。早在20年前,工行通過實施“9991工程”,實現了全行數據大集中和集約化運營,開創了國內金融界建設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先河;2014年率先完成“兩地三中心”工程,實現了從傳統災備恢復模式向雙中心並行運行的業務連續模式轉型,實現了數據中心運維管理的一體化。上述兩項工程均獲得了央行評定的“銀行科技發展特等獎”。

轉眼至今,工行IT架構轉型持續向縱深推進,榮獲此次評選一等獎的“金融雲建設項目”,再次實現了國有大型銀行IT架構的歷史性突破。對此,工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該項目創新運用了業界主流開源技術,實現了超大規模資源池化管理和秒級彈性伸縮,自動化、可視化、智能化的運維,以及多層次的安全及高可用保障,有效地支撐了高併發、大容量業務的開展。”

簡單來說,其重要突破在於實現了“既能跑得快,又能跑得穩”,這一點從兩項數據變化來看更為直觀:該行系統環境部署從2至3周縮短到30至40分鐘;在應對雙十一、紀念幣預約等爆發性增長業務中,系統擴容時間可由幾十分鐘縮短至秒級。

同獲一等獎的中行“中銀大腦”工程項目是IT架構智能化轉型的又一重要代表。通過實施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中銀大腦”項目,中行打造了嵌入全流程、覆蓋全渠道、支持多場景、激發新動能的集團企業級人工智能平臺。

“‘中銀大腦’實現了銀行對客戶全息畫像的實時感知,支持個性化服務的精準觸達,構建了智能營銷體系,增強了端到端的風險控制能力,豐富了智能化運維手段。”中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介紹,這一項目已申報64項相關技術專利。

IT架構轉型的成效作用在銀行業務前端,帶來的是“極智”的客戶體驗。中行提供的數據顯示,在“中銀大腦”項目實施後,該行手機銀行交易額同比提升83%,人臉識別比對達到2.5億次,智能產品推薦成交額逾200億元,量化交易額逾2000億元,量化報價能力追平國際水平;攔截疑似交易百億元,避免客戶損失數千萬元,智能監控指標項100萬個,漏報率降低35%,誤報率降低63%。

2、開放互聯打造行業新生態

近兩年,流行於我國銀行業中最時髦的一個詞莫過於“開放銀行”。最早由英國和歐盟提出的這一概念,去年開始在我國銀行圈中迅速引爆,“唯有開放才能走向未來”日漸成為業內共識,這也觸發了銀行中後臺變革的一個新趨勢。

獲得二等獎的工行API開放平臺及其生態圈建設項目是一個打造“開放銀行”的經典案例。近幾年,工行在金融服務開放化方面做了重要探索,特別是2018年以來,該行啟動“智慧銀行ECOS工程”建設,將“開放”作為智慧銀行的核心特徵,重塑開放化新業務架構,實施IT架構開放化轉型。

記者瞭解到,工行API平臺實現了工行優勢產品服務的標準化封裝和輸出,具有“嵌入場景、輸出金融”特徵,是工行“走出去”跨界合作的基礎。目前,該行已對外開放九大類600多項API服務,為1000多家合作方提供服務,業務生態已經初具雛形,成為銀行同業中“合作伙伴最多、服務最全面”的開放平臺。

“開放銀行”帶來的是一場金融全生態的革命,在“開放銀行”時代,同業之間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而是可以優勢互補、合作共生,共同繁榮我國金融市場,攜手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加多元優質的金融服務。中後臺架構的開放變革正在推動著銀行商業價值鏈和產品價值鏈向外擴展延伸,深刻改變金融服務供給模式,重塑銀行業的生態和競爭格局。

同獲二等獎的興業銀行“中小銀行金融雲服務平臺”也是基於這一開放思路,打破了傳統銀行應用系統只支持單一法人的模式,為中小銀行特別是村鎮銀行快速開業、低成本投入和業務連續性運營等提供業務和技術支撐,服務內容包括中小銀行信息系統託管服務、系統災備服務、科技諮詢規劃服務,以及支付結算、財富管理等。

“為中小銀行提供金融雲服務,不僅僅是讓中小銀行信息系統上雲,而是在提供豐富的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同時,給他們提供業務能力培訓,從而將IT基礎資源能力、應用產品能力、業務能力融合輸出給中小銀行用戶。”興業銀行相關負責人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3、安全管理智能化再上臺階

安全是金融業永恆的話題。人民銀行副行長、銀行科技發展獎評審領導小組組長範一飛在2018年度銀行科技發展獎評審領導小組會議上要求,“堅持安全可控和開放創新並重,提高風險防控能力,築牢金融網絡安全屏障。”

創新從來都具有雙面性。伴隨金融科技浪潮而至的新型數字化風險,對銀行業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網絡安全態勢提出了進一步要求。如何從安全態勢管理層面規避風險,推動業務發展,有效提升各類系統的安全性,更好地保護銀行及客戶信息安全和資金安全,已成為銀行業信息技術系統建設及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從此次獲獎項目來看,銀行業正深練內功,推動智能化安全體系建設再上臺階。

光大銀行基於物聯網的數據中心綜合智能安全管控平臺,在安全管理的智能化、科學化方面實現了重要突破,榮獲此次評選二等獎。“這一平臺基於物聯網技術,深度融合運維場景,採用智能算法,實現了對數據中心內人員、設備、行為的統一綜合管控,提升了光大銀行數據中心物理訪問安全的管控水平。”光大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金融時報》記者。

同獲二等獎的民生銀行“全網安全威脅感知系統”,推動信息安全管理從“被動式”向“主動式”轉變,從而有效提升了信息安全風險精準管控、動態決策和持續改進的能力,從安全態勢管理層面規避風險,推動業務發展。

“該系統首次實現了全行重要安全威脅的智能化檢測,推動信息科技風險管理從‘被動式’向‘預判式’模式轉變,真正實現了技術創新。”民生銀行有關負責人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智能化安全管理所帶來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不可小覷。“民生銀行安全感知系統通過提升全行內外部風險的發現能力,間接提升業務規則的健壯性,有效保護了用戶的個人隱私和敏感信息,同時也間接提升了民生銀行的競爭力和品牌價值。”民生銀行有關負責人稱。

民生銀行提供的數據顯示,按照每年1000萬元的外部攻擊或內部違規違紀的風險損失來估算,“全網安全威脅感知系統”未來五年可減少的風險損失約5000萬元;由於降低了安全運營和處置成本,按照每年200萬元的安全運營人員配備和處置成本投入,未來五年將節省1000萬元的投資費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