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宇宙——歷盡劫波未知始,無上妙品六感中

客觀實存之外物,存在於宇宙之中。《屍子》有云,“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因此“宇”就是空間(space),“宙”就是時間(time)。狹義的宇宙,指絕對時空,也就是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而廣義的宇宙,還包括存在於絕對時空之中的萬物。萬物的本原是道體,是道體不同層面的聚合物,時刻處在聚合-發散的動態過程之中。

原道:宇宙——歷盡劫波未知始,無上妙品六感中

歷盡劫波不知始 無上妙品六感中

宇宙是何時誕生的?如何誕生的?我們不知道,往聖先賢也未給出合理的解釋。這是因為,人類的文明,在漫長的宇宙演化史上,不過是滄海一瞬,人類觀照宇宙,恰似管中窺豹,坐井觀天,靠五根辦不到,只能依靠第六感,如此,則超乎形上,入於幽微,極盡玄妙,是謂形而上學,或曰玄學。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在《道經》中,談到了道體這個自然本原的誕生,也沒有明確答案。《道經》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句話是說,道體是在天地剖判之前很久,就已經誕生了,不依賴任何它物而客觀實存,周遊六虛,永無止息,是天地萬物之本原。但是,先天地生是什麼時候呢?“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是說,我不知道它是怎麼產生的,姑且用它來指代天地剖判之前的樣子。在這裡,老子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佛教的宇宙體系,蔚為大觀,但一涉及到宇宙何時產生,如何產生,則是無能為力,只能巧妙地予以規避。從時間上來看,宇宙“前前無始”,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後後無終”,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終結。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不知道,“法而如是”。來的過程如何?不知道。正如其所以來(just as it comes),是謂“如來”。去的過程又如何?不知道。正如其所以去(just as it goes),是謂“如往”。當今如何?“如今”。性狀、形態如何?“如是”。

宇宙空間無邊無際,宇宙時間無始無終,而人類的文明也不過是滄海一瞬,人類的認知能力也是受到認知系統硬體配置和軟體算法的侷限,因而對於未知的玄學,只能巧妙地予以迴避。於是,《道經》說,“道,可道也,非常道也”,是說,有限的認知能力,有限的語言系統,如何能夠準確完備表達玄妙無比的宇宙呢?佛藏之中,遍佈“如來”、“如往”、“法而如是”,巧妙地迴避了宇宙誕生的問題,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類認知能力的侷限,根植於認知系統的硬體配置和軟體算法,因而難以全面徹底探索宇宙之規律。

故而,《金剛經》中,僅僅作為五根之一的“眼”根,便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個法力漸強之系列,以便認識欲界六天、色界十二天、無色界四天這二十二重質能體系,以至於“不住於相”,以便無限逼近自然的本原,即作為“一合相”元組分的道體。

連太上道祖、佛陀世尊,都在歷盡劫波,修煉不止,可見人類認識宇宙之本原,是多麼的艱難。在這一從已知到未知的探索過程中,我們面對的很多是幽微難測的規律,是謂“玄學”,歷程是極其艱辛的,卻又是妙在其中,樂在其中,是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僅靠人類已知的所謂科學(人類已經掌握的、自認為正確的規律),那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充分利用“心”這個靈妙體,運用“心”的第六感,才可以一重境界、一種境界地日益精進,逐步接近大道至簡的無上妙境,從而物我兩忘,直通道體,漸次定慧,徹底忘掉俗世之煩惱,是謂“絕學無憂”。

類傾向於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心”內為主,“心”外為客,以如是之視角,去觀照宇宙之中客觀實存之外物,即為“客觀”與“主觀”,以有主觀,乃成心相,並以文字這個工具進行交流,是謂“物相文”三元體系。

吾今得之,以饗諸君。未知諸君意下如何,歡迎交流分享。

【文章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絡。自度度人隨喜,轉發分享多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