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角度,四個標準,“小微”紅利千萬不能錯誤享受



“小微”是對各類可以享受特定優惠政策的企業的統稱,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來判斷一個企業是否符合享受“小微”優惠的條件。

角度一:增值稅優惠中的“小微”

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對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以1個季度為1個納稅期的,季度銷售額未超過30萬元,含本數)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徵增值稅。

由此可見,增值稅稅收減免政策中所說的“小微”企業是指符合條件的小規模納稅人企業。

這裡的條件就是銷售額的條件,銷售額如何判斷呢,只需掌握以下幾個要點就夠了:

一、含本數不含稅

首先文件在提到銷售額時明確標明瞭“含本數”字樣;其次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及實施細則的相關規定,增值稅銷售額為納稅人發生應稅銷售行為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增值稅額。故“月10 季30”含本數但不含增值稅。

二、合併算有例外

合併是指將銷售貨物、勞務、服務、無形資產和不動產在內的所有應稅行為合併計算銷售額,據以判斷是否達到上述免稅標準。

而例外是指不動產的兩個例外特殊規定:

(一)小規模納稅人發生增值稅應稅銷售行為,合計超過月或季銷售額標準,但扣除本期發生的銷售不動產的銷售額後未超過的,其扣除不動產銷售額後的其他銷售額繼續免徵增值稅。

(二)其他個人採取一次性收取租金形式出租不動產取得的租金收入,可在對應的租賃期內平均分攤,分攤後的月租金收入未超過10萬元的,免徵增值稅。需注意的是,這裡僅指自然人個人,與個體工商戶無關。

三、納稅期可選擇

按照固定期限納稅的小規模納稅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經營情況選擇實行按月納稅或按季納稅。變更納稅期限任意時間均可提出,但當年12月31日前不得再次變更。

四、差額後再對照

適用增值稅差額徵稅政策的小規模納稅人,以差額後的銷售額確定是否可以享受上述免徵增值稅政策。

五、“大”轉“小”近尾聲

一般納稅人如果年銷售額不超過500萬元的,可在2019年12月31日前選擇轉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轉登記後可按小規模納稅人簡易計稅並享受小規模納稅人免稅優惠。

需注意的是這裡的年累計銷售額的計算標準,按照《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登記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其中適用增值稅差額徵稅政策的納稅人,累計銷售額按差額之前的銷售額計算。

角度二:所得稅優惠中的“小微”

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對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100萬元的部分,減按25%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對年應納稅所得額超過100萬元但不超過300萬元的部分,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

所得稅優惠政策中的“小微”是指小型微利企業,即從事國家非限制和禁止行業,且同時符合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30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5000萬元等三個條件的企業。

上述從業人數和資產總額指標,應按企業全年的季度平均值確定。其中從業人數,包括與企業建立勞動關係的職工人數和企業接受的勞務派遣用工人數。

小型微利企業按季預繳,申報享受,系統“自動識別、自動計算、自動成表”。

角度三:融資優惠中的“小微”

為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緩解融資難、融資貴,有關稅收政策如下:

一、自2017年12月l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對金融機構向農戶、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發放小額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稅。

二、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對金融機構與小型企業、微型企業簽訂的借款合同免徵印花稅。

融資優惠中的“小微”企業是指符合《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的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劃型標準分行業,分別以資產總額、從業人員、營業收入三個指標對企業類型進行了劃分。

角度四:免徵殘保金的“小微”

殘疾人保障金按上年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未達到規定比例的差額人數和本單位在職職工年平均工資之積計算繳納。2017年4月1日起, 自工商登記註冊之日起3年內,對安排殘疾人就業未達到規定比例、在職職工總數30人以下(含)的小微企業,免徵保障金。

這個“小微”只與職工人數有關。

人數怎麼確定呢?要區分用工方式來對待:

(1)在職職工,是指用人單位在編人員或依法與用人單位簽訂1年以上(含1年)勞動合同(服務協議)的人員。

(2)季節性用工應當折算為年平均用工人數。

(3)以勞務派遣用工的,計入派遣單位在職職工人數。

(4)用人單位安排1名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1至2級)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軍人證》(1至3級)的人員就業的,按照安排2名殘疾人就業計算。

(5)用人單位跨地區招用殘疾人的,應當計入所安排的殘疾人就業人數。

注意,這裡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未達到規定比例的差額人數,以公式計算結果為準,可以不是整數。

綜上所述,企業享受優惠的角度不同,“小微”的判斷標準便不同,所以要享“小微”優惠,需要先給自己定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