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年輕時沒錢沒人脈,也沒打過仗,為何橫空出世就縱橫天下?

謝京瀚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如果不是蕭何這個伯樂發現了韓信這匹千里馬,也許歷史上就少了一位“戰神”將軍。但韓信的功成名就也是蕭何,最後的悽慘結局也是蕭何。

韓信,漢初功名顯赫的名將,為劉邦的西漢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出身低微的韓信,一生起起落落,極富傳奇色彩,也正因如此他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有故事的男人,我們從幾個成語來解釋韓信磨難、屈辱、冷落、輝煌、悲慘的一生。

胯下之辱:

韓信出身悽慘,從小就失去了父母親,寄人籬下,打漁為生。卑微的身份使他經常受到欺凌。有次遇到一群惡少,其中一個惡少輕蔑的說韓信:看你身材高大,又喜歡佩劍,但膽子很小,有本事的話,你敢拿劍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思前想後,所以只能忍著從他胯下爬過,受到眾人的恥笑。如果不受這次胯下之辱,那後來那個最有故事的男人可能都不復存在。

一飯千金:

還沒出道成名的韓信,生活困苦,經常有上頓沒下頓。一次,河邊洗衣服的老太看到韓信餓的可憐,就分了點飯給他吃。餓急的韓信非常感激,痛苦涕零,就向老太說:“將來我一定會好好報答你。”老太卻煩感的說:“一個男人都不能自食其力,有什麼用?”韓信聽到極其慚愧,後來發奮圖強,成名之後,果然找到了這位昔日的恩人,並重賞千金。這個故事很好地表現了韓信知恩圖報,有始有終的品質。

推陳出新:

韓信剛剛投奔劉邦的時候,做的工作是管理糧倉,後來在管理中發現了舊糧總是腐敗變質的問題,然後就推出了“推陳出新”這個管理理念,意思是把糧倉開設前、後兩個門,前門進新糧,後門出舊糧,不斷更新倉庫裡的糧食,以免糧食因存放過久而變質,這個管理理念,在古代倉儲管理中應該是開創之舉。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后,將巴蜀,漢中三郡都分給了劉邦。劉邦為了消除項羽的猜忌,在去領地途中下令燒了所有入蜀棧道,劉邦入漢中後,積極休整,並且抓住時機揮師東進。陳倉是劉邦進入關中必經之地,但地勢險峻,又有章邯重兵把守。韓信獻出妙計,明著是要樊噲帶著大量的部隊去修棧道,為軍隊後期的行進鋪路,迷惑章邯,其實暗地裡直接帶領精銳部隊翻山越嶺偷襲陳倉,這個錦囊妙計幫助劉邦大部隊順利挺進關中,站穩了腳跟和項羽決鬥。這個聲東擊西,出其不意的妙計也成了後來眾多軍事家屢試不爽的軍事策略。

背水一戰

漢軍與趙軍交戰,韓信陣容處於劣勢,為了鼓舞戰士的勇氣,出奇制勝,韓信不顧兵家大忌,依然把兵營設在沒有退路的河邊。發起衝鋒號時,韓信另調兩千輕騎從左右兩方進攻,趁機奪取趙軍軍營,打敗了人數佔優的趙軍。背水一戰的成功體現了韓信的有勇有謀,敢於冒險的軍事思想。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對於項羽來說是一件悲慘的遭遇。由於指揮上的失誤又或說天時、人和都不佔優的因素,項羽軍隊遭到了一連串的失敗,劉邦眾將的不斷地出兵挑戰將項羽軍隊逼到了絕境——垓下,中了韓信“十面埋伏”,最終四面楚歌的項羽自刎於烏江邊。

功高震主:

劉邦是一個遇到問題喜歡說:“奈之若何”的主帥,劉邦的成功很大一方面與劉邦手下人才濟濟有關,從月下被追投奔劉邦到劉邦建立漢朝,韓信發揮了他極其出色的軍事能力將劉邦一步步推到了帝位上,韓信的功勞超過了主帥劉邦的功勞。曾經有人勸韓信自立為王,畢竟在自己的上司面前表現太好,遮住了上司的光彩,最終都是沒有好結果的。可惜天真的韓信並沒有這樣想,最終成了被殺功臣。

多多益善:

也正因為功高震主,作為主帥的劉邦當然不放心,就曾試探過韓信:像我這樣的人能統帥多少人的部隊啊?“韓信說:”陛下你只不過能統帥十萬人。“劉邦:”那你呢?“韓信回答:”我統帥的士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聽到這樣回答的劉邦想必不會多開心,即使韓信解釋”將統兵,帥統將“,也未能撫平劉邦的擔憂。

鳥盡弓藏:

稱帝后的劉邦的確不放心韓信,只能一步步地削弱韓信,使韓信從齊王被貶為淮陰侯。沒多久以後,劉邦的妻子呂雉就先下手為強,把韓信招入宮中。韓信也很謹慎,不敢入宮,但曾經那個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蕭何卻不斷給韓信灌”心靈雞湯“,力勸韓信入宮。知恩圖報的韓信信任蕭何,也不忍心推辭,只好隻身入宮。一道宮中東窗事發,靠譜的蕭何卻不見蹤影,韓信只能被呂雉給殺死。死前的韓信傷感萬分,發出了”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的浩嘆。而他與蕭何的故事則有衍生了一個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strong>


倔強的柚子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初中的時候因緣際會,班裡面來了一個山區轉過來的小朋友,並且和我的關係非常不錯,因為他們那邊的教學制度和我們這邊的教學制度有一些偏差,數學這一門課程當中,他們所學到的初中知識僅僅是我們所學到的小學知識,而我們現在學習的初中知識他一點都沒有學到。

因為當時的中學講究的是月考制度,第1次月考他的數學成績僅有5分,第2次月考滿分120,他就考了120,第3次月考,第4次月考在此之後的絕大多數考試當中,他永遠是一個滿分的狀態。

事件回顧

我之前那個非常要好的小夥伴與韓信相差不多,只不過從影響力以及任務的發展來看,恐怕連韓信的1/10000都沒有達到,可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也可以很好的論證,一個人擁有某方面天賦的時候,平日裡是很難展現出來的,可是真正運用在這樣的一個關鍵時刻或者危機時刻的時候,將會無限度的放大,從之前的默默無聞一舉成名。

沒錯,韓信的人生似乎真的可以用家門不幸來表述,自己小的時候喜歡一個小姑娘,沒有想到這個小姑娘竟然嫁給了屠夫,而小姑娘嫁給的那個屠夫又是自己的死對頭,好不容易想四處闖蕩遊歷一番,碰見了幾個街頭小混混,還得給人家鑽褲襠,等到逃出這一個破爛鎮子之後,又因為好幾天沒有吃飯,餓的暈了過去,甦醒過來依託著大媽的一碗熱乾麵,大恩不言謝,再一次投身造反的隊伍當中,好不容易來到了項羽的部隊,並且也算是接近項羽的核心部隊了,結果還沒走兩步就被項羽踢了出來,緊隨其後投靠劉邦,劉邦似乎也不太重視自己,要不是蕭何一個勁的攔著自己,恐怕到最後韓信的一生連乞丐都不如。

沒錯,這就是事實

韓信很優秀嗎?

很優秀,他和白起相比怎樣?

比白起要優秀。沒有看錯,在真實的歷史當中以及軍事戰略指揮當中,韓信要比白起高出好幾個檔次,因為白起所打的絕大多數戰役都是以強勝弱、以多勝少;而韓信卻與之截然相反,韓信所進行的多次戰役全都是以弱勝強,而且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可以說,如果在戰神上面安排一個排行榜的話,韓信必然要遠超過白旗,因為在韓信的思維認知,以及韓信的理念當中,似乎從來沒有敗仗而言,每一次行軍作戰都是100%的戰鬥勝利。

當然,如果把韓信所擁有的一切成就統統歸咎於他100%的天賦,似乎又有些虛妄之談,因為在真實的歷史背景條件之下,韓信對於史書兵書以及具有歷史文獻的一些與兵家相關的書籍,都表現了濃厚的興趣,並且閒來無事就喜歡翻閱一二。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或許對於韓信而言並不是一句瞎扯的話,而是具有切實價值意義的話,畢竟韓信真的從書籍當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兵家之路。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書要認真讀,反覆讀,讀多了就能讀出一些名堂出來了。

韓信的崛起,讓人感覺很意外,一個窮小子,又沒錢又沒人脈,也沒打過仗,怎麼突然間就冒出來了呢?為此,我又反覆讀了《淮陰侯傳列》,看出一些名堂出來。

第一,韓信並非沒打過仗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印象,韓信並沒打過仗。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推薦給劉邦,劉邦拜他為大將。一個沒打過仗的人,一下子就成了大將。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看未必。

我們來看看《淮陰侯列傳》記:“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項梁起兵之後,韓信就仗劍前去投奔。那麼韓信在項梁軍中是扮演什麼角色呢?史記沒有明說,但是從“居麾下”三個字來看,不是去當小兵的。我們講“麾下將領”、“麾下謀士”,可見韓信是有軍職的,而且史記還特地用“仗劍從之”四字,為什麼要突出“仗劍”二字呢?就是去打仗的啊。因此,韓信並非沒有打過仗,而是與秦末其他英雄豪傑一樣,是第一批參加武裝鬥爭的人,全程參與反秦戰爭。

再繼續看:“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項梁敗亡後,韓信轉而成為項羽的部下,項羽任命他的郎中。

郎中是什麼官職呢?我查了一下資料:“郎中,官名,始於戰國。秦漢沿置。掌管門戶、車騎等事;內充侍衛,外從作戰。”郎中是一個不低的官職,“內充侍衛,外從作戰”,因此,這是一個武職。大家注意,《史記》從來沒有說韓信沒打過仗,只是因為記得簡略,大家誤以為他沒打過仗。我認為,韓信是全程參與項羽的戰爭,如果他只是“內充侍衛”,怎麼可能屢屢向項羽獻計呢?可見韓信一直就呆在項羽軍中,而且不是文職人員,就是一個軍官的角色。直到秦國滅亡後,韓信因不得志,才去投奔劉邦。

第二,韓信為什麼“未得知名”?

在《淮陰侯列傳》裡,兩度提到韓信“未得知名”。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一次是在項梁麾下,一次是在劉邦麾下,史書都用“未得知名”來形容其尷尬處境。

未得知名,不是說項梁、劉邦不知道韓信的名字,而是說對他不重視。為什麼不重視呢?兩次不受重視,是有區別的。

項梁不重視韓信,應該有兩點原因:其一,項梁是楚國貴族出身,對韓信這樣平民出身的人,難免看不起;其二,韓信曾有過胯下之辱,在當時被人認為很怯懦。

劉邦不重視韓信,原因與項梁不同:其一,韓信投奔劉邦時,戰爭已經停止了,沒有可以表現才華的機會;其二,當時投奔劉邦的人太多了,劉邦縱有識人之才,也不可能對每個人都很熟悉。

也就是說,韓信在項梁、項羽麾下時,受到壓制,沒有出頭之日,沒有機會建立卓越功勳。因此他投奔劉邦時,並沒有一份亮眼的簡歷,這是他“未得知名”的原因。

第三,韓信真的沒有人脈嗎?

韓信給人的另一種印象,是他沒什麼人脈,懷才不遇。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再從《淮陰侯列傳》的幾個細微之處,來說這個問題。

先來看看韓信與項羽集團幾個重量級人物的關係。

首先是韓信與龍且的關係。龍且是項羽最信任的人,沒有之一,關於龍且的一些情況,我有過專門一篇論述,大家可以找來看看。

韓信後來與龍且在濰水大戰,來看看龍且是怎麼說韓信的:“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大家注意這句話,“吾平生知韓信為人”,顯然,龍且的這個評判,是對當年還在項羽麾下的韓信的評判。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龍且與韓信是很熟的,如果不熟,只是幾面之交,怎麼會說出“平生知韓信為人”這樣的話呢?同時也說明,韓信在項羽軍中,不是一個小人物,能夠能項羽集團二號人物龍且混得很熟。

龍且對韓信的印象是什麼呢?後來他又說了一句話:“固知(韓)信怯也。”這是在濰水之戰時,韓信故意示弱,龍且就說:我早就知道韓信是個膽小的人。可見,龍且與韓信雖然熟,但是心裡還是瞧不起他的,估計與韓信的胯下之辱有關係。

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龍且與韓信很熟,但是認為韓信膽小。

再來說說項羽集團另一個重要人物鍾離昧與韓信的關係。

看看《史記》的寫法:“項王亡將鍾離眛家在伊廬,素與信善。項王死後,亡歸信。”鍾離昧是誰呢?以陳平的說法,他是項羽四大骨骾之臣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范增、龍且與周殷,可以說是項羽親信中的親信。

以史記的說法,鍾離昧與韓信關係是很好的,似乎是因為兩人老家離得近的原因。鍾離昧與韓信的交情,肯定是在韓信投奔劉邦之前。那麼大家可以看到,韓信真的沒有人脈嗎?項羽的親信鍾離昧、龍且都跟他很熟啊,特別是鍾離昧,兩人是好朋友啊。後來項羽死後,鍾離昧被劉邦通緝,就逃去投奔韓信。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兩人關係不是一般的好,應該是很鐵的。

因此,說韓信沒有人脈,這是經不起推敲的。

第四,綜合評價韓信的潛伏期的表現

我把韓信拜將之前的時期,稱為他的潛伏期。這一段時間,他當真是默默無聞嗎?細細考究歷史細節,我發現完全不是這樣的。

首先,韓信是精心打造自己的人脈網絡。

他與鍾離昧是好朋友,交情絕對不同一般;他與龍且是很熟的,儘管龍且看不起他。另外,韓信與項羽的關係,也是比較親密的。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後,與之談到項羽時說:“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然後他分析了項羽的種種弱點,這是韓信對項羽的近距離觀察得出的結論。

後來武涉遊說韓信,曾說:“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韓信回答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所謂執戟,是秦漢時對宮廷侍衛官的稱呼,因值勤時手持戟而得名。以此推之,莫非韓信竟然是項羽身邊的侍衛官麼?我想有這種可能。否則他怎麼能與龍且、鍾離昧混得熟呢?

到了劉邦陣營後,韓信在人脈資源上仍然可圈可點。蕭何是漢的第二號人物,韓信跟他同樣混得那麼熟。大家想想,無論在項羽集團或是劉邦集團,韓信跟權力核心的人都混得挺熟的,這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嗎?因此,韓信的崛起,背後是有人脈資源的。

其次,韓信並非未嘗用兵。

韓信參加軍隊的時間,比起劉邦、項羽只晚了一點點。之前誰也沒有指揮過軍隊,大家起點都是一樣的,不僅是劉邦、項羽,包括英布、彭越等人,統統一樣。所以不要對韓信突然冒起感到奇怪,難道劉邦、項羽不是突然冒起的嗎?沒有誰是天生會打仗的,韓信先後在項梁、項羽麾下幹過,難不成別人都在打仗,只有他袖手旁觀?顯然這不合常理。韓信在項氏叔侄手下,就久經沙場了,只是一直沒有獨當一面、統領一軍的機會而已。

後來韓信對武涉說:“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直到投奔劉邦,韓信才有單獨領兵的機會,不再受人掣肘,讓自己的軍事才華有了淋漓盡致的表演。

我認為韓信在項羽麾下,不僅打過仗,而且還打得不錯。但是他善於以智取勝,所以項羽、龍且這些恃勇而驕的人,打心裡並不欣賞他。


君山話史


韓信有一個稱號叫“兵仙”,而歷史上能夠勝任此稱號的只有韓信一人,蕭何曾評價韓信為“國士無雙”,而劉邦也說過韓信“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足以可見韓信有多麼的了不起。

韓信曾指揮過各種戰役,比如陳倉之戰、安邑之戰、破齊之戰、彭城之戰、濰水之戰、背水一戰等等,可以說韓信帶領的軍隊是叱吒風雲、戰無不勝,他的戰績也是史上之卓越。當然,韓信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那是因為他擁有著令人崇拜的軍事謀略以及用兵之道。

有些人會好奇,韓信出生於貧困家庭,從小就性格頑劣並且放縱,那麼他為何能夠橫空出世、縱橫天下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 韓信非常熱愛打仗、戰爭

我們都知道韓信從小就是個不務正業的人,不讀書也不工作,生活全都靠別人救濟,而他就知道在街上鬼混,當然,在混的同時,韓信肯定也多多少少聽說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故事。韓信是個年輕人,心裡難免會產生熱血,藏著夢想,所以他走到哪裡都會帶著一把劍。從這把劍,我們就能看出韓信有多麼渴望能夠闖出一番天地了。

  • 韓信讀過書,也跟過不少人

韓信是吃百家飯長大的,據說他曾在一個亭長家居住過,在這段時間,他可能或多或少的接觸了一些書,當然可能不是兵書。

其次,韓信在成為劉邦的大將之前,跟過很多人,比如項羽。雖然他並沒有親自帶兵打過仗,但是見多了,肯定能夠學到一些東西,更何況,項羽還是常勝將軍,所以韓信學到的東西肯定不少。

  • 韓信有非常強的軍事天賦以及自己的戰略思想

在跟項羽那段時間,韓信經常會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但是很可惜項羽沒有重用他。後來,韓信成為了劉邦的大將之後,他的天賦就被顯現出來了。

韓信曾幫助劉邦分析過項羽,說項羽有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並且還為劉邦制定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戰略方針,在後來的戰爭中韓信的天賦被激發的越來越多,因此他才能取得如此多的勝仗。

從各方面來看,韓信並不是一個平庸之人,從他受到胯下之辱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註定了韓信會大放光芒。


理科男讀歷史


韓信打仗靠的不是自己的武力值有多高,武力值需要不斷的練習和實戰經驗,韓信打仗靠的的腦子。有思想,打仗講究的是謀略。韓信初出社會時受胯下之辱說明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事。這種人往往是善於思考,思想也比一般能要前衛,能推演出事件的結局。忍一時之辱留苟且之身建萬事之基業。

韓信師從尉繚,尉繚曾是秦國的宰相,此人有著傑出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華。韓信打仗不拘一格,善於把握戰機,提前部署好戰略計劃。所以打仗才如此出神入化。

再一個韓信打仗,會分析敵方將領的喜好和打仗方略,所謂知彼知己,百戰百勝。他在項羽帳下一起參與過鉅鹿之戰,作為劉邦帳下大將軍領教過彭城之戰時項羽帶領的楚軍的厲害。

所以楚漢戰爭四年,韓信從不敢正面跟項羽的主力打。例如:垓下之戰——韓信親率漢軍發動攻勢,初戰詐敗而退,避開楚軍銳氣。韓信引兵後撤,他一後撤,項羽就向前追擊,這時,事先安排好的接應部隊立即從左右兩邊突然殺出,猛攻楚軍側面。韓信在項羽大軍窮於應付兩側的進攻時又引兵殺回,將楚軍三面包圍,雙方激戰一日,楚軍終於失敗,大部被殲。韓信又用“四面楚歌”瓦解敵人的鬥志。楚軍在夜間聽到四面皆楚歌,以為漢已盡得楚地,士氣崩潰。項羽率八百人乘夜向南突圍,漢軍發覺後,派灌嬰率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敗退至烏江,被迫自刎。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逸凡


韓信歷來為後世兵家推崇,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蕭何說他是“國士無雙”,是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而漢初三傑中,韓信又有勳冠三傑的說法,意思是說三傑中韓信的功勞最大,而且韓信是“王侯將相”一人全任,以韓信的人生經歷,確實是可以稱得上橫空出世、縱橫天下!

韓信是淮陰人,出生時間大約公元前231年,其實看韓信的家境確實很差,身為平民,性格放縱又不拘禮節,沒有被推薦為官吏,又不懂的經商之道,所以生活的很困難,為了餬口經常跑別人家蹭食,靠別人接濟度日,因為老是靠別人接濟餬口度日,鄉人大都看不起他。

韓信靠別人接濟最出名的是有兩個人,一個是下鄉南昌亭長,還有一個是漂洗滌絲棉的老大娘,下鄉南昌亭長看韓信氣宇不凡就讓他到家裡吃飯,韓信也是老實不客氣,連著幾個月都跑到他家吃飯,亭長沒說什麼,亭長的老婆不樂意了,這小子天天來蹭飯吃,就知道吃閒飯,也不幫忙幹活,於是故意一大早就煮好飯吃掉,等到韓信去的時候早吃完了,韓信一看也知道了他們用意,一氣之下再也不去了。

韓信餓著肚子跑到河邊,遇到幾位老大娘在河邊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老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韓信吃完後對老大娘說以後定當重報,大娘生氣說道:“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哪裡是希望得到你的報答。”

等到韓信功成名就衣錦還鄉之時,對給他一飯之恩的漂母賞賜了千金,而讓他白吃白喝幾個月的亭長只得到了一百錢,說亭長是個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

其實看韓信的所作所為,和劉邦倒是有些相似之處,劉邦的家境應該是比韓信好一點,是農戶出身,家裡還算有幾畝薄田,只是劉邦有個遊俠夢,整天遊手好閒不事生產,氣得劉太公罵他“無賴”,劉邦也不管他老爹生不生氣,依然如故,不過劉邦在當地也算是混出了點名聲,在沛縣做了泗水亭長。


而韓信也是整天拿著一把佩劍瞎逛蕩,可見韓信也是有著一個遊俠夢,只不過韓信在當地混的不怎麼樣,所以才有人看他長得人高馬大還佩著劍,就想要侮辱他,讓韓信從他胯下鑽過,而韓信只是打量他一番後,就從那人胯下爬過去了,留下了膽小鬼的名聲。

韓信很有可能是個破落戶出身,在他的心裡一直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刺客列傳》裡豫讓有一句名言:

“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

誰以國士待我,我就以國士來報答他,而漂母在回答韓信時的回答,《史記》是這樣記載的: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而且韓信在滅趙國的時候用了背水一戰,當時諸將和趙軍都不解其意,覺得違背兵法常識,等打完戰之後,諸將在誇韓信的時候也問到這個問題,韓信回答道:“這也在兵法上,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我平素沒有機會訓練諸位將士,現在就是所說的“驅市人而戰之”,這種形勢之下將士們都置於死地,人人為了保全自己只能死戰,如果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還可用他們取勝了?”能夠看書的人,家族應該在以前是不錯的!

可見韓信是學過兵法的,韓信能夠橫空出世是靠他學過兵法還有他的天賦,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天賦,項羽也學過兵法,只是不肯深加研究,只學了個大概,依然能夠縱橫天下,劉邦不喜歡讀書,估計兵法也沒多看,除了面對項羽,劉邦還沒吃過軍事上的虧,可見天賦是最重要的,也是真正讓韓信“戰必勝,攻必取”縱橫天下的原因!


摯潷畫畫紅塵


我們所熟知的韓信是被贊為“國士無雙”的人,他的出現猶如天降神兵,他的事蹟也被廣為傳頌。那麼又有人說了,韓信和劉邦一樣是一個草根英雄,年輕時可落魄了,一邊無所事事,一邊又天天想著要登上人生巔峰,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是最讓人看不起的。





韓信是草根英雄?非也非也,韓信是英雄,這是無可厚非的,他在軍事上的才能是不可否認的。但他卻並不是草根,而是被折斷的花朵。韓信年輕時雖落魄到天天蹭飯,但是他並不是出身底層,也不是毫無學識。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


披著草根外衣的落魄貴族

沒錯,韓信實則是落魄的貴族人士,這可不是信口胡謅的啊,有史實為證。不說的,最明顯的一點貴族特徵就是韓信背上那把劍。這佩劍可不是韓信為了耍酷才天天揹著,這是他作為貴族最後的尊嚴。戰國時期,佩劍是貴族人士的標配,用來彰顯身份的重要工具,普通的平頭老百姓是沒有資格佩劍的。秦統一天下之後,六國的很多貴族都落魄了,韓信便是其中之一,他家道中落流落街頭,日日溜達閒逛,餓了就蹭飯,飽了就做夢,落魄的日子也悠哉悠哉的。

既然出身貴族,那麼他的學識來源便有了說法。哪個貴族家裡沒有個幾本藏書的?韓信從小也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讀過幾本好書的。所以說韓信的軍事才能並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從小鍛煉出來的,他的天資聰慧加上知識和家庭的薰陶,自然就形成了獨有的思維。韓信天天無所事事,見人就說他以後一定會成名的,大家都嘲笑他是白日做夢,其實從這裡就能看出韓信與旁人不一樣的志向,雖然不被大家理解,但是遠大的志向早已在他心裡生根發芽。


空有志向不如遇一貴人

韓信一生的貴人有不少,贈他一口飯的漂母算一個,收留他的項羽也算一個,但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蕭何。

韓信最初在項羽賬下的時候,只是一個執戟郎中,並沒有得到重用。所謂執戟郎中,說白了就是項羽身邊的侍衛頭領,韓信滿心都是當上大將軍,走上人生巔峰,所以心裡一直很憋屈。但是話說這項羽也不傻,韓信初來乍到,咱又不是發小,也不是親戚,你也沒做出太大貢獻,怎麼可能會力挺你去做將軍呢?大家也不會同意的。韓信後來也知道了這一點,而且越想越覺得在這裡沒前途,待不下去了韓信便想著跳槽。

(韓信和項羽劇照)

其實這項羽在韓信的成功之路上也算是一股推動力。正是因為做了項羽的侍衛,所以韓信才能熟知項羽的用兵手段,對項羽的策略不能說了如指掌,那也是略知一二,這也就成了他跳槽的敲門磚。

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終於下定了決心跳槽去投靠劉邦,遠離那個不識貨的項羽,沒想到啊,又遇到個瞎了眼的劉邦。劉邦絲毫看不上韓信,只給了他一個很小的職位。可能是因為自己出身草根階級,看到韓信容易回憶起落魄過往還是怎麼著,不管韓信怎樣發揮自己,就是不待見他。韓信一看這劉邦也是個不識貨的主,就一邊罵一邊準備跑路。

(蕭何月下追韓信)

雖然這劉邦瞎了眼,但是他身邊的蕭何火眼金睛的看到了韓信的絕世才華,於是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最後,在蕭何的一番勸慰下,韓信為了光宗耀祖,又屁顛屁顛回來了。由此可見韓信的功利心實在是太強了,這也導致了他最後的悲劇。

重新回去的韓信,還是孜孜不倦的發揮光芒吸引劉邦得注意,在蕭何的輔助下,劉邦終於睜開雙眼看到了韓信。從此以後韓信一發不可收拾的縱橫天下,終於走上了人生巔峰。

  • 哪有什麼一戰成名?其實都是百鍊成鋼。韓信的才能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他少時的日積月累,是他落魄時千錘百煉,是他不受重用時日夜打磨出來的,在此過程中,遇到一個賞識他的“伯樂”也是很重要的。

小姐姐講史




這個世界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有人順利,有人坎坷。

韓信,前半生,都是坎,後半生,都是運。當然,最後被人咔嚓了,死得一點都不精彩,但死的方式又如何能控制呢?

韓信年輕時沒錢沒人脈,為何一出世就縱橫天下了呢?

韓信于軍事一途,有天賦



你可以不信,但這個世界上就是存在“天才”的。

漢武大帝時期的霍去病,年紀輕輕就縱橫大漠,讓匈奴不斷“搬家”,而且是從第一次開始起,就很少有敗績。

諸葛亮,本來就是在農村待著的,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是個有知識的農村青年,啥戰場也沒上過,啥戰爭也沒見過,一出場,就幫助劉備打了不少勝仗,建立了龐大的基業。

這兩人都是天才,而韓信在軍事方面也是天才,沒有指揮過大軍,在劉邦授予重任時,就能良好駕馭。

這種能力,一般人真的學不來。一句話,韓信的天賦很高。

那韓信只是有天賦嗎?非也。

韓信熟讀兵書,常常推演



與其說韓信是個“兵神”,不如說他就是個“戰爭瘋子”,他非常痴迷於軍事,早期,肚子可以不吃飽,但兵書一定要天天琢磨的。

有人說了,韓信那麼窮,哪裡來的兵書?韓信窮,不代表祖上也窮,僅僅看人家身上的佩劍,就能看出人家祖上是貴族,否則,那個只能貴族佩劍的年代,哪裡會有窮韓信佩劍的機會?

既然祖上是貴族,那麼家裡有些貴重的書籍完全正常。而且兵書也算是專業書籍,除非有著極大的興趣和愛好,否則,古代的老百姓沒幾個感興趣,你給他扔一本《金瓶梅》,他保證看得如痴如醉,至於兵書,那還是算了吧!對一般人而言,那就是暴殄天物。

不過,韓信就好軍事這一口,那真是熟讀兵書,而且舉一反三,不斷推演,這讓韓信的軍事理論變得非常強。

軍事理論強,就一定能打勝仗嗎?不能。否則軍事學院的老師們都是萬人敵了。韓信其實是有實踐的。

韓信的軍事理論,在項羽那裡得到了演練



韓信就是為打仗而生的,一看國家風向變了,到處在招兵,到處都是反秦的大旗,於是快快加入了項梁的部隊。

項梁那裡,還沒來得及表現,還沒進入項梁的法眼,項梁就掛了。於是,只能跟著楚霸王項羽了。項羽個人能力超強,但用人能力確實一般。

不善言辭的韓信,在項羽這裡混得並不好,因為項羽極其自負,不按常理出牌,當然,按常理出牌,也打不贏鉅鹿之戰。自負的人往往看不見別人的長處,在他們看來,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是豆腐一塊。



韓信在項羽那裡,混到最後,也就是個執戟郎而已。但難能可貴的是,韓信可以參與戰爭。每次戰爭前韓信都會思考,如果是自己,那個仗該怎麼打;每次打完仗後,韓信都會覆盤總結,勝在哪裡,敗在哪裡。這樣的日子過了不短,韓信對戰場上的實際情況就瞭解了七七八八,對於打仗心裡越來越有數。

當韓信感覺自己能力很強,而項羽又給不了機會時,韓信終於下定決心投奔劉邦,去到那裡實現自己的霸業。

從這裡可以看出,韓信不是突然會帶兵的,實際上是親歷了項羽等人帶兵的無數次成敗,最後總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東西。

劉邦對於韓信夠放權



早期的劉邦是不信任韓信的,以為就是個嘴炮。但劉邦信任蕭何,而蕭何認為韓信能做大事。

當“蕭何月下追韓信”這一出上演後,劉邦看出了蕭何對韓信的賞識和信任。於是,劉邦應韓信的要求,拜韓信為大將軍。這事,一般領導真還不敢做。可劉邦是誰?人家高的就是用人這一塊。

我們與其說劉邦早期信任韓信,不如說劉邦更相信蕭何的眼光。

因為劉邦的放權不干涉,讓韓信的才能完全發揮出來了,韓信說“明修棧道”就“明修棧道”,韓信說“背水一戰”就“背水一戰”,總之,充分授權,充分相信。如此下去,終於造就了韓信的所向披靡。



回到開頭,韓信“一出世”能縱橫天下,一是人家確實有天賦,二是人家有理論,三是人家有實踐,四是領導劉邦充分放了權。


藍風破曉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一般的將領都是通過在戰場積累軍功,等到也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後,再一步一步地成長為國中重將。

當然,這也要命好,如果命不好在哪一次戰鬥中犧牲了,那在史書上連個名字都沒能撈到!

韓信雖然沒錢沒人脈,但是他的才能被蕭何所看重。通過了蕭何的推薦,韓信跳過了積累軍功的這一步,被劉邦拜為大將。

雖然沒有掌過一軍一旅,也沒有積累過相關經驗的韓信,帶兵卻有如神助,一生縱橫於沙場之上無所敗績。

為什麼? 唯一的理由只能是:韓信是一個是為戰爭而生的軍事天才。

這種軍事天才在歷史上有還是沒有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三國時代的關羽,近代的韓先楚大將。

關羽是一個水軍天才,在他與劉備東奔西跑的過程中,從未接觸過水軍,但是一帶水軍卻無師自通,有如神助。

而韓先楚大將,一個老農民出身,有人戲稱,“韓先楚脫下軍裝就是個老農民”,但是他打起仗來,卻招招要了敵人的老命。

韓信所學的兵書,來自於家傳,還是另有人傳授,這些我們都不知道。

但是,韓信對於“兵書戰策”的運用已經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境界,從他未掌兵到為將之後戰無不勝的事實來看,說明了韓信也有著無與倫比的“理論聯繫實際”的實操能力。

其一:韓信創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

韓信剛投奔劉邦的時候,劉邦讓他管理倉庫的糧食,他為此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理念,把糧倉開設前後兩道門,把新糧從前門運送進去,把舊糧從後門運出來。

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的潮溼的環境下腐敗變質,從而使蜀中糧倉不再有變質而浪費的現象。

這不簡單呢,中國進入了現代化後,國家建立了大量工廠,這才引進了倉庫管理的管理理念。

韓信的“推陳出新”其實就是現在的“先進先出”了,沒有運營過倉庫的人,可能也不知道“先進先出”這個術語哩!

眾所周知,統率一軍可不僅僅是單一的用兵問題,這裡面涉及到了“治軍”和“用兵”兩個概念。

治軍就顯得煩瑣了,但也是一軍統率的必修課程,因為“治軍”牽扯到了部隊的“訓練”、“行政”、“後勤”等等方面。

比如司馬懿曾經贊過諸葛亮“治軍之奇才也”,但好多人都將這句話翻譯成了諸葛亮用兵很厲害,這是不對的!

但是韓信對“治軍”與“用兵”都非常精通,所以才留下了“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美譽。

其二:後人難於複製的韓信用兵之道。

有句諺語說得好,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未治蜀先治”。

其實就是說,因為地理、交通的原因,蜀中與中原或者中國傳統精華區其實就是兩個世界。

而在古中國時代裡,蜀中勢力能奪取天下的僅有劉邦一例。

劉邦之後,蜀中割據勢力最多也只能做“偏安一方”,也就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資格。

劉邦以漢中之地而據有天下的原因就是,韓信設計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絕妙好計,為其打開了去關中的道路。

從此之後,這個妙計就像是一個多元方程式的唯一的“解”一樣,後世之人再難於複製。

眾所周知,劉備丟了荊州之後,那真是急得火燒眉毛,因為他非常明白,丟了荊州,蜀漢就被鎖進了保險箱,光光地佔領一個益州,已經不具備有奪取天下的資格。

諸葛亮換了個思路,六出祁山,無攻而返。

其三:打“神仙仗”的韓信。

世上沒有包打一切的萬能武器,同理,世上也沒有包打一切的萬能兵法。

兵法最主要講的是靈活運用,因時因地而制宜,這如同兵法中所說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比如《孫子兵法》更高深一點的理念,就是〈孫子兵法〉並不是教人如何打勝仗,而教人在打仗的過程中,如何避免犯錯誤。

因為是人都會犯錯,那麼只要少犯錯,就有可能避免打敗仗。

然而這一個理論對於韓信來說是不對的,因為韓信故意去犯錯,卻打了勝仗。

比如兵書中所講“背水列陣為兵家之大忌”,但是韓信卻靠著“背水一戰”、“拔旗易幟”在河北井徑大破二十萬趙軍,滅了趙國。

見於《淮陰候列偉》: 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擒趙王歇。

韓信的這一次用兵有違於兵書理論,但最終卻取得最後的勝利,又以其本人的能力超然、風采絕倫,被太史公選入了七十列傳。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韓信,漢初三傑之一,從一介遊俠到裂土封王,從當初的沒錢沒權,沒實戰經驗的“三無人員”,到經過蕭何的舉薦拜為大將軍,從此開始了他的巔峰人生,為什麼他能從一文不名到天下皆知?真是偶然?其實有一定的必然性!

自身的硬實力

前面已經提及他沒錢沒權,沒實戰經驗,怎麼就扯到硬實力上去了?胯下之辱,韓信坦然面對,老老實實的照辦了,落得的結果是: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就是圍觀群眾都在起鬨,覺得韓信軟弱可欺,真是這樣嗎?顯然不是,屠夫只是在炫耀自己的粗蠻的武力,韓信是佩劍的,真要一劍刺下去,圍觀群眾便變成的“目擊證人”,那麼在漂母那立下的承諾:吾必有以重報母!不僅不可能實現,還得落得牢獄,甚至是身死的結果,這些還是此要的,主要的是他的目標是做大事,他實力從哪看出來?其實一個“忍”字也能說明一切,至少他韓信不是那種為了面子不顧後果的莽漢,再從蕭何經過漢營時,韓信的治粟都尉所做出的效果,才有了交談的機會,從而知道韓信做事條理清楚,管理有力。

蕭何的舉薦

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都說韓信是成也蕭何敗蕭何,可以肯定的是蕭何與韓信,在韓信投奔劉邦陣營前是沒有見過的,為什麼蕭何不遺餘力的舉薦韓信?一是韓信確有過人膽識,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意思是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為什麼殺掉壯士?可以看出韓信的自行與急才,再不說的話,即使再滿腹經綸也是刀下鬼了;二是軍中的老弟兄都以為自己會是將軍,選一個本事更高,與劉邦沒有熟稔的新人,能能體現劉邦的求才之心與用人之術。蕭何是誰?是劉邦從沛縣一起出來的得力幫手,他能為韓信策馬追回,這份重視程度,劉邦自當重新審視對方的價值。

用實力說話

  • 分析能力。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這是韓信為劉邦分析項羽做事的缺點:婦人之仁!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這是韓信為劉邦分析項羽不會成功的關鍵:百姓不親。

  • 作戰能力。背水一戰,拔旗易幟,置之死地而後生等都是韓信的連環妙計,成功破了楚軍,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strong>韓信用兵法戰術成功除掉了項羽的得力幫手龍且,這一戰換來的項羽居然派人過來拉攏韓信,之前可是不正眼瞧韓信的,能有這樣的效果,其軍事指揮能力可見一斑。

  • 募兵能力。劉邦在與項羽成皋對戰時失利,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乃使張耳北益收兵趙地,使韓信東擊齊。漢王得韓信軍,則復振。<strong>直接將韓信的兵權拿走,直接調兵遣將,到了劉邦與項羽垓下決戰之時,韓信的兵力是多少呢?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

總結:韓信的成功得益於自身的軍事素養和能力,當然了他能登壇拜將,位列王侯,與蕭何的舉薦的是密不可分的,關鍵是他也碰到了一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劉邦,所以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韓信恰恰是這樣的人才,他能青史留名也就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