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這則故事告訴你:你的抑鬱症好不了,是因為你被它騙了太久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佛陀這則故事告訴你:你的抑鬱症好不了,是因為你被它騙了太久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抑鬱症為何總是好不了,而且越想擺脫越嚴重,其實最重要一個原因就是你被它欺騙太久了。

最近我看到一則故事突然啟發到我,說古印度舍衛城住著一個窮人家的女孩瞿曇彌,她很瘦弱,人們稱其為“憔悴的瞿曇彌”,但也有人覺得雖然她外表不敢恭維,可是內心很美。

由於她出身貧苦,瞿曇彌一直沒有找到丈夫,但有一天,一個富商因其內在美決定娶她為妻。

然而,夫家的其他人都瞧不起她,他們輕蔑地對待她。這種敵意使她很不快樂,尤其因為她所深愛的丈夫,被夾在父母與妻子之間左右為難。

不過瞿曇彌很“爭氣”,為丈夫生了一位兒子,全家也因此消除了對她的偏見,她終於鬆了一大口氣,感覺如釋重負,如今她非常快樂與滿足。

不過由於孩子對她太過重要,所以她非常執著這個兒子,這是她幸福的全部保障。

佛陀這則故事告訴你:你的抑鬱症好不了,是因為你被它騙了太久

可就是這麼寸,孩子沒過多久去世了,瞿曇彌非常傷心,而且還異常恐懼,擔心孩子死後夫家又開始嫌棄她。城裡其他人則會說:“瞿曇彌一定是做了什麼缺德事,才會落得如此下場。”

她很擔心丈夫變心,另找一女子結婚,於是她陷入思維陷阱中,精神錯亂,她拒絕接受孩子已經死亡的事實,相信他只是生病,只要給他正確的醫藥就會康復。

她抱著孩子挨家挨戶的求人家幫忙,可是沒人搭理她,認為她腦子有問題。這個時候一個好人給她提了一個人可以幫助她,告訴她找佛陀幫助。

佛陀這則故事告訴你:你的抑鬱症好不了,是因為你被它騙了太久

她立即遵照建議,趕去祇樹孤獨園,佛陀正住在那裡。她趕忙說:“大師,幫幫我吧,救救這個孩子”。

”佛陀親切地回答他知道有一種藥,但她必須親自去取。她著急地問他是什麼。

“芥菜籽。”佛陀回答,震驚在場的每一個人。

瞿曇彌詢問佛陀需要什麼種類的芥菜籽,佛陀笑著答道:“不難,只需要向未死過人的家庭中取少量即可“。瞿曇彌聽後激動的跑出去尋找,可是她發現大家基本都有芥菜籽,可是家中沒死過人的還從未遇見。”

慢慢地她越來越傷心絕望,她找不到不曾死過人的家庭,人們對她說:“死者,比活著的還要多。”

到了晚上她終於瞭解並非只有她有失去親人的痛苦,這是人類共同的命運。無須再對她說什麼,她自己一路走來的經驗,已經讓她看得很清楚。佛陀就這樣治癒了她的迷執,讓她接受世間的實相。

瞿曇彌不再拒絕相信她的孩子已經死亡,她清楚了死亡是一切眾生的命運,也認識到世間人人都有痛苦,她應重新看待這個世界,她慢慢地接受了世間的實相。佛陀就是使用這樣的方式治療哀傷逾恆之人,帶領他們走出無法自拔的迷惘。

佛陀就是用這個方法,改變了瞿曇彌的認知,讓她用行動了解到自己認知的虛假性,最終看清了現實和幻想的區別,從而走出了困苦。

在心理學上,這個方法稱之為認知行為療法,其實有時候我們就是受制於自己的認知,往往導致自己看不清現實和幻想的區別,在抑鬱症痛苦的影響下,一而再再而三被其欺騙著。

抑鬱症患者為何陷於負面認知

佛陀這則故事告訴你:你的抑鬱症好不了,是因為你被它騙了太久

我們對待這個世界的看法稱之為“認知”,比如有些人覺得黃昏很美好,有些人覺得黃昏代表落幕有些悲涼,這就是不同的認知。

那麼認知是如何來的呢,一方面是我們早年的經驗所致,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就是經驗所致。另一方面是由於我們的情緒影響,人是感性的動物,情緒隨境波動是天性,認知隨之趨於主動積極或是被動消極,都是正常的。

那麼為何抑鬱症患者總會陷入負面認知呢?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這是神經可塑性缺失造成的。神經可塑性是學習和記憶的基礎,特指大腦神經的應變功能,包括一套神經系統保持穩態的負反饋機制。如果神經可塑性被破壞,則思維可能陷入僵化、固執、剛愎自用、停滯不前的狀態。

一些應激事件和長期的負面事件積累所致的壓力都會導致我們產生負面思維,壓力出現,各種各樣的應激信號對大腦的不同結構產生影響,引發不同的生理反應,並指揮人體作出應對。

如果神經可塑性被損傷,人體抵抗應激的通路被破壞,負性事件就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這就是當事人會不可避免地陷入負面情緒中的生物學原因。

負面認知有哪幾類

佛陀這則故事告訴你:你的抑鬱症好不了,是因為你被它騙了太久

根據伯恩斯新情緒療法中介紹,負面認知大概有以下十種類型:

1、非此即彼

要麼對,要麼錯。毋庸置疑,這種思維定式容易讓人內心苦悶。這種思維定式的主導之下,一旦人們沒有獲得100%的成功,就會認為自己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同時,還會認為自己周邊的人若不是好人,那一定就是壞人。

2、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的判斷思維出現多半都是由於主觀心理臆測(臆測:主觀的推測、猜測、憑想象揣測),就像僅憑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其內容好壞一樣片面,這種思維方式容易對自己或他人產生不準確的判斷。

3、心理過濾

心理過濾是指:從已有的事實或觀念中抽取一部分,來支持自己的信念(往往是負面的信念)。

比如有些人總說“我早就說過我不行吧”“我早就知道它會失敗”,這就是典型的心理過濾,只是看到了自己經驗的一部分,缺乏客觀。

4、否定正面思考

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我們回應恭維的方式。有人讚美你的外表或工作時,你很可能會自然而然地想:“這只是他們表示友好的方式。”

否定正面思考是最具破壞性的一種認知扭曲形式。你就像偏執的科學家,總要極力蒐集證據來支持一些心愛的假設。支配消極思維的假設有很多,“我很沒用”就是它的常見版本之一。只要你有過負面體驗,你就會糾纏於其中並斷言:“這足以證明我的假設是對的。

5.妄下結論

先知錯誤。這種情況就好像你未卜先知,就是算準了自己會不幸。你總認為會有倒黴的事情發生,儘管這種語言純屬子虛烏有,但你卻信以為真。

你以為你擁有“讀心術”,其實大部分都是妄加揣測。

6.誇大和縮小

抑鬱中的放大通常發生在你檢視自身的不足、恐懼或不完美之處時,這時你會誇大它們的重要性:“我的天!我居然犯了一個錯誤,這太可怕了!太糟糕了!……”你將一件普通的負面事件當成了駭人的怪獸!而在你考慮自己的優點時,你的做法卻正好相反。

7.情緒化推理

你把情緒當成了事實的依據。你的邏輯是:“我覺得我是個廢物,因此我肯定就是個廢物。”這種推理是一種誤導,因為你的感覺反映的只是你的想法和信念。如果它們是歪曲的(許多情況下都是如此),你的情緒就失去了正確性。

8.“應該”句式

抑鬱症患者最喜歡說的就是,“我應該如何如何”,殊不知人不是機器,人也有感受,長期忽略感受導致自己隔離了自己的情感,最後壓力越來越大。

9.亂貼標籤

給自己貼標籤,意味著用錯誤來樹立一個完全負面的自我形象。它是一種極端的以偏概全的形式。比如,你投資的股票不漲反跌,你可能會想“我是個沒用的人”,而不是“我犯錯誤了”。

10.罪責歸己

無論是不是自己的責任,都覺得自己是罪不可恕,讓你感到極端的內疚。你強大的責任感迫使你揹負起整個世界,另你不堪重負,無法動彈。你混淆了“影響他人”和“控制他人”的概念。要知道,你只能把自己的責任感控制在現實範圍之內。

以上就是這十類負面認知,基本可以概括了抑鬱症的錯誤思維,也就是這些思維會導致抑鬱症患者情緒更加痛苦,而痛苦的情緒又會反過來讓抑鬱症患者的思考更加負面。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導致很多人被其欺騙的看不清現實真相。

上述那則故事中瞿曇彌就屬於情緒化推理,她情緒當成了事實,否定孩子去世的現實而活在自己內心的世界中。

如何擺脫被其束縛

佛陀這則故事告訴你:你的抑鬱症好不了,是因為你被它騙了太久

為了克服不良的思維習慣,你需要以下步驟:

a.進行相關訓練,當自我批評的念頭閃過腦海時,能識別它們並將它們記錄下來;

b.找出這些思維扭曲的根源;

c.反駁它們,從而培養一種更客觀的自我評估系統。

有一個有效的方法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它就是“三欄法”。如圖:

佛陀這則故事告訴你:你的抑鬱症好不了,是因為你被它騙了太久

而且還要有行動的介入,比如就像瞿曇彌必須親自走出去看到自己認知的虛假性,同時有體驗經過自己的大腦才可以一點點真正修復了那些不合理認知從自己思維的陷阱中擺脫。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裡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認知行為的修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就像我們練習長跑一樣,如果沒有持之以恆的決心很難完全修復,這個需要注意。

所以你的抑鬱症好不了,是因為你被它騙了太久看不清現實,要想走出抑鬱趕緊修復這些不合理的想法吧,別再被它欺騙了!


⭐️如果你有心理困惑,可以參考我的康復學習經驗: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文章,推倒阻礙改變內心的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