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量子力學?

活動中心17653708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中與非常小的物理學分支。它產生了一些關於物質世界的非常奇怪的結論。在原子和電子的尺度上,許多經典力學方程,描述事物在日常大小和速度下移動的方式,不再有用。在經典力學中,對象存在於特定時間的特定位置。然而,在量子力學中,物體卻存在於概率的陰霾中;它們有一定的機會在A(愛麗絲)點,另一個機會是在B(鮑勃)點等等。

  • 圖注:展示了處於糾纏量子態的原子。左側原子A(Alice)的狀態表示信息被傳遞到3英尺外的原子B(Bob)。

三大革命性原則

量子力學(QM)發展了幾十年,開始作為一套有爭議的數學解釋的實驗,而經典力學的數學無法解釋。它開始於20世紀之交,大約在同一時間,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了他的相對論,這是物理學中一個單獨的數學革命,描述了物質高速運動。然而,與相對論不同,量子力學的起源不能歸結於任何一位科學家。相反,在1900年至1930年間,許多科學家為三項革命性原則的基礎做出了貢獻,這些原則逐漸得到接受和實驗驗證。它們是:

  • 圖注:量子力學是描述光子、電子和構成宇宙的其他粒子的古怪行為的科學定律的主體。

量化屬性:某些屬性(如位置、速度和顏色)有時只能以特定設置的數量出現,就像從號碼到號碼的"點擊"的撥號。這挑戰了經典力學的基本假設,即這種特性應該存在於平滑的連續光譜上。為了描述某些屬性"點擊"的想法,如具有特定設置的撥號,科學家提出了"量化"一詞。

光粒子:光有時可以像粒子一樣。這最初遭到了嚴厲的批評,因為它與200年的實驗相反,表明光的行為像波浪;很像平靜的湖面上的波紋。光的行為類似,因為它從牆壁上反彈,在拐角處彎曲,波的波峰和波谷可以加起來或抵消。增加波峰產生更亮的光,而抵消的波產生黑暗。光源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球在棍子上有節奏地浸在湖的中心。發射的顏色對應于波峰之間的距離,由球的節奏決定速度。

物質波:物質也可以像波浪一樣。這與大約30年的實驗結果相反,這些實驗表明物質(如電子)以粒子的形式存在。

量化屬性?

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試圖解釋在紅熱和白熱物體(如燈泡燈絲)的輝光中,光譜上散發的顏色分佈。當他對描述這種分佈的方程式進行物理理解時,普朗克意識到這意味著只發出某些顏色的組合(儘管它們很多)發射出來,特別是那些某個基值整數倍。不知何故,顏色被量化了!這是出乎意料的,因為光被理解為波,這意味著顏色的值應該是一個連續的光譜。

圖注: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

是什麼禁止原子在這些整數倍數之間產生顏色?這似乎很奇怪,普朗克認為量化只不過是一個數學技巧。赫爾格·克拉格(Helge Kragh)在2000年《物理世界》雜誌上發表文章,《馬克斯·普朗克,不情願的革命者》,文中說:“似乎沒有人注意到它。普朗克也不例外。"

普朗克的方程中還包含一個數字,該數字對量子力學的未來發展非常重要;今天,它被稱為"普朗克的常數."

量化有助於解釋物理學的其他奧秘。1907年,愛因斯坦用普朗克的量化假說,解釋了為什麼如果你把相同量的熱量放入物質中,改變起始溫度,那麼固體的溫度會以不同的數量變化。

自19世紀早期以來,光譜學已經表明,不同的元素髮射和吸收特定顏色的光稱為"光譜線"。雖然光譜學是確定諸如遙遠恆星等物體所含元素的可靠方法,但科學家對為什麼這些元素會在首位感到困惑。1888年,約翰內斯·裡德伯推導出了一個方程,描述了氫發射的光譜線,儘管沒有人能夠解釋這個方程工作原理。

1913年,尼爾斯·波爾將普朗克的量化假說應用到歐內斯特·盧瑟福1911年的原子"行星"模型,該模型假定電子以行星繞太陽運行的方式環繞原子核。根據《物理2000》(科羅拉多大學的一個站點),波爾提議電子被限制在圍繞原子核的"特殊"軌道上運行。它們可以在特殊軌道之間"躍遷","躍遷"產生的能量會產生特定顏色的光,被觀察為光譜線。雖然量化屬性被髮明為僅僅是一個數學技巧,但它們解釋得如此之多,以至於它們成為了量子力學的創始原則。

光粒子(光子)?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為《關於光的發射和轉化的啟發式觀點》,他設想的光不是作為波,而是作為某種"能量量子"的方式傳播,愛因斯坦認為,可以作為一個整體"被吸收或產生",特別是當一個原子在不受約束的量化振動率間“躍遷”。這也將適用,正如幾年後顯示的那樣,當電子在量化軌道之間"躍遷"。在這個模型中,愛因斯坦的"能量量子"包含"躍遷"的能量差;當除以普朗克的常數時,能量差決定了這些量子所攜帶的光的顏色。

通過這種新的方法來想象光,愛因斯坦提供了對九種不同現象行為的見解,包括普朗克描述從燈泡燈絲中釋放的特定顏色。它還解釋了某些顏色的光如何將電子從金屬表面噴出,這種現象被稱為"光電效應"。“ 然而,愛因斯坦在進行對這種電子“躍遷”解釋時並不完全有道理,”美國加州大學物理系副教授斯蒂芬·克拉森(Stephen Klassen)說。

在2008年的一篇題為《光電效應:為物理課堂重建故事》的論文中,克拉森說,愛因斯坦的能量量子並不是解釋這九種現象的必要條件。某些將光作為波的數學處理方法仍然能夠描述普朗克描述從燈泡燈絲髮出的特定顏色和光電效應。事實上,在愛因斯坦備受爭議的19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中,諾貝爾委員會只承認"他發現了光電效應定律",而沒有肯定愛因斯坦的能量量子的概念。

在愛因斯坦論文發表大約20年後,1923年,由於阿瑟·康普頓的工作,用來描述能量量子的"光子"一詞被推廣,他的研究表明,被電子束散射的光在顏色上發生了變化。這表明光粒子(光子)確實與物質粒子(電子)相撞,從而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假說。到現在為止,很明顯,光可以同時作為波和粒子來運動,將光的"波粒子二相性性"置於量子力學的基礎中。

物質的波?

自1896年發現電子以來,所有物質以粒子形式存在的證據正在慢慢形成。然而,光波粒子二相性的證明使得科學家們懷疑物質是否僅限於作為粒子作用。也許波粒子二相性對物質來說也是正確的?

第一位在這一推理上取得實質性進展的科學家是法國物理學家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1924年,德布羅意利用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方程來表明粒子可以表現出波狀的特徵,而波可以表現出粒子狀的特徵。

然後在1925年,兩位科學家獨立工作,使用單獨的數學思維線,運用德布羅意的推理來解釋電子是如何在原子中繞原子核高速旋轉(這種現象是用古典力學方程無法解釋的)。在德國,物理學家沃納·海森伯格通過開發"矩陣力學"實現了這一點。奧地利物理學家歐文·薛定諤在1926年提出了類似的理論,叫做"波力學"。這兩種方法是等價的。

海森堡-薛定諤原子模型,其中每個電子在原子核周圍充當波(有時稱為"雲"),取代了盧瑟福-波爾模型。新模型的一個規定是,形成電子的波的末端必須相遇。在《化學量子力學》第三版中,Melvin Hanna寫道,"邊界條件的施加將能量限制為離散值。“這一規定一個順序是,只允有整數個波峰和波谷,這解釋了為什麼某些性質被量化。在海森堡-薛定諤原子模型中,電子遵循"波函數",佔據"軌道"而不是軌值。與盧瑟福-波爾模型的圓形軌道不同,原子軌道具有從球體到啞鈴到雛菊的各種形狀。

1927年,沃爾特·海特勒和弗裡茨·倫敦進一步開發了“波力學”,以展示原子軌道如何結合形成分子軌道,有效地展示了原子為什麼相互結合形成分子。這是另一個使用經典力學數學無法解決的問題。這些見解催生了"量子化學"領域。

不確定性原理

也是在1927年,海森堡對量子物理學又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推斷,由於物質作為波,一些屬性,如電子的位置和速度,是"互補的",這意味著每個屬性的精度有一個限制(與普朗克的常數有關)。

根據所謂的"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人們有理由認為,電子的位置越精確,其速度就越不精確,反之亦然。這種不確定性原理也適用於日常大小的物體,但並不明顯,因為精度的缺乏非常小。如果一個棒球的速度在0.16公里/小時的精度範圍之內,那麼就可以知道球的位置的最大精度是0.000000000000000008毫米。

  • 圖注:物理學家海森堡

展望

量化、波粒子二相性和不確定性原理開創了量子力學的新時代。1927年,保羅·狄拉克對電場和磁場進行了量化理解,從而引發了"量子場理論"(QFT)的研究,該理論將粒子(如光子和電子)視為底層物理場的興奮狀態。"量子場理論"(QFT)的工作持續了十年,直到科學家遇到障礙:"量子場理論"(QFT)中的許多方程都失去物理意義,因為它們產生了無窮大的結果。

  • 圖注:物理學家漢斯·貝特(Hans Bethe)

經過十年的停滯,漢斯·貝特在1947年用一種叫做"再正常化"的技術取得了突破,在這裡,漢斯·貝特意識到所有無限結果都與兩種現象(特別是"電子自能"和"真空極化")有關。觀測到的電子質量和電子電荷值可以用來消除所有的無窮大。

自“再正常化”取得突破以來,"量子場理論"(QFT)一直髮展關於自然四個基本力的量子理論的基礎:1)電磁力,2)弱核力,3)強核力,4)引力。QFT提供的第一個見解是通過"量子電動力學"(QED)對電磁學的量子描述,該描述在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接下來是弱核力的量子描述,它與電磁學統一,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建立"電弱理論"(EWT)。最後,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使用"量子色動力學"(QCD)對強核力進行了量子處理。QED、EWT和QCD理論共同構成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不幸的是,QFT還沒有產生一個量子引力理論。這一探索在弦理論和環量子引力的研究中仍在繼續。


科技領航人


量子力學為物理學理論,是研究物質世界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量子力學不僅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而且在化學等學科和許多近代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

當然這只是一個概括,通俗來說,這個世界分為大宇宙和小宇宙,大宇宙就是我們所說的天上的天體,太陽系、各類星雲和黑洞等;而小宇宙就是原子、電子甚至夸克等極為微小的粒子。量子力學就是解釋這些微小粒子的現象。量子力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除了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以外,迄今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述。

量子力學並沒有支持自由意志,只是於微觀世界物質具有概率波等存在不確定性,不過其依然具有穩定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認宿命論。第一,這種微觀尺度上的隨機性和通常意義下的宏觀尺度之間仍然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第二,這種隨機性是否不可約簡難以證明,事物是由各自獨立演化所組合的多樣性整體,偶然性與必然性存在辯證關係。自然界是否真有隨機性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對這個鴻溝起決定作用的就是普朗克常數,統計學中的許多隨機事件的例子,嚴格說來實為決定性的。

量子力學是一種理論,它帶給我們的是“解釋”與更多的“想象”,就像人類想要攀上最高的山峰,量子力學只是沿途的索道,真正的旅途還需人類自己去探尋。







樹上長的宇宙果


我來嘗試簡單、通俗地解釋一下:

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學問。量子力學的建立是人類思維最偉大的成就,它建立的背景是經典力學和經典電磁學理論在研究微觀粒子的運動時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困難,此後一批傑出的物理學家包括普朗克、波爾、愛因斯坦、德布羅意、海森堡、薛定諤、狄拉克等人相繼提出一些全新的理論假設,在這些假設的基礎上以嚴密的數學方法,導出了描述微觀粒子運動的方程,這些方程的解可以圓滿地解釋迄今為止觀察到的各種實驗現象。

經典力學和經典電磁學是量子力學在宏觀世界中的近似。隨著被研究對象尺度的增大,經典力學和經典電磁學就越來越接近於量子力學的結果。而在微觀領域量子力學是目前唯一被公認的正確理論,經典物理理論在此失效。


健康管理師說健康


● 給院士們科普一下什麼是量子糾纏?

糾纏一詞直意是指‘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物理上是指滿足滿非線性方程中的兩個或多個待測量物理量,非線性的牽連導致測量一個量時別的量會隨著變化。、

羅侖茲羅變換是‘多普勒效應正反向兩次測量結果的均方根平均值’,測不準關係是‘多普勒效應正反向兩次測量結果的平方差根’。兩

者都取決於‘相反方向的粒子配對’,都是經典計量學傳統的統計計算結果。‘相反方向的粒子配對’是關鍵,配對成功後滿足測不準關

系的量子力學才成立。因配對後一次的線性量對消了,只餘下二次的非線性量羅侖茲因子γ = (1−β 2 ) 1/2 ,β= v /c 和測不準關係Δ│x│

·Δ│p│= 2πp 0 ζ = h普朗克常數。(見跨越現代物理與經典物理之間的鴻溝p.12-29)羅侖茲因子加上測不準關係導致QFT雙重非線性,

光子、電子等粒子配對後必然緊緊糾纏,是很好的實驗品。粒子配對必需大量同種粒子,速率相同方向相反者適配。配對粒子間距離可由

近到遠。由QFT和實踐判斷是否配對好了,若未配對則相對論的預言值與實驗結果值偏離可高達幾十倍。(見用廣義化牛頓力學處理磁偏轉

問題)。

粒子配對是數學的統計計算,而不是單個粒子自身的行為,所以量子糾纏態表現出的非定域性或“鬼魅似的超距作用”不是物理學的物質(光子、電子)的傳遞,而是數學方程的傳遞。量子場論方程從太陽系傳遞到冥王星並不需要經歷光的傳遞時間(四個多小時),而是隻經歷思想的傳遞時間(瞬時即達)。我們的思想可以歐洲傳到亞洲,還可以從上世紀傳到本世紀。更重要的是思想可以保存在大腦中,隨時取出需要的方程來用。兩人在異地同時用同一方程,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量子場論方程早已存貯在他們腦海中,無需當時來傳遞。

2

陳紹光先生研究工作的歷程及主要成果——評介

陳紹光先生1936年12月出生於江西省宜春市,195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地球物理專門化。

1979年至1991年,陳紹光先生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做客座研究,以實驗的方法研究了“光速及其各向同性”、“磁場起源”等課題。在清華十四年,除了作實驗外,有充分的時間,無拘無束在理論物理學的各個領域進行了詳細的探索和研究。為他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新引力公式”的形成(1989.12-2003.9)

陳先生以全新的視角、以QFT(量子場論)為基點,研究真空極化效應,通過類比Casimir(卡西米爾)力,導出了真空虛中微子壓力作用下兩個物體間的類Casimir力即新引力: f QFT = fP QFT + fCQFT

fP QFT = - (Є m M/r2) r/r ——質量不變速度變化時的動量變化率

fC QFT = - (Є m M/r2) v/c——速度不變質量變化時的動量變化率

新引力公式與牛頓萬有引力公式“形似”,而本質不同,本質的差別在於:牛頓公式中的質量m和M是彼此獨立的不可變化的參量;而在新引力公式中質量m和M則是彼此間有相互影響的可變化量。

陳先生的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1997年陳先生從江西省科學院退休後,隨兒子定居深圳。在清華大學做客座研究時他的學生陳其良先生熱情鼓勵和大力支持下,將以前研究的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並以專著“引力的起源和引力紅移——誰引爆了宇宙”出版面世(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年3月)\f

2

(二)“新引力公式”的完善(2003.9-2006.3)

1989年陳先生在研究量子場論和引力的關係時,從真空極化效應的質量重整化出發,分析Dirac粒子的碰撞過程推導出了質量可變的牛頓定律,得出了引力具有屏蔽效應從而不可線性疊加的結論,由此解釋了第五種力和引力異常等眾多實驗結果,以題為“真空極化影響引力嗎”發表在意大利著名雜誌IL NUOVO CIMENTO 104B卷 611-619頁。1990年陳先生接著推導出了類Casimir力的新引力公式f QFT和廣義相對論的等效原理與度規方程,使愛因斯坦方程可精確求解。質量可變的新引力公式成了QFT和GR(廣義相對論)的一個交匯點。1990年英國科學家Bondi從GR也得出質量可變的結論。

2005年陳先生從GR質量可變和力是動量的變化率的定義:

f = ∂ (mv) / ∂t = m (∂v/∂t) + v (∂m/∂t) = fP + fC

得出了跟GR可相互推導出,從而完全等效於GR的新引力公式f GR:

f GR = fPGR + fCGR = m (∂v/∂t) + v (∂m/∂t) = - (GmM/r2) ((r/r) + (v/c))

以上f QFT和f GR兩公式中壓力常數Є和引力常數G,若都取實驗值,則Є=G。由此f GR= f QFT,這給新引力公式劃上了完美的句號。

新引力公式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物理學,這一嶄新的理論,不但符合諸多的物理實驗結果,還能解釋一些過去不能解釋(或不能很好解釋)的物理現象。在兩論匯合(量子場論和相對論),四力統一(強作用力、弱作用力、電磁力和引力)等重大物理學的領域有所突破。對此,2011年我們在中國科技縱橫127期發表了題為“陳紹光引力公式產生及其特點”的論文進行介紹。

2

(三)新引力公式的昇華(2006.3-2009)

——測量時空和自然力學方程

2006年以來,陳先生的研究工作又有了新的進展,2008年在第三十七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上(加拿大蒙特利爾市),陳先生髮表了五篇論文,指出了由Doppler效應測量的結果,可推導出羅倫茲變換的“鐘慢”和“尺縮”效應。從而狹義相對論有了堅實的實驗基礎,使相對論擺脫了是在‘假設’基礎上的推論這一陰影。2010年在第三十八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上,陳先生又發表了四篇論文,指出了由Doppler效應測量的結果,可推導出測不準關係和普朗克常數。進一步使量子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和量子場論擺脫了完全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之上。

陳先生還在1996年從實驗物理的角度,分析了一百多年來的諸多實驗,指出:通過兩光束(或微波)的精密比較中基於光程差到相位差的實驗測量結果,例如作為相對論實驗基礎的Michelson型式的干涉法、拍頻法等等實驗,都是無效的。因為Michelson實驗是基於兩個相互矛盾的前提:“光波長和光頻率均各向同性”但“光波長與光頻率之乘積的光速卻各向異性”。由此,提出了檢驗空間各向同性的新方法,1997年主持完成了國家科學基金項目“雙速光速各向同性的測量”,精度達到了1*10-18,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精度。新的檢驗方法和測量結果的兩篇論文分別於1996年和1997年發表在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2卷第5期和33卷第五期且均為SA收錄。

由此可見,陳先生具有深厚的實驗物理的背景和功底。他研究理論時總是從實驗結果出發,推出結論時總是想到如何用實驗和觀測進行檢驗,重點是考慮怎樣測量出結果來與理論推論進行對比,這是他早年在計量部門長期工作所形成的研究習慣。所以,陳先生的公式簡單、明確,完全可以操作。

理論物理學界早有共識,即牛頓力學中(伽利略時空)的絕對同時性是先驗的、不可測量的。愛因斯坦企圖用可測量的相對同時性來取代絕對同時性,用相對時空取代絕對時空。但相對論中用羅侖茲時空定義光速,則會形成自我循環,因此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原理中的光速,只能在伽利略時空中定義與測量,使得相對論內含有羅侖茲時空和伽利略時空這兩套互不相容的時空。這是相對論無法克服的缺陷,也是相對論被爭議達一個世紀的根源。伽利略時空中也存在一個天生的缺陷:絕對同時定義中光速(信號傳遞速度)為無限大值,與光速在伽利略時空中實測為有限值之間存在的原則性矛盾。因此,牛頓力學與相對論都有缺陷,絕對時空與相對時空均需改進。

時空應該建立在可測量的體系內,單向光速就是長度和時間最基本的測量手段。科學發展要求建立絕對可測量的單向光速的迫切性,陳先生適時提出了用現代技術手段測單向光速的方法。

從可測量的單向光速加上長度、時間等國際單位的定義(公認的),這一體系在傳統意義上就是“可以測量”的時空,不妨稱之為“測量時空”。

從物理含義來講,測量時空與羅侖茲時空和伽利略—牛頓時空既有共同的國際單位的定義為基礎,而又有所差異。在測量時空中光速為測量所得,且為有限值。使牛頓力學中相互作用力的傳遞速度為無限大和超距作用的理論,變成了作用力傳遞速度為有限值從而是非超距作用的理論,由此使牛頓力學被廣義化了!隨即發生了突變:通過Doppler效應的測量結果,能夠推導出羅侖茲變換和測不準關係,順理成章,使得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及量子場論都與測量時空建立起了直接的關係。

前面敘述的新引力公式的出現看似偶然,實為必然,它是以實驗為基礎,在測量時空的體系內,貫串了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量子場論、廣義相對論和牛頓力學。使新引力公式有了更廣泛和更深刻的涵義。據此,將f QFT和f GR兩個等效的新引力公式稱為“自然力學方程”更為貼切。

自然力學方程可以理解為:是被廣義化的牛頓力學,也是建立在測量基礎上的愛因斯坦方程的簡約化表述。

自然力學方程是既適用於低速,又適用於高速;適用於連續場,又適用於非連續場;適用於宏觀物體,又適用於微觀粒子的普適性運動規律的科學。它完全繼承了經典物理(牛頓力學和電動力學)和現代物理(量子論和相對論)的科學成果,又以實驗物理為基礎(測量時空)將它們貫串起來,實現認識論上的提升。

從引力就是弱作用的類Casimir壓力,引力理論被納入弱-電統一理論;廣義相對論的引力方程(非線性的愛因斯坦方程),可以由類Casimir壓力的新引力公式取代而簡化;物理學中許多過去不能解釋的實驗和觀測結果可以得到解釋,許多長期爭論的懸疑可以得到答案。物理學的研究將展現出新的方向和廣闊的前景。

陳先生出版第二部專著(英文版)-----“沒有假設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以及引力作用的起源”(四川科技出版社,2010年1月)。該書系統地論述新引力公式的形成及發展,測量時空及自然力學方程等新穎觀點和結論。書中除回答了引力作用的起源和量子場論虛粒子的起源等根本性問題之外,還詳細分析了引力的速度依賴和引力的屏蔽效應。具體涉及到引力致正負電荷分離與天體磁場的起源、引力作用下能量不守恆和時間箭頭、引力波、先峰號飛船的反常加速度、GP-B進動、中微子振盪、虛光子和虛中微子的數密度、黑洞、‘暗物質’與‘暗能量’以及眾多有關引力異常的實驗和觀測結果。最後還將新引力公式應用到星系和總星系,得出了一個天外有天的局域化自動穩定的宇宙模型。可以預計這部專著對理論物理和認識論的發展將做出積極的貢獻,也將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2

(四)跨越現代物理與經典物理之間的鴻溝

從2006年以來,陳先生一方面是在世界空間科學大會上發表論文,闡述新引力公式在空間科學方面的應用;另一方面在“中國科技縱橫”期刊上發表他多年來實驗研究和理論探索的成果。

1、在“中國科技縱橫”發表論文

​從2010年開始陳先生以“中國科技縱橫”為陣地,連續發表十篇論文。其中最有標誌性的文章當推“跨越現代物現與經典物現之間的鴻溝”。這篇文章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文章分析了眾所周知的現代物理與經典物理之間所存在的鴻溝的產生與演變,提出跨越鴻溝橋樑的三個橋墩:——單向光速可測,實驗測量得出光速值有限和各向同性;多普勒效應直接測量結果推導出洛倫茲變換;多普勒效應直接測量結果推導出測不準原理。橋樑即是新引力公式(自然力學方程)。這裡的三個橋墩把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直接與牛頓力學的多普勒效應貫通,新引力公式把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與牛頓力學貫通,使得牛頓力學就與現代物理實現了全面接軌。可以簡單理解成:牛頓力學因注入新的概念而被廣義化了;新引力公式用物理學上的可變質量的不可線性疊加,取代了愛因斯坦方程數學形式上的非線性性,成為廣義相對論的新版本。

​這篇文章應該認為是完滿解答了物理學百年以來的懸案,理順了物理學發展史上的障礙。承前啟後,必將推動繼往開來,這篇文章的深遠影響,將被時間所證明。

​在“中國科技縱橫”期刊上還發表一篇陳先生等人早年從事實驗物理的報告,及近年對某些實驗的爭鳴,體現了陳先生對科學的嚴謹風格和深厚的功底。

​此外的論文也都精彩紛呈:例如:相對論與牛頓力學能混合運用嗎?量子場論的水星近日點的進動,引力能統一到弱作用中嗎?物理學的時空是描述物質運動的工具,等等。尤其是論文“用廣義化牛頓力學處理磁偏轉問題”,解決了狹義相對論與電子迴旋加速器和同步輻射光源加速器的實驗結果嚴重不相符的問題(例如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用相對論理論計算值偏離實驗結果達35倍)。

2、參加世界空間科學大會

世界空間科學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陳先生連續參加了五屆,即:2006年第36屆(北京)、2008年第37屆(加拿大蒙特利爾)、2010年第38屆(德國不來梅)、2012年第39屆(印度曼菲爾)、2014年第40屆(俄羅斯莫斯科),共發表論文23篇,在36、37屆陳先生還出席作了口頭宣講。陳先生的論文涉及許多重大的課題,例如:預言引力探測器B(GP-B)是負結果,並且後來得到證實;提出單向光速測量的方案;用多普勒效應的測量結果直接得出相對論的羅侖茲變換;多普勒效應的測量結果推導出測不準關係和普朗克常數;天體基本電場和基本磁場的由來;量子糾纏態的由來;太陽風和太陽黑子起源於木星運行到太陽與銀河系中心的連線上;途中引力紅移所導致的哈勃常數,其計標值與最新觀測值相符;引力波是偶極輻射;先峰號飛船非模型反常加速度的解釋;引力違反線性疊加原理而導致觀測到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現象;等等。尤其是今年被大會接受發表的9篇論文中,有3篇是曾中文發表的 “量子旋進論”即‘非點’模型的五維量子場論的英文簡介。分別是:“光子、靜質量量子和電荷量子都是由中微子形成的嗎? ”;“引力常數似依賴於星系的絕對速度”;“從‘非點’模型的量子場導出的微波背景輻射和基本粒子的結構”。陳先生的論文越來越受到重視,論文均為歷屆文集刊載,並被美國宇航局(NASA)文庫所收藏。

(五)五十年前推出的理論——“量子旋進論”至今仍散發光彩

1964年陳先生著的“量子旋進論”原文2011年發表在中國科技縱橫131期192-210頁,簡介如下:

1、“量子旋進論”的基本時空模式和運動方程

量子旋進論認為量子不是一個線性運動的“點”粒子,而是“非點”粒子,同時存在“旋進”:左旋進、左旋退、右旋進、右旋退這四種狀態,在傳統意義上的“四維時空”上再增加“旋間維”,構成“空間—時間—旋間”的“五維時空”。四種“旋進量子”其實就是最低能態的左旋和右旋中微子,在空間量子化的i、 j、k任一方向只能有前進或後退這兩種狀態。五維座標為:

ρ = (ρ 0, ρ 1, ρ 2, ρ 3, ρ 4) = (i c t, x, y, z, ρ) = (i c t, r, ρ)

波動性的強度用五維波長ζ = (i c τ, λ, ξ)量度,粒子性的強度用五維動量P = (i E / c, P, µ c)度量。波-粒二重性的對立統一律用ζ和P滿足如下關係表示:ζ = k / P = i ћ / P,ζ ζ = 0,P P = 0,這正是測不準關係從四維推廣到五維的結果。粒子性 (或波動性)強度的總和也是一個守恆量,即:∑P = P 0,這正是動量能量守恆定律從四維推廣到五維的結果。

在五維時空中研究物質的基本運動形態,將四維的測不準關係和四維動量能量守恆定律推廣提升成為具體化的四個五維的基本方程。從而在更高層次的上描述了實物與場、電磁場與引力場、電荷、自旋、靜止質量等物質的運動形態。並且從四個五維方程可推導出Klein-Gorden方程、Maxwell方程以及Lorentz力的公式。當然量子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量子場論的基本方程都包含在上述四個五維方程之內。特別要強調指出的是:從五維方程得出的Lorentz力f是旋進量子之間的磁性力,當距離r=0時f=0。意味著量子場論的發散困難被徹底地消除了,這也正是‘非點’模型的量子場論應該有必然結果。

2、“量子旋進論”的主要應用

用量子旋進論的運動方程既可以解決微觀的基本粒子的靜質量分佈、反常磁矩的來源、核結構、核力等問題,也可以解決宏觀的基本地磁、地電場起源等問題。它詳細的描述了旋進量子的諸種形態及相互作用,並用於解釋光量子、靜質量量子、電荷量子的運動形態及基本粒子的構造;解釋了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正電子和電子、質子和反質子、中子和反中子、超子及反超子,共約20種基本粒子的相關數值和運動形態,並考核了理論值與實驗數據的關聯情況。

3、實驗結果支持“量子旋進論”

“量子旋進論”推導出四大常數,與實驗值極其接近:

萬有引力常數G=6.6694 *10-8C.G.S.;

電磁作用學數α=1/136.9;

弱作用力常數β=1.010756 * 10-5;

強作用力常數=15.8943。

“量子旋進論”還有效的解釋了一些重大實驗結果,例如:奇異粒子和奇異數守恆的本質等。​

4、“量子旋進論”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科學探索

最值得引起重視的應該是:提出比核能更為巨大的能源——基本粒子分裂產生“旋進能”,這種能量不但比核能大得多,而且具有高效的直接產生電磁能和光能的獨特優勢;有理由期待“量子旋進論”能解決超導問題;能解釋生物生長的趨磁性和負電場有助於作物生長等的作用機制問題,新機理的應用能促進農作物高產;在宏觀研究方面對天體物理和宇宙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論指導,對天體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維。人類認識客觀世界是不斷深化的。“量子旋進論”無疑的是更好的反映了,哪怕是部分地更好的反映了客觀存在的物質本來面目和運動規律。目前,“量子旋進論”在理論模型的描述和方程式的表達方面較為詳盡,但許多基礎的實驗和理論探討的深入展開,還有許多工作可做。

五十年過去了,反觀之,令人驚歎!在理論物理的前沿,“量子旋進論”以其系統性、新穎性、獨創性和完美性不斷散發出耀眼的光芒。一種新理論出現就解決了前有理論和實驗中不能解決的困難,多達幾十件之多,這在科學史上實屬罕見;新理論提出了新的科學的預見,給學界以新的啟示和方向。

陳先生50年前對電荷、質量、光等物質基本形態就有獨創的見解,對當時的流行理論超前了很多,直至現在才被學界接收是不足為怪的。陳先生由單向光速可測,洛倫茲變換和測不準關係都來自於多普勒效應出發,以新引力公式將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都與牛頓力學相貫通;再由實驗物理學的時空可測量性,提出測量時空的概念,昇華了對物質間相互作用的認識,又發表了許多論文解決了現有理論不能解決的實際問題。量子旋進的五維時空概念,才逐步得到學界認可。

陳先生認為:他只開了個頭,希望後繼有人! 有許多命題還需進一步探討。我們認為:“量子旋進論”五十年過去了,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重新命名為“旋進量子場論”似乎更為貼切,也反映了量子場論的新進展。

2

陳紹光先生研究工作的歷程及主要成果——評介

陳紹光先生1936年12月出生於江西省宜春市,195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地球物理專門化。

1979年至1991年,陳紹光先生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做客座研究,以實驗的方法研究了“光速及其各向同性”、“磁場起源”等課題。在清華十四年,除了作實驗外,有充分的時間,無拘無束在理論物理學的各個領域進行了詳細的探索和研究。為他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新引力公式”的形成(1989.12-2003.9)

陳先生以全新的視角、以QFT(量子場論)為基點,研究真空極化效應,通過類比Casimir(卡西米爾)力,導出了真空虛中微子壓力作用下兩個物體間的類Casimir力即新引力: f QFT = fP QFT + fCQFT

fP QFT = - (Є m M/r2) r/r ——質量不變速度變化時的動量變化率

fC QFT = - (Є m M/r2) v/c——速度不變質量變化時的動量變化率

新引力公式與牛頓萬有引力公式“形似”,而本質不同,本質的差別在於:牛頓公式中的質量m和M是彼此獨立的不可變化的參量;而在新引力公式中質量m和M則是彼此間有相互影響的可變化量。

陳先生的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1997年陳先生從江西省科學院退休後,隨兒子定居深圳。在清華大學做客座研究時他的學生陳其良先生熱情鼓勵和大力支持下,將以前研究的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並以專著“引力的起源和引力紅移——誰引爆了宇宙”出版面世(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年3月)\f

2

(二)“新引力公式”的完善(2003.9-2006.3)

1989年陳先生在研究量子場論和引力的關係時,從真空極化效應的質量重整化出發,分析Dirac粒子的碰撞過程推導出了質量可變的牛頓定律,得出了引力具有屏蔽效應從而不可線性疊加的結論,由此解釋了第五種力和引力異常等眾多實驗結果,以題為“真空極化影響引力嗎”發表在意大利著名雜誌IL NUOVO CIMENTO 104B卷 611-619頁。1990年陳先生接著推導出了類Casimir力的新引力公式f QFT和廣義相對論的等效原理與度規方程,使愛因斯坦方程可精確求解。質量可變的新引力公式成了QFT和GR(廣義相對論)的一個交匯點。1990年英國科學家Bondi從GR也得出質量可變的結論。

2005年陳先生從GR質量可變和力是動量的變化率的定義:

f = ∂ (mv) / ∂t = m (∂v/∂t) + v (∂m/∂t) = fP + fC

得出了跟GR可相互推導出,從而完全等效於GR的新引力公式f GR:

f GR = fPGR + fCGR = m (∂v/∂t) + v (∂m/∂t) = - (GmM/r2) ((r/r) + (v/c))

以上f QFT和f GR兩公式中壓力常數Є和引力常數G,若都取實驗值,則Є=G。由此f GR= f QFT,這給新引力公式劃上了完美的句號。

新引力公式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物理學,這一嶄新的理論,不但符合諸多的物理實驗結果,還能解釋一些過去不能解釋(或不能很好解釋)的物理現象。在兩論匯合(量子場論和相對論),四力統一(強作用力、弱作用力、電磁力和引力)等重大物理學的領域有所突破。對此,2011年我們在中國科技縱橫127期發表了題為“陳紹光引力公式產生及其特點”的論文進行介紹。

2

(三)新引力公式的昇華(2006.3-2009)

——測量時空和自然力學方程

2006年以來,陳先生的研究工作又有了新的進展,2008年在第三十七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上(加拿大蒙特利爾市),陳先生髮表了五篇論文,指出了由Doppler效應測量的結果,可推導出羅倫茲變換的“鐘慢”和“尺縮”效應。從而狹義相對論有了堅實的實驗基礎,使相對論擺脫了是在‘假設’基礎上的推論這一陰影。2010年在第三十八屆世界空間科學大會上,陳先生又發表了四篇論文,指出了由Doppler效應測量的結果,可推導出測不準關係和普朗克常數。進一步使量子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和量子場論擺脫了完全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之上。

陳先生還在1996年從實驗物理的角度,分析了一百多年來的諸多實驗,指出:通過兩光束(或微波)的精密比較中基於光程差到相位差的實驗測量結果,例如作為相對論實驗基礎的Michelson型式的干涉法、拍頻法等等實驗,都是無效的。因為Michelson實驗是基於兩個相互矛盾的前提:“光波長和光頻率均各向同性”但“光波長與光頻率之乘積的光速卻各向異性”。由此,提出了檢驗空間各向同性的新方法,1997年主持完成了國家科學基金項目“雙速光速各向同性的測量”,精度達到了1*10-18,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精度。新的檢驗方法和測量結果的兩篇論文分別於1996年和1997年發表在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2卷第5期和33卷第五期且均為SA收錄。

由此可見,陳先生具有深厚的實驗物理的背景和功底。他研究理論時總是從實驗結果出發,推出結論時總是想到如何用實驗和觀測進行檢驗,重點是考慮怎樣測量出結果來與理論推論進行對比,這是他早年在計量部門長期工作所形成的研究習慣。所以,陳先生的公式簡單、明確,完全可以操作。

理論物理學界早有共識,即牛頓力學中(伽利略時空)的絕對同時性是先驗的、不可測量的。愛因斯坦企圖用可測量的相對同時性來取代絕對同時性,用相對時空取代絕對時空。但相對論中用羅侖茲時空定義光速,則會形成自我循環,因此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原理中的光速,只能在伽利略時空中定義與測量,使得相對論內含有羅侖茲時空和伽利略時空這兩套互不相容的時空。這是相對論無法克服的缺陷,也是相對論被爭議達一個世紀的根源。伽利略時空中也存在一個天生的缺陷:絕對同時定義中光速(信號傳遞速度)為無限大值,與光速在伽利略時空中實測為有限值之間存在的原則性矛盾。因此,牛頓力學與相對論都有缺陷,絕對時空與相對時空均需改進。

時空應該建立在可測量的體系內,單向光速就是長度和時間最基本的測量手段。科學發展要求建立絕對可測量的單向光速的迫切性,陳先生適時提出了用現代技術手段測單向光速的方法。

從可測量的單向光速加上長度、時間等國際單位的定義(公認的),這一體系在傳統意義上就是“可以測量”的時空,不妨稱之為“測量時空”。

從物理含義來講,測量時空與羅侖茲時空和伽利略—牛頓時空既有共同的國際單位的定義為基礎,而又有所差異。在測量時空中光速為測量所得,且為有限值。使牛頓力學中相互作用力的傳遞速度為無限大和超距作用的理論,變成了作用力傳遞速度為有限值從而是非超距作用的理論,由此使牛頓力學被廣義化了!隨即發生了突變:通過Doppler效應的測量結果,能夠推導出羅侖茲變換和測不準關係,順理成章,使得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及量子場論都與測量時空建立起了直接的關係。

前面敘述的新引力公式的出現看似偶然,實為必然,它是以實驗為基礎,在測量時空的體系內,貫串了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量子場論、廣義相對論和牛頓力學。使新引力公式有了更廣泛和更深刻的涵義。據此,將f QFT和f GR兩個等效的新引力公式稱為“自然力學方程”更為貼切。

自然力學方程可以理解為:是被廣義化的牛頓力學,也是建立在測量基礎上的愛因斯坦方程的簡約化表述。

自然力學方程是既適用於低速,又適用於高速;適用於連續場,又適用於非連續場;適用於宏觀物體,又適用於微觀粒子的普適性運動規律的科學。它完全繼承了經典物理(牛頓力學和電動力學)和現代物理(量子論和相對論)的科學成果,又以實驗物理為基礎(測量時空)將它們貫串起來,實現認識論上的提升。

從引力就是弱作用的類Casimir壓力,引力理論被納入弱-電統一理論;廣義相對論的引力方程(非線性的愛因斯坦方程),可以由類Casimir壓力的新引力公式取代而簡化;物理學中許多過去不能解釋的實驗和觀測結果可以得到解釋,許多長期爭論的懸疑可以得到答案。物理學的研究將展現出新的方向和廣闊的前景。

陳先生出版第二部專著(英文版)-----“沒有假設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以及引力作用的起源”(四川科技出版社,2010年1月)。該書系統地論述新引力公式的形成及發展,測量時空及自然力學方程等新穎觀點和結論。書中除回答了引力作用的起源和量子場論虛粒子的起源等根本性問題之外,還詳細分析了引力的速度依賴和引力的屏蔽效應。具體涉及到引力致正負電荷分離與天體磁場的起源、引力作用下能量不守恆和時間箭頭、引力波、先峰號飛船的反常加速度、GP-B進動、中微子振盪、虛光子和虛中微子的數密度、黑洞、‘暗物質’與‘暗能量’以及眾多有關引力異常的實驗和觀測結果。最後還將新引力公式應用到星系和總星系,得出了一個天外有天的局域化自動穩定的宇宙模型。可以預計這部專著對理論物理和認識論的發展將做出積極的貢獻,也將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2

(四)跨越現代物理與經典物理之間的鴻溝

從2006年以來,陳先生一方面是在世界空間科學大會上發表論文,闡述新引力公式在空間科學方面的應用;另一方面在“中國科技縱橫”期刊上發表他多年來實驗研究和理論探索的成果。

1、在“中國科技縱橫”發表論文

​從2010年開始陳先生以“中國科技縱橫”為陣地,連續發表十篇論文。其中最有標誌性的文章當推“跨越現代物現與經典物現之間的鴻溝”。這篇文章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文章分析了眾所周知的現代物理與經典物理之間所存在的鴻溝的產生與演變,提出跨越鴻溝橋樑的三個橋墩:——單向光速可測,實驗測量得出光速值有限和各向同性;多普勒效應直接測量結果推導出洛倫茲變換;多普勒效應直接測量結果推導出測不準原理。橋樑即是新引力公式(自然力學方程)。這裡的三個橋墩把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直接與牛頓力學的多普勒效應貫通,新引力公式把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與牛頓力學貫通,使得牛頓力學就與現代物理實現了全面接軌。可以簡單理解成:牛頓力學因注入新的概念而被廣義化了;新引力公式用物理學上的可變質量的不可線性疊加,取代了愛因斯坦方程數學形式上的非線性性,成為廣義相對論的新版本。

​這篇文章應該認為是完滿解答了物理學百年以來的懸案,理順了物理學發展史上的障礙。承前啟後,必將推動繼往開來,這篇文章的深遠影響,將被時間所證明。

​在“中國科技縱橫”期刊上還發表一篇陳先生等人早年從事實驗物理的報告,及近年對某些實驗的爭鳴,體現了陳先生對科學的嚴謹風格和深厚的功底。

​此外的論文也都精彩紛呈:例如:相對論與牛頓力學能混合運用嗎?量子場論的水星近日點的進動,引力能統一到弱作用中嗎?物理學的時空是描述物質運動的工具,等等。尤其是論文“用廣義化牛頓力學處理磁偏轉問題”,解決了狹義相對論與電子迴旋加速器和同步輻射光源加速器的實驗結果嚴重不相符的問題(例如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用相對論理論計算值偏離實驗結果達35倍)。

2、參加世界空間科學大會

世界空間科學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陳先生連續參加了五屆,即:2006年第36屆(北京)、2008年第37屆(加拿大蒙特利爾)、2010年第38屆(德國不來梅)、2012年第39屆(印度曼菲爾)、2014年第40屆(俄羅斯莫斯科),共發表論文23篇,在36、37屆陳先生還出席作了口頭宣講。陳先生的論文涉及許多重大的課題,例如:預言引力探測器B(GP-B)是負結果,並且後來得到證實;提出單向光速測量的方案;用多普勒效應的測量結果直接得出相對論的羅侖茲變換;多普勒效應的測量結果推導出測不準關係和普朗克常數;天體基本電場和基本磁場的由來;量子糾纏態的由來;太陽風和太陽黑子起源於木星運行到太陽與銀河系中心的連線上;途中引力紅移所導致的哈勃常數,其計標值與最新觀測值相符;引力波是偶極輻射;先峰號飛船非模型反常加速度的解釋;引力違反線性疊加原理而導致觀測到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現象;等等。尤其是今年被大會接受發表的9篇論文中,有3篇是曾中文發表的 “量子旋進論”即‘非點’模型的五維量子場論的英文簡介。分別是:“光子、靜質量量子和電荷量子都是由中微子形成的嗎? ”;“引力常數似依賴於星系的絕對速度”;“從‘非點’模型的量子場導出的微波背景輻射和基本粒子的結構”。陳先生的論文越來越受到重視,論文均為歷屆文集刊載,並被美國宇航局(NASA)文庫所收藏。

(五)五十年前推出的理論——“量子旋進論”至今仍散發光彩

1964年陳先生著的“量子旋進論”原文2011年發表在中國科技縱橫131期192-210頁,簡介如下:

1、“量子旋進論”的基本時空模式和運動方程

量子旋進論認為量子不是一個線性運動的“點”粒子,而是“非點”粒子,同時存在“旋進”:左旋進、左旋退、右旋進、右旋退這四種狀態,在傳統意義上的“四維時空”上再增加“旋間維”,構成“空間—時間—旋間”的“五維時空”。四種“旋進量子”其實就是最低能態的左旋和右旋中微子,在空間量子化的i、 j、k任一方向只能有前進或後退這兩種狀態。五維座標為:

ρ = (ρ 0, ρ 1, ρ 2, ρ 3, ρ 4) = (i c t, x, y, z, ρ) = (i c t, r, ρ)

波動性的強度用五維波長ζ = (i c τ, λ, ξ)量度,粒子性的強度用五維動量P = (i E / c, P, µ c)度量。波-粒二重性的對立統一律用ζ和P滿足如下關係表示:ζ = k / P = i ћ / P,ζ ζ = 0,P P = 0,這正是測不準關係從四維推廣到五維的結果。粒子性 (或波動性)強度的總和也是一個守恆量,即:∑P = P 0,這正是動量能量守恆定律從四維推廣到五維的結果。

在五維時空中研究物質的基本運動形態,將四維的測不準關係和四維動量能量守恆定律推廣提升成為具體化的四個五維的基本方程。從而在更高層次的上描述了實物與場、電磁場與引力場、電荷、自旋、靜止質量等物質的運動形態。並且從四個五維方程可推導出Klein-Gorden方程、Maxwell方程以及Lorentz力的公式。當然量子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量子場論的基本方程都包含在上述四個五維方程之內。特別要強調指出的是:從五維方程得出的Lorentz力f是旋進量子之間的磁性力,當距離r=0時f=0。意味著量子場論的發散困難被徹底地消除了,這也正是‘非點’模型的量子場論應該有必然結果。

2、“量子旋進論”的主要應用

用量子旋進論的運動方程既可以解決微觀的基本粒子的靜質量分佈、反常磁矩的來源、核結構、核力等問題,也可以解決宏觀的基本地磁、地電場起源等問題。它詳細的描述了旋進量子的諸種形態及相互作用,並用於解釋光量子、靜質量量子、電荷量子的運動形態及基本粒子的構造;解釋了中微子和反中微子、正電子和電子、質子和反質子、中子和反中子、超子及反超子,共約20種基本粒子的相關數值和運動形態,並考核了理論值與實驗數據的關聯情況。

3、實驗結果支持“量子旋進論”

“量子旋進論”推導出四大常數,與實驗值極其接近:

萬有引力常數G=6.6694 *10-8C.G.S.;

電磁作用學數α=1/136.9;

弱作用力常數β=1.010756 * 10-5;

強作用力常數=15.8943。

“量子旋進論”還有效的解釋了一些重大實驗結果,例如:奇異粒子和奇異數守恆的本質等。​

4、“量子旋進論”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科學探索

最值得引起重視的應該是:提出比核能更為巨大的能源——基本粒子分裂產生“旋進能”,這種能量不但比核能大得多,而且具有高效的直接產生電磁能和光能的獨特優勢;有理由期待“量子旋進論”能解決超導問題;能解釋生物生長的趨磁性和負電場有助於作物生長等的作用機制問題,新機理的應用能促進農作物高產;在宏觀研究方面對天體物理和宇宙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論指導,對天體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維。人類認識客觀世界是不斷深化的。“量子旋進論”無疑的是更好的反映了,哪怕是部分地更好的反映了客觀存在的物質本來面目和運動規律。目前,“量子旋進論”在理論模型的描述和方程式的表達方面較為詳盡,但許多基礎的實驗和理論探討的深入展開,還有許多工作可做。

五十年過去了,反觀之,令人驚歎!在理論物理的前沿,“量子旋進論”以其系統性、新穎性、獨創性和完美性不斷散發出耀眼的光芒。一種新理論出現就解決了前有理論和實驗中不能解決的困難,多達幾十件之多,這在科學史上實屬罕見;新理論提出了新的科學的預見,給學界以新的啟示和方向。

陳先生50年前對電荷、質量、光等物質基本形態就有獨創的見解,對當時的流行理論超前了很多,直至現在才被學界接收是不足為怪的。陳先生由單向光速可測,洛倫茲變換和測不準關係都來自於多普勒效應出發,以新引力公式將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都與牛頓力學相貫通;再由實驗物理學的時空可測量性,提出測量時空的概念,昇華了對物質間相互作用的認識,又發表了許多論文解決了現有理論不能解決的實際問題。量子旋進的五維時空概念,才逐步得到學界認可。

陳先生認為:他只開了個頭,希望後繼有人! 有許多命題還需進一步探討。我們認為:“量子旋進論”五十年過去了,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重新命名為“旋進量子場論”似乎更為貼切,也反映了量子場論的新進展。

2


用戶58526212028


對於量子力學是個什麼樣的學問,有很多說法。但無論怎樣,你可以這麼理解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研究物理世界和其他世界的相對關係的學問。

量子力學是目前描述最精確的理論,但卻是最不瞭解的學問。難點就是是怎麼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這個問題或許超出了物理世界的範疇了吧。


物聯百事通


量子是質子中目前最為微妙的修詞,也是漢字裡最能描述質子渺小的唯一單位,活動在空與實之間,體現在力,反映在氣,每一個善變的實體體內都有它的影子。具體在動物時為氣魄,具體在生物時為氣化,具體在人造的機械設備時為汽機,具體在宇宙的空間時為氣象,而具體在人類的心胸上時為氣量。


千百萬年


量子力學只有新的名詞,沒有新的粒子,還不如碳墨浠的發明。


紹明648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