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在遙遠的南半球

有一片“遺世獨立”的土地

新西蘭

它偏居南太平洋一隅

即便與最近的澳洲大陸

相距也超過1500千米

可謂遠離塵世喧囂

(新西蘭的位置,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它是人類最晚定居的土地之一

在此前的漫長歲月裡

萬家燈火與它無關

紅塵世界與它無關

有的只是

無聲矗立的巍巍高山

一望無盡的茫茫滄海


這也讓它的自然風光

極其原始、極其純淨

正所謂

此景只應天上有

人間能有幾回得

(新西蘭擁有世界上第二大的暗夜保護區/International Dark Sky Reserve,面積達4367平方千米,攝影師@阿五在路上)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以至於

作家筆下的傳說

人們想象的神話

一度在這裡成為現實

(著名的《指環王》在新西蘭有20個主要的取景地;下圖為霍比特屯,攝影師@楊婷婷)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一座與世隔絕的滄海孤島

一個一塵不染的天堂之國

那麼究竟是什麼

塑造了這樣一個新西蘭?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新西蘭的陸地面積

約26.8萬平方千米

而山地和丘陵地區

佔比高達75%

從高空俯瞰

大地之上如同虎踞龍盤

面積最大的兩座島嶼南北相持

尤為引人矚目

人稱“北島”“南島”

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澳大利亞板塊

兩大板塊的分界線沿兩島穿行而過

並在兩島之上

造就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觀

(新西蘭的地形,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其中之一

便是生於碰撞的火山世界

數千萬年前

北島與古陸分離形成島嶼

由於太平洋板塊向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下方俯衝

島嶼亦隨之逐漸隆起擴大

在板塊俯衝的巨大能量下

岩漿在地下深處不斷積聚

直至衝破地表、噴薄而出

在北島之上形成大大小小、星羅棋佈的火山

甚至在人口稠密的城市旁

也能一睹火山的真容

(奧克蘭邊的伊甸山/Mount Eden,距離奧克蘭CBD僅4千米,是一座休眠火山,攝影師@陳燦銘)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而中部海拔較高的高原地帶

更是有大量火山集中分佈

被稱為

中央火山高原

(新西蘭北島主要火山分佈,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其中最為聲名顯赫的

莫過於地處高原中心的

陶波湖

(Lake Taupo)

這是新西蘭最大的湖泊

湖面面積達616平方千米

幾乎是100個杭州西湖的大小

目之所及處

碧濤萬頃、波光粼粼


而風平浪靜的水面下

卻蘊藏著強大的能量

大約26500年前

這裡發生了一次超級火山噴發

其規模在上下7萬年間可謂空前絕後

數百平方千米的土地隨之坍塌

一個巨大的火山口就此形成

這便是陶波湖的雛形


在陶波湖西南角

則是著名的湯加里羅國家公園

這裡不到20千米的距離內

連續分佈著三座活火山


包括

頂部寬而平坦的

湯加里羅火山

(Mount Tongariro)

(右側平頂的為湯加里羅火山,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呈現優美錐形的

瑙魯霍伊火山

(Mount Ngauruhoe)


以及北島最高峰

魯阿佩胡火山

(Mount Ruapehu)


其中

魯阿佩胡火山的最高海拔

達到2797米

山頂常年積雪覆蓋

是新西蘭最大的滑雪勝地


湯加里羅山

則在古老的神話裡

從眾山間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一舉俘獲了“女神”的芳心

而落敗者則被驅逐

從此遠離中央地帶

其中一位便是

埃格蒙特峰

(Mount Egmont)

(埃格蒙特峰也稱塔拉納基山/Mount Taranaki,為休眠火山,擁有對稱的錐形山體,攝影師@丁逸峰)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它孤獨地聳立於北島西海岸

至今“孑然一身”

從高空俯瞰

熔岩和水流的痕跡依舊清晰可見

以此為中心的埃格蒙特國家公園

境內的森林鬱鬱蔥蔥

在大地上形成規則的圓形

與周邊密密麻麻的農田

產生極為強烈的對比

(埃格蒙特峰所在位置,其周邊規則的綠色圓形是國家公園的邊界,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而在另一頭

陶波湖的東北部

則是以羅託魯阿市(Rotorua)為中心

長約240千米、寬約48千米的地熱區

這裡遍佈著

霧氣繚繞的溫泉

蒸汽迸發的氣孔

汩汩冒泡的泥漿池

以及隨時可能噴薄而出的間歇泉

由於地熱活躍、蒸汽翻騰

人稱“地獄之門”

(請橫屏觀看,“地獄之門”在新西蘭一般指蒂基蒂爾/Tikitere地區,下圖為羅託魯阿,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溫泉中的含硫物質

在泉池中緩慢沉積

加之特殊的微生物作用

共同形成斑斕奪目的色彩

由於二氧化碳等氣體的釋放

氣泡從池底源源不斷地升起

“香檳池”便由此得名

(Champagne Pool)

(香檳池內平均水溫在73-75℃,深處的水溫可高達260℃,攝影師@張力)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南半球規模最大的

波胡圖間歇泉

(Pohutu Geyser)

平均每小時噴發1-2次

噴發高度可達到30米

水柱沖天、蔚為壯觀


而由這片地熱區向東北方延伸

直至離開海岸約50千米處

則是一座特殊的島嶼

懷特島

(White Island)

即便露出海平面的

僅是直徑約2千米的火山口

但嘶嘶冒煙的氣孔

和隨處可見的硫礦

卻時刻提醒著到訪的人們

這是新西蘭最為活躍的火山

(懷特島,其最近一次火山噴發發生在2017年9月,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眾多的火山

造就了眾多的火山湖

當水流從這些湖泊中溢出

自高原中心一路順勢而下

便形成大量

跌落的瀑布、湍急的河流

直至注入四面環繞的海洋

(新西蘭北島的主要水系分佈,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例如以陶波湖為源頭

誕生了新西蘭的第一長河

懷卡託河

(Waikato River)

它全長425千米

一路朝西北方向奔騰而去

(懷卡託河,圖片來源@Destination Great Lake Taupō)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在山區

河流跌落懸崖

形成聲勢浩蕩的瀑布

而離開山區

經過長年累月的沖積

便造就了沃野千里的

懷卡託平原

至今仍是新西蘭

最重要的農牧業區之一


總而言之

北島的山、水、土地

幾乎可以說是

因火山而生、因火山而盛

而與之毗鄰的南島

儘管只與北島

間隔著數十千米的海峽

卻又是另一番天地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北島並不缺白雪皚皚的雪山

但卻罕見冰川的蹤跡

僅有最高峰魯阿佩胡火山附近

分佈有18條小型冰川

長度均不超過1.6千米

然而在南島

冰川數量則高達3000餘條

最大長度可超過20千米

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

都令北島望塵莫及

而其中絕大多數冰川

均分佈在一條大型山脈之上

(新西蘭南島的冰川分佈,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這條冰川廣佈的山脈

同樣因板塊碰撞而生

數千萬年前

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上

兩個島嶼在碰撞中合二為一

留下常年活躍的大型斷裂帶

形成了一條縱貫南北

長度綿延約500千米

幾乎佔據半個南島的

南阿爾卑斯山脈

(Southern Alps)


山脈之上

26座雪峰高聳矗立

其海拔均超過3000米

較之北島的山峰更加宏偉

新西蘭的最高峰亦坐落於此

庫克山

(Mount Cook)

海拔達3724米

在毛利語中被稱作

“穿雲之山”

(庫克山,毛利語中稱奧拉基/Aoraki,即“穿雲之山”,攝影師@魚頭yutou)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而在庫克山國家公園

約700平方千米的範圍內

幾乎集中了新西蘭所有

3000米以上的山峰

有如眾山朝聖、眾星拱月

(請橫屏觀看,奧拉基/庫克山國家公園,1953年建立,攝影師@阿五在路上)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公園內超過40%的地表

都被大大小小的冰川覆蓋

包括位於庫克山東部

規模居於眾冰川之首的

塔斯曼冰川

(Tasman Glacier)

其長度達23.5千米

厚度更是接近600米

冰川以磅礴之勢

從高山之上傾瀉而下

佔據了整個公園約1/7的面積

(塔斯曼冰川,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更為特別的

則是位於山脈西側的

福克斯冰川

(Fox Glacier)

(福克斯冰川,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以及弗朗茲·約瑟夫冰川

(Franz Josef Glacier)

它們自南阿爾卑斯山脈起

不斷向西海岸蜿蜒而下

冰川末端所到之處

海拔僅有約300米

幾乎接近海岸旁的溫帶雨林

這也讓它們成為了世界上

最易到達的冰川之一

(弗朗茲·約瑟夫冰川,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實際上

在數萬年前

南島的冰川規模

遠比今日更加龐大

天長日久的冰川作用

不斷侵蝕山體、重塑地表

隨著冰川消融、海水入侵

便形成了獨特的峽灣景觀

其中尤以南島西部至西南部的

峽灣地區(Fiordland)

最為聞名遐邇

其山峰尖銳、崖壁陡峭

如同刀劈斧鑿

令人歎為觀止

(請橫屏觀看,米爾福德峽灣/Milford Sound,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另一方面

由於各類冰川作用

山脈各處形成了大量冰川湖泊

和北島上圓潤的火山湖不同

這裡的湖泊大多形狀狹長

如同鑲嵌在山谷之中

(特卡波湖/Lake Tekapo屬於冰川堰塞湖,是由冰川沉積物形成的天然堤壩,橫向阻塞河谷形成的湖泊,攝影師@阿釘)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其中

湖面彎折呈“S”型的

瓦卡蒂普湖

(Lake Wakatipu)

最大長度達75千米

最寬處卻僅有5千米

是新西蘭最長的的湖泊


而坐落在其北岸的

是一座著名的旅遊小鎮

昆斯敦

(Queenstown)

小鎮臨湖而建

四圍群山環抱

山水相依、風景如畫

宛如世外桃源

(昆斯敦,也稱皇后鎮,攝影師@張力)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另一獨特的冰川湖

則是接近南島西南端盡頭的

蒂阿瑙湖

(Lake Te Anau)

它是南島最大的湖泊

其面積僅次於陶波湖

但深度卻超過陶波湖的2倍

這也讓它擁有整個大洋洲

最大的淡水儲量

(蒂阿瑙湖,湖泊深度達417米,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此外

古老的冰川作用

在湖泊的西岸形成了

三條狹長曲折的槽谷

形態如同三條觸手

在山地間不斷延伸


數千條冰川

不計其數的湖泊

成為了南島之上

重要的流水之源

(雪山下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攝影師@k教授)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以南阿爾卑斯山脈為軸

眾多河流由此順勢而下

一路奔向四周的海洋

(北島水系的中心是中央火山高原,而南島水系的中心則是線形的南阿爾卑斯山脈,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在山脈東側

由於地勢寬闊平坦

加之河流長年累月的沖積

便誕生了遼闊的

坎特伯雷平原

(Canterbury Plains)


以及

奧塔戈地區中

星羅棋佈的山間谷地

它們是新西蘭最大的糧倉

世界知名的葡萄酒產地

以及極為優質的天然牧場

(雪山腳下的牧場,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當然

山的塑造並不止於此

位於南緯40°附近的新西蘭

正處於西風帶的控制之下

氣流裹挾著大量水汽

從海上自西向東而來

然而南北延展的山脈

卻如同一道超級屏障

將水汽阻擋在山脈西側

形成了一個潮溼多雨的世界

其年降水量最高可達16000毫米

即便在世界範圍內

也實為罕見

(南阿爾卑斯山脈對西風的阻擋,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極其溼潤的環境下

廣袤的溫帶雨林

將地表覆蓋得嚴絲合縫

放眼望去萬木蔥蘢


與此同時

大量的降雨匯聚成流

從陡峭的崖壁上飛漱而下

形成眾多瀑布

(米爾福德峽灣中的斯特林瀑布/Stirling Falls,落差達155米,攝影師@崔永江)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其中尤以峽灣地區的

薩瑟蘭瀑布最為壯觀

(The Sutherland Falls)

它的高度達580餘米

相當於一座100多層的摩天大樓

(薩瑟蘭瀑布,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而反觀山脈東側

氣流千辛萬苦地翻越山脈

水汽早已喪失大半

於是在山脈東部

氣候更為乾燥炎熱

一些地區的年降水量

甚至低於380毫米

和中國的呼和浩特相當

(山脈東側更為乾燥少雨,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至此

北島的火山地熱

南島的雪峰冰川

共同塑造了新西蘭土地上

最主要的自然景觀

然而這還遠遠不夠

接下來的偉大創造

將由海洋來完成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隔絕

作為一個島國

新西蘭四面環海

海陸相接之處

是曲折的海岸

也是陸地的盡頭

海水向陸地內延伸

如同向下生長的根鬚

形成崎嶇的峽灣

陸地向海洋中延伸

如同向外探索的觸手

形成突出的岬角

(南島的努蓋特角/Nugget Point,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在海水曠日持久的沖刷下

岸邊的岩石被重塑

呈現出獨特的造型

(教堂灣,攝影師@丁逸峰)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曾經深埋於地下的奇特圓石

逐漸出露地表、重見天日

(摩拉基圓石/Moeraki Boulders,攝影師@劉世輝)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超過15000千米的海岸線

宣告著陸地邊界的終結

而早在大約6000萬年前

新西蘭所在的大陸板塊

就與其他大陸徹底分離

廣袤無垠的海洋四面合圍

這場“隔絕”便開始了


自此

“離群索居”的新西蘭

逐漸與其他大陸分道揚鑣

走向了截然不同的

生命演化進程

今天這裡

90%的淡水魚類

82%的維管植物

以及71%的鳥類

都屬於全球獨一無二的物種

(新西蘭也是全球企鵝種類最多的國家,下圖為黃眼企鵝,為新西蘭本地物種,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人跡罕至的叢林

偏遠崎嶇的海灣

與世隔絕的離島

為它們保留了一方隱秘的家園

(拍攝於凱庫拉半島海灘,攝影師@冀曉舟)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身形魁梧的貝殼杉(Kauri)

是世上現存最古老的樹種之一

其歷史可追溯到2億多年前的侏羅紀時代

它擁有極為粗壯的樹幹

現存者中最大周長超過16米

直徑超過5米


而在人類到來之前

長達近千萬年的時間裡

除了陸地上的3種蝙蝠

海洋中的鯨魚、海豚、海豹等

新西蘭並沒有

任何哺乳動物的蹤跡

(凱庫拉的鯨魚,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在缺少天敵的條件下

部分鳥類甚至放棄了飛翔

轉而佔領陸地

例如

外表酷似獼猴桃的

幾維鳥(Kiwi)

(實際上獼猴桃/Kiwifruit是後期人類引進的物種,因長得像幾維鳥而得名,幾維鳥也是新西蘭的“國鳥”,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長著貓頭鷹面孔

身形滾圓的

鴞鸚鵡(Kakapo)

(鴞鸚鵡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不會飛的鸚鵡,新西蘭特有,是IUCN極度瀕危物種,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以及

羽毛呈現“五彩斑斕的黑”

雙腳和喙鮮紅而粗壯的

南秧雞(Takahē)

(南秧雞,曾一度被認為已滅絕,後在新西蘭再次被發現,IUCN瀕危物種,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直到公元1200-1300年

大約是中國的南宋時期

人類才首次踏上這片土地

隨後哺乳動物也被帶入

從此打破了原始的生態平衡

森林覆蓋率大幅減少

近一半本地脊椎動物滅絕

其中包括51種鳥類

(滅絕的恐鳥和哈斯特鷹,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這固然令人惋惜

但與此同時

漂洋過海到來的人類

和隨之而來的新物種

卻也為這個與世隔絕的島嶼

帶來了全新的機遇


機遇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毛利人為代表的早期定居者

主要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直到1769年

第一批英國殖民者跨洋而來

這片土地的發展軌跡也因此改變

憑藉著

廣袤的叢林

肥沃的原野

豐美的草場

人們砍伐森林

開墾農田、放牧牛羊

加之貯存、運輸技術的升級

從木材到穀物

羊毛到礦產

肉製品到乳製品

都從這裡絡繹不絕地

運往遙遠的大洋彼岸

(1882年,利用冷藏運輸,新西蘭開始向英國出口肉製品和乳製品;下圖為埃格蒙特峰山腳下的奶牛們,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自19世紀中期起

各類貨物的出口

為新西蘭的社會發展

開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時至今日

即便受到世界經濟的影響

多數出口貨物的價格下跌

但出口產值在全國GDP中

佔比依然可達20%以上

出口地覆蓋全世界201個國家和地區

千萬年前

是海洋令新西蘭與世隔絕

千萬年後

依然是海洋

讓新西蘭重新擁抱世界

(奧克蘭的碼頭,攝影師@ckh加蛋蛋)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而隨著人口和財富聚集

在重要的港口地區

一座座現代化都市

隨之拔地而起

自然界豐厚的

水力和地熱資源

則成為了關鍵的電力來源

為全國提供了3/4的電力

最大的城市奧克蘭

高樓林立、燈火通明

車水馬龍、川流不息

(人類發展指數是由聯合國提出,綜合生產、教育、醫療等多方面因素,評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下圖為奧克蘭,攝影師@suki)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加上地處北島南岸的首都惠靈頓

南島東岸的克賴斯特徹奇

這三座規模最大的城市

集中了全國一半的人口

(奧克蘭皇后街,攝影師@陳可涵)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隨著新西蘭的聲名鵲起

世界各地的人們紛至沓來

2018年

國際遊客的旅遊消費額

幾乎與畜牧業產品的出口產值相當

而根據新西蘭政府的預測

未來前往新西蘭的遊客人數

仍將以超過4%的速度持續增長


這個曾經與世隔絕的“孤島”

因為人類的到來

有了全新的色彩

(瓦納卡湖畔的小鎮,攝影師@張力)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然而

隨著現代交通日益發達

人類的足跡日益擴張

所謂的“世外桃源”

也許終將越來越少

所謂的“滄海孤島”

註定不再與世無爭

(2019年3月15日,克賴斯特徹奇市發生新西蘭有史以來最大的槍擊案件,死傷者共百人;下圖為事件發生8天后,當地民眾悼念遇難者,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今天的新西蘭

仍是那個由火山、冰峰、海洋

所創造的純淨天堂

亦是那個由人類文明

所點綴的喧囂紅塵

(天堂在左,紅塵在右,拍攝於昆斯敦,圖片來源@VCG)


新西蘭:天堂在左,紅塵在右



但明天的新西蘭是什麼樣?

這個問題

只能留待人們自己解答


創作團隊

設計:鄭伯容

地圖:鞏向傑

審校:雲舞空城&王朝陽


P.S.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 Peter Ballance. New Zealand geology[M]. Miscellaneous Publication. 2009.

[2] 王章輝. 新西蘭[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3] 孤獨星球 · 新西蘭[M].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15.

[4] 李金龍. 國家地理百科 · 新西蘭[M]. 遠方出版社. 2005.

[5] 劉樊德. 今日新西蘭[M]. 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6] New Zealand Geographic Magazine.

[7] Wikipedia: New Zealand.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